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59节

  看到这些个人物配置,王文龙瞬间也反应过来,这不就是西泠雅集吗?

  历史记载屠隆、冯梦祯、曹学佺、李梦华等人在杭州西泠定期聚会,薛素素也经常参加,称之为雅集,现在屠隆刚刚下葬,这些人多半因此改到了苏州聚会。

  这些人弄出来的西泠雅集又叫“西湖会”,留下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在明代文人之中影响极大,杭州西泠桥也成为后世文人聚会吟咏的场所。

  原历史上到了清代光绪年间,一群后世慕名而来的金石篆刻家于此处平台楼阁之间定期聚会,渐渐结成一个研究金石篆刻的艺术团体,后来发展个“成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建阳先生好。”薛素素连忙的走出来,看着王文龙敛衽一礼,上次在屠龙的灵堂前看到王文龙的诗作之后,薛素素就对王文龙的气度印象颇深,可惜之前见到王文龙时她没仔细看王文龙的模样,而王文龙写完诗不久也就离去,他都没看清王文龙长什么样子。

  这时她终于能细细瞧着王文龙的像貌,发现王文龙虽然三十出头,但是面白无须,不显年纪,且身长体健,气度风流,不禁暗暗点头。

  薛素素也是西泠雅集的常客,贡献了集会之中不少的乐趣。

  这妹子多才多艺,不光能够写诗对文,还充当了席间文艺表演的主力,文人笔记中记载薛素素常作的表演是穿着男装,在骑马疾驰的同时,一手拿着弹弓,另一手取两颗弹丸,先向天上打出一颗弹丸,然后迅速发射第二颗,用后弹击中前弹,两颗彩弹一起在空中碎裂。这一手弹弓技巧就是老猎户也比不上,薛将军的名号便是由此而来。

  另外薛素素还有一个称号是“针神”,她能够闭着眼睛缝纫而针脚不乱,这关键不是缝纫技巧有多好,而是她能够一心二用。

  俏生生的美女一边跟你聊天一边手里忙活着,你以为她在下边剥瓜子,但说着说着,突然见她拿起针线和香囊,贝齿一下咬断线头:“先生说的真好,这个香囊送给先生。”

  这年代的文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被攻略。

  “镜山先生!”

  “在杭?竟有如此之巧?”

  后面缓缓走来的谢肇淛、邓道协等人也看到了船上熟人,都颇为惊讶。

  莲社和西泠雅集都是江南闻名的集会,却不想两边人马一起撞上,这要不同游东山都说不过去。

  范允临连忙邀请众人上船,旅行人数一下增加到了十多人。

  ……

  太湖是后世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泊面积有两千多平方公里,约是西湖的四十多倍,太湖连接着无锡、湖州、常州、宜兴、苏州,游湖一圈,属于各州府的风光旖旎之处数不胜数。

  其中属于苏州太湖风光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东山。

  东山是东洞庭山的简称,其实是苏州吴中延伸入太湖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湖光连天,天天有鱼虾,季季有花果,岛上还有一座碧螺峰,峰上所产的茶叶就是苏州名茶碧螺春,山下的白沙镇又产白沙枇杷,有吃有喝有玩,使得此地早在唐宋就已经成为文人雅集的游栖之所。

  范允临等人原本定下休息的地方是临湖的一处小渔村,叫做叶家浜,这个村中的叶家说起来还是叶绍袁那个苏州吴江叶家的一脉,只不过分家的早,如今叶家浜一村都以打鱼为生。

  虽只是个渔村,但此地的风景却是独占太湖之胜,王文龙在来的路上就发现了这地方的风景视野绝佳,从沿湖洼地望出去,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在后世绝对会成为网红打卡点。

  他又仔细想了想叶家浜的名字,这才了然,此处就是后世著名的东山启园所在,那园子前世便是民国时富豪买了叶家浜的土地修的,这时的叶家浜虽然还没开发,但是美景却不会变,早在明代此处就是文人雅士聚会之所了。

  村中也有富家专门修了亭台,半是庄院半是出租,众人直接租了一处大院子住进去。

  进院子之后,范允临让下人赶快采办本地食物,而如今正是金秋时节,众人却是在院中坐不住,商量着出外走走。

  范允临说道:“这几日湖上风大,游湖怕是不妥。”

  邓道协建议:“那就爬山,或是探访古刹。”

  沈德符连连摇头:“此间最有名的碧螺峰我上去过,那可不是容易去的所在,山路狭窄,如今又不是采茶的时节,定然是荒草漫道,咱们难得能上去。”

  “也不知此间有什么有意思的去处。”徐媛苦恼思索。

  沈宜修虽然是苏州人,但她之前一直是闺阁中的少女,出门的机会都少,对于太湖边有什么玩耍之处,更是全然不晓得,倒是王文龙前世还真到太湖边上旅游过,稍稍思索,便问此间的富豪家人:“东山镇上可是有一处紫金庵罗汉堂?”

