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72节
陈子贞又看王文龙所写的大字,再次皱眉,有些酸溜溜的暗自念道:“如此多人找王建阳求字,他这字写的也只是一般嘛……”
第471章 初见水太凉
虽然王文龙所著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卖的满天下都是,王文龙写的也是欧楷,但陈子贞这评论还真不是污蔑王文龙。
欧阳询的楷书在普通人看来是严谨工整,但在真正有书法眼光的人看来却是奇侧险峻。因为欧阳询经常会把字体结构向着最极限的方向去写,故意改变字的重心倾向,接着又自己去将要歪倒的字给救回来,行家看写的好的欧体虽是楷书却能看出一身冷汗。而王文龙这笔欧体工整是工整了,却一点也不险,在普通人看起来字很漂亮,可是在行家看起来就是四不像。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他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发行之后受到许多批评的原因。
王文龙现在的书法还是在沈宜修指点之下又练了两年的结果,要不然他连写大字的功力都没有。
陈子贞看着这么多商人找王文龙求字,心中自然忍不住酸气,暗暗想道:“读书人果然要出名,有了名气,字写得再普通也有人来求。”
正当他心里泛酸的时候,王文龙已经写完八张大字,李如松连忙上前:“多谢建阳先生笔墨,些许润笔不成敬意。”
他的仆人捧上一个朱漆盘,上面放了厚厚一沓盐引。
陈子贞直接呆了。
盐引是这年代官方发给商人的兑盐票据,大明的官盐由朝廷控制,商人只有拿着盐引才能够到产地去购买盐巴,贩运过程中也需要持有盐引才能够合法的过关。在大明的制度中只要能够贩到官盐就是挣钱买卖,说白了盐引就是大明的盐业国债,还是流通性超高的那种。
这年头大明宝钞的货币信誉早就烂了,大额交易用白银又不方便,商人往往拿盐引直接当做钱币使用。
一张准贩二百斤盐的“小引”市面价值约等于四钱银子,而李如松奉上的是“大引”,一张市价六钱多银子。
满满一沓至少有三百张,这就是二百多两银子。
陈子贞作为学官本没有什么来钱的路子,而这一盘盐引就已经抵得上他一年俸禄了。
王文龙写几个字就换来他一年俸禄,陈子贞怎能不惊讶?
而这还没完,另外几位商人也都是不缺钱的主,个子送上了自己的润笔费,多的值一二百两,少的也有八十多两,王文龙就这么一会儿功夫靠给人写字便收入六百多两银子。
众位商人心满意足的离开,陈子贞也和王文龙告别。
回去路上陈子贞一直没说话,等回到督学察院他才连忙叫来陈指南吩咐说道:“快去把那冯从愆的经历查出来,好生查查他的问题。”
“再有,以后若是王建阳有帖子投到院中,无论白天黑夜,第一时间要拿给我看。若我不在院,你们对王建阳的手下人也要好生伺候,立马派人送信与我。告诉门子役夫,王建阳派来的人,一律不许找他讨要开门钱!”
王文龙受到商人如此追捧,在陈子贞看来已然不是因为一两个大商人喜欢王文龙的作品的原因,而是王文龙在整个商人阶级之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虽然影响力还没有大到震耳欲聋的程度,但已经不由的陈子贞不把王文龙抬高看待了。
这年头,在某阶级中有影响力就是读书人的实力根本,读书人早不一定要当官才能够受到重视了。
就比如东林书院的顾宪成、高攀龙,东林七子全都没有了官身,但人家有对江南士绅阶级的影响力,哪个当官的敢去得罪他们?
