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63节
“云将也知道东林党做事需要鼓噪舆论,如今江南的舆论已经起来,即使为自己利益,他们也会被舆论推着将这件事情做完,肯定不会有上屋抽梯的做法,沈首辅于此一问大可以放心。”
“大可放心?”沈泰鸿哈哈大笑:“那群东林党人所做的腌臜事情难道还少了?他们对我父如此残害,到现在还在乡野间造我父的谣言,自己却个个手脚不干净,口中说的都是大义,手上捞的都是银子。就这样的人物,为何还要我父去附和他们的行动?我父亲上一份折子,即使成功,难道东林党人嘴里能有我父亲的一句好话?”
“只怕此事不成都是我父亲的罪过,此事若成,最后还是让东林党人摘了果子,他们这样的好算计,建阳何为来为东林党人做个说客?”
沈泰鸿说的义愤填膺虽然他和父亲的关系十分不好,但是对东林党人的厌恶则更甚,因为东林党控制舆论的手段太恶心,对于沈一贯的抹黑无所不用其极,时人记载沈一贯退下后“其乡人亦多受世诋”,只要是沈一贯的同乡都会受到无端刁难,更别说沈泰鸿是沈一贯的亲生儿子了。
沈泰鸿以为王文龙是东林党人的说客,却不知道整盘棋其实是他攒起来的,现在已经到了官子阶段,王文龙胸有成竹。
王文龙并不评价东林党人的行为,而是道:“云将难道没看出,从始至终我只在为沈首辅着想。兄台想想,此次东林党人上书即使不成功,定然也引得朝中舆论一片支持,沈首辅若是一言不发,不需要东林党鼓动,天下人物也会觉得首辅是囿于党派之见,不愿为天下百姓发声。而于首辅大人唯一好处不过就是让圣上觉得沈首辅还能讨他欢心罢了,可就如今沈首辅受攻击的程度,圣上这些许欢心又能改变多少?”
王文龙又道:“若是此事可以成功,东林党人的确将趁此大功自抬声望,而届时众人发现沈首辅于此事中一言不发,首辅大人所得的奚落只怕更甚。无论成或不成,首辅已然落到如此地步,难道还有不跟随上疏的选择?”
沈泰鸿犹豫半天,终于摇头笑起来:“建阳你堪比游说六国的苏秦了……”
王文龙也笑道:“并非在下摇唇鼓舌,只是有为百姓做这一件好事的机会,同时又不会损伤令尊大人的利益,不得不发声罢了。”
沈泰鸿道:“我写一封书信送与我父,不过我也只能帮到如此,我父亲是否接受,我却不能打包票。”
如果王文龙不插手,沈一贯的上疏还要拖延一个多月,那时东林党人把上疏都布置好了,逼的万历皇帝无路可退,沈一贯才突然跳出来跟着递了一份折子,虽然让万历皇帝认清了满朝已经无人能够在支持他派税监的现实,却也让他看到朝中的党争可以利用,于是继续利用党争收税。
沈一贯则被认为是投机取巧,被东林党大肆嘲讽,浙党因此受到攻击,在抗击税监一事上最终也不能和东林党站在一条线。
王文龙闻言也投桃报李说:“不管成与不成,我都会让报纸为沈首辅鼓吹,顶着再大压力也发他几篇锦簇文章。”
沈一冠当首辅这几年虽然糊弄事情,但是也不能说一点好事没做,想要吹捧还是有路子的。
“鼓吹不用了,只求少挨一些骂就行。”沈泰鸿苦笑说道。
……
常州,李三才的园子。
这一处李三才的大府是一年前才建好的,表面上挂在了一个常州商人的名下。
