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07节

  绿矾在这年代的明军制式黑火药中用量极大,开采和利用都受到朝廷的控制,在福建沿海这种民造火器盛行的地方就更是受到朝廷的严控。

  好在李家也不是什么良善之家,家中私库就藏有足够数量的绿矾,听说王文龙要用,李国助直接派人给他送了一筐。

  绿矾加热之后生成的三氧化硫气体通过铁制导管被导入水中,按王文龙设计应该会生成硫酸。

  他看到铁盆中的液体开始变色之后就让李国仙退出去,自己也在脸上包了一层湿布,虽然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但这样的防护总是聊胜于无。

  当硫酸开始缓慢生成,王文龙自己心里也有些没底,他不知道这些绿矾的纯度有多高,更不知道煅烧绿矾矿石会不会生成什么其他的有毒气体。

  一直到水中不再冒出气泡,王文龙又烧了一炷香的时间,确认铁盆中的绿矾矿石已经被煅烧干净,他这才小心翼翼的将出气管移出反应釜。

  用玻璃棒蘸了一滴反应釜中得到的液体滴在旁边的石灰石上,很快石灰石上就冒起泡泡来,王文龙这才放心,看来自己得到的硫酸浓度足够腐蚀石灰石。

  王文龙接着连忙打开窗户,将室内逃散出来的气体散出去,见王文龙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李国仙问道:“下午还要做实验吗?不如一起到街面上去转一转,我听人说泉州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洋货呢。”

  闻言王文龙感叹道:“这些洋货都是荷兰人运来的,我就怕荷兰人给咱们大明海商添乱子。”

  李国仙道:“相公总是心里想着事情。”

  王文龙摇头苦笑:“并不是我多么胆小,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潜力太过庞大,只需要十几年时间就能成为大明海面上的庞然大物。”

  荷兰人在原历史上的这个时间段只进攻过澳门一次,对应的该是郭居敬年初回澳门的时候,这一次荷兰人的行动是王文龙原时空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

  西班牙殖民帝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两套殖民思路。

  西班牙人殖民使用的还是帝国管理体制,殖民地对西班牙人来说是新占领来的领土,国王会往领土上派总督,建立一系列官僚机构,用这些官僚组织对当地进行掠夺。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包括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之所以叫做公司,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转变为商业机构的运营理念,这些公司不在乎能否控制殖民地,只在乎用什么方式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方式更灵活,在现在的大明海商眼中,其实荷兰人比西班牙人还好相处一些,因为西班牙人对殖民地有一种保卫领土的责任感,而荷兰人在公司体制下只追求利益,他们不在乎什么脸面,只要有钱挣就行,这给大明海商所留下的印象就是荷兰人会更好说话。

  但王文龙却知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真实形象远不止如此,他们现在好说话只不过是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还在扩张布局的阶段,对于华人商贩没有必要起冲突而已。可一旦荷兰人站稳脚跟,他们分分钟可以撕破脸。

  荷兰人的外号叫做“海上马车夫”——这外号可没有听起来那么朴实随和,“海上马车夫”的本质是垄断航线运营权。

  比如历史上荷兰人在台湾设立热兰遮城后,就要求所有去往荷兰殖民地贸易的大明商船都到热兰遮城跟荷兰人做交割,交割下来的货物由荷兰人自己组织船队运往荷兰的殖民地巴达维亚。

  原本大明海商送货上门直接到巴达维亚做生意,货品希少,价格自然能够喊得很高。

  可等到荷兰人直接把货物在台湾就交割完毕,迫使大明商人在家门口的台湾岛卖货,能到达台湾的海商自然比能够远航巴达维亚的海商多多了,于是大明商人在台湾岛上直接削价竞争,使得荷兰人进货价格大减,多得了好大一份利益。

  从台湾往巴拉维亚运货的船队很多也是从大明商人手中雇佣的,但这些船队装的是公司的货物,只是挣个物流费用而已,不像原历史上可以轻而易举的发大财。

  而对于不听他们话,跑到东亚洋面上乱做生意的海商,荷兰东印度公司规定凡看到没有公司旗帜的船只,荷兰船队就可以行使私掠权。

  历史上一直到郑成功打下热兰遮城、收复台湾,迫使荷兰人和郑氏集团签订单方面贸易协议,荷兰人才不得不从嘴中将这块肥肉部分吐了出来。

  但郑成功只是东亚的特例,荷兰人对日本缅甸印度也是用的同样方法。

  包括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同样的做法,这个搞法,使得通过海贸发财的人数迅速减少。

