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61节

  沈宜修大眼睛眨了眨,好奇的将薛素素给王文龙写的诗抽出来。

  沈宜修起初并没想什么,读完薛素素的诗之后她却直接呆了。

  在东山薛素素也是当着众人的面做过诗的,薛素素那一笔小楷写得非常漂亮,沈宜修一眼就能认出。

  那薛素素居然给相公写了一首诗,还是这种意味芊绵的情诗。

  这个背时砍脑壳的!

  沈宜修顿时心中又气又苦,忍不住暗骂王文龙。

  当天下午王文龙急急忙忙从编辑部回来,放下刻样先溜进自己的书房,找到那张薛素素的花笺,在油灯上烧了,还刻意打开房门通风散气,自以为天衣无缝。

  这一切沈宜修都看在眼里,当天晚上沈宜修在床上辗转反侧,总觉得胸口堵得慌。

  沈宜修没有什么感情经验,只觉得王文龙和薛素素已经有了私情,这让她万分难受。

  沈宜修已经习惯了和李国仙共有一个丈夫,却实在不愿家里再来第四个人。可从小的教育,却又让小姑娘害怕如果自己说出这样的感受,会让王文龙觉得她是个妒妇,甚至今天晚饭时小姑娘还主动帮王文龙瞒着李国仙。

  只能说沈宜修的性格实在是太逆来顺受,但凡她能开口问问王文龙真实情况,都不至于这么让自己焦心。

  此时的沈宜修感觉很苦恼,她告诉自己她的相公是个名士,受到名妓喜欢是正常的事情,却总是控制不住那种烦闷,想要项人排解倾诉。

  沈宜修终于从床上坐起来,没有吵到自己外面睡着的丫鬟,悄悄放下帷帐,挑亮了油灯。

  胸中万分委屈,最后都变成了诗词之中的意向,沈宜修缓缓的斟酌,词句就仿佛是从笔尖流露出来一样。

  “河畔草,一望尽凄迷。今勒不嘶新寂寞,青袍难觅旧葳蕤。野烧又风吹……”

  花费大半个晚上,沈宜修写完了一首闺怨诗。

  第二天等王文龙出门后,她悄悄跑进王文龙的书房,将诗稿放到了王文龙的书桌上。

  王文龙晚上回家,看见自己书桌上镇纸压着的诗稿,颇为惊讶。

  “宛君,这是你填的词?”

  沈宜修正对着镜理晚妆,双手忙碌不说,嘴上也不闲着,红唇衔着一支金钗,没法回话,只“嗯”了一声,大眼睛悄悄注视着王文龙的反应。

  王文龙夸奖说道:“这词写的越发有味道了,再不像以前一样为赋新词强说愁,越发有个才女的样子了。”

  背时砍脑壳的……

  沈宜修发现王文龙居然真的只是在品评她的诗词,一点背后意味都没读出来,不禁心里暗骂王文龙蠢笨,但又不好明说,终于只能娇俏的冷哼道:“我也知道!”

  王文龙对沈宜修的这首词非常满意,过去沈宜修的诗词虽然工整,但也不过是意境优美、典雅婉丽而已,这些都属于沈宜修基本功练的好,可原历史上让沈宜修独步明代女词人第一列的那种哀艳沉迫的味道,以前的沈宜修却总写不出来。

  王文龙还以为是沈宜修终于长大了,心思也不再像小孩子一样。

  放下诗稿,王文龙就见沈宜修已经理好了妆,夕阳余晖中,容貌俏丽的少女一头朱翠,竟是在瞪着他,眼神之中似嗔似怨,伴着那一点的琼鼻,寇丹的嘴唇,不禁让王文龙愣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自家的沈小妹妹也已十六岁,不能再当小姑娘看了……