  东山镇的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在后世的旅行团中也是重点游玩景点,那可是能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方,王文龙印象很深。

  可仆人闻言却思索了半天才回答说:“老爷说罗汉堂,怕不就是镇子西边那个破庵?那里听闻是有几尊彩绘罗汉,只不过已破落多年,且彼处连主持都没有,不知老爷哪里听来的?”

  王文龙记得前世旅行时,罗汉堂的确在古镇的西方,再三询问,基本确定就是那里了,听他和仆人说的热闹,众人也起了兴趣。

  何乔远好奇问道:“建阳说的什么罗汉堂?”

  王文龙:“是我听人提起此间一堂古老的罗汉雕塑,却不想本地人也不熟知。”

  徐兴公连忙建议道:“既然有古庙可看,不如就去那里。”

  众人本来就是想找个地方去,当下纷纷同意,因为是去踏青,也不要雇车马轿子。

  范允临让仆人准备好吃食后便送到罗汉堂里去,一群人先徒步上路。

  刚走出门时,大家还有说有笑,但走着走着,众人就渐渐疲累起来。

  王文龙、沈德符、范允临和徐媛都是跑考古现场练出来的体格,跋山涉水,不在话下,有说有笑,走在最前面,十分轻松。

  薛素素经常骑马,沈宜修年纪小体力也还跟得上,作为第二集团追在后面有些吃力,只能互相交谈来分散注意力,缓解疲劳。

  至于剩下的人,包括那位邓道协邓将军都是体力极差,越走越掉队。

第446章 半堂罗汉

  徐兴公和曹学佺最开始还想追上薛素素和沈宜修,以为他们再怎么样也不会不如两个女子,但越走两人就越力不从心。

  最后徐兴公干脆坐到路旁,摘下头巾扇风,过不多时就见邓道协和何乔远也慢悠悠追上来,见他们已经坐下,两人也二话不说坐在一旁。

  “王建阳几人如何这般能跑?”邓道协才二十出头,对于自己的体力颇为不好意思。

  徐兴公笑着说道:“建阳说他们去辽东,那白山黑水都是一路走过去的,莫要看他们读书人,这群甲骨社的成员体力真不是做耍。我看着我自家回头也要去河南锻炼锻炼,说不定有了成就,届时也选他一个甲骨会研究员出来。”

  曹学佺则往后面看看,奇怪道:“在杭哪里去了?”

  另外三人也是奇怪,谢肇淛是个读书耍滑的种,做了几年推官,脚力还不如他们,早就落在后面。

  何乔远皱眉说道:“在杭莫不是走了嫌累,自回去了吧?”

  “不会吧?”徐兴公也有些担心,这还真像谢肇淛能做出来的事。

  几分钟后众人的担心才消散,就见谢肇淛笑嘻嘻的坐在仆人送餐食的板车上,由驴子拉着悠哉悠哉来了。

  “我怎么忘了后头有车?”邓道协累得半死,这才想起送餐的仆人也正往罗汉堂去呢。

  再看看谢肇淛半躺在车上,他把花雕酒开了一坛,配着中午要吃的干果自斟自饮,好不逍遥。

  临近中午,众人终于陆续抵达罗汉堂。

  王文龙早就在罗汉堂前走过,进入堂中看了一眼,王文龙就有物是人非之感。

  他前世去旅游的紫金庵罗汉堂是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专门用楠木做了金柱大殿,看起来富丽堂皇,到前世的八十年代,又按原貌修复了瓦顶,之后每隔几年就全面修复保养,在大力修缮维护之下千年前的雕塑看起来就如崭新的一般。

  可如今的罗汉堂却只是一处破败的古刹,满堂的南宋罗汉雕塑已经被砸塌了一半,另外一半也无人修缮。

  历史上之所以这半堂雕塑能保存下来,多半就是因为几百年间无人重视也就无人来破坏的原因。在庙中走一遍,王文龙脑海中不断浮现前世来此处拍vlog的记忆,越发感觉到自己已经再不可能回去那个时空。

