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62节

  “好了,好了,我放心了。”薛素素只能应付说。

  范允临笑着转移话题说道:“我们还是聊聊东山诗稿吧,最近我看到几篇关于咱们东山文会上所做诗稿的评论……”

  薛素素也在绣榻上坐下,和三人一起品评诗论,各自探讨此次所作诗句的问题。

  跟着范允临夫妻一起用过午饭,张贞观就要告辞离开,他这回来苏州还要见不少朋友,不能太过耽搁。

  薛素素被徐媛一番调侃,想到了王文龙根本不回应自己,明摆着是拒绝的意思,渐渐也就收起不该有的心思,想把这事情当做一次出丑,这样想来王文龙的不回应其实给了她留了些面子,若是当面拒绝她更是难堪。

  就在这时:

  “老爷、夫人,建阳先生来了。”

  “这么快就到了?”

  “他正在门口等呢。”

  门子的通报顿时引起了薛素素的注意,她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很快就见王文龙拿着礼物笑嘻嘻走进屋来。

  莫不是天教不要错过?

  薛素素不禁多想,就在自己心思这样冷下的时候,王文龙的出现让她一下子感觉复杂起来。

  范允临已经迎了出去,让仆人接过王文龙的礼物,笑道:“建阳,你怎么回来的这么快?”

  “朱旺河口已经快要疏通好了,我们是坐的漕船回来的,”王文龙说话间又看到张贞观和徐媛等人,连忙打招呼道:“惟诚先生,这么快又见面了,真是缘分。徐夫人好,薛小姐好。”

  “建阳先生。”薛素素敛衽为礼。

  张贞观询问起王文龙坐运河槽船回到苏州的路途情况,叹气说道:“这朱旺口总算是快要完工了,南直隶不知又添了多少座新坟呢。”

  “还是税监太过可恶,若没有他们克扣赈济,哪里会使得局面如此难过。”范允临说。

  王文龙笑道:“其实那刘成也不过是个由头,早在《旬报》规模报道此事的时候,刘成以及他的爪牙就已经听到风声将人渐渐都收了回去,我等继续扩大此事,其实乃是替天下百姓表达不满而已。”

  “刘成的税监爪牙都撤了?这可是大好事,若能吓得他们几个月不出来,百姓也得几个月快乐。”张贞观大喜。

  王文龙没这么乐观:“民意如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摆,一时半会儿大家齐心协力,能够吓住刘成,但等此事过去,他看到时局不紧肯定还会固态复萌,想要把他伸长的手打回去,还得需要趁着此事热度,将事情往大了做。”

  薛素素和徐媛两人静静的坐在旁边,听他们说话。

  薛素素双眼偷偷凝视着王文龙,越看王文龙越觉得他英气逼人、自信非凡,越发看入了眼。虽然心中知道王文龙乙给了她软钉子,她却越发觉得王文龙有魅力。

  不过王文龙目不斜视,明显避讳着她的目光,这让薛素素不敢再像之前那样表达心迹。只好坐在一旁装作无事发生,强忍住尴尬。

  王文龙刚回苏州就来拜会范允临夫妇,后面的事情还有不少,喝了杯茶,留下礼物便抱拳离开。

  张贞观要同着王文龙一起走,薛素素却不好跟随一起起身,王文龙只是对她拱了拱手就离开。

  薛素素有些不满却又游戏心思复杂,过去都是男子如蜜蜂追花一般围着她转,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对她完全没有动作的同龄人,反而让她更觉王文龙不同。

  直到王文龙的身影走的不见了,薛素素还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薛素卿,我终于知道你要问的是哪个了!”徐媛突然说的一句话,把薛素素从思考中带了出来。

  薛素素抬头才发现范允临已经离开,徐媛一脸笑容的坐在她身边。

  薛素素问:“哪个?”

  徐媛笑着说:“看到眼里都拔不出来了,你怕不是钟意于王建阳吧?”

  “我……”薛素素低下头去,居然有些脸红。

  徐媛惊讶看着薛素素这从未见过的神态:“真被我说中了?”