第449章 护粮风潮

  十月中旬,东山聚会的十几个文人所写的文稿经《苏州旬报》下属的油印厂印出,满苏州发放。

  王文龙的《杂诗》经过几天时间已经在苏州的文人之中流传开来,且这批文稿的质量相当不错,而且全都是以批评时局、呼唤世道清明的内容为主题,天然具有传播能力

  《苏州旬报》也适时报导,称此事为福建莲社、江南西湖会的文人聚集太湖畔“为天下同声共呼”,应者云集。

  报道加上有这批文稿做底子,在江南受水灾人心惶惶的背景下,立刻引来大量认同。

  反正王文龙知道此时天下最大的矛盾就是党争以及税监,只要舆论起来,自然而然就会冲击向这两个方向。

  于是虽然最初大家的批评方向都很模糊,《旬报》却也没有做刻意的引导,怕落鼓吹舆论的话柄。

  《苏州旬报》只是暗暗添一把火,做了南直隶水灾的后续报道,将采访到的水灾灾民衣食无着的情况反映出来。

  文会和诗稿针对的是中上层文人,水灾报道则调动起了普通江南市民的情绪,两相合流,苏松常镇四府的民情一下就沸腾起来。

  百姓们极为不满,各大报纸也争相质问:为何南直隶流民涌入苏州,官府却不加以救济?

  苏州官府本就害怕流民生出民变,这时本地百姓也闹将起来,官府瞬间紧张,什么御史、布政使都来关心流民情况。

  刘成以及税吏阻挠放粮本来就是大张旗鼓的半公开行为,自然一查就清楚,官府知道了,虽然不好直接公布,但是官府上下全都知道了这消息,和直接公开也没什么区别,不久之后,苏州街面上也就把真实情况给传开了。

  之前苏州百姓虽然有些人知道刘成在阻挠运粮之事,但是因为苏州家中自己有粮所以还没有引来太大舆情,可这时情绪汹汹之下税监自然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原本刘成自以为可以压下此事,却没想到在民意裹挟之下这消息瞬间就爆了,整个江南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士大夫全都开始痛骂他的恶政。

  东山诗稿之中的诗句其实有不少是在骂党争的,最开始东林党都不敢出来说话,直到此时火力焦点被转向税监,东林党人也终于跳出来。

  东林书院连续几天在会讲之中痛陈税监误国,于是江南的士绅们在对抗太监疏通赈灾粮这一条上团结到了一起。

  力量迅速壮大。

  杭州、苏州、镇江、松江文人堵塞文庙,上疏痛批刘成的恶行,叶昼则等人则号召民党同仁一起到南直隶去护粮。

  这其实是学习了徽州商人做生意的方法,不少徽州人考到秀才之后就不继续科举,只要有秀才身份一般税监关卡就不敢拦,他们可以直接利用秀才身份去做生意。

  叶昼则号召民党之中的秀才利用自己身份,跟随卫所兵一起运送赈灾粮,只要有人敢拦,秀才就闹。

  这一套若放在福建肯定不行,诸生之乱中秀才冲击高宷的府邸照样被乱棍打出来,但放在江南却是另一情况,江南的市民阶级已经十分强大,没有足够见血的利益,普通太监还真不敢和江南的读书人顶牛。抓一个秀才容易,但江南的市民声量起来了,真会跟太监死闹。

  转眼来到十月末,《苏州旬报》新一期将民党的这一倡议全文发出,对于刘成杀鸡儆猴般抓了几个秀才的事情却一点不提。

  这自然可以造成一种舆论,秀才们去跟太监顶着干,出不了事情……于是自发帮助护送漕粮的秀才们越来越多,甚至有那得闲的跑到常平仓外常驻,看见运粮就搭伙上路。

  而更大规模的行动则是伴随卫所兵一起运粮到受灾前线,江南文人对此热情极高,反正又没有多少实际危险,还能够有一种参与国家大事的感觉。

  苏州,范家。

  张贞观坐在花厅之中,和范允临夫妻聊起南直的情况,连连夸奖文人们正义凛然,护送着一批批粮食赶奔灾区,大大缓解了当地百姓的粮荒。

  听他说了一通,徐媛笑道:“惟诚先生应该早几天来苏州,民党誓师北上那日的景象才真正壮观呢。”

  叶昼则为民党邀请江南名士一起护粮赶奔南直,说是要一直将粮食送到大坝上,应者云集。王文龙、沈德符等人都参与北上,共襄盛举。

  一起去的名士实在太多,光是他们所带的仆人都比运粮队的力工还要多了,王文龙号召这些读书人自己也不空手,每人都要背一袋粮食,起码要背上自己的口粮去前线,众人都同意。

  幸亏王文龙有此一言,要不然这群人到那里反而给人家添麻烦。

  张贞观笑道:“我在沛县已接待了他们几次,建阳、虎臣我都是见过的,这次正是专门来苏州要看他们出发的盛况。”

  他是沛县名士,万历十一年进士,因为反对三王并封而被万历皇帝除名,当年被罢官之后张贞观青衣步出都门,天下养望。

  张贞观回到家乡之后一直赈济乡里,他的沛县就是这次水灾和疏通朱旺口最前线的所在,灾情太严重,加上之前刘成阻挠赈灾粮,眼见要闹出人命,此时江南士人这股抗击税监风潮出现,真是打在关键点上,眼见粮食不断输去解救家乡百姓,张贞观怎能不高兴?