这年头天下只有读书人才有影响舆论的能力,各个阶级想要在天下发声,不追捧读书人是不行的,大商人、大地主、大军阀,包括大太监,只要是想要有点作为的人物,无人不捧名士。
也是因为如此,王文龙来到李如松的宴会时,便为李如松的宴会场面吓了一跳。
李如松这江南第一药商的宴会直接召集了四十多号人,一半以上都是儒生,众人互称字号,若不说举办者是李如松,王文龙还以为是哪个文社的聚会呢,商人都成为陪衬了。
王文龙一进入正厅就被李如松热情地拉住,四处介绍。
到场的人物除了江南第一大药商李家之外,还有不少王文龙于历史之中记得的人物:徽州大书商汪廷讷,名士程伯书等。
王文龙进门后十分低调,只是跟着李如松一起去拜会其他来客,一时倒没引起场中哄动,一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王文龙到来,二则是因为场中正有一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正在花厅中央大谈考据学,掰着手指头数宋代以来的金石学名家,此人口才极好,将金石学的发展历程讲得头头是道,连王文龙也不禁暗暗侧目。
他如此炫耀,旁边自然围满了听讲者。
直到李如松拉着王文龙到这青年面前说道:“这位就是钱受之了。”
王文龙恍然大悟,怪不得此君能把金石学历史讲的如此清楚,原来是钱谦益呀。
所谓南明亡以后柳如是劝钱谦益跳水殉国,钱谦益表示“水太凉”的段子,柳如是没讲过,钱谦益也没讲过,即使真有发生,也传不出去。“降清剃头头皮痒,殉国犹豫水太凉”等故事多半是后人编造专门用来揶揄钱谦益的。但就钱谦益在历史上办的那点事,也的确配得上这两个段子中的嘲讽。
明亡以后没有殉国的名士多了,但人家好歹还会入山归隐不仕清朝,钱谦益倒好,五月份弘光朝灭亡,同年秋,钱谦益就上京候用了。
考虑到兵荒马乱的时节从南京去往北京的路上时间比较长,钱谦益得是剃完头就动身北上才行,稍迟疑一点都赶不上趟。
而钱谦益到京城之后也没捞到什么大官,只被满清封了个礼部右侍郎,做点秘书工作。而且此君在满清朝廷内都被看不起,自己没几个月就干不下去,乞疾回乡了。等到他几年后牵扯入抗清大案,在满清的仕途彻底无望,钱谦益便又跑去和南明联络,成为暗中反清复明的义士。
对于钱谦益,王文龙的个人评价就是:才华过人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他在道德上十分抽象,同时文才也实在惊人。
从历史到诗词,从八股文到考据,从金石学到语言学,甚至是道经佛法,万历以后几乎所有有成果的研究方向钱谦益都有涉猎,而且都做到了一流水平。
黄宗羲所说钱谦益“四海宗盟五十年”不是作假,当然这也和钱谦益太能活了有关系,钱谦益万历年间就在文坛上活跃,活到康熙年间才去世,跟他同时期活跃的名流都死了两茬了,他比别人多了多少研究时间,能不出成果吗?
王文龙笑着对钱谦益拱手招呼:“幸会幸会,常听闻虞山先生钱受之的名字,在下王文龙。”
钱谦益一愣,接着便是大喜,连忙拱手下拜:“原来是建阳先生当面,谦益有礼了。”
钱谦益这一拜,众人的目光都向王文龙看来。
很快有人惊呼:“王建阳到了?”“建阳公在哪里?”
王文龙的影响力不是作假,大家知道他出现,直接在宴会场中引起了一阵轰动。
第472章 走私贸易
见王文龙引起了众人注意,李如松干脆主动大声介绍:“这位便是写《葡萄牙国史》的建阳先生!”