  原历史上的明末,伴随着海贸生意一本万利的东风,可以出现李旦、刘香、颜思齐、郑芝龙这些靠海贸生意飞速发达的海主。

  但郑成功以后随着东印度公司模式成熟,海主时代也就结束了。

  看看在这之后东亚海面上叫得出名号的人物:郑七妹、大头杨等等,基本就是海盗头子,因为做正经生意做到头了也就是个运货仔,根本没机会发财。

  听王文龙说了一番荷兰人的殖民方式,李国仙也颇为有感触,道:“原来荷兰人是用这个方法挣钱的,真是精明,只可惜我们大明商人没有这样的力量。”

  殖民公司模式可以说是大航海时代培养出来的最强殖民方式,李家就是力量不够而已,要是有足够力量,李家也想搞个殖民公司出来。

  王文龙吐出一口浊气说:“荷兰人现在要是决心开始控制航道,给福建海商野蛮生长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历史上荷兰东印度公司还要几年时间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王文龙害怕的是他们在这时空会因为什么蝴蝶效应而把这个过程加速。

  李国仙笑着说:“还要多亏了相公在这些年里写了这么多书,让大明人士知道了什么叫殖民?什么叫大航海?若非如此,只怕今天的局面还要差上许多。”

  听到李国仙的话王文龙才笑起来。

  李国仙说的没错,他虽然没有改变天下大势,但是却在这些年里默默影响了大明的思想界,如今的民族主义热潮、民党、大举开发台湾还有在台湾正在兴办的欧式造船厂,全都是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进步。

  也许在这个时空的大明面对上,荷兰人会教出不一样的答卷吧。

  王文龙吐口气,笑对李国仙说:“今天不做实验了,咱们就一起下楼转转,看看荷兰人给咱送来了什么东西。”

  李国仙道:“那相公等我一会儿,我去换衣服。”

第543章 科研和缺船

  西荷冲突给大明海商带来的影响没过几天就显现了出来。

  三天之后泉州收到消息,荷兰人再次进攻澳门,韦麻郎带领的七只荷兰舰艇作为先锋,澳门的葡萄牙守军很快陷入苦战。

  与此同时,整个东南亚也闹了起来,荷兰人大举进攻西班牙殖民地,大泥、万丹等地的华人海主、印尼和菲律宾群岛上的绿教王公都被联络起来。

  这场战争大概是原历史上同时期荷兰和西班牙在东亚海面冲突的一次放大版,荷兰东印度公司不知为何突然下定决心,几乎是火力全开的调动所有势力,对西班牙人开展封锁和进攻。

  荷兰和西班牙人在东南亚海面上打的热闹,连徐学聚都听到了消息。

  徐学聚叫来王文龙问道:“这荷兰人究竟要做什么?”

  王文龙经过这几天思索早有答案,道:“荷兰人想要夺取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哪块?”经过几年的阅读和知识收集,现在徐学聚对于东南亚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了。

  “哪块都行,能得到哪块就是哪块。”王文龙回答。

  徐学聚皱眉道:“战哪有这样打的?荷兰人如此一弄,岂非损兵折将?”

  “他们不在乎,”王文龙分析荷兰人的心理说:“荷兰东印度公司最近两年虽然动作频频,但是手下的战船和军队数量其实不多,就算出征的队伍大受损失,也不过是死几百个荷兰人而已,这样的代价他们只要从欧洲本土再送来一批人就能够补充,相反的,一旦在某处得胜就能从西班牙人的殖民地中弄来一二城池,足以回本了。即使不能够回本,也能够试探出西班牙人的力量极限。”

  王文龙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也不是光靠在家里思索,因为历史上的这个时间段,荷兰人就是和西班牙人用这样的方式在争夺殖民地,原历史上荷兰人花费了十几年时间,虽然没有多少成果,但也在东亚海面上闹出了颇大的声势,宣告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到来。

  只不过不知为何,在这个时空,荷兰人将原本长久的计划缩短,于是观感上就变得暴力了许多,似乎是想要将十几年的尝试压缩到一两年之内就完成。

  徐学聚对于荷兰人这种一把拼光的作战思想不如何认同,但是荷兰人在亚洲海面上和西班牙人大战的结果却很快对福建商人造成了影响。

  在不同战线上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互有胜负,但一样的行动就是他们全都宣布对对方的航线进行封锁,特别是对重要的航运节点——马尼拉、大泥、万丹进行严密的监控。