  喝了口茶,范允临又问:“惟诚先生从沛县来,可有带最近京城邸报?”

  因为朱旺河口的施工南北交通都受到影响,虽然不至于全无消息,但是拖延是肯定的,京城邸报到达苏州城的用时要比没受灾的时候晚上好几天。

  “没带在手边,但我已看过,并无什么大消息。”张贞观笑问:“长倩是否担心京城变动?”

  “离开京城这么久,就怕我们甲骨研究会出问题,”范允临叹气说道:“外头人看甲骨研究会情况光鲜,却不知道因为党争,我们研究会也是走的如履薄冰,要是京中有什么变动,研究事业肯定会受影响。”

  张贞观道:“甲骨会的红山考古不是做的不错吗?满天下都闻红山玉的名声。”

  徐媛笑道:“那都是王建阳的功劳,红山考古说是甲骨社所为,其实是他发起的。多亏了有这红山玉的发现,甲骨研究会成立之时,也来了个开门红,咱们甲骨会做事也有了个大名声,容易不少。”

  “常听王建阳的名字,原来他如此能为!”张贞观惊讶,有些后悔在沛县时和帮助运粮的王文龙点头而过,没有多走动交流。

第450章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张贞观和范允临夫妻聊了半天,又听外边门子来报说是薛素素到了。

  “姐夫、张先生好。”薛素素笑着进屋。

  徐媛和薛素素是闺中密友,她看看张贞观,对薛素素笑道:“妹妹不是打听民社人等去前线护粮的情况吗?惟诚先生刚从沛县赶来,你想要打听谁的情况还不赶快问他?”

  听到这话范允临也笑起来,薛素素则是脸上一红。

  惟独张贞观还不清楚薛素素的情况,范允临低声跟他说了说,张贞观一听是儿女之事,同样抚须微笑。

  薛素素鼓起勇气问道:“敢问张老先生,民党去往前线送粮的人情况都好吗?”

  张贞观正色说道:“我在沛县见过沈虎臣,他十分康健,小姐不需担心。”

  徐媛在一旁笑着说:“这下你放心了吧?”

  薛素素眨眨眼睛,随即却有些皱眉说道:“我不是问他,我想问……旁的人怎么样?”

  “不是问他你又问谁?”徐媛掩嘴偷笑。

  沈德符追薛素素的事情满苏州的人都知道,虽然沈德符的年纪轻了一些,但两人也算郎才女貌,徐媛等人都以为薛素素有意于沈德符,只是碍于女子的脸面还要称量一阵。

  说实话,徐媛并不觉得沈德符是薛素素的良配,沈德符虽然有才名但是人品并不成熟,在家族之中没有说话的权利,这样的贵公子哪怕兜里有钱,想要娶一个名妓进门在家中肯定也会遭遇到很多阻力。

  但是像薛素素这样的出身,能够配上沈德符这样一个名士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薛素素之所以喜欢王文龙,除了欣赏王文龙的人品之外,也是看中了王文龙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脉背景,人脉背景也是王文龙的优秀条件。

  但是她给王文龙写了告白的情诗,王文龙在东山的几天却根本没有回应,回到苏州之后更是从来没有联络过她。

  这让薛素素觉得心中很乱,虽然她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但以她对这些文人的了解,自己作为名妓,只要给哪个文人写出这样的诗稿,对方即使推辞,也会和自己说清原因。王文龙却好像完全不知道此事一样。

  难道他真有如此清心寡欲?

  还是自己年老色衰,真对他一点吸引力也没有?

  薛素素心中烦乱,解释说道:“我真不是问沈公子,我问的是别人。”

  徐媛却以为自己的闺蜜脸面太薄,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关心沈德符,于是顺着话说:“不管问的是谁,总之去往沛县的名士都安然无恙,这样你就放心了吧?”

首节 上一节 261/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