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94节
花费了半上午时间弄懂了拼音之后,周汝登越发感到惊喜,王文龙给出的这套拼音拼读南京官话实在是太准确了。
他觉得光是能看到这么一套拼音方案这本《语文》就值得学习了。
他带着惊喜继续阅读,接下来的第二章则开始讲解汉字结构、汉字的四书法、常用偏旁部首、笔划顺序书写规范。第三章进入词汇学习,常用词语、近义词与反义词、词汇分类与记忆……
第三章的内容还没读完,周汝登却已经十分惊喜。他发现王文龙的这本《语文》跟他之前见过的所有启蒙教材都有着明显区别。
王文龙的书依照逻辑分成章节,而每一章的内容都又被分成几个知识点,几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大概就是一节课的时间,而且在每章的最后居然还会印上“练习题”环节。
这年代的启蒙读物根本就不讲什么科学性,后世的教材编写思想放到这年代是碾压级别的。
周汝登作为一线教学者,对这本《语文》是越看越感觉爱不释手,他甚至可以想象自己拿着这本教材跟学生讲课时会怎么讲——
教材把每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都给提示出来了。而且这些知识点安排的非常恰当,只要这节课上的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那么肯定就能达到学习要求。
老师拿着这教材想要考教学生时也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直接抽查知识点进行提问,就能知道学生学懂没有。
周汝登稍稍阅读就能想道这本书在实际应用中会给私塾老师省下多少功夫。
周汝登越看这教材越喜欢,读的连时间都忘记了,等到老妻来叫他吃饭,他才发现窗外的天光已经从清晨转为黄昏。
周汝登急于看书,随便喝了碗粥便点起蜡烛又继续阅读,这回他一边读着《语文》教材一边做笔记,试图总结出王文龙编写教材的先进思路。
第二天,周汝登的侄女婿兼弟子喻安性前来拜访。
喻安性也是嵊州名士,他早在八年前就考中了进士,今年他从南昌府推官升任礼部主事,在上京赴任的路上,顺便回老家看看家人。
见到师父时喻安性吓了一跳,就见周汝登胡子拉碴,脸颊瘦削,整个人仿佛苍老了几岁,精神却出奇的亢奋。
“师父,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为何如此憔悴?”喻安性连忙询问。
周汝登拿着《语文》教材,开口便极力推荐道:“中卿,这本《语文》真是世上前所未见的好教材,以后天下开蒙之学子有福了。”
“这是什么书?”喻安性不明所以。
“这便是王建阳的新作《语文》,专门是一本开蒙之书,”周汝登赞叹之色溢于言表,“此书的内容深入浅出,选材精当,编排的更是出彩,蒙童用此书学习认字,只怕真能在一年半载之内便学会认字。”
“原来是建阳先生之佳作。”喻安性笑道,“早听闻那福建王建阳是个奇才,我也喜欢看他的书,既然先生说此书是一等一的蒙书,想来定是好的。”
“何止是好,天下一流!”
不仅是周汝登,在整个江南只要是教过馆的读书人看到《语文》一书,那惊艳的感受几乎都是一样。
这书实在太好用了,用来教学生识字,比起以前的方法,不知要省多少力气。
在这些读书人的大力推荐之下,江南百姓不久之后也认了这本书,以至于更多的私塾先生都只能拿来《语文》仔细学习。
因为江南百姓送孩子到蒙馆去学识字,第一句话就是问先生用不用《语文》教材,如果不了解《语文》、不会官话拼音,还怎么开私塾?