  徐媛摇头说道:“这王建阳才华也高,人品也有,更兼声名广博、家资丰厚,的确是个一流人物。不过他家中已有一妻一妾,又不听说他是个如何风流的,只怕你……”

  “多谢姐姐指点。”薛素素点点头,眼中神色复杂,不想再说。

第451章 超级富豪

  十月末,第五批民党组织的护粮书生即将上路,书生们全都在苏州的漕船卫所前列队。

  这些人中有些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还有一些则穿着较为贫寒,甚至年级最长的有五六十岁,但所有人全都是意气扬扬,在围观众人的喝彩声中满脸的自豪。

  说实话,去护送赈灾粮北上是个艰苦的工作,哪怕是有仆人伺候的书生,也必须要跟着漕工一起走河滩、睡湿木板,深秋的天气,漕船之上衣服永远是湿的,身体不好的走不到一半就要冻出病来。

  但即使这样,也丝毫不能减弱书生们护送赈灾粮的热情。

  甚至有贫苦地方的读书人找人借钱做路费护粮北上,把粮食送到了地方之后还不能马上回来,而是要在当地做生意,挣够了回城的费用才能动身。

  夏嘉遇今年二十六岁,昂首挺胸的混在即将出发的书生队伍之中。他们要跟随赈灾粮去往曹县,是走的最远的一支。

  护粮书生的想法也不禁相同,有些人去沛县还愿意,再远一点都不想去了,但夏嘉遇却是真心想要帮百姓做点事情,到达苏州时听说只有去往曹县的队伍缺人,他二话不说就加入了。

  众人挤挤挨挨的站在河岸边上,还有些人带着的书童挑着粮食杂物,甚至有些卖零食的商贩穿梭在队伍中间,整支队伍说是出征更像是要去秋游。

  突然一个书声大声道:“建阳先生同着叶社长来了。”

  众人齐齐的看去,就见王文龙、叶昼则以及落在尾巴后面的一个儒生缓缓走来,王文龙还和那儒生笑着说话,似乎在介绍此间的情况。

  来到“出征”队伍前,叶昼则对王文龙以及他身边的沈泰鸿笑说:“两位谁来誓师?”

  沈泰鸿连连摆手,笑着说道:“还是建阳来吧,我今日只是来看看。”

  王文龙看着那一个个满脸自豪的儒生,走上两步,朗声说道:“今秋朱旺河口的运河就要完毕了,在接下来便是到明年开春的疏通工作,需要的民夫数量不会那么多,运河完毕之后,下游的农田积水也可以退去,几县的百姓已然可以回家。这次南直水灾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百姓情况远远好于预期,这都要仰赖各位先生护粮的功劳!先生们辛苦了!”

  “何敢言辛苦二字?”

  “建阳先生上下奔走当为第一功!”

  “此等事情,我辈义不容辞!”

  “……”

  书生们纷纷大嚷着回话,他们说的还真不是场面言语,不少人并不是第一次参加护粮,最初北上时他们或许只有沽名钓誉的心思,但当真正看到自己护送北上的粮食赈济了百姓之后,众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份自豪感与参与感。

  在场的人至少有秀才功名,对这种为百姓做事的自豪感份外迷恋。

  这年代为什么要求秀才可以见官不跪,因为这些有秀才功名的人接受过教育,在乡野中有权威,掌握着舆论权力,个个都是儒家士大夫阶级的一份子,他们都是被作为朝廷在乡野间的毛细血管培养出来的。

  但说是这么说,作为江南文人,因为江南的读书人数量实在太多,他们这些只有秀才功名的书生,平时并受不到太大尊重,被教育了一肚子兼济天下的志气,却没有参与时政的机会。

  民党组织的北上救灾让不少人第一次有了参与天下大事的感觉,自然让他们兴奋无比。

  其实王文龙和叶昼则,这也是在挖掘历史上东林党的墙角,原本历史上东林士大夫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力量,就是这群江南商绅给捧出来的,江南三生之所以愿意支持东林,也是因为东林党给了他们在政坛上大喊大叫、似乎是能做些事情的机会,而现在给他们这机会的却是民党。

  经此一事,民党的成员人数已经大大增加,分流掉了不少历史上原本应该支持东林的文人。

  王文龙和叶昼则各自讲话之后,参与护粮的书生们还热情不减,纷纷涌上来同两人搭话。

  王文龙不停的说道:“多谢你们,一路顺风。”

  “建阳先生,”夏嘉遇挤到王文龙身边,满脸崇拜的说道:“在下夏嘉遇,松江府庠生,对先生号召护粮的义举佩服之至!”