众人一下都来拜见,王文龙也一一见礼。
赵子明排众而出,喜悦的上前自我介绍:“在下赵子明,本业是杭州丝商,久仰先生大名了。”
“我在江南也多听赵海主的名字。”王文龙笑着说。
场中除了钱谦益之外,最为人所瞩目的恐怕就当属杭州大海商赵子明了。
提起明朝的对外贸易,很多人印象中往往只会提到福建,这主要是因为福建月港是隆庆以后惟一准许合法进行远洋贸易的中国港口,明人的相关记载也比较多。
但其实此时江南的对外贸易规模一点也不比福建要小,不过这些贸易都是走私,自然没有留下太多各种记载,唯一可以看出端倪的就是明代的官方档案。
比如万历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五年间,大明查了七起通藩大案,七起案子中的大走私商全都是在杭州采购商品。
此时江浙对外走私的最大目的地是日本。
这时期的日本已经有相当大规模的丝织业,但是养蚕业还十分落后,根本无法生产所用的生丝,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另外包括丝绸和药材等,在日本也是急缺。
明代的江浙不断向日本输出生丝、丝绸药材等手工业以及农产品,而日本则向大明输回银和铜等矿产。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看来,大明是在进口矿物,出口有技术优势的农工业产品,进出口结构相当健康,朝廷怎么说都应该支持。
可这年代的大明朝廷却不这么看。
此时朝廷的管理能力实在低下,对于进出口贸易根本收不上税,同时大量出口商还给大明带来了治理上的困难,故而大明朝廷在对外出口上采取抵触的态度。
加上大商人地主阶级自己有出海贸易的渠道,也希望朝廷不要开海,以打压其他小出口商。
最终朝廷的政策制定下来,严禁对日开海,但江南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早已经进行了上千年,民众久而相习,好多沿海的工业就是为出口日本而准备的,朝廷再是禁止生意也的做。
于是东南沿海大量的出口贸易因此也被逼迫成为了走私生意,说白了就是朝廷治理能力太弱带来的懒政。
比如场中这赵子明,后来的浙江巡抚高举给他的评价是“杭之惯贩日本渠魁”。
作为杭州对日本丝织品出口最大中转商,赵子明掌握着上百台织机,每年能向日本贩运上百船丝绸、运回上百船红铜和白银,这放在后世妥妥的知名企业家,说不定还能成为纳税大户。
但在大明的治下赵子明却东躲西藏,做点丝织品出口却天天担心被抓砍脑袋,众人看他的眼神也如同看海盗差不多。
大家见面问候之后,王文龙便在花厅中落座,许多人都来攀谈。
一开始,商人们都围着王文龙询问欧洲情况,接着读书人过来,话题便转而聊到文学,什么唐宋八大家,前后七子,性灵派、吴山派,接着又扯到王文龙的《疗疴录》。
李如松作为宴会主人见到王文龙的到来果然将宴会气氛推向热烈,十分满意。
商人们大多插不上话,但都围在文人圈子身边,想要通过听这群名士们的讨论来沾些文气。
钱谦益则滔滔不绝,文学是他熟悉的领域,对于当世的许多文人作品一一进行点评。
赵子明也是能读书的,对诗文小说的讨论还听得懂一些,他对王文龙极为推崇,笑着说道:“我观当今小说,由俗入雅,前看《金瓶梅》《西游记》,这几年就看建阳先生的佳作,从《儒林外史》到《疗疴录》,建阳先生用笔写人无不另开一天地,足有承上启下之功。”
王文龙连忙谦虚:“赵海主谬赞,我之作品何以能与《三国》《水浒》相提并论?”
这时李如椿突然笑道:“说到建阳先生的作品,我前两日同兄长在句容看了建阳先生所办坤班所演的《西厢记》,做的实在是好,不想先生在戏曲之上也有这样才华。”
“建阳先生还有戏班吗?以前却还没听过。”赵子明插话问。
王文龙笑着解释:“那《西厢记》是苏州李实甫的本子,我无非是求来而已,可不是我的功劳。”
赵子明夸道:“能够求来善本就是先生的慧眼了,我才知道建阳先生原来有个戏班,不知能否有幸请那班子来家中演出。”
“这怎么话说?赵海主愿照顾我家生意,我求也求不来呢?”王文龙满脸笑容的道。
他接着自卖自夸:“非是我夸耀,我那戏班的戏子、班头都是从马湘兰的兰社聘来,这班社的唱念作打具是一流,而且还是全由女子组成的坤班,请入后宅为家中女子演出也不违礼法。在商言商,我如今也正是要做这样生意,还请各位主顾多为照顾。”
赵子明一下被王文龙这推荐的话语给逗笑,点头道:“建阳先生如此说,过两日我家家宴,就下帖子请建阳先生的坤班来唱。”
“荣幸之至。”王文龙道。
听着两人对话,众人脸上也露出笑容。
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的家班带着到处演出的名士是几十年后的李渔,有了他的亲自推荐,他家中的班社大为成功。
万历年间读书人在暗地里做生意的多了,但此时人的理念还没完全转变,大多数名士拉不下脸去推荐自家买卖。
此时许多读书人暗地里做生意也没少挣钱,但他们往往还端着个大架子,让人觉得虚伪。
众人见王文龙自卖自夸的推销自家班社,虽然觉得他有点显眼,却也是真性情,无人对此感到反感。
赵子明真正在关心的其实是此时大明对外贸易的风向,见和王文龙把话题已然聊开,他突然问:“建阳先生能察世情,广通经济,不知对眼下开海之事如何看待?”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