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57节
明朝从万历年间到明亡为止,不到六十年,光是能够上史书的火药爆炸事件就有八次,每次至少造成京城百姓上百人死亡,最大一次天启大爆炸死者人数估计上万。
工部的文书一上,原本攻击王文龙的京官们全部闭嘴,工部储藏火药的问题太大了,想洗都洗不白。
万历皇帝也被这消息给惊呆了,要知道无论是王恭厂还是盔甲厂,离着皇宫也就两三条街道的距离,这要是发生个大殉爆,连着后宫带东宫,万历皇帝一家人得齐齐升天。
朝廷立马派工部仔细处理,姚继可又建议召物理学社的人帮助建立合理的火药仓库,万历皇帝也予以准许。
在邸报上看到这条消息时王文龙也是心中感叹,姚继可果然是能够被朝中众臣夸赞的大好人,他自己都处在危机之中,还能顺便拉王文龙一把。
至于姚继可的处理,万历皇帝准许他告老还乡,并且专门赐车马送归,虽然工部出了丑但万历皇帝还是优待姚继可这个人的。
说到底大家都明白盔甲厂的事情和姚继可关系真不大。
这年代的六部制度太粗疏了,其中一个工部就要统筹后世国资、国企、城建、军工、路桥、水利等所有和工业相关的事物,姚继可累死也管不过来。姚继可在工部呆了十几年,都在管着治水和修造建筑,他哪知道火药的生产储存制度有什么问题,他根本就没时间关注。
姚继可成功辞官回老家休息去了,不过他的身体状况很差,回乡之后大概也活不了很久。
但姚继可多半还会庆幸,因为就在他刚刚离开的时候黄河再次决口。
今年的黄河决口一次来了个大的,河水在安徽河南两地肆虐,鱼台、单县、丰县、沛县之间的平地直接成为湖泊,百姓死伤过万。
而更让朝廷担忧的是决口的地点都在黄河大堤的朱旺口以西,朱旺口以南就是淮河平原,这里地势更加平坦,朱旺口一线,长堤一旦崩溃,整个丰县以东将全部变成泽国。
如果姚继可没走,这次治理黄河的工作,他又得顶到一线上去,这么大的工程,日期这么紧,姚尚书真上的话铁定是活不到明年了。
万历皇帝迅速下令疏通朱旺口,以便快速引导河水入海,河道总督曹时聘星夜杀到南直隶,开始大规模地征发民夫。
与此同时,灾民也涌入江南,苏州街面上时常能看到成群结队沿街乞讨的难民。
王家。
大雨初歇,即将临盆的李国仙在丫鬟的搀扶下于花园中缓缓走着。
王文龙坐在栏杆边问道:“路上还顺利吗?”
王骥德回答:“这一次去辽东就像走了霉运一般,刚到辽东遇到太监盘剥,回来路上又遇到洪水堵路。”
“太监?高淮来为难甲骨研究会么?”
王骥德摇头说道:“他们倒没来找甲骨研究会的麻烦,只是那厮克扣军士月粮,致使前屯卫士兵哗噪,闹起了乱子,我们在开原差点遇上危险。”
王文龙一下想了起来,历史上高淮乱辽时贪污了守军的军饷,被克扣最利害的就是开原城、金州、松山守军,原历史上两年之后这几地的戍军几乎哗变,高淮也是因此才被万历皇帝调回关内。
这高淮还真会贪,专对着开铁防线、松锦防线这两道大明最重要的辽东防线士兵身上刮油,真是罪该万死,王文龙身处这时空,也觉得万历这瞎胡闹到了必须收拾的地步。
万历皇帝想要和贪官们争财权,这没问题,但他贪去的钱也没见用在大事上,萨尔浒之战就是万历晚年在位时打的,贪了那么多钱,临上战场还发现亏了辽军两个月的饷……
更关键是接下来东林党将全面上位,如果说东林党有什么历史成就的话,对付太监绝对属于其中之一。
历史上万历三十三年末刚刚得势的东林党确实也对税监制度展开了一场批判,高淮能够在万历三十六年终于被从辽东撤回京城,也和万历皇帝顶不住东林党在税监方面接二连三的攻击有不小关系。
虽然王文龙也看清了他来到这时空之后,对东林党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改变,这群家伙在治国上的本事必然有限,但用当今得势又爱好名声的东林党去对付一下这些万历皇帝派出来的税监却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身处大明朝王文龙也算弄明白了,处理历史问题,并不像小说中那么简单,他没有举兵上洛的本事,那就只有能做什么就尽量做些什么。
王文龙跟王骥德两人聊着,却一直有些心不在焉,直到家中仆人过来报说:“老爷,陈先生来了。”
王文龙连忙起身,跟王骥德一起走出门去迎接。
就见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穿着一身儒服,自己和身后的学徒两人身上各背一个药箱,被仆人引入院来。
“陈先生总算来了。”王文龙连忙上前见礼。
“王社长不需如此多礼,”陈实功问:“夫人情况如何?”
