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29节
此时情况是,天下诸君都觉得东林党独个掌权的做法太过霸道,不是说独掌大权不行也不是说三党就比东林好多少,而是东林掌权之后依旧全心全意维护着自己的舆论优势,什么挨骂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干,把一团稀泥的万历朝廷搅合得更加糊涂。
就连许多士绅阶层都觉得东林党这个做法太过于无赖,但偏偏他们又找不到其他能够更合理迎合他们诉求又有权力的党派可以支持。
东林党能够放出“税监”这个议题让三党参与就已经是底线了,在东林党人来说,这是本来他们自己就可以完成,让三党插手已经是给了三党利益,他们如今权倾朝野的地位,是靠着艰苦的党争打出来的,三党对付他们也从来没有手软过,凭什么让他们把捞到口袋里的东西免费和三党分享?
三党之中许多大佬心灰意冷,干脆离开问津书院,而接下来几天的大会都集中讨论如何能够让万历皇帝撤回税监。
有人主张坚决跟万历皇帝死杠逼迫他退缩,也有人主张跟皇帝妥协,可以合法化税监制度,但是要和皇说清楚税监的职权。还有人提出直接给皇帝多送点钱,看他愿不愿意把税钱撤回来。
众人讨论热烈之间,汪文言突然问王文龙:“建阳先生,大会已进行几日,先生似乎还未说过话?”
众人都看向王文龙,就见王文龙笑道:“我于此次会议并无什么特别想法,故而不想开口。”
叶向高闻言道:“建阳过谦了,你既在福建地方上行走过,又在江南福建都和税监太监对抗,福建受税监影响最烈,建阳在此一事上最有发言权,有什么想法都可说来。”
王文龙只得说出自己的看法:“今上喜好财货,正是因此才会派出许多税监,前两年百姓还算富裕,税监刮地皮就有油水,所以圣善对于这些税监也是无比支持。但随着百姓越发贫苦,税监想要在多收上一分税收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却已远远胜过以前,以前在一些地方多收一两银子,只会换来百姓一声暗骂,如今在一些地方再要多收一两银子,只怕就要闹起反贼来了。”
“税监收税的增长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圣上才会和朝臣妥协,同意和朝庭分税。既然同意分税,狡兔死走狗烹,日后再像陈奉、高寀那样的税监作恶,圣上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一律袒护了。”
有人惊喜问道:“如此税监之祸便能自解了。”
“肯定会消弥一些,此时庭臣们共同出力是能让圣上稍稍退缩的。”王文龙判断说道。
叶向高也希望自己上位之后能够在青史上留下一些好名声,闻言暗暗高兴,问道:“建阳能肯定此事?”
王文龙苦笑说道:“退肯定是会退,但只要留着那些税金,还能多收些钱,圣上多半就不会把这些人撤回来,除非能拿更挣钱的法子跟他换。”
方从哲闻言微微皱眉,和这些太监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如果说大明的文官集团已经烂如朽木,那大明的太监群体恐怕早烂成渣了,这群人几乎有做什么就毁掉什么的能力,办事效率比文官集团还差得多。
“有什么更挣钱的法子能让税监去做?”方从哲忍不住问。
王文龙说道:“站在圣上的角度要能够挣钱,不过是开源节流,以今上的性子,节流省用以充实内库是不用想了。”
众人闻言都是会心一笑,万历皇帝要是肯省钱,天下哪来这么多麻烦事?
