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32节

  徐光启和王文龙都道:“不碍的。”

  在教堂里帮忙的信徒为几人拿来钥匙,打开李之藻休息房间的大门,就见房间里满地都是机械零件。

  李之藻说:“这是我们最近在修的西洋机械,圣上要看。”

  王文龙见到地上有一卷卷的钢丝,还有击锤之类的东西越看越熟悉,直到几个黑白琴键,他终于惊讶问道:“这是一台钢琴?”

  “建阳见过钢丝琴?”李之藻比王文龙还惊讶,似乎没想到在大明还有人认得这东西。

  李之藻说道:“此乐器本是先生献与圣上的,没想因为海浪颠簸,来到京城不久就坏了。只能在京城拆开修理。没拆开时还不晓得,打开一看,才知世上竟有如此精巧之乐器。”

  李之藻满脸崇敬的看着那一堆钢琴零件,感叹道:“这样的东西也只有圣教所传之地才能造出啊!建阳先生,你说是不是?”

第595章 论宗教

  利玛窦给万历皇帝献了自鸣钟、钢丝琴等西洋机械,万历皇帝十分喜爱,甚至民间传说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向他借自鸣钟,万历还专门叫人拆掉自鸣钟的齿轮再送过去,以防止太后看上了这钟就不还他了。

  之所以万历会让利玛窦留在京城也是要他留下来修理这些机械,对利玛窦在京城传教也不太在乎。

  而李之藻此人是出了名的执拗,且信天主教已经信到一定程度,居然能把造出钢丝琴和天主教联系在一起,王文龙看他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前世的古墓派公知。

  对于李之藻的询问,王文龙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可李之藻却不依不饶,三人坐下聊了一会儿李之藻突然问:“建阳对圣教了解吗?”

  王文龙回答说:“我在西洋也接触过天主教,但对其中理论并不太有感受,或许世上是有神灵的,但我以为人类很难描绘出神灵的具体面貌,此等事情,总说不清。”

  李之藻笑道:“我读过建阳的物理和数学读本,特别是衡山书斋的三本教材,其中所载之理学内容深入浅出,建阳对于数学物理之了解恐怕冠绝大明。圣教之中也有许多喜爱物理之人,传教士更是对于天文物理等等科学有精深研究,建阳既然了解物理,何不入教共同探讨?”

  原来李之藻把王文龙和徐光启拉到南堂来是为了传教的……

  王文龙只能顺着他的话往下说:“从宗教角度,欧洲人的天主教和修道院制度的确是影响深远,许多欧洲传统的科学技术都是在修道院和传教士之中流传的。欧洲人还有专门的神学院用以培养教士,佛道虽然也有座师讲师,但是并不像欧洲人的修道院那般稳固,传播科学技术的能力也不像天主教堂那么强。”

  李之藻听的连连点头:“建阳对于圣教的理解颇有见地,可有入教的打算?”

  “物理是天地之理,”王文龙笑着说道,“我以为既然是天地之理,那么无论我们信奉何种宗教,在什么地方,所研究出来的东西总是没有差别。何况修道院制度在欧洲能够稳定存在是有背后的经济基础的,欧洲的修道士是长期垄断着田产和地方上部份治理之权,地位可比我大明之士大夫,同样的制度放到我大明却不一定能够传承科学研究了。”

  李之藻闻言思索一阵,也是承认在大明的体制之下修道院和传教士不会像在欧洲一样有那么高的权力,然而他还是摇头说道:“虽然不一定能够如在欧洲那般的繁盛,可有一些学问还是必须从修道士处才可以习得,即使只为了这些学识,我们也必须要有更多的人信圣教才可。且欧洲之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欧洲人性非异也,如何能够有如此快的科学发展,自然是从圣教而来。”

  王文龙对李之藻的理论虽然不认同,但好歹庆幸李之藻不会用单纯的宗教理论来劝他,而是说信了天主教就可以从欧洲人处学到科学技术。如果李之藻只从宗教角度来谈,那么这个对话根本进行不下去了。

  王文龙问道:“我存最近和欧洲人学的是什么科技?”

