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27节
于是,堂堂大明继皇帝不干事后内阁也没人干活了,内阁以下的六部官员爱咋咋地,朱阁老回家养病去了。
大明开国以来还没出现过这么搞笑的场面,官员们欲哭无泪,有些事情必须要上头拍板才能干,皇帝和内阁都走了,签字都找不到人。
第584章 问津书院的吵架邀请
这次问津大会召开的时机就是:折腾了个把月之后万历皇帝终于也感觉出不对了,于是在即将进入万历三十五年的当口,新一任的阁臣人选总算要筹备出来。
新一任的万历朝内阁基本确定的人物有三个:叶向高、于慎行、李廷机。
对朝廷局势熟悉的人就能看出,这份内阁名单的选择还是有权衡政治利益的考量的。
叶相高是东林党不说了。
李廷机称沈一贯做老师,之前也一直和浙党人员来往,被认为是浙党的外围,但。因为李廷机的任上一直都是清流,从国子监干到六部,这年头的党派斗争都是依靠利益团结在一起的,李廷机实际没有得到浙党的多少利益,所以被认为上任之后也不会替浙党办太多的事。基本就是个党派色采不浓的官员。
剩下一个于慎行已六十多岁,是这一次升上来的阁老之中年纪最长的,也是朱赓亲自推荐的私人,而朱赓自己说起来也算是沈一贯的人马,所以于慎行可以算是个隐约的浙党。
大方向上到此就明了了,沈一贯虽然已经离开了朝廷,但是好几年的首辅不是白当的,新任内阁里除了叶向高是东林,李廷机中立偏浙党,于慎行偏浙党,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斗争还将成为主线。
这种局面显然是万历皇帝和朝中各派势力故意安排出来的,总不能真让东林独大,而对于三党中另外的楚、齐两党来说,这种局面也最方便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东林。
说的热闹,然而在王文龙看来,这也是万历一朝朝堂上悲哀的表现。
现在东林党赢了,内阁中只剩下朱赓一个无人掣肘,东林党人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局势,却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且还搞得阁老都没办法上班,整个朝廷局势一团糟。
为此朝中只能弄出一个新内阁,而新内阁的人员配置又是冲着党争的局面去设置的。
合着如今这朝堂,没了党争就运行不下去?满朝公卿那么多正事儿一点不干,天天就把力气存着用来吵架,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
王文龙和黄道周两人出了仙霞关,坐船进入江南,又在路上碰见了去参加问津书院会讲的方从哲。
方从哲原本没有党派倾向,但辞官之后爱帮朋友办事,随着这几年党争斗来斗去,他帮着帮着也快帮成浙党了。不过方从哲和叶尚高关系极好,和东林党人也聊得进天。
三人坐船转入长江航道,一路溯江而上,在万历三十五年的正月终于来到了黄州府。
问津书院坐落在大别山脚下,在后世随着大武汉的扩张,问津书院所在地块被划进了武汉市新洲区,在如今武汉三镇的辖区范围却没那么大,问津书院属于黄州府黄冈县的辖地。
才在河边下了船,三人就听身后有人招呼说道:“建阳公?中涵先生,黄朋友,你们也到了?”
王文龙一回头,笑道:“汪朋友,左朋友,好久不见,你们也来参加会讲吗?”
汪文言笑嘻嘻的穿着一身儒衫站在渡口上,边上还站着同样身着儒衫的左光斗。
汪文言笑嘻嘻的道:“我已在京师国子监补了个监生,建阳先生叫我做汪朋友我也受得。不过左遗直先生不该叫他朋友,该叫他同事的。”
当年王文龙能够当上国子监司业就是左光斗来报的信,两人虽然交往不深,但也算有一面之缘。
面对王文龙询问的眼神,左光斗笑道:“我去年中了进士,如今已授中书舍人之职,是建阳先生的同事了。”
一甲进士授官之后都会直接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不过左光斗的进士排名不靠前,没机会去翰林院,只得了个中书舍人的官职。至于汪文言,他已经巴结上了东林党,作为幕僚上京城为东林党人活动,为了能够方便的在宫门之中行走,所以弄了个监生功名。
和南京国子监只要出钱轻而易举就能当上监生不同,京城国子监的监生政治意义更浓,甚至可以直接拔官,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甚至能被当成给有功之臣子弟的嘉奖,这个位置不是有钱就能弄到的,显然东陵大佬在这背后出了不少力,也是汪文言显露出了让东林党人颇为重视的才华才能够有此待遇。
王文龙这样游走在各党派之间的人士来了,方从哲这个浙党来了,东林党来了一群,甚至连左光斗这个新科进士也专门从京城赶来湖北,可见这一次问津大会的含金量。
这边刚打完招呼,方从哲又见到远处有几个熟人,连忙带着王文龙等人上去介绍,从他们的交谈之中,王文龙意识到这几个人都是楚党人士。
他们身处湖北,正是在楚党的大本营,这场问津大会自然少不了楚党的身影。
方从哲为大家介绍了新朋友,新朋友又引荐新朋友,磨磨蹭蹭好半天,最后居然凑了十几个读书人互相聊天。
大家要不就是名士,要不就有官身,虽然党派立场不同,但大家还是结伴而行,不久就来到书院门口。
问津书院成为陆王心学岳庙讲学最大门派之后,连带着湖北黄冈麻城一带也成为心血一个主庭,几十年间不断有大儒继承。
比如之前收留李卓吾后来又跟李卓吾先生因为学术观点产生分歧的耿定向、耿定理兄弟,就是问津书院出来的。