  众人来到那些罗汉像前,范允临先让仆人放下香案,供果,大家各自上香,然后才走进了去观看那些罗汉像。

  罗汉像上早已挂满了蛛网尘垢,起初众人都不觉得这些佛像有什么特别,倒是范允临夫妇一起在安阳做了许久时间的考古工作,对于古物有兴趣,两人商量着怎么把这些佛像清出一尊来。

  他们发现这些佛像是泥胎彩塑的,也不知道下面的涂料怕不怕水,为保证安全只能用干抹布和羊毛刷一点一点的刷,两夫妻都爬到台上,和一个老婆一起挽袖子动手。

  开始时众人都围在下面看,但他们擦佛像用时极长,众人渐渐也就散开了,各自干自己的事情。

  直到半刻钟以后,邓道协走到佛像前,这时佛像的大半身体已经被擦出来,邓道协无意中抬头看了一眼,瞬间惊讶:“这佛像塑的真好……”

  众人闻言也都跑回佛堂之中,就见大殿中央的那尊释迦摩尼佛已经被擦出了大概样貌,佛像端坐法台之上,背光无比精美,身上衣服纹路自然垂下,纤毫必现,整尊佛像的动态逼真,完全没有此时大多数寺庙造像那种刻板之感。

  沈宜修惊讶说道:“这样的好佛像怎么我在苏州从没听过?”

  薛素素道:“也不知这佛像是什么年代的。”

  王文龙望着眼前挂满蛛网的佛像,想到了前世旅行时所见香火鼎盛的场面,回忆前世见到的介绍文说道:“相传这一堂罗汉像出自宋代雷潮夫妇之手。”

  李日华是博物大家,仔细看着这佛像的雕刻细节道:“于我看来,更像是国朝初年或是前元的雕刻风格。”

  曹学佺好奇问道:“何以见得?”

  李日华指着佛像流纹般衣摆纹饰说:“南宋时的刻像常没有这般生动。”

  “也不尽然。”范允临也从台子上爬下来,正面端详着这佛像,说道,“雷潮夫妇是江南的雕工,他们是民间工匠,雕刻路数和官办造像颇有不同,国朝初年的雕刻风格和元朝类似,元朝的雕刻风格又本就与南宋的民间雕工一脉相传,看着相似也是有的。”

  何乔远评价:“这一堂佛像比起南宋的佛像生动,比起真正元代名家的雕刻却又显得古板了,若是在元代雕刻这一堂佛像,人物应该更加生动才是。”

  李日华点头说:“如此说来也有道理。”

  曹学佺在一旁也道:“建阳既然是听人传闻,说的又能如此详细,想来不会是空穴来风,多半这堂佛像就是雕刻于南宋了。”

  何乔远叹息说:“宋代佛像,又能有如此数量齐聚一堂,实在罕见呀。”

  邓道协也感叹:“如此精美的造像,却被冷落于荒尘之中,真是可惜。”

  闻言何乔远突然笑道:“如今的世道,明珠杂于泥土,美玉落于沙中,惯常事也,又有何罕见哉?”

  何乔远的言语之中颇有讥讽意味,只因满堂佛像埋没荒草的场景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遭遇。

  何乔远曾经在争国本的早期出头上疏反对三王并封,之后又参与过救援言官陈泰来、阻止日本封贡、力主宗室科举入仕等大事,已经算是朝堂上的一号人物,但最终只因为小事被抓到把柄就外放广西,从此前途毁去,兴味索然,终于以事假告归。

  全天下都夸他有文才,他也位列此时的海内四君子之一,但即使如此,还不是只能埋首书案,做些笔墨功夫,到底不能伸张自己经世济用的雄心。

  沈德符忍不住感叹说道:“而今这世道,真没有一个上升的机会啊。”

  何乔远的感叹让沈德符想起自己考举人已经考了许多年,到现在也没中,想要考中进士不知又要到何年何月了。

第447章 《己亥杂诗》

  “科举中了又如何,”李日华苦笑着说道:“做词臣还不如做个名士。”

  李日华十几年前倒是考中了进士,从推官任上一路坐到西华知县,然后就被打发到南京礼部做闲官,他年轻时也是想做事的,但朝中党争激烈,李日华根本没有上升机会,一气之下干脆回家奉养父母。

  闻言谢肇淛、邓道协和曹学佺也是感叹,大家都是官场上的失意者,要不然也不会寄情山水,偏偏他们的文彩又都非凡,自己觉得能有更大作为才是。

  薛素素察言观色,安慰说道:“先生们都是天造的人才,未来定有匡扶社稷的日子。”

首节 上一节 25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