为了提高识字率,王文龙早就放出了三本教材的版权,许多作坊见《语文》卖的这么好都来跟风印刷。
开蒙教材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以至于短短五年之后,这本《语文》居然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因为印刷数量太多售价直接打到了市面上最低一档,在同样的印刷品中也就比黄历卖的贵一些而已。
不光是蒙童和教书先生争相阅读,这书还直接启发了本时空教材的编写思想。
以前的大明根本就没有教材这一概念,全天下的书院都用着同样的三百千加上四书五经。考童生考秀才对着的是这几本书,考到进士对着的也是这几本书,学生能把四书五经理解到什么程度,一部分看悟性,另一部分基本上要靠能不能碰到一个好先生。
而王文龙的《语文》《数学》《自然》三部著作出版之后,大明的读书人终于才意识到:教材和哲学书是不同的东西。
开始有人学习王文龙的写作方法,将教学内容按课时和知识点独立编出来。
至万历末年,《语文》已经在全天下普及,并且启发了一大批类似的教材,连程文墨卷的编写体例都改变了。
教材质量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教育效率的提升,江南百姓的识字率以一种缓慢但显著的方式迅速攀升,一代人内就会带来显著影响。
而王文龙的《衡山书斋三部》被认为是这一教材启蒙运动的发轫之作。凭这三本书,王文龙就已经成为明代文化史上地位无法撼动的伟大教育家。
第518章 造船世家
七月中旬,王文龙渡过台湾海峡,目的地是台湾岛东南部的大员港。
王文龙站在船弦上,眺望着台湾的海岸线,沿海有许多汉民的戎克船在航行。
王文龙称赞说道:“这台湾岛的确是个好地方,靠近岛屿这一侧,水文交通如此便利,我还以为移民都在自己的村子之中耕种不出门,却没想到他们都驾着小船出海了。”
“所以说大家来到台湾岛都不愿意走呢,”李国助指着远方的船只说道:“这台湾岛上的土人不熟悉航海技术,要走山路去与他们交易更是困难,所以与岛上屯垦的汉民宁愿划着小船亲自去找他们做交易,这些土人和汉民约定期限会从山上的部落走到相应的港口去,汉人就带着自己的物资去和他们交换。”
“岛上土人有的是鹿脯、鹿皮、鹿角等物,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日用品,但运回福建全都能卖上高价。岛上的屯垦民靠着这样的生意发家致富的不少,到台湾这边来屯垦的百姓,只要在黑水湾这一关妈祖娘娘不收命,今后日子都能过下去。”
“那些是咱们福建自造的船只?”王文龙又指着远处江面上一艘中型船询问。
以前把不同类型的船只放到王文龙面前,王文龙也认不出来,但是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海上飘泊,王文龙也开始注意不同的船只类型,他能明显感觉对面那种帆船是中国船只的设计方式,但是和自己之前从浙江坐回福建的海船又有很大区别。
李国助点点头说道:“那是正宗的福船,尖底、小方头、阔尾,这是咱们福建海船的标志。”
负责操帆的水手是李家的老人,听到两人的对话,抬头看了一眼,笑着介绍说道:“这船就是咱们在台湾造的,如今咱们台湾的造船作坊所生产的都是这种鸟船。”
明代的造船业主要就是集中在广东、福建、江浙三地,不同地方所产的船只一眼就能看出。
其中广东生产的船只称为广船,特点是船身十分坚固,另外就是船帆好似张开的折扇与众不同,这种船只的设计使得广船在海面上航行之时比较其他的船型更为平稳,适合较为平静的南海洋面。
而江浙一带生产的船只被称为“沙船”,沙船平头、平底,船身宽、吃水浅,适合在崇明岛一带富含泥沙沉淀的海域航行,换其他地方的船只到江浙都容易搁浅。即使是李国助的船队要去江南,也得专门购买浙江生产的沙船。
而福建一带生产的船只则称为福船,这种船只是整个大明造船体系之中最适合远洋航行的,不光全是阔尾、尖底方便劈波斩浪的船型,而且还有水密隔舱的设计,足可以冲入风波不定的太平洋。
此外中国传统还有一种浙江生产的浙船,设计间于沙船和福船之间。不过这种船只形制在明代还没有成熟,要到清代才随着上海的开埠开始大放异彩。
胡安·纳瓦罗听说眼前就有一艘在台湾岛上造出来的中国船也跑到甲板上来打量。
鸟船是福船之中一种专门用于近海快速航行的船只,因为体型较小所用的木材年份也不会太长,所以造船工匠的手艺稍差,这种船只就会显得松垮。
而眼前这艘鸟船在海岸线上逡巡,张开风帆快速的划过洋面,仿佛是热刀切过猪油一般,完全没有操作不顺的感觉,胡安在大明呆了半年,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汉语,虽然不讲什么语法,但是足够表达意思。
看了一会儿之后,胡安高兴说道:“这艘船很好,很硬。”
李国助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神色:“看来这黄航的手艺还真不错,不枉我费力把他从泉州请来台湾办船坞。”