  李之藻指了指架在窗边的观测仪器:“天文学。”

  王文龙笑着说:“欧洲人知天文学最早发端至托勒密之《至大论》,彼时欧洲尚处于古希腊时期,耶稣还要一百多年才可降生,又何言天文学必然要有天主教才能够得到发展?何况我存可知道,《至大论》原名叫做《天文学大成》,‘至大’二字乃是该书经阿拉伯人翻译之后起的名字。那乃是因为在约八百年前这本书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而原书在欧洲居然失传,直到三百多年前欧洲人才又将此书从阿拉伯文转译成拉丁文字,而后欧洲的天主教堂之中才有人研习这样学问。”

  王文龙道:“之所以八百年前此书在欧洲失传,就是因为当时之天主教抵触科学,当时的天主教制度非但不能够发展科技,反而专一的残害科学家,销毁旧有的科技文献。乃至于今日欧洲广泛流行之阿拉伯数字也是在这段时间由阿拉伯人总结了印度数字的好处之后创造出来,三百多年前才被欧洲的数学家斐波纳契引入欧洲使用的。”

  王文龙总结说道:“同样一个天主教,只不过是现今才展现了其利于传播科技的一面,然而并非一直如此,历史上这个天主教一度还是绝圣弃智,破坏科学传播的元凶呢。所以我以为天主教传教士有值得学习的科技,我们自然应该向他们学习,但要不要信教倒也不定然。”

  李之藻和徐光启对于欧洲科学史并无概念听说欧洲人的许多科技都是由从阿拉伯人那儿重新拿回来的,也是颇为惊讶。李之藻在传教士的教导下学会了许多科技,并且很感到传教士对他的关怀,依旧觉得天主教有莫大好处。

  李之藻丝索良久,道:“建阳先生,无论古时欧洲之圣教做了什么错事,然而如今欧洲人能够通过科技航海来到大明,他们的船坚炮利都胜过大明,就连先生所说之阿拉伯人也被欧洲人比了下去,这不正说明圣教的厉害吗?既然如今圣教最适,岂非以圣教之办法治国治民方能有天下大治之景象?”

  王文龙只回了一句:“尧舜之时还没有天主教,三皇五帝也不知该如何治国了?”

  李之藻顿时哑然,这个问题直接触及“利玛窦办法”的最大矛盾,别说是他,即使利玛窦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王文龙又问:“既然儒家方法和天主教都能够达到治世的效果,我存何以认为使天下大治只有信奉天主这一种办法?”

  李之藻开始迷茫了,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是很能辩论的,然而李之藻皈依天主教也才六年时间,大多数功夫都用在学习科技上了,对天主教的思辨技巧并没有做太多练习。

  李之藻这个人的性格非常的单线条,皈依天主教之前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决心皈依天主教后他就直接把家里的佛像给砸了,因为天主教倡导一夫一妻,他便将自己的小妾全部休掉。

  李之藻醉心于天文学,从传教士处学习了欧洲人各种天文观测的技巧,这年代的天文观测还没有多少保护视力的方法,李之藻常年靠一双肉眼张目对日,到晚年时一只眼睛直接看瞎了,另一只眼睛也是视线模糊。

  文人笔记记载,李之藻晚年家中放满了天文观测仪器,他在家里走路经常会被仪器绊倒,这种情况下李之藻还一直坚持着观测天文现象,一直到临死之前还有笔记。

  思索半天,李之藻在胸前画了个十字说:“建阳,我修行不够,无法回答你之问题,见笑见笑。”

  王文龙道:“无论是任何宗教,都是为了导人向善解决天下人之问题,当年唐玄奘去往西天取经,是为了解天下众生之苦,我存兄皈依天主教最初也是为了学习科学技术,以富国强兵。虽然所信宗教不同,但是拯救众生的思想却是一样的,我如今上京也是为了向圣上推荐开海计划,同样是为我大明百姓做好事。既然心同此理,何必一定入天主教呢?”

