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71节

  “能够如此么?”陈指南不信道。

  陈子贞也好奇:“建阳先生以为文风还要向纤靡方向转变?”

  王文龙直接回忆那论文上所写内容道:“我大明开国头百余年,八股文都追求‘根底程朱’,文章追求平淡自然。到正德、嘉靖时期,唐宋古文复兴,于是八股文章又追求将古文时文相结合。以长远眼光看来,八股文章明显是在寻求变通之道,这几年常有中选的文章是将心学、禅学引入八股的,未来的方向定然是‘诸子入八股’,文风越是多变越会吃香。陈朋友的文章有清丽纤靡之评价,这两届科考正当其时呢。”

  其实八股文风的流变在后世看来十分清晰,但此时人身处局中却如同盲人摸象,听闻王文龙如此一分析,两人回想着自己看过的近些年考试文章相对比,发觉他说的一点不差,都觉眼前一亮。

  “建阳这话着实有见地,不愧大家之名!”陈子贞连连点头,之前他还当王文龙只是个名士,现在却觉得王文龙是科举之道上的大才。

  若没有足够的八股见识,断是做不出“诸子入八股”这样准确有理的文风判断的。

第469章 举手之劳

  陈指南喜上眉梢,举杯敬酒向王文龙说道:“多谢建阳先生指点迷津,若无先生此言,我这一科都不打算进京赶考了。”

  考官的审美是被时代塑造的,八股文风自然也是随时代而改变,比如嘉靖朝开始出现了唐宋复古运动,八股文便开始推崇唐宋散文的风格,到了万历年间,诸子兴起,八股文就流行诸子风气,时代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小说大行其道,八股文中甚至搀杂入白话小说风格。

  所以王文龙真没骗陈指南,他的散漫的八股文风早十几年肯定不吃香,这两年却非常有机会得中。三人又喝了几杯,王文龙随口问起说:“陈教谕来自绍兴,那是文风鼎盛之地,想来绍兴学子的水平定是极佳的了。”

  “也不尽然,”陈指南的心事被解,话也自然多了起来,“绍兴读书人虽多,但能够考上举人进士的也没有多少,我在绍兴当县教谕时亲眼所见,当地一些士子为了中举照样做了不少下作手段,不少秀才都是通过门路才考过了童生试。”

  王文龙思索一番,突然想起一个名字,好奇问道:“不知陈教谕可认得一个叫郑汝矿的?”

  陈指南闻言就笑起来:“郑汝矿?建阳先生怎么听过这人名字?这是绍兴生员中顶不成器的一个了。”

  “这郑汝矿的秀才功名就是靠贿赂而来,我对此极为不耻,几次县学里头考试都把那郑汝矿定为了下等,因此还得罪了郑汝矿的家人,老朽跑到南直隶来也和此事有些关系。”

  听陈指南越说越愤慨,王文龙心里一笑,他已确定这郑汝矿就是他所记得的那人了。

  贿赂县试考中秀才算得了什么?历史上再过两年这郑汝矿还要闹出大事。

  郑汝矿跑到北京去参加考试,这家伙跟考场吏员串通,在糊名阶段让吏员选取佳卷,把人家考卷上的名字给割了,再把他的姓名换上去。

  在科举考试中抓到的作弊多了,但大多都是夹带小抄,厉害的也不过是找人顶替代考,直接把人卷子偷掉这么恶劣的行为,在整个大明历史上都少见。

  而且这考场的小吏着实也有本事,就收卷子糊名的那一点时间,他能将人家卷子上的名字割下来再换上新名字,用纸浆纤维填补接缝,把接缝晾干磨平,还能够做到纸面光洁如新。

  郑汝矿后来真的因此高中,后来出纰漏的主要原因还是吏员给郑汝矿换的卷子太好了,郑汝矿直接考中了乡试前三甲,书商来找郑汝矿求卷子好出程文墨卷,郑汝矿支支吾吾一下便露了馅。

  “郑汝矿割卷案”之所以能够为人所知,除了这事情奇葩之外,还得仰赖东林党推上去的刑部尚书沈应文。

  这案子事发之后引得聚集在京城的生员们大怒,涉案的郑汝矿以及吏员立马被移交刑部,郑汝矿的同谋共犯被判决枷号、发遣,郑汝矿自己则只被判发遣。

  审判结果还没出刑部就有官员指出判的不公,判决公开之后更是被满京城之人讽刺。

  大家再一查,发现沈应文也是浙江绍兴人,和郑汝矿是同乡,而且两家人世代交好。

  这事情历史上消耗了东林党不少资源才平息下去,而且还出了大丑。东林党天天指责三党徇私枉法,自己捧出来的刑部尚书在全京城关注的事件上却公然庇护同乡。

  陈子贞听陈指南讲述着郑汝矿的平日言行,告诫王文龙道:“建阳可是与这郑汝矿家有旧?若是这样人物,还是少接触为妙,这等人毫无规矩,日后说不定会拖累旁人朋友。”

  “我也是听人提起这名字,”王文龙笑着说道,“前段时间听人提到有个叫郑汝矿的到顺天去考乡试,方有此随口一问。”

  陈指南不屑笑道:“原来这郑汝矿跑到顺天去了,还不是为了顺天乡试中举的可能更大?”