  “我不过跟随呼喊而已,朋友也参与了护粮,咱们一般的都为百姓做了事情。”王文龙笑着说。

  夏嘉遇心中只觉十分光荣,忍不住想:“建阳先生果然高风亮节。”

  王文龙则是暗想自己好像又挖掉了一个东林党的墙角。

  这夏嘉遇祖父是秀才、父亲是秀才,兄弟是秀才,全家往上倒三辈,连个举人都找不到,但夏嘉遇则是家庭中最开挂的角色,在原历史上他四年之后就能考中进士,接着一路当到礼部主事,然后被东林党保上考功员外郎、文选司代理选事的位置。

  考功员外郎和文选司的官员都是掌握着京察的重要位置,能够被东林党人推到此位,夏嘉遇的能力可见一斑。原历史中阉党写《东林点将录》时夏嘉遇就被封做“地飞星八臂哪吒,吏部郎中夏嘉遇”,也是东林党的一个干员了。

  现在这人却明显要被民党所吸引了。

  王文龙对此乐见其成,虽然民党这个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党派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他也不敢确定,但历史已经证明了把夏嘉遇交到东林党去,夏嘉遇的结局就是在党争之中被定罪充军、愤恨而死。

  一个优秀人才丢给东林党,从生到死连个浪花都掀不起,于天下情势真没有什么太大好处,纯纯浪费。

  夏嘉遇能走上另一条路,说不定还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王文龙和叶昼则等到书生们全都出发这才离开码头,叶昼则还要去处理民党中的事情,王文龙对沈泰鸿笑道:“我陪先生一起回归元寺。”

  沈泰鸿苦笑一下:“建阳还不放我?”

  沈泰鸿自从被父亲沈一贯强行荫官后便绝了做事的念头,他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于是转而论道求佛。沈泰鸿对于佛教极其虔诚,他留到后世的文章许多都是为寺庙所写的庙志之类。

  沈泰鸿这次来苏州本来也不是掺和民党之事的,而是受到了苏州归元寺方丈之邀前来看法事的。

  归元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四十年前以富豪把归元寺的土地买下,改建为自家的宅院,取名为西园。

  后来其子又将家中西园复改为寺庙,还叫做归元寺,苏州百姓则俗称其为“西园寺”,就是后世苏州城大名鼎鼎的古刹西园寺。

  至于王文龙怎么能消息灵通的截到去往归元寺的沈泰鸿——因为那位捐出西园的富豪是徐树丕的哥哥徐溶,如今西园寺的和尚都是徐家请来的。

  没错,后世的苏州第一园林“留园”只是东园的一小部分,而大的仿佛包山包海的东园依旧不是徐家的全部园林,原本徐家还有一个庞大的“西园”和“东园”相对,只不过徐家捐了而已……

第452章 背后操纵

  王文龙和沈泰鸿两人缓缓地向西元寺走去,路上王文龙道:“这税监闹得实在也太过利害,诸臣劝阻了这么多年,如今随着江南这一次护粮事件,朝中东林党人肯定又有反应。不知沈首辅能不能在此一事上与东林党人共同上书?”

  沈泰鸿看了王文龙一眼,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说道:“家父已经告病多月,我也不知他是否愿意。”

  “这不妨的,云将何不与令尊写一封书信言及此事?”王文龙拉拢说道,“东林党人已经准备就此事上疏,若是沈首辅再能从中帮衬,说不定圣上在此件事情上真可以有转圜的余地。”

  沈泰鸿依旧不愿意做正面回答,说:“东林党人最近正就我父亲的为政大挑毛病,听我家人来信说,在京城之中,哪怕是我父手下的下人也颇受骚扰。此时我父上书,怕不是反而会受奚落?”

  沈泰鸿的意思,让沈一贯出面可以,但必须要从东林党那里得到足够的利益和保证。

  王文龙想想说道:“天下的税监已经派出十年,眼见要成为常例,他们在地方上也越发气焰嚣张,早些年还有地方官员敢于直抗税监,但如今地方官员眼见抗击无望也只能越发的妥协。”

  “我此次去南直见了几位东林党的人物,他们都表示东林党正准备大举上书,要杀一杀这些税监的气焰。”

首节 上一节 262/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