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16节
一众舟师们也是热血沸腾。
王文龙却悄悄跟杨天生说道:“这些火者都是福建走海行业中的有名人物,杨兄到海上可不要将这些人都和番人滥战消耗掉了,这可是咱们未来开海的种子呀。”
“此事我自然明白,”杨天生哈哈笑道,“建阳可别忘了我们是海商又不是官军,从来都是有便宜就占,打不过就逃。过去不会大牵星术时都是这样从倭寇眼皮底下溜掉,现在有了这在海上观风望气的本领,那走的只会更加灵活,谁也抓我们不住。”
王文龙又嘱咐说:“六分仪以及海图定位的方法只不过是在近海试用过,还没有在远洋真正使用,真到了大洋之上肯定还会面临诸多问题,此次出航也是为了积累经验。杨兄在船队之中可以让舟师们多互相交流,讨论出些在远洋上使用航海术的技巧,这些内容宝贵无比,也不是在书斋学堂之中可以想出来的。”
扬天声道:“我记得了,会尽量让他们有机会交流,不过在大海之上火者必须坚守岗位,怕也没那么多时间让他们练习。”
王文龙教了他们在海面上用六分仪和经纬度定位的方法,但那只不过是书本上一两句简单的介绍,和实际情况肯定相差很大。
比如查对数表以及快速的三角函数计算等等,这些参考的数据虽然他根据回忆抄了下来,但是在台湾海峡的航行之中,根本就没有派上用场。这只能说明海峡航行对于定位技术的要求还是太简单了,真到了南海面临波涛之时这些短时间训练出来的舟师能不能在大洋之上准确指出方向,王文龙自己心里都没底。
这可以说是福建海商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远洋航行而非沿岸航行技术,碰上的还是这么一群新手领航员。不用问,这一次远航肯定会有船只因为导航问题而在南海中迷失。
远洋航行所需要的技术准备也远不是只有领航这么简单,比如:如何储存足够数量的淡水?如何在长时间远洋航行的情况下储存足够天数的食物?这些全都是相当专业的技术,王文龙能预计到这一次海五路下南洋损失不可能小。
但是对于福建商人来说,这是必须经历的一次磨练。经过远行磨练出足够的技术,这些福建商人将迅速成长为本时空第一批掌握精确远洋航海术的群体。
归根结柢王文龙脑海中的技术书籍还是太浅了,这些技术想要投入实际运用,其中所欠缺的经验必须由使用者去冒生命风险才能获得。
杨天生这些福建商人也都有足够的风险意识,众人在港口港的妈祖庙前虔诚的烧香跪拜,和以往的每一次出洋一样,投入大洋之时他们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
在台湾岛送海五路船队出海之后,王文龙继续留在泉州也没什么事,于是坐船回到厦门之后便走陆路赶回福州。
回到福州,王文龙自然免不了和福建士林之中的朋友会面,叶成学见到王文龙时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
“福建的衮衮诸公,于开海之事眼光实在短浅。”
随着东林党在党争之中迅速取得全面胜利,叶相高也已经有了入阁的声音,走叶家门路的人越来越多,叶相高作为东林党大佬需要养望,除了自己深居简出之外,为了避嫌年初便让叶成学从京城回到了福建。
叶成学的官场之路注定终结在尚宝司丞这个官职上了,这就是个虚官,干不干都是那样,现在叶成学也干脆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为打理家务。
有内幕消息的人都知道,叶相高已经确定成为东林党主推入阁的人选,李三才原本也有入阁的可能,但是东林党内认为李三才风头太甚,得罪的人也太多,此时他们刚刚掌权,还是推叶向高这么一个没有多少负面评价的人上去先把位置稳定来的好。
作为未来阁老的儿子,叶成学在福建光是迎来送往就足够忙到不可开交。
叶成学如今在老家福清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善人,代表叶向高给家乡修桥补路,捐庙、盖学校、盖祠堂。
作为未来的阁老之家,叶家自然也经营着不少产业,身处福建,和海商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
福建的海外贸易还是增量竞争阶段,不像江南一样,渐渐的被世家大户所把持,叶成学作为海贸的股东,很推崇王文龙的经济理论。
叶成学这段时间利用闲暇时光把王文龙的一系列作品反复阅读,当年他初读《国富论》被其中的经济理论绕得头昏脑胀,但现在已经深得其中三昧。
很多人不知道,叶成学这个东林大佬的儿子,其实早已是一个潜在的民党支持者。
江南的民党现在也已经暗暗分裂,一派由有功名的士大夫阶级和地主大商人组成,主张开放经济,撤回税监,但对开海之事持暧昧态度。
另一派的主力则是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舟师火者这样的技术人员,他们则主张全面支持开海以分担江南经济压力。
叶成学作为叶向高的儿子,居然会支持后者,其实也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叶家富到了一定程度,叶成学多少也有些理想主义。
前段时间叶成学暗暗为海五路出航之事感到兴奋,但是和他同样的福建权贵之中,却对海五路这群私商不太看得上眼,甚至隐隐有所非议。
“浅薄呀,浅薄,”叶成学大摇其头,“欧洲人万里蹈海,已经来到大明疆界,封锁航道其野心昭然若揭。其中若无大利,何至于此?可笑这些权贵之家,只忙于收殓土地,垄断商贸,竟然放着这航海大利不想去挣。”
王文龙颇为担忧的询问:“八闽的权贵对于开海之事变了风声?”