  这年头的科举移民是经常现象,京城考举人的中举率比江南可是高多了,为了防止科举移民太过夸张,朝廷也给出法律,要求考生需要在京城留居学习几年时间方能在顺天乡试,不过对于郑汝矿这样的有钱人,去京城待上几年也没什么困难。

  陈指南显然对郑汝矿印象极差,此后不再提及此人,三人又把话题转向考据学。

  三人饱餐一顿,酒也有些上头,陈指南向陈子贞告退。

  陈子贞让仆人送陈指南出去,王文龙这才趁机对陈子贞说:“学台大人,我近日入股了一家戏班,她们在南京周边搬演戏曲,明日就要到句容,不知大人能否赏光?”

  王文龙求陈子贞办事自然要送礼。

  陈子贞住在督学察院里,眼看要举行科试,督学察院中人员嘈杂,王文龙不方便把礼物送到督学察院来,他得找个由头把陈子贞叫出去,才方便送东西。

  陈子贞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笑道:“离行香挂牌还有五日,既然建阳相请,我自然要去。”

  如果是乡试、县试这种授予考生功名的考试,提前十几天陈子贞就不能见外客,而科试只不过是秀才每一年多要参加一次的水平测试,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太过影响,准备期间陈子贞的活动自由度也很高。

  第二天,陈子贞便按时来到茶楼瓦子,被王文龙请上二楼雅座,坐下之后,王文龙才对陈指南将薛素素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笑着说道:“这冯从愆总有个功名在身,如此薛素素一世也逃不脱,只能下个狠手,将他的功名给夺了。上下打点,我愿出三百两银子。”

  “何须如此多钱?”陈指南闻言笑道:“此等无状小人,本来就该逐出秀才之列。我须是先前不知他行为,如今知道他的恶行,这场科试挑个理由将他黜了也就是了。建阳只管放心,只消几日功夫这厮便没有头巾可戴了。”

  “如此,谢过学台大人。”王文龙也颇为满意,这陈指南挺会做人。

  他之所以开出三百两银子,是考虑到这事情做起来还有一定风险,二百两够买一个监生功名,出三百两夺掉一个秀才的头巾也是公道价格。

  至于陈子贞不收钱,那就是故意要给王文龙做个人情了。

  对此王文龙并无意见。

第470章 求字

  欠人情也归欠谁的,如果是会胡乱惹事攀扯他人的妄人,王文龙宁愿出钱也不愿和对方有太多瓜葛。可像陈子贞这样的人物,欠他一些人情,反而有互相往来的理由。

  说完了正事,两人的目光也看向了戏台。

  楼下的戏台上,王文龙坤班中扮演红娘的女演员正举着个棋盘掩护和扮张君瑞的坤生走着台步,所演出的正是《西厢记·跳墙》一段。

  陈子贞听了一段便连连夸奖:“这戏有些意思。”

  《白蛇传》的剧本还在打磨,这段时间坤班也需要有演出。

  坤班打算要走面向江南观众的市民路线,除了过去的北曲之外自然也要学些南腔。

  这《南西厢记》的本子就是王文龙费尽心力弄来的,作者是前两月和王文龙一起同游东湖的李日华。

  为了这本子,王文龙上门催了三次,李日华都奇怪他这还没完本的剧本怎么值得王文龙如此上心。

  王文龙上心的原因自然因为他知道李日华的这一本《南西厢记》推出之后效果极好。

  其实李日华版的《南西厢》在后世文人中的评价极低,这版本的《西厢记》没有啥复杂的人物心理,就是把剧情给过了一遍而已,说白了就是王实甫《西厢记》的通俗简化版,但架不住百姓喜欢。

  王实甫的《西厢记》有大段大段的诗文唱词,文笔固然是美妙,但百姓听不懂呀。

  反而简编版的《南西厢》把剧情提炼出来,百姓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个恋爱戏,穷书生勾搭小富家小姐,懂了。

  原历史上李日华的《南西厢》在江南一直演到清中页,直接成为昆剧的传统剧目。包括后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改编的《西厢记》《红娘》也都是受到李日华这本《南西厢记》的深刻影响。

  王文龙为了票房考虑,自然要把《南西厢记》的本子弄来。

  坤班的演出是对外售票的,句容和南京山水相连,虽然没有南京繁华,但比起其他地方的小县经济条件还是好了不少,而且紧邻码头,经常有漕兵以及商人的生意可做。

  不远处雅座上就坐着几个富家打扮的人物,他们一边看戏一边聊天,其中一人无意间向王文龙这儿看了一眼,愣了愣,不禁惊道:“那莫不是建阳先生?”