王文龙问道:“黄航是什么人。”
李国助笑着说:“建阳可曾听过泉州泉港的峰尾黄家?那是福建造船的第一家,早在南宋之时黄家就已在泉州开始造船,永乐爷命三宝太监下西洋之时,峰尾黄家在泉州港上船首执斧者已经有九十多人,当年三保太监的宝船在福建的部分就是由黄家所督造的。这黄航是如今黄家的后人,由他来和胡安协办船厂想来应该稳妥。”
“有些意思。”王文龙点头。
在当今的大明,如果黄航都没法学会胡安的技术,那么换别人估计也不可能。
历史上随着明末福建洋面上的热闹,黄家的后人越越发的受到重用。比如明末黄家的黄都受聘于郑成功,主管全台的战船营造。到清康熙二十一年,黄家的黄敬长又被清廷聘为“工监首领”为施琅征台湾建造战船。
可以说最热闹时,福建洋面上郑成功和满清两方你来我往,而他们所驾驶的船只大部分都出自同一个黄家的手笔。
往更远的说,从南宋之时的水师建设到元代之时的泉州海贸,一直到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征台湾,所有古代史上与福建海面有关的历史节点,都有峰尾黄家的参与。
这几年的台湾开发,虽然是以村落的单位进行的,但当岛上有了八万汉人以后,大的贸易节点也就自然出现。
此时台湾岛从北到南已经形成五个较大的聚落区,分别是小淡水、北港、萧垅、大员港和打狗。
而李家和合作伙伴一道控制的就是打狗港,王文龙等人乘着船进入港口,第一反应并不觉得来到了什么荒岛。眼前景象已经有大陆上小市镇的规模,内地的城市不同点主要在于还没有修筑城墙,只是用木桩打了一圈篱笆,城内也没有多少砖石建筑,大多数都还是窝棚。
另外就是打狗港的防卫十分严密,远远就能看到篱笆墙上隔几步就有的岗哨亭子。
王文龙等人还没上岸,旧件港口之内已经挤着几条大船,那船只似乎是从北边航行而来的,一个中年胖子刚带着随从走下跳板,见到王文龙等人的船队到来,那中年人干脆站在马头上远眺。
不一会儿就有接驳船来到王文龙他们的坐船旁,接驳船上的人见了李国助便笑嘻嘻的道:“我阿爹还道是哪个,原来是李公子来了,这般巧就在港口碰上。”
李国助也带上笑容,对着远处的胖子拱拱手:“原来是欧叔叔来了,这些年在日本养的越发富态了,我远远的看着像,只是怕看错,不敢认。”
第519章 明代的名贵海鲜
王文龙听到李国助称对面人做欧叔叔,心中已有几分猜测,果然就听李国助给他介绍道:“远处码头上的正是我同你说的欧叔伯,讳华宇,他可是长崎的大人物,和我父亲相交甚密。”
王文龙点点头,两人先坐上接驳船去码头上见欧华宇,上岸之后李国助先上去拱手招呼,王文龙也跟着拱手道:“欧叔叔好。”
听到王文龙一口标准的福州话,欧华宇颇为惊喜,看着王文龙问道:“这位后生是谁?你也是福州人?”
“在下王文龙,是建阳人。”王文龙笑着说道。
欧华宇还小声嘀咕:“建阳人福州话说得如此之好?”
欧华宇身边的幕僚也有通文墨的,连忙介绍说:“东翁,这位王建阳可是个了不得的名士,几年前帮助徐抚台解了八闽的粮荒,如今家家种的马铃薯就是建阳先生让徐府台从外地引来的。建阳先生的文章也是名满天下,当今天子都要看他的书呢。先生凭着文章名气,如今已经到京中授官了。”
“呦,如此利害?”欧华宇吃了一惊,打量着王文龙道:“我见先生年纪轻轻,还以为是个晚辈呢,怠慢了,怠慢了。”
王文龙笑着说道:“李旦是我的岳丈,我又与国助兄弟论交,您是我岳丈的生死弟兄,在下本来就是您的晚辈。”
“嘿嘿,果然是读书人,就是会说话,”欧华宇高兴笑道,“那咱们就一起进港吧,我船上刚弄到了大海货,中午便烹来下酒。”
如今的日本虽然有大量倭寇在大明沿海活动,但是按照幕府的法律却是进行海禁政策的,国内合法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直属于幕府的长崎一地。
大量的大明商人都聚集在长崎,其中福建商人又是最大的一股力量。
而福建商人自己还有内部划分,福州人讲福州话为一派,莆田人讲莆仙话为一派,泉州漳州人都讲闽南话,又是一派。
欧华宇当年也是为了生计跑到长崎去做生意的华商的一员,但是阴差阳错混成了“打行”,因为他并没有本钱做生意,最初只能依靠团结在福州同乡,通过给其他在长崎的中国商人设赌、放高利贷、经营招待中国人的妓院、帮助其他商人收账等等方式敛财。一来二去成为了长崎的头号黑老大。
不过欧华宇和其他的长崎明人黑社会不一样,他心胸开阔,广交朋友,愿意帮助所有大明商人,甚至包括日本商人、英国人荷兰人有事情求到他,他也会帮上一把。
因此欧华宇在长崎的华人之中积累了很大的威望。
早年间李旦还是个小海商之时就和欧华宇拜了把子,后来有一次李旦跑吕宋贸易货物被海盗所夺,李旦死里逃生,但是欠下巨款,连福建都不敢回,只能蹭别人的船跑到日本找到欧华宇。
欧华宇二话不说就给出巨额资金,让李旦拿着这钱去租船办货,李旦由此才能翻身。
后来李旦发达之后也投桃报李,带着欧华宇一起做海贸生意。
两人联手起来一度拿走六成的幕府所发贸易许可“朱印状”,成为日本对大明、朝鲜、琉球三国贸易的最大势力。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