“我觉得已然有这样的苗头,所以今日才来找建阳告知。”叶成学回答。
第561章 开海三篇
在明朝,福建能够成为海商聚集之地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福建一省在大明以后几乎没有宗室力量,除了国朝初年朱允文削藩的时候把几个倒楣宗室贬到漳州之外,福建没有任何宗室封地存在,所以王公勋贵之家的固有利益也比较少。
可是耐不住福建人会考试,福建和江南一样,也是科举的传统强地,而且本地宗族势力强大,出了许多耕读传家的家族。
有名一朝福建光是三代以上连续中进士的家族就有两百多个,一个进士基本就可以使一个家庭成为富豪,三代进士几乎必出望族。
所以福建本地照样有权贵,这些既得利益者的组成主要是望族加上卫所武官世家。
这些人不会想着跟福建商人一起去挣开海的利益,反而希望出海船只越少越好,好由他们来垄断对外商贸的权利。而且这些人在福建的舆论场上还真有相当大影响。
可以说因为这一股力量的存在,福建人虽然大多主张开海,可是在福建的声浪之中才会始终有一群人愿意附和其他地区人士禁海的主张。
禁海的主张强烈与否也是随着时局而不断变化的。
原历史上的万历三十四年几乎没有人说禁海之事,直到郑芝龙崛起,福建洋面上的斗争趋向剧烈,天启崇祯年间才重新有人提起禁海的倡议。
表面上是因为福建洋面上的海盗频发,然而往生里深分析就知道,这背后和郑芝龙崛起之后抢夺了福建的世家大族在海贸上利益也有莫大关系。
王文龙知道,因为自己的到来,福建沿海的私商贸易伴随着台湾岛开发立刻火热起来,虽然还没有到郑芝龙极盛之时海波动荡的水平,但也比原历史上要热络许多,这些私人商贩抢走了不少大世家的利益。
如此一来,叶成学所观察到的世家大族对于海贸的态度改变恐怕还真并非空穴来风。
王文龙点头说道:“这样的转变如若形成舆论,恐怕真要出大事情。”
“我也是这个担忧,”叶成学终于说明来意,“这些想要禁海之人肯定会开始鼓噪舆论,若是咱们慢人一步,在舆论场上就失了先机,趁着此时海五路出海以及荷兰人诬陷建阳之事热度还未消去,我们正应该极力鼓吹开海,建阳乃是此道之中好手,不知可有办法?”
王文龙在福建的名声足够大,手上还掌握着《旬报》这样的舆论利器,而且此时的巡抚徐学聚也是在开海之中的进取派,的确没有比此时奠定舆论基调更好的时候了。
王文龙稍加思索便答应道:“此事我理应加入,接下去我打算在《旬报》上面开一专栏,连续几篇报纸都讨论此事,先将舆论炒起来。”
“如此最好,”叶成学高兴说道,“有建阳的文字,必然能够为开海一派造成极大声量。”
叶成学这人虽然是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富家毛病,但是他却也是个真性情的人物,对于有些底层百姓的疾苦他难以理解,所以有他时会比较跳脱,但是对于他耳闻目染的坏现状,他却也总能够挺身而出。
叶成关心百姓并不只像其他的高门大户一样仅仅修桥补路做些表面文章,而是经常为了帮助别人而真心去做些困难事情。
比如叶成学回到福清后了解到当地官道经过峡江一带的渡口,修得十分险峻,百姓经过此路之时经常发生坠崖事件。原本这种事情和叶成学这样的乡绅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叶成学自己跑到峡江悬崖上考察之后就多次上书官府请求将官道改道。
官道之所以选如此险峻难走的道路,就是因为改道会经过当地大户的田地,当地土豪为了阻止此事,造谣叶成学之所以提出改官道是叶家想霸占高岭修建坟墓。
然而叶成学一直坚持,直到新任到福建巡按监察御史上任,终于将峡江官道成功改道。
叶成学此人的确是热心肠,当地文人对他的记载就是“慷慨好义,急人之困,至倾囊不息。”此君为了帮助他人有时甚至能把自己给折进去,也就是叶成学的爹是叶相高,所以才能养成这样的性格,换做别人像叶成学一样,多半早被社会现实给整死了。
王文龙送走叶成学后就摊开纸笔思考文章,思索良久,他终于提笔写下自己第一篇开海文章的标题——《海上小议》。
这是镜山先生何乔远晚年的名篇。
原历史上的天启末年,因为郑芝龙在海上的崛起,朝廷再次启用海禁,一直到崇祯年间都没有再次开放,当时福建内部的舆论热潮比起现在还要激烈的多,许多福建的世家大族都主动表示不要开放海禁,利益矛盾比起此刻还要尖锐几倍。
崇祯二年到崇祯三年间,何乔远先后写出《海上小议》《开洋海议》《请开海禁疏》,这三篇文字层层递进,将开放海禁,让民间自由通商的主张阐述的非常明白。