问津书院经过几代湖广巡抚的鼎力相助,通过两次大规模修建,书院主体已然是一个有十几栋高矮建筑的宫殿式建筑群,而且书院前后全都成为了湖北儒学的圣地。
光看周围地名就知道这地方的地位:问津书院门口的河叫做孔子河背后所依靠的大别山南麓被称为孔子山,书院门口大大的“问津书院”四个大字还是今年湖广巡抚熊尚文新题的。
怪不得李卓吾当年在湖北麻城的芝佛寺宣扬自己的学说会导致芝佛寺都被烧了,这地方就是整个湖北心学门派的中心,李卓吾老先生这是跑到人家老巢去当面开大,这群心学门徒修炼不到家,听着李卓吾的言语在问津书院周围流传,偏偏他们又辩论不过,干脆就使用盘外招。
只能说跟后世的学派一样,任何学说都需要做表面装饰的大儒,但也缺少不了背后下黑手的随从。
为了组织这一次问津大会,湖北巡抚还专门派人来书院安排,王文龙等人直接住进了书院的房舍之中,书院有五十多个院子,再来多一倍的名士也住不满。
而这群文人们到书院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结伴同游孔子河、爬孔子山,瞻仰这座从唐代起就建立的书院所留下的各种名胜,顺便吟诗作对题词唱和。
一群人诗酒快活,全无一点即将讨论天下大事的样子,也不知算不算是名士风流。
第585章 团结之会
大家一起吟诗赏月歌咏也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文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手段。背后其实还是在为了各自党派的政治目的而奔走。
比如当晚大家在孔庙中喝着酒,渐渐就讨论起了今年秋天工科给事中王元翰所写的”实事可痛哭者八”。
这就是前一阵子因为公布要修边防找不到人,逼的工科给事中王元翰专门写的那一份奏折,其中主要说的就是因为万历皇帝懒政,导致各地的官员都普遍缺乏,下边一团乱套的事情。
这篇奏折上去之后,在京城中立刻引起热烈讨论,如今在全天下都已经传遍了,读书人都觉得这篇作者写的好,但是在王文龙看来,这奏折其实相当啰嗦。
比如这篇奏折为了凑“八可哭”,把南北两京的官员缺乏说成是一可哭,被罢免的官员没有召回又是一可哭。万历皇帝深居宫中,不理外务算一可哭,万历皇帝一年多,没有见朱赓一面也算一可哭。这年头的奏折都要写出文学性,导致把同样的话翻来覆去讲了一遍又一遍,效率非常低,而且字数多了,导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
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内容真要合并在一起,几句话就能讲完。
大家就这篇奏折进行讨论之后,各党派的人物都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几个楚党的人物都提出应该要增加给事中的数量。
楚党人物表示翰林院庶吉士的散馆日期已经拖延了两年,应该要催促万历皇帝下旨把他们放到六科之中去。
背后的真正理由当然是为了给楚党增加人材,楚党的几个大佬都是科道言官,新任的六科给事中必然不熟悉事物,楚党“老大哥”主动提出带他们一带,带着带着很容易就把这些新鲜血液带成自己人了。更重要的是这几年由于东林党的舆论宣传能力实在太强,大多数读书人都和东林党穿一条裤子,可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是早就考中进士的人,关在翰林院这个象牙塔里好几年,他们的脑子或许还没有被东林党洗得那么干净,正好可以成为楚党拉拢的对象。
另外齐党众人则提出充实边塞的意见,以及点出几个河道治理工程的必要性——齐党的老巢在山东,只要朝廷关注辽东军事或者是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齐党能够从中活动的机会就自然会出现。
众人绞尽脑汁,各种建议都有,反正聚在“为国尽心”的保护伞下面,总是各自在为自己谋利益。
王文龙并未参与此时的讨论,因为他发现在这阶段跳出来的都是三党以及东林的外围人物,大部分都是举人秀才和监生,显然只是为三党放风。说白了,这就是一些敲边鼓的幕僚,几年前万历皇帝在京城发“逐客令”赶出来的便是这些个给人说项的清客。
叶向高会把大家召集到湖北来讨论,多半是还没摸清京城局势,不敢让人进京,就把这些门客叫到南方讨论。
这种低端局,方从哲等大佬根本不说话只是谈笑喝酒,王文龙见这样子也跑去和他们喝酒,他好歹也是个中书舍人,同样没有必要牵扯进这种低级别的争论。
一直等到回院子住下后,才有讨论出结果的人来找他。
楚党众人弄来一份请求万历皇帝让庶吉士散馆的文告,请王文龙在后面签字附议。
齐党则搞了一封,请求大修山东临清一带运河的文书。
王文龙看了两份文稿,觉得上面所写内容都没什么问题,又看到两个文告后面都落了方从哲的名字,于是也在后面具名。
不得不说,各党派都很重视这一次问津大会的机会。三党和东林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而在新任内阁确定之后就再不能有这样融洽的气氛,想要谈出点什么都得此时趁早。
不光是三党的普通人员重视这事情,就连三党的高层对这一次大会能够达成的结果也十分在意,请求王文龙在文稿后面附名的人刚刚离开,后脚大人物就接踵而至。
方从哲带着几个明显是位高权重的人物走进王文龙的房间,开口便希望王文龙支持他们的主张。
“建阳,我为你介绍,”方从哲指着身后一个年轻人说:“这位是官抚极,如今就在问津书院读书。”
“建阳先生好!”