王文龙继续说:“如此只有开源一条路。成主之时设立漕运,本意是要用漕运来繁荣元末后衰败的中原地区,如今之中原已然人口繁盛、商贸发达,再利用内核漕运运粮已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海运槽粮能够节省大量税收,为朝廷省税,正是开源的办法,此事可以由內监组织……”
“漕运之事涉及颇广,急切不可能实行。”叶向高直接插话反对。
李三才就是靠漕运总督的职位养活了许多东林人物,现在要把漕运给撤了,东林诸君首先就会反对。
其实叶向高自己倒是对漕运没什么看法,只不过他很清楚,凭自己和东林党现在的实力,想要动漕运这块蛋糕,依旧是无能为力的。
除非这个事情的利益可以由东林党人来掌握,但槽粮改海这是苦差事,在政治上能够得到的利益还真不算多,还不如东林党多搞掉几个三党的人物来的短平快。
至于漕粮改海之后带来的钱财收益,那是朝廷或皇帝的,东林党又拿不到。叶向高不是不想改变时局,关键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叶向高对自己的能力认识的很清楚,而且此人的性格特点就是非常善于保护自己,根本不愿意为别人的利益越雷池一步。
第589章 皇家殖民
王文龙也猜到各党派都不会支持漕运改海,这事情已经太多有识之士提出,如果能做到早就做了,他抛出这个议题只不过是试试水,感觉众人对于开源节流这个思想没什么意见,王文龙继续说:
“既然对内的改革短暂时间难以实现,那就通过对外开拓收获钱财。这两年福建海面上贸易发展迅速,未来很可能会兴起一批富可敌国之大海商,这样的势力想要纯靠海进加以禁止是不可能的,海禁一出,这些海商就会变成走私商人,朝廷海禁都将无用。不如因势利导,抛弃过去之古板船引政策,鼓励海贸并对之大收商税,如此便能效仿宋朝之故事,为朝廷增加一大税收来源。”
参加问津大会的众人对于海外贸易没有什么太强概念,叶向高好奇问道:“如今福建之海贸很兴旺么?”
王文龙点头说:“荷兰人成立了一家荷兰东印度公司,这几年大规模的拓展西洋航线,许多南北货物都源源不断的运抵香料群岛,福建海上贸易的规模在这几年间至少增加了五成。”
他又举例子说:“就比如台湾岛上的李家福源盛造船厂,因为福建海上贸易的繁荣,这造船厂去年才刚开始营业,短短一年间,去年的船只生产总产量已经达到了八千料。”
王文龙说出这个数字之后,见场中的一众读书人完全没有任何回应,他眨眨眼睛才反应过来,这群读书人里头好多都是大学先生,根本弄不清船只的吨位该怎么换算,于是又补充了一句:“龙江船厂去年总共生产出来的船只载重还不到六千料。”
龙江船厂是大明在江南最大的造船基地,如此一说众人才有了个概念,连叶向高也非常惊讶:“只是一年间就养出了一个比龙江船厂开工量还大的造船基地,福建海上贸易竟然已繁荣到如此程度?”
王文龙点点头:“是以我的意见是堵不如疏,不如让朝廷参与海上贸易事业,甚至可以让朝廷投资殖民,让官办船商的力量去和那些欧洲人做海上竞争。”
一群人听的目瞪口呆。
让万历皇帝投资去进行海外贸易,乍听之下几乎天方夜谭,但仔细想想,却又似乎真能够实行。
海外贸易的利润颇高,说不定真能够让万历皇帝动心。
对于叶向高来说,反正进到皇帝口袋里的钱也拿不出来,哪怕皇帝投资海洋贸易把钱全部亏掉对于东林党也没什么损失,更重要的是万历皇帝投资海贸,说不定就会把他的精力都放在海面上,能够少折腾一点大明的士绅。
不过在场一些文人却立刻表示反对:“这岂不是要让圣上去与海商争利?”