“里边请里边请,边走边说。”王文龙连忙说道。
这中年人名叫陈实功,字毓仁,是江南物理社的社员,另一重身份则是万历年间数一数二的医生。
这年代的医生喜欢依靠汤头歌诀治病,吴有性这样有实验精神的医生数量不多,所以除了吴有性之外,大多数医生对于加入物理学社并不敏感,吴有性算是一个例外,陈实功则是另一个。
某种程度上陈实功比吴有性更加另类。吴有性后来创造瘟疫学派,到底还是走的吴医温补派一脉路子,而陈实功自小师从医学家李溟沦,学习的是一套在整个大明都少有人研究的医学流派——外科学。
中医也是有外科的,只不过学习的人很少,因为这东西必须要有名家传授大量实践,掌握解剖原理,不是像内科一样靠背几个汤头歌诀就能出外治病。
陈实功在原历史上是大明一朝最有名的外科圣手,著有《外科正宗》一书,对于外科、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疾病分门别类加以论治,并且附上大量医案,此书在原历史上被誉为明朝以前中国外科学最重要成就。
这年代的外科虽然还在草创阶段,但已经有了最早的防感染概念,比如陈实功在给人手术后会用烧开后放凉的温汤给病人清洗伤口,将手术用的刀具在开水中煮过消毒,手术中使用金黄散止血,术后用有消毒功能的蟾酥为伤口杀菌。
甚至外科学派还发现了红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伤口恢复,研究出一种专门的药蜡点燃之后在伤口处照射,用来帮助开刀患者更快的愈合,陈实功书中将用这种药蜡照射伤口的方法记载为“神灯照法”。
李国仙见陈实功进院,脸蛋一红,跟着丫鬟先进了内屋。
王文龙小声对陈实功说:“我夫人将要临盆,突然觉得胸口疼痛,触之似有硬块,找了本地医生也不知是什么问题,又不敢乱用方子,是以专门请先生前来。”
陈实功点头:“我先问问夫人情况,社长不用着急。”
他把药匣放在堂中,让徒儿取了一个脉枕就同王文龙一起进屋。
王文龙注意到那药匣子很重,放下之时还有金铁之声,他知道里面放的肯定是开刀器械,怕吓到家属,所以故意不展示,先看看是什么情况再说。
其实这年头的外科水平到底有限,陈实功一般会避免开刀,因为即使用上外科派所有方法开刀的死亡率依旧很高,只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最后选项,外科学派平常使用的更多是针灸、清创、消毒、拔脓之类的技术。
第442章 助产钳
李国仙怀孕的初期一切情况都很好,甚至怀孕到七个月都还能到处跑动,李国仙的年纪又轻,王文龙也渐渐放松了警惕,觉得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就在将要临盆的时候,李国仙突然感觉胸口难受,而且这小姑娘还害羞,憋了好久都没和王文龙说,后来还是沈宜修偷偷告诉王文龙的。
这年头思想保守,不少妇女得了妇科病也不愿意去治,基本上是家里自己解决,一些妇女发展到乳痈不治的地步,却被称赞贞洁。王文龙提出要去找带下医给李国仙看病时,李国仙起初还不同意,被王文龙板起脸训了一顿,她这才答应看医生。
陈实功坐到床边,先是询问了李国仙的身体情况和感受,又仔细的给李国仙号脉。
李国仙是被王文龙板着脸训了两次,才同意接受检查的,虽然害羞,但还是红着脸配合。
一方检查后陈实功收起脉枕说:“脉象平和,胎儿活动也正常,夫人胸口既无发热也无破损,胀痛大概是因为即将临盆的身体反应。”
李国仙问:“要不要开些药来吃?”
陈实功摆手说道:“夫人正在怀孕的当口,母婴此时最受不得药力,平日里要多休息,一日三餐正常吃喝,若要滋养也不可太过油腻。若是孩子产出之后,还觉得胸口难受,届时再是用药针灸都能治愈。另外夫人是第一次生孩子,年纪又轻,孩子生下来之后尽量要自己喂养,不要由乳母代劳,如此胸口之疾也能缓解。”
王文龙和李国仙总算松了一口气,李国仙红着脸看了王文龙一眼,王文龙忙起身送陈实功出去,李国仙则忙转过头去穿衣服。
陈实功走出屋才小声说:“医者父母心,老朽先前查体纯是诊病,还请王社长不要介意。”
王文龙点点头道:“我自然晓得,多谢先生从南通州前来。”
陈实功仔细看着王文龙表情,笑道:“要是所有为人丈夫的都如王社长这么想那就好了,如今一些人固守礼法,觉得家中女子不好看男医,不知多少女子有病也不治,就那么让人死去,望之实在心疼。”
王文龙摇摇头:“人之思想不是一日就能改变,到底还是需要等待社会之变革。”
陈实功点头长叹他拿了诊金正要离开,王文龙却叫住说道:“先生稍待,不知先生这几日可否留在苏州?”