  李之藻感觉王文龙说的哪里不对,但自己又说不出,反而越是思索越有一种快被王文龙说服的感觉。

  他苦笑道:“我今日是无法劝建阳入教了,开海之事有需要我的地方,建阳尽管来叫,我必然全力相助。”

  王文龙微笑点头,刚才这番交锋费了他不少心思。

  徐光启同样一脸笑容,他感觉自己看了一出好戏,心道陪王文龙来了一趟南堂果然是对的。

  李之藻今天只是第一次劝王文龙入教,却已说了不知多少次想把徐光启拉入天主教了,以后李之藻再劝徐光启入天主教,他就可以拿王文龙的这一套话术来回应。

  当天在教堂里吃过晚饭,王文龙和徐光启一起到他家中休息,第二天一早又到鸿胪寺寺去上课学习觐见皇上的礼仪。

  王文龙原本以为自己要在鸿胪寺学上大半个月的礼仪才能够受到万历皇帝召见,却没想到刚在鸿胪寺上了半天的课,宫里便派太监来通知,让王文龙次日前去面圣。

第596章 面圣

  万历皇帝今天精神不错,和自己的母亲李太后一起跑到御花园中晒太阳。

  李太后看看一旁站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陈矩,问儿子道:“你怎么将陈大伴也叫来了,他身子不好。”

  万历皇帝笑道:“陈大伴了解外朝事物,特叫他来参详参详。”

  李太后今年六十出头,而陈矩比她还年长一些,已经快七十岁,陈矩伺候万历长大,又和李太后一样信佛,李太后对他也做老家仆看待。

  李太后问陈矩道:“你了解那什么开洋出海之事?”

  陈矩躬身道:“老奴之前也找人询问过一些。”

  万历皇帝道:“是了,此事不好找外朝人来掺合,我已要陈大伴去问。”

  王文龙和叶向高所推荐的开海方式是皇家殖民公司,所需的资金要由内库负责,万历皇帝不想让外朝的大臣介入。对内库有管辖权力的人物包括了他、李太后,还有就是太子朱常洛。

  万历和朱常洛的关系不好,到现在朱常洛的生母还被他幽居在冷宫之中,十年都不允许太子去探望一面,就算万历自己和太子上一次见面,都是半年以前的事情了。

  不过陈矩倒是和朱常洛关系不错,且陈矩这些年帮助万历皇帝处理外朝事物,和东林党以及三党也有私人情谊。

  万历皇帝今天叫陈矩来,既是为了让他帮忙做参谋,也是考虑到如果此事能成,就让陈矩跟太子以及外朝官员沟通皇家殖民的细节。

  三人等待了一阵,就见王文龙被秉笔太监邹义领着走进御花园。

  王文龙按照鸿胪寺所教礼仪行礼之后,万历皇帝道:“王卿抬起头来。”

  王文龙抬头,万历皇帝和李太后都打量了他一眼,似乎要记下他的长相,接着万历皇帝道:“给王爱卿赐座。”

  王文龙连忙躬身道:“谢圣上,谢九莲菩萨。”

  对于宫中各路人马的称呼该怎么叫,这是王文龙在鸿胪寺里花了二十两银子才问出来的。

  对于万历皇帝的称呼还简单,但比如李太后的尊号隔几年就添几个字,现在已经有十五个字,肯定不能全部叫出来,但叫太后名字不加尊又是不敬,王文龙给钱之后鸿胪寺的官员才告诉王文龙直接叫李太后“九莲菩萨”就是。

  李太后十分信佛,在宫中的画像全都端坐在九莲宝座之上,派人捐了几座寺庙之后就叫宫人叫她做“菩萨”。

  万历皇帝小时候也对李太后这种做法颇为不满。当时李太后派宦官去五台山做佛教法会,万历皇帝就故意为郑贵妃到武当山去设立道教道场,时人称李太后“满朝皆为和尚”而万历皇帝则“道士遥结武当”。