后来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郑芝龙的整套逻辑几乎都是依据何乔远的文章进行的。
这三篇文章之中的观点当然没有《国富论》那么深刻,但是在这年头的大明打笔仗不是做理论大讨论,光是把道理讲得明白是不行的,关键是用什么方法在主张之中呼应各派系的诉求,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何乔远在潮中曾经当到南京工部右侍郎,写此文之前又已经在福建乡居二十几年,对于福建和朝廷之中各方派系在开海之上的主张都已经权衡的妙到毫颠。
让王文龙写一篇从经济政治上阐述开海利益的文字,王文龙也写得出,但是王文龙自认为想写出超过何乔远这三篇文章背后政治敏锐度的文字,王文龙肯定没办法像何乔远一样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还跳得如此精彩。
虽然时空环境不同,但是所面临的问题相似,王文龙感觉现在将这几篇文字给放出来肯定能获得极好效果。
第562章 叶相高看报
福建就开海禁海之论暗流涌动,而京城在朱赓建议廷推的上书之后涌动的早已不是暗流,而是刺刀见红的厮杀。
然而此时已经回到京城当上吏部右侍郎的叶相高却似乎完全不用理会朝堂之中的斗争,整天忙于吏部的工作,稍有闲暇时光就用来写大字和作诗,人们都称最近叶相高的几篇馆阁体又有所精进了。
看起来叶相高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一副闲云野鹤不会引来任何非议的态度。
然而是个人都知道叶相高这样的态度只是为了养望。
此时位列七卿之首的吏部尚书是几年前在京察之中苦心潜伏、直到大开杀戒之日才突然展现东林底色的老臣杨时乔。
叶相高原本是南京礼部右侍郎,被沈一贯压着一直回不了京城,直到沈一贯和浙党失事,叶相高突然就被调回京师,接着便送到杨时乔手下保护起来。
叶相高一直在干活,而他所干活的单位又正好是六部之中最为敏感的吏部。
这么多正好的事情聚集在一起,只能得出一个答案,一切太过于巧合的时机都是刻意安排。
从叶相高被调回京师开始,他的一路行程都是被东林党人用最大的力量密切保护起来的,能被这样程度的保护,说明东林党对叶相高有极高的期望,而能实现东林党这么大期望的位置,只有阁臣。
东林党要把叶相高这个年富力强,声望保护的十分之好的能臣一步一步护送到阁老的之位上。
这时叶相高要做的就是保护麟爪、潜身云雾,等待腾飞之日。
旬休日,叶相高推掉所有来拜见的帖子,在家中休息,这时任何的异动都有可能带来危险。
于书房中写了几笔草书,叶相高放下笔问仆人道:“福建老家最近可有什么风向?”
“刚来的信,私商们组的那个海五路商号大张旗鼓的出海了,大小海船足有上百艘,福建当地的几个世家都对此有所微词,有人以为他们全都没有船引居然敢公然宣传出海,实在太过狂妄。还有人提出应该彻查海五路……”
叶相高正在闭目养神,闻言睁开眼睛:“马上写信回去通知,此事不要站在世家一边,海五路乃是福建私商的代表打击不得!”
叶相高如今已经是要做阁老的人,视野也必须放到统领全国的高度上,月港开关哪怕闹出了再多走私之事,但却实实在在给朝廷财政带来颇多好处。
作为未来的阁老,除非福建洋面上乱到了朝廷需要派兵剿匪而导致入不敷出的程度,否则叶相高绝不会支持海禁之事。
那仆人记下叶相高的话语,出去通知幕僚写信。
幕僚进屋时顺便带来一叠福建老家寄来的报章,这都是家乡的报章杂志,是叶相高动用了八百里加急从福建送来的,许多报章到叶相高手上,距离印刷出来的时间还不超过五天。
叶相高现在正在要成为阁老的关键时刻,不能有任何污点出现,连乡里杂谈他都要时刻监视着,毕竟家乡情况对于这时的朝臣来说也会影响他们的仕途与风评,如果有要紧的事情,叶相高必须马上作出反应,或是避嫌或是发表议论,一旦反应不及时就会落人口实。
叶相高翻着报章,第一封就拿起了,福建市面上销量最高的《旬报》,看着上面漂亮的花框报头笑道:“这些报半年不看,却是印的越发精美了。”
被叫进来写信的师爷笑道:“这是王建阳发明的石板印刷术,据说不须刻刀雕琢,用药水点石即能成刻版,实在是神奇之极。”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