王文龙摇头说道:“航海有大利,这种利益并非定额,投资越多,盘子只会越做越大,没有什么争不争利的说法。有关此事的详细讲解,我在《国富论》中已经阐明,先生可读过此书再与我辩驳。”
王文龙一句话就把反对此事的声音给压了回去,这个反对万历皇帝参与海贸的文人显然是和大海商有所瓜葛,怕皇帝参与海贸之后会抢占世家大族的利益。
明代的文人就喜欢用与民争利这一套话术来避免皇权插手地方管理,然而他们的这种经济观念放在收税上是正确的,放在皇家投资兴办产业之上却是完全错误。
“天下财富只有一定数量,皇帝拿的多,百姓就拿的少”完全是基于小农经济的经济学观点,实际上皇家和民间一起参与某项产的投资,良好的情况下会使得这项产业的资本大量增加,几乎必然带来产业水平的进步,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都会进步。
就比如说永乐大帝投资的郑和下西洋,朝廷的大量投资直接把大明的航海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培养了许多航海人材,使得这之后的福建海商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远贩东西二洋。要知道在大明早期也是实行海禁的,福建航海人才一度断档,郑和下西洋之后福建海上的走私贸易才得以发展起来。
当然反面例子也有,就比如万历皇帝办的皇店,表面上说的是由皇帝投资到各地去开店,实际上每到一地皇店就会欺行霸市,抢走过去正常经营商人的生意,使得许多地方都变得市面萧条。
但是这种逻辑在国内可以实行,远洋贸易谁管你是不是皇帝?太监打着官牌出海,实力不够,该被抢照样被抢,该亏钱照样亏。
至于小商人的利益也不用担心,即使福建实施海禁的那几年郑芝龙等海商还是能继续壮大实力。
海外贸易的市场需求放在那里,官方体系没有办法满足,走私商人自然就会填补,谁的经营效率高,谁就能占到更大份额。连福建世家大族都抢不去的海上生意,就凭万历皇帝和他手下太监的经营能力根本抢不走。
事实上,王文龙想着的根本不是让万历皇帝投资远洋贸易去做海上马车夫的生意,而是想要万历皇帝投资私人殖民。
此时许多欧洲的殖民远航活动就是由各国的王室投资的。万历皇帝和他手下那帮喜欢刮地皮的太监,弄去经营殖民地正算是专业对口。
殖民地经营不怕殖民者刮地皮,就怕他们刮的效率不够高。
只不过殖民这个概念对于场上的大明人士很难说得清楚,这年代的海上贸易和殖民者本来也没有太明确的界限,王文龙干脆就让他们理解成让万历皇帝投资海上商队就行了。
一番话说完,叶向高先反应过来,赞同说道:“建阳说的也是一条路子。”
三党对于东林党在这几天连番攻击,整场问津大会到此时说的几乎全都是政治议题,跟那些只想要攻击东林党的三党人士比起来,王文龙所说的话明显要实在的多,至少不是只为了骂人。
叶向高仔细读过《葡萄牙国史》,能够理解殖民主义的思路,听懂之后对于王文龙的意见也颇为欣赏。
当天讨论结束,叶向高专门叫来几个东林人物和王文龙一起商量让万历皇帝投资殖民的具体建议,打算写成一封密信,呈交给万历皇帝,此信能不能将万历皇帝说动叶向高也没有十足信心,但试一试总没坏处。
第590章 东林党中的经济学派
由于对于东林党的态度太为失望,许多三党人士没有等问津大会结束就提前离开了黄州。
至于东林党的人物们,因为还要对付其他三党人物的刁难苛责,以左光斗为代表的东林年轻一代,各自坚守岗位,撑到了问津大会的最后一天,把所有三党针对东林的攻击全都连消带打的防了出去,配合着东林党的报章杂志,力求一个在舆论场上不落下风。
整场大会最后还是变成了党争的战场,而原本抱着看热闹心态的王文龙也有些呆不住了。
问津大会开到一半王文龙就收到家里送来的消息,沈宜修在正月给他生了个大闺女,母子平安,王文龙着急着回福建看老婆和女儿,只是因为叶向高留他梳理请万历皇帝投资海贸的细节,王文龙不得已多耽搁了两天。
就在问津大会结束的当天下午,王文龙的事情也办完了,立刻收拾包袱准备返回福建。
临走之前,汪文言特来拜访,一见面就问道:“建阳先生提出的经济之学在江南传播很广,许多人以为此学说可以救世,先生如何看?”