李三才总揽漕运已然七年,位置十分稳固,李三才管漕运确实给朝廷省了很多心,他是个极有干才的官员,总管漕运以来,漕粮基本能准时送达,运河上的一系列工程也都井井有条,甚至每年衙门还有盈余,骚扰地方的程度也大大减少。
凭借庞大的漕运系统,李三才把运河沿岸的不平事都管了一个遍,无论是赵一平在运河沿岸作乱,还是河南的起义,或是税监太监邢隆想要在运河上收芦课税、太监陈增骚扰地方……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李三才用实力碾了过去。他这个漕运总督做的相当厉害,上马可以打起义军,下马把税监太监收拾的服服贴贴。
因为漕运系统就是李三才在官场上的根本,只要能把漕运管好,谁也动不了他的位置。
同时利用漕运李三才自然也没有少获利。他的捞钱思路是把原本年年欠钱的漕运系统整顿好了,然后从漕运的利润中拿走一部分。
比如过去往京城通过漕运运送皇木,每送一百根会损失十根,而李三才一番整顿之后每送一百根只损失五根,于是李三才自然而然的在每一百根里往自己家再拿五根。
再比如别人手上漕运配属的官办作坊年年亏钱、逃役,到了李三才手上官办作坊又运营起来了,李三才自然就顺便拉着官办作坊里的工匠给自己起大屋。
这也是万历皇帝可以容忍他的原因。
李三才虽然捞钱,但对于朝廷来说好歹财政健康了,换上一个清廉无用的官员的确不捞钱,但年年漕运系统都亏钱只会更麻烦,还不如用李三才呢。
第453章 东林党讨论王建阳
此时李三才所身处的这幢雕梁画栋的广厦也是从漕运衙门里抠出来的。
几年之后李三才被贬,御史们到这园林里查抄,一下抄出了二十二万根皇木,再一查这园林的地皮,发现居然连地皮都是侵吞了漕运官厂来的。
以前的漕运官员把官厂给贪到破产了,官厂占有的大片河滩地也被废弃,长满荒草。李三才到来后发现了这片原来属于朝廷的船坞土地靠近河港,视野优美、风景极佳,二话不说就拉来官厂工匠到这儿给自己修了座宅子,连宅子要的木料都从漕运皇木里贪出来。
这一处宅子也很好反映了李三才治漕的思路:管好、吃饱、用光……
此时,李三才、叶向高和东林大佬顾宪成正坐在崭新的明堂里品着福鼎白茶,这是九月寒露时采出来的新茶,贡品,走河道进京,自然就有一部份出现在了李三才家里。
李三才用盖碗轻轻撇着茶叶,说道:“王建阳前几日从南直来找,劝我上书言税监事,还表示自己可以说服沈蛟门共同上书。”
“王建阳对沈蛟门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叶向高端起碗喝茶,有些不信。
他得罪沈一贯后被打发到南京,从国子司业当到南京礼部右侍郎,然后又变成南京吏部右侍郎,虽然官职越来越高,但这都七年了,还始终没有回京师的机会。叶向高很难相信这么臭脾气的沈一贯会被任何人所说服。
顾宪成却点头道:“这也并非全无可能,归德公书信里说,年初王建阳上京之时曾与他言及消弭党争之事,所言极有条理,只是世所难行。而后京察留中之时,王建阳又曾数谒沈蛟门家中,这正是沈蛟门行事迟疑的那几日,几乎让他死里逃生。去年的甲骨研究会,也是王建阳派一说客便争得沈蛟门支持,才有了研究会成立的场面。”
李三才闻言同样吃惊:“我只道这王建阳是个六国贩骆驼的幕僚,此般一说,他居然是主动促成浙党与他合作了?”