  “哪位?”同伴几人还没反应过来。

  那人满脸惊喜说道:“就是《苏州旬报》的东主,藏剑楼主人王建阳呀!”

  “王建阳?”一个年轻书生连忙看向所指方向,立马转身对手下人说:“快叫人去备礼物,我要拜见建阳先生。”

  另一富翁打扮的中年也对身后人吩咐:“叫家人也买一份礼物。再去买些纸笔之类,我正好向建阳先生求字。”

  王文龙和陈子贞两人正打算离去,就见邻座上一个书生和一个豪富打扮的中年人朝他们这里走来。

  陈子贞定睛一看,笑道:“李员外,李朋友,你们何时到的句容?”

  这两人陈子贞还真认得,因为他们都是江南有名的人物,那李员外名叫李如松——不是打万历援朝之战的名将李如松,而是南直有名的大药商,他的儿子在后世更为有名,大剧作家李渔。

  至于那年轻文人打扮的则是李如松的弟弟,如皋名医李如椿,李佳一家人都在医药行业打转。

  “见过陈学台。”几人都颇为恭敬的对陈子贞拱手作礼。

  陈子贞笑着点点头,那一桌坐的多是商人,陈子贞管他们不着,但他们却对他如此有礼数,让陈子贞颇为受用。

  作为一省学台,陈子贞怎么也算是高级官员了,只不过他被分到了南直隶做学台,南京城里尚书、侍郎一大把,他这南京学道御史的官职经常被人给比下去。

  陈子贞笑着为几人介绍说:“这位是名满天下的中书舍人王建阳,名文龙的。”

  “果然是建阳先生!”李如松颇为惊喜的说道,“我早闻先生的大名,今日总算得见,不知能否有幸让先生给我的药行题一副墨宝?”

  “还有我的丝绸铺。”旁边一个商人也连忙说。

  紧接着又是几个商人恳请王文龙提字,或是给他们的铺面题牌匾或是给他们家中写些条屏,一群人瞬间就把王文龙围住,言语之中满是崇拜。

  陈子贞都看呆了,他之前知道王文龙在商人之中名气不小,但直到此时才知道王文龙这名气的真正力量。

  背后原因也不复杂,王文龙写作的《葡萄牙国史》、《国富论》是这年代少数真正站在商人立场所写的作品,《中华文明入台史》、《民族国家论》甚至王文龙写的《疗疴录》等小说也全都符合商人阶级的立场与审美。

  此时的商人虽然支持东林党,但是东林党毕竟是和士绅地主阶级团结在一起,士商阶级中士是主体商人只是附带,有时东林党提出的一些观点还会伤害到小商贩的利益。没有多少人重视商人的利益,商人长期缺乏理论武器来保护自身。

  而王文龙的作品则完全符合商人的需求,甚至商人读他的书常有说入心坎之感,许多商人对于民族主义、重商主义打心里支持,这也是叶昼则的民党靠鼓吹民族主义就能够在江南飞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当年泉州的商人因为李贽提出了一些重商观点就对他十分的追捧,而当今天天下商人对于王文龙的追捧程度只有更甚。

  商人因为长期缺乏保护,对于能够站在自己角度帮助提出重商思想的文人自然狂热,这在陈子贞这些从不担心被朝廷打压的读书人看来实在难以理解。

  “不知建阳先生明日有没有时间?我准备在南京办个聚会,若得先生赏光,真真是蓬荜生辉了。”李如松问的小心翼翼,仿佛请王文龙去参加聚会都有些僭越了。

  王文龙笑着说道:“我定当赴会。”

  “多谢建阳先生。”李如松是真心开心。

  李如椿也对哥哥说:“兄长要把这次聚会办的隆重一些,请些名士到来,千万莫让建阳先生觉得我们粗鄙了。”

  “的确应当,的确应当呀。”李如松深以为然的点头。

  这几个江南的商人都是要往南京去经过句容县的,他们手下人手脚极快,一会儿功夫就将笔墨纸砚都准备好。

  瓦舍的主人把几张大条案拼在一起,仆人在案上铺上大开的宣纸,王文龙问了他们所要题写的内容,生药铺、医馆、货行、粮铺,按照顺序一一写来。

  求字的大商人都围在王文龙身边,反倒把陈子贞这个学台大人给挤到一边去了,让陈子贞觉得自己颇为多余。

首节 上一节 271/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