  不过后来万历长大了,对于母亲信佛也就越来越容忍,现在也跟着其他皇族一起叫自己母亲做菩萨。

  旁边的太监早就备好了两把小杌子,和皇帝以及李太后所作的华贵座具对比鲜明,得到赐座之后王文龙故意晚了一步观察陈矩的动作,然后学着他以恭敬的姿态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在腹前,这个姿势使得他屁股只挨了半边的凳子。

  王文龙发现这样根本坐不舒服,还不如站着得劲,他年轻还好一旁的陈矩身上还有病,哪怕坐下明显也十分费力。

  这给大明的皇帝当的差日子,还真是过得憋屈。

  万历皇帝今天身体难得的舒适,心情也不错,开口笑道:“王舍人,你的那本《尚书古文疏证》流传颇广,但听闻朝中熟悉尚书的先生每,都对你的理论不服,听说你到了京城,还想着找你麻烦呢。”

  王文龙狂汗道:“那只是微臣的一家之论。”

  李太后也开口说:“哀家也很喜欢你的《狄公案》,那狄仁杰真是个忠君爱国的忠臣,而且智计百出。你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话本也是颇有才华。”

  看来这李太后是个喜欢听故事的。

  “微臣不敢当,”王文龙说:“微臣写小说只是为了给报纸增加销量,哪比得上九莲菩萨关心百姓疾苦。”

  李太后经常在百姓遭灾之时动用自己的小金库捐钱赈灾,不过她是普通人家出身,从她喜欢听人叫他菩萨王文龙就能够猜到这这老太太肯定喜欢被人夸奖。

  李太后果然笑道:“你倒是诚实,为了卖报写出来的小说都如此好看,人家都说本朝的小说颇有几个名家,我无聊时翻着来看,却都不如你藏剑楼主人的作品,我看你可做‘本朝小说第一家’了”

  显然李太后的文化素养也不高,《金瓶梅》《三国》《水浒》在她看来还没有王文龙所写的武侠、公案小说好看。不过李太后没有想到,此时御花园中颇多太监宫女,她就有那么一说,从此王文龙“万历小说第一家”的名号还真的传开。

  万历皇帝说:“王爱卿所写的西洋书目,在这几年颇为风行,如今越来越多外国人物来到我大明,爱卿所写的文字对于我大明认识外国人物起到了起好作用呀。”

  “臣愧不敢当。”王文龙连忙感谢。

  万历皇帝又说:“王爱卿,我读你的《国富论》,里头说一国之货币,发行太多则物价高启,故而滥发钱币不利于国家,所言极有道理。”

  李太后用关爱的眼神看着儿子,明显很喜欢听自己的孩子讲论学问。

  万历皇帝道:“我常思索钞法关窍,以为前元宝钞泛滥,以至于本朝之钞法渐有废弛趋势,都是犯了发钞过度这一问题。天生地长之物有限,而所发钱钞可以无限,发钞应该量入为出,否则乱便市矣。”

  万历皇帝其实只是草草翻过《国富论》而已,根本没看完,他所说的这一番理论也不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而是当年张居正告诉他的。

  万历刚刚亲政的时候,有一次感觉钱不够花就去找户部拨款,当时张居正正在施行“万历新政”要求户部减少花销,户部便驳回了皇帝的请求。

  万历皇帝这毛孩子不敢和张居正对抗,于是又去找工部,让工部帮他铸造五十万两的新钱,算存在自己的内库里慢慢花。吓得张居正找到万历,跟他科普了一番印钱太多会导致物价上涨的道理。

  现在万历皇帝就把这道理拿出来跟王文龙显摆,表现自己对于经济学的了解之深。

  王文龙闻言思索一阵,却摇头说:“回圣上,臣以为适度的超发钱币对于财政是有好处的,只是这种超发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

  王文龙也是考虑到万历皇帝性格,又发现他今天心情不错,才敢直接怼他。

  万历皇帝这人并不宠幸佞臣,后宫的人数不多,最常接触的太监们,除了那些养来捞钱的之外,大多数也是颇有能力之人。

首节 上一节 332/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