“幸会幸会。”
两人互相问候。王文龙知道官抚极就是楚党魁首官应震的长子,只不过他是小妾所生,所以在一些文献之中会把官应震的长子记成他弟弟官抚辰。虽然如此,但官抚极在楚党之中也是个重要人物,历史上过几年他就会拔贡出身,直接当上保定通判,后来更是一路升到太仆寺卿。
一个秀才可以当到六部九卿,没有老爹的党羽一路照顾是不可能的。
介绍完双方认识,方从哲便直奔主题说:“建阳,我们打算在问津大会之中提出,让圣上出来视事,首先就是明年的春耕礼圣上一定要出面,如此才能彰显新气象。”
王文龙听了他们的想法,基本上弄清楚这些人的意图。楚党和浙党联合起来要推万历皇帝出来视事,目的当然是分东林党的权,新任内阁之中于慎行和李廷机加起来也不是有东林党支持的叶向高的对手,三党多半以为万历皇帝同意了这样的内阁人选也是有分东林党权的意思,觉得皇帝也许就欠他们这一个台阶来下。
现在三党联合对付东林党的局面已经形成,背后的算计清晰可见。
王文龙却苦笑道:“此事只怕不易成功。”
官抚极道:“圣上贵为天子,几年不参加国之大祭,已然引得天象异变,我等即为大明子民,该当有此建议。哪怕不成功也可一试。”
方从哲也说:“这是一个要求圣上视事的好机会,万万不可放过。”
王文龙对此却十分悲观:“哪怕机会再好,只恐当今圣上没有这样的体力。”
官抚极说:“即使此提议被圣上回绝,也比不做更好,起码让圣上知道天下百姓有如此想法。还请先生能够在大会之上支持我等的建议。”
“好吧,届时我会支持的。”王文龙点头说道。
如果一篇文告真能让万历皇帝出来干活,王文龙举双手赞成。
第586章 各家心思
几天下来,王文龙在等待的日子里已经给好几份文告署名,真别轻视王文龙在政坛之中的地位,大明的朝堂已经从原本必须要出将入相才能够影响天下,转而成为以党争内斗为主。
名气和影响力就是党争之中的政治资源,别管政策行不行,先把口号喊的响亮,就是党政之中的起手式。王文龙有这么多作品傍身才得来的名气已经很是正途了,原历史上十几年后的复社因为地处江南舆论中枢发声方便,又得到了江南市商阶级的支持,一个以秀才为骨干的团体居然能很大程度影响天下的局势。在复社里面讲两句话就能够成为全天下有名的意见领袖,那才真是一条成名成家的终南捷径。
问津大会造成的影响永远不只是在问津书院之内,这时随着报刊风气的推广,湖北也已经有了多家杂志报纸,问津书院里这场集会早就已经在杂志报纸的推动之下,成为了湖北全省都在关注的事件。
现在湖北最有名的报刊是扎根于武汉三镇的《汉水滔声》,此报就问津大会的议题发出专栏报导,指出:“此次大会目的是定天下清流五年之论题”,并且还点出“当今天下最要紧之事便在于缺官,有官而后政令方能推行,宵小方能慑服。”
还有一份湖北黄冈的报纸所刊登的内容劲爆程度更把王文龙吓了一跳,此报直白抨击东林党是想要用此次大会压制其他各党的舆论,认为各党派必须借助此次会议逼迫东林党人共同上书,要求万历皇帝召开朝会、参加祭祀,做好自己皇帝的职责。
湖北本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不错,又是贸易重镇,百姓的生活还算富足,但这十年之内先是被税监太监陈奉搞出几个城市的暴动,接着又经历了楚宗之乱,看着楚宗室把武昌城关起来大杀了一通,这些事情全都不是因为本省的治理出问题,而是跟皇家以及宗室有关,湖北百姓对万历皇帝已经十分不满。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