“我本来也打算在苏州看诊数月,王社长只来相召就是。”陈实功回答。
王文龙点点头,又说道:“因为我夫人生产,让我想起一种助产工具,想请先生看看是否合用。”
这年头的妇女生产基本上是找顺产婆,不会让男性医生进入产房,陈实功答应过来看诊只是帮助李国仙用药针灸以保胎而已,真正到了生产的时候,陈实功是不会进产房的。
他倒也是有接一些助产的案子,但那基本都是严重难产,大人已经保不住了,家属赶来求他剖开肚子救出婴儿。
在后世“弃大保小”是电视剧情节,在这年头却有可能真实发生,且往往是母亲必死前的无奈选择,每一次场面都万分血腥,且即使剖开肚子,孩子能够活下来的也不多。
“助产工具?”陈实功疑惑皱眉,虽然知道王文龙精通杂学,但是医学毕竟是太过专业的内容,陈实功对于王文龙这个医学外行能拿出什么有效的助产工具,并不抱太大希望。
王文龙从衣袖中拿出一张稿纸,指着上面一个仿佛大号火钳的东西说道:“此物叫做助产钳,用精钢打制而成,钳口弯曲幅度极大,产钳合上时可以进入女子体内,在体内张开,刚好可夹住孩儿头颅,若遇难产之时,可以帮助将孩儿拖出体外,保全母子平安。”
之前李国仙的怀孕过程都很顺利,王文龙也不太担心李国仙生孩子会出什么问题,直到这一次李国仙身体不舒服王文龙才真的紧张起来,思来想去就想到了这么一个生产时的保命神器。
助产钳在本时空应该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大约三十年前,法国理发师威廉·钱伯伦从法国逃到英国,这年头的欧洲外科医生基本由理发师兼任,钱伯伦到英国之后重操旧业,和儿子们一起帮别人做外科手术。
钱伯伦家族在此时已经发明出助产钳,只不过一家人都保守着助产钳的秘密。
每次帮助产妇时,前伯伦家族的人总是带着一个巨大的,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的木箱,木箱上面装饰着复杂的雕刻,产妇被蒙住眼睛,下半身用毯子盖住,其他人也被要求离开房间,随后房门被锁上,钱伯伦家族的人装模作样一番,孩子就产出来了。
外人只知道他们能解决很多难产病例,却不知道他们用什么样的办法。
钱伯伦家族因此名声大噪,挣得盆满钵满,并且成为英国皇室的御用医生,进入上流社会。
原本历史上助产钳的秘密被隐瞒了数百年,一直到1813年,有人翻修钱伯伦家族成员彼得·钱伯伦的老宅,在阁楼地板下面发现了五副设计优良的助产钳,此秘密才被揭开。
助产钳的设计简单直白,孩子的颅骨是全身最大的一块骨头,只要脑袋能过去的地方,身子自然能过去,孕妇难产之时,有个东西能夹住孩子的脑袋帮着往外一拔,生产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陈实功看到这助产钳的设计之时,瞬间就理解了这东西的使用方式。
然后他却是准备拒绝:“这个设计……”
陈实功斟酌着开口,因为助产钳的原理太过简单,下意识他觉得这玩意儿没什么用,毕竟难产是这年代最重大的医疗问题之一,如果这么简单的工具就能解决难产问题,早就应该被人发明出来了。
他想着要怎么委宛推辞,于是在脑海中构思了一下使用助产钳的过程,试图找到这工具的设计漏洞,但想着想着他就愣住了。
“先生,怎么了?此器具能否制造出来?”见到陈实功突然不说话,王文龙颇为奇怪。
“此物是谁发明的?”陈实功突然抢过王文龙手中的草稿,王文龙还没回答他的询问,陈实功就连连点头,“能造出来!能造出来!此物将有大用矣!”
见到陈实功这样的反应,王文龙心中也松了口气,他只是知道助产钳的大概样子,之前看到陈实功发愣他还以为自己画错了。
至于现在陈实功的激动,王文龙则完全可以理解,助产钳的发明看似简单但绝对是人类最重要的医疗器械之一,前世此物公之于众的二百年间拯救了无数的生命,陈实功处理过许多难产的手术,自然知道这东西的重要性。
第443章 要钱不要命
王文龙道:“这助产钳的设计我是听过去长辈说过,应该是古时人所用的器械,只不过流传不广,或是如今已经失传。”
对于助产钳的发明王文龙并不想居功为己,而且他说的也不算错。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