王文龙笑着说道:“经济学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他本身并没有救不救世的问题,只是符合经济学的产业就能够发展壮大罢了。”
汪文言有些失望:“先生以为经济学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没错,一国之事务纷繁复杂,任何政策都有许多背后因素推动才可以落实,经济学说作为治国理政之参考则可,而认为使用某个学说就能够指导一国之发展,则过于幻想。”
万历年间的江南已经流行了太多种学说,有人侈谈心性,有人专谈民生,都觉得让自己高居庙堂,使用自己的方法就能够解决天下的所有问题,然而诸多学派最后都只能成为《明儒学案》之中的理论观点,从始至终都没有实践的可能。
因为一个政策的实行,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社会结构,大明的社会可不是儒家笔下的士农工商那么简单,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碰到和自己利益背离的事情定然会出来反对。
如果什么政策都可只靠想象就能实行,那东林党提出的许多观点其实也是对大明有益的,然而实际情况就是最支持东林党的江南士商阶级的力量没有办法完全压过大明的其他阶级,导致东林党的政策大多数不能实行下去,只能沦为用来攻击异己的吵架理论。
王文龙知道此时经济学说被许多江南的小士商阶级本质认为可以拯救大明,也是因为这个学说最符合这些江南小士商阶级的需求,民党之流也是这一批人。
可现在的小市商阶级力量还是太小了,想要把符合他们利益的学说推举成治国理政的方法肯定会受到颇多阻碍。
所以王文龙才说经济学说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执政者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但绝不可能刻板的按照某个理论去建设国家。
汪文言这次本来是想劝王文龙加入东林党,因为汪文言自己就是读了王文龙的《国富论》之后找到未来目标的,他想利用东林党这个江南最强大的力量,推行经济学说的主张。
汪文言确然是一个八面玲珑的油滑人物,但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历史上面对魏忠贤的威逼,汪文言宁可受酷刑死在狱中也不肯背叛东林。
原历史上汪文言信的是东林那一套,而此时汪文言却成了坚定的经济学说信奉者。
因为王文龙是《国富论》的作者,汪文言原本以为王文龙一定和他是一条心,可现在听到王文龙不认为这套学说有实际实行的可能,汪文言一下就有些不高兴了:
“先生在《国富论》之中说一个健康的市场能让商人的投资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由此便能使全天下都富裕起来。既然投资都要由商人主导,这背后隐含的意思便是未来之天下该是士商之天下。先生在书中已经做出这样的论断,为何却不以这样的目标去追求?”
王文龙笑着说道:“我不也在鼓励海外开拓吗?这便是我的追求方式了。”
汪文言说道:“年初的开海禁海争论也传到了江南,我们在东林书生中的同道信奉经济学说,坚持认为必然要开海,因为我们的影响,东林君子才没有都站在禁海一边。”
“原来如此,诸位可是为八闽百姓做了大好事了,我真心感谢。”王文龙拱手说。
王文龙不想加入东林党只是因为知道东林党这个团体存在天生缺陷,他们的屁股坐在江南大士商的那边,决定了东林党内部不可能产生太大的支持小士商阶级的力量。不过对于汪文言这些希望改造东林党的人,王文龙也是乐见的。
王文龙从包中拿出一叠盐引,递给汪文言道:“王朋友,我也希望天下没有大世家大门阀的垄断,也没有太监来干扰商业,这些钱便做我的礼物供你在东林中活动,希望你能在东林之中实现自己的抱负。”
汪文言这样的人物在地方上游走,经常受到豪强的招待,收点礼金也是正常事情,但是王文龙一口气就给了他一叠盐引,少说能值上百两,这显然是对于他所在派系的支持。
汪文言颇为感动,拱手说道:“先生这些钱我都会用在党派事务上,绝不会私藏一分一毫!”
王文龙笑道:“此事上我绝对相信。”
王文龙知道汪文言的性格,汪文言贪钱,但是不会贪不该贪的部份。
汪文言去年上京,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东林党拉拢储君,汪文言拿着东林党的钱硬是把朱常洛的贴身太监王安砸成了自己的密友,甚至让他直接进入王安的幕府。
能打动王安的钱财肯定是个天文数字,而汪文言一点也没有私藏,也是因此才获得了东林党的完全信任。
王文龙相信这样的人是不会贪他这几百两银子用以肥私的。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