  于是福建走西洋的商船数量迅速减少,泉州市面上的胡椒、丁香、檀香木等等洋货的市价一日数涨。

  眼下这些海外贵重物品的价格上涨,还不怎么影响销售老百姓的生活,但大家也担心这封锁的日子会越来越长,福建外销产业也会因此不好做。

  德化的瓷器,泉州的丝绸,武夷山的茶叶如果卖不出去问题可就大了,这可是许多福建手工业者的生计来源。

  李国助都来跟王文龙苦笑说幸亏他目光深远,提前叫他从市面上找来了无色玻璃,要是再晚几天遇上洋货紧缺,他这套实验器材还真拼凑不出来。

  因为外国人打仗,市面上乱糟糟的,王文龙出去也没事干,所幸专心在家里继续实验他的石板印刷术。

  这几天时间王文龙已经制了好几大缸子的硫酸,全都放到钝化了的铁制容器之中储存起来。

  石板印刷术使用的石灰石需要打磨到光洁如镜的程度,这活儿王文龙直接到街上找了一个磨镜师傅来干。

  这年代人普遍使用的是铜镜,用一段时间表面的铜壳氧化之后就无法照人了,这时候就需要请磨镜师傅到家里来打磨。

  请来的泉州磨镜师也是第一次打磨石灰石,将各样家伙事儿都使了上去,从粗磨到细磨,等最后一道拿铜镜蘸上灰壳粉一寸一寸的将石头磨光,磨出来的那石头直接从原本的灰白色变成了深黑色,表面都反着一层水光。

  王文龙凑上钱去呵了一口气,跟呵气在玻璃上一样,嘴里的水气直接在光滑的石灰石上形成了一片气雾。

  王文龙称赞道:“师傅的手艺还真不赖!”

  那师父摸摸脑袋,笑着回答说:“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石头能磨得这么亮。”

  王文龙给那师傅拿了五钱银子,将人送走,便取来铜盘,在盘中放入一定比例的不同品种蜡块烧化,然后将化了的蜡薄薄的涂在石头表面。

  这油蜡的配方也是专门研究的,融化后有足够的流动性,可以在石头表面自己流平,同时固化之后又足够坚硬,可以在上面画出清晰的纹路。

  王文龙原本打算弄出直接在石头上作画的石板画技术,但看了相关资料之后,却发现这种技术中所使用的颜料实在太难获得,几乎全是工业副产品,即使在福建勉强研制成功,台湾岛上也没那么多的工业副产品可以提供长久使用。

  于是王文龙退而求其次,把攻关方向转向技术水平更低的刻蜡石板印刷。

  这种技术在原历史上只是近代石板印刷术出现之前的阶段性技术,但同样可以应付大规模的印刷业生产,放到这个年代对上雕版印刷也能有碾压性的优势。

  等待石头表面的蜡油固化之后,王文龙拿起一支铁笔就在石头表面刻画起来。

  铁笔刻过蜡层虽然需要一定的力量,但比在石头表面雕刻所用的力要省多了,也就是比用硬笔写字稍稍费力一点而已。

  在蜡层表面刻了几个比较精细的几何图形,王文龙拿来硫酸,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的将硫酸薄刷在石板表面,等待一段时间让硫酸腐蚀石头,接着用大量的清水擦洗剩余硫酸。

  这个过程中有蜡层保护的石板不会被腐蚀,而被刻开图案的地方,则会被硫酸腐蚀的坑坑洼洼。

  接着就是加热石板,让石板上覆盖的蜡层脱去,清理掉蜡层之后王文龙在石板上涂上油墨,再用包覆着鹿皮的刮刀刮一遍,因为石板足够光滑,又打过蜡,多余的油墨很快被刮走,只在被硫酸腐蚀而凹陷的部份留下了一些油墨残余。

  王文龙接着在石板上盖上纸张,用重物施压,等待一段时间后取下纸张,就见纸张上印下了之前他刻在蜡板上的图案。

  王文龙仔细观察那些印刷出来的几何图形转角处,发现转角处的笔锋平直、利落,甚至连刻画时手抖的细节都被反应出来,这才松了一口气,总算成功了!

  石板印刷术的研究过程比王文龙想象中要轻松一些,而且所用的材料并不复杂,这套流程即使在台湾岛上也很轻易就可以重复。

  ……

  根据王文龙所写的《国富论》,经济运转往往缺乏的不是劳动力也不是原材料,而是资金:有了资金就可以购买劳动力,让劳动力将原材料组装成可以使用的物资,一个经济体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以前福建商人对这道理没什么概念,但如今不少在欧洲人处定船的商人却真真实实被上了一课。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海战不光使得生意不好做,很快更让一些中大规模的海商就另一件事情感到头疼。

  万丹和马尼拉的造船厂是此时几乎唯二的可以造大型船只并且对外接单的商业造船厂,另外澳门的葡萄牙人也能造一些形制稍小的船只。

  这是商业造船,大明官方和德川幕府也能造大船,但这些好船海主是买不到的,有钱的海主想要扩张自己的船队规模几乎都会去欧洲人处定船。

  两火殖民者大战,把大港口封了,,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虽然还能够按照合约交船,但他们又把港口内的武器征用了,于是这些船只虽然造好了,可却无法装备火力自保。

第544章 台湾有个造船厂?

首节 上一节 307/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