如今的局势对东林党极为有利,因为税监制度真的有被隔除的苗头。
从万历二十四年万历皇帝以“助大工”为理由派出第一个税监至今,税监制度已经存在了九年,万历皇帝派出的税间布满了全国,已经事实上重塑了大明的财税体系。
最开始万历皇帝只是想从国家财政之中为自己的内库捞点小钱,但后来越捞越多,税监所收的钱款对于天下来说已经再也不是可以忽视的数字。
时人记载税监制度使得“天下赋税之额,十增其四;天下殷实之户,十减其五”。虽然到万历皇帝手上的钱款没有那么多,但这些税监实际上直接使得大明朝百姓头上所承受的税收增加了四成,并且造成接近一半的中产家庭破产。
这个数额已经大到了哪怕外边的税监各种粉饰太平,万历皇帝也不得不发觉的程度。
因为哪怕再闭目塞听,万历皇帝总还能看账。今年户部太仓库存银只剩十八万九千;兵部常盈库在嘉靖年间存银都是一千多万,今年只剩“一百万有奇”;工部节慎库甚至“罄然无分毫之蓄”。
同时万历皇帝的内库自万历二十五年起,“诸珰所进矿银几三百万两”。
国家最重要的三大库,加起来的银两只有一百多万,万历皇帝自己的内库十年间就已经收了三百多万两银子,万历搜罗的金珠、宝玩、貂皮、名马还不算在内。
可以说此时大明国库加起来还没万历的内库有钱。
万历皇帝哪怕是个弱智看到这数字也会感觉有问题。
他总觉得自己要死了,摆烂一天算一天,可看样子自己可能一时半会还死不了,这要万一弄出大事来岂不是很麻烦?
万历皇帝终于有些害怕了,少见的询问阁老们矿税之事。
东林党人看到了希望,就像当年沈一贯能够让万历皇帝立储便直接坐稳了首辅的位置一样,经过京察斗争刚刚得权的东林党急需一个胜利。
现在东林党人甚至已经在宫中找到了帮手。
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陈矩帮助东林党人多次递折子,向万历皇帝陈述矿税对百姓的危害情况。对于万历皇帝的心思变动,宫中之人感受自然最是灵敏,陈矩能够出手已经明摆意味着上意有所转折。
而且和原本历史中此事只有东林党策划不同,这时空王文龙还给推了一把火,从东山文稿到护粮北上,一系列操作已经将东林党大本营的江南舆论引导向抨击税监之上,东林党现在是被舆论推着,即使想不做也不行了。
但此事只有东林党一方努力终究有些不够,所以此时东林党与其说是等待着跟沈一贯合作,还不如说他们急需沈一贯出手相助。
不需要王文龙要求,他们其实已经在派人联络沈一贯。
沈一贯请假在家,但东林党的成员却接二连三上门拜会,死活要给沈一贯送礼。
甚至东林党上下对于这党官员突然不骂了,只求浙党能帮他们把这开门红给办好。此时王文龙找到李三才表示他可以帮助东林党劝说沈一贯联合,东林党高层自然重视。
这才是今天东林党这三位大佬有此一谈的原因。
叶向高评价道:“王建阳此人是有济世之心的,看他北上辽东,为东人鼓吹,自费支持甲骨发掘、鼓吹台湾岛移民,可知此人并不邀买名声,但颇重家国之义,他开口承诺,或许真能说服沈蛟门进行联合。”
顾宪成点头说道:“如此就试他一试,只不知这王建阳喜爱什么,我们可拿出一些与他示好。”
叶向高摇摇头,王文龙和他来往这么久,倒真没找他要过什么东西。
李三才笑着说道:“此君不愿参与党争,胆子还颇小,即使咱们送钱与他,他恐怕还担心被其他党派找后账而不愿收呢。而且此君生财有道,钱财上并不缺乏。倒是他主张开发台湾,奔赴辽东,还在江南办报、办厂、办物理社,于此类杂物之上追求广博,其中说不定有我等可以帮助之处。”
顾宪成笑道:“这些杂事容易。找人去他处问问,若是他现下就需要帮忙,大可直接许了,若是时下不需要帮忙,我等记他一份人情就是。”
第454章 东林党的诚意
苏州,王宅,李三才借来苏州公干之名带着一大挑礼物进入王家大门,高兴说道:“建阳,我可给你带来了好东西。”
王文龙迎出照壁外,问道:“有何好东西?”
李三才直接在花园中将一张大字给展开:“这是叶尚书给江南物理社专门写的匾额。”
王文龙看着那幅字,只见叶向高用行草写了四个大字:“理一分殊”下面落着叶向高的落款。
物理社身处于明代哲学思想鼎盛期,社员们除了做物理研究之外,也对其研究加上了哲学价值,物理社的哲学思想是从王文龙的力学三定律来的。
物理的研究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找到万物一理,就好像力学三定律一样,无论天上地下星星月亮,还是人世间的所有物质都不逃脱其束缚。一些物理社的成员将之联系到了哲学,所以物理社的口号就是“天地一理”,这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口号,后来又被道家和儒家各自阐述。而物理社中还有一些是标准的理学门徒,拿出了朱熹提出的类似说法,“理一分殊”,这说法来源于华严宗和禅宗,意思是:天地间只有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
某种意义上也能用来阐释物理学社的终极追求。
“多谢台山公写的好字。”王文龙笑着点头。
叶向高的行草是出了名的,后世流传的叶向高所写《草书过香积寺》《草书五言诗轴》都被以为是明代政治家中的绝品,这“理一分殊”四字写的也是气脉中贯。
李三才又摊开一幅大字道:“这是顾宪成所写。”
王文龙又看向顾宪成所留的墨宝,顾宪成以文章气节名扬天下,而他的书法也是当世一流,后世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对联就是他留下的墨宝,字体结构精严、飞洒自如、又颇具骨力。
顾宪成写的也是个牌匾,赫然四个大字“辟我山河”,后面落款是“乙巳冬,题字以壮开台湾岛事,顾宪成”。
王文龙捧着这幅书法更加高兴,开发台湾岛之前一直是福建人自己张罗,东林党对此事采取委宛态度,现在东林大佬顾宪成亲自写了这四个大字,以后刻个牌匾挂在台湾岛民团大堂里,能挡下许多东林门徒对开发台湾之事的流言蜚语。
叶向高是尚书级别的官员,未来是东林党要抬入阁的人物,品级比李三才要高。而顾宪成虽然罢官之前只是六品小官,但他在东林党中是绝对的核心人物,李三才虽有漕抚之位,却还是得为顾宪成奔走。
见到王文龙喜滋滋的将两幅书法摆在石案上看了又看,李三才笑着问道:“建阳,这两幅字可算得宝贝?”
王文龙收起喜悦的神色,郑重问道:“大抚无事不登三宝殿,突然给我这样的宝贝,实在让我心中有些慌张,不知漕抚此来所为何事?”
李三才说:“就是建阳前几日所说的联合浙党一事呀,如今天下苦税监久矣,朝中正派人物,无不想要劝圣上收回税监……”
“李大抚且莫说了,”王文龙连忙叫停,笑着说道:“能做之事我已做了,我也不是浙党中人,更不可能让浙党人物听我命令做出决策,如此一说,则这两件宝物在下受之有愧了。”
李三才思索一阵,再次抛出诚意说道:“山东布政正打算在辽海寻找一处水运锚地……”
王文龙问:“登莱水道不是已经被禁止了吗?”
“登莱水道肯定开不得,但从金州直接走船运去往义州也是个办法,不同样需要好港口吗?”李三才笑着说,“听说在朝鲜外有一处皮岛,水文优质,可以停船……”
王文龙心中一动,这东林党查消息的本事果然不可小觑,如果能够承接辽东军舶的运输,皮岛的开发可是要起飞了。不过比起东林党要用来做执政底气的税监上书,这点只够开发一个小岛的钱财实在算不得多大。
李三才光贪来修园子的木头就有二十多万根,换算成钱财怕不有近百万两,东林党可是有资源的很。
王文龙说:“我能做的实在已经做完,不知诸君还有何要求?”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