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56节

  大明实行军兵二元制,如果只是看军职的话,沈有容早就是指挥级别的将领,不过实际营兵的职位和官衔关系不大,现在的沈有容只管着福建沿海的十大水寨,而浙江给的条件则是给他统领一地州府所有营兵的兵权,且满员满饷。

  沈有容倒也不是多看重这个参将,关键是他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回到浙江老家任职也可以顺便回乡。

  所以哪怕徐学聚以及福建百姓再三挽留,他还是决定去浙江上任。

  徐学聚也早知道劝不住了,举起茶杯说道:“得借将军五年高枕,八闽百姓万分感念,将军八闽驰名,他日得闲,要多回来小住。”

  “我们当大头兵的再是努力,也不如建阳先生天下闻名的出风头呀。”沈有容笑着转移话题,打开了自己带来的包袱,露出一部崭新的《农业、地理与钢铁》。

  “建阳让他舅子李国助讲这包裹走水路带来福州,就寄在海坛水寨上,据说这书早在江南流传开来了。”

  江南的书籍主要是沿长江往西贩卖,以及北上,福建有自己的运输产业,对于江南的书籍一向是出超多于输入,所以虽然福州离着浙江并不算远,但福州市面上到现在都还难得买到一部完整的《农业、地理与钢铁》。

  当然,不要小看福建印书作坊的盗版能力,油印的《农业、地理与钢铁》已经在建阳的书坊之中赶工了,再等上十几天估计就能充斥整个福建的书籍市场,还要返销回江南去。

  徐学聚拆开王文龙给他写的信,快速读了一遍,哈哈笑道:“建阳还真是古灵精怪,去一趟辽东找出红山玉不说,居然还研究起什么人类史来,早就听闻这书是新奇的,只是刚刚印刷,在报纸上只见得做广告,如今在福建想要搞到一套,没有个七八两银子拿不来,拿下了都还不知全不全版呢。”

  沈有容离开之后,徐学聚便点上一炉好香,让仆人不要打扰,在书房中仔细阅读《农业、地理与钢铁》。

  看着最前面关于西洋岛屿平铺直叙的讨论,徐学聚还在心中觉得王文龙这本书并没有像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开篇就语出惊人,可当他读完第一段,后面转进历史学分析的内容,他顿时就被惊呆了。

  条分缕析的社会学分析滴水不漏,徐学聚的思想只能跟着王文龙的论述走。

  等看到“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时候徐学聚忍不住惊讶,“这论断也太独到了……”

  不过仔细回想整个推论的过程,徐学聚又不得不承认王文龙的论述并无问题,自己觉得突兀只是因为王文龙的思维太犀利,一针见血直刺要害。

  徐学聚继续看,断断续续,用了五天时间,看完了整部书,然后他便忍不住长吁短叹。

  怪不得这一部书能够在江南引起这么大反响,传入北方也得到许多大人物的推荐,连丁忧的李化龙都专门就此书写了奏报,这书的分析深度实在是太厉害了。

  徐学聚自己也是编书家,在福建巡抚这一任上他一直用着福建的官刻部门编书,已差不多将自己主编的史学著作《国朝典汇》刻完了。

  但是将自己的成就和王文龙一比,徐学聚瞬间就觉得高下立判,他只不过是整理了明朝的各种史籍书目,而王文龙直接在史论的高度点播出了人类史的发展路径,两者之间的档次差别几若云泥。

  这时下人来报福州《旬报》总编张燮求见,徐学聚点头让他进来。

  张燮一进书房就晃悠着手中一部《农业、地理与钢铁》,激动说道:“大抚,建阳此部新书非看不可,实在太为厉害了,无论是史料选取,还是议论水平,都是前所未见的作品,足可以名列诸子。”

  徐学聚笑着点点头:“只凭这一部《农业、地理与钢铁》,建阳便算得上是文豪了。”

第439章 《农业、地理与钢铁》热销

  《农业、地理与钢铁》随着印刷量越来越大,影响力渐渐从文人士大夫群体传播到普通人之中。

  这书本来就是作为科普读物写的,在前世跨不同文化之间都可以看得懂,放在这年头,比起四书五经,普通人读《农业、地理与钢铁》反而更容易理解其中意思。

  太高深的哲学内容,大多数读者看不懂,会去了解的很少,太过于简单的内容大多数人又看不上,《枪炮细菌与钢铁》之所以流传广泛,正是因为这书的阅读门坎并不高,而其中的内容又是人类史的精华,所有人读着书都能有自己的感悟,然后夸夸其谈的去纠正别人,以获得自己的优越感。

  《农业、地理与钢铁》在万历年间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流传广泛,王文龙因为这本书而名声大噪,一夜之间成为了江南最受欢迎的文人,名声直逼当年的李卓吾。“生产力决定生产制度”这一句话,渐渐成为喜欢卖弄学问读者的口头禅。

  袁无涯也是挣得盆满钵满,《农业、地理与钢铁》首印三千册卖了两个月才卖完,但打出了名声之后越卖越快,第二版印刷的三千册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

  不过这独门生意他也做不了多久了,福建的盗版书正在飞快赶上,蜡纸油印技术大大减少了刻盗版书籍的用时和投入,《农业、地理与钢铁》正版第一版还没销售完毕,盗版书就已经在市面上渐渐流传,第二版印出的同时,就已经在和盗版书做竞争了。

  且如今盗版书商发现《农业、地理与钢铁》十分好卖,正在迅速加印,价格已经打到了底,书植堂高质量《农业、地理与钢铁》的成本价,可以买两部的毛边盗版版本,福建的书商大概要让全天下稍有钱财的读书人书房中都备上一本《农业、地理与钢铁》才会甘心。

  这且不说,还有许多蹭热度的人类史书籍,也在江南出现。

  这年头的书籍印刷只是被当做普通的商品管理,国初的那些法典已经没有人在真正执行,实际印书不需要备案,只有当书籍内容被发现有问题时官府才会后知后觉的进行查抄。

  加上蜡版油印技术出现之后印刷成本的降低,写书已经渐渐成为本少利多的事业。

  许多小作坊刊刻的人类史书籍就是走这样的路子,王文龙的《农业、地理与钢铁》只不过是讲明了人类史的一些基本规律,属于是科普性质,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以及朝代并没有过多加以分析。这就给了其他文人很大的写作空间。

  王文龙写东南亚岛屿,其他文人也可以写浙江外海的岛屿,王文龙写中华文明的演变,其他文人自然也能写浙江、南直历史上的演变。

  如果这些文人老老实实的写作,所出的作品也不失为从人类使视角分析地区史的好书。但真的去查地方史料太难了,这年代又没有互联网,而且地方使这种小众书籍,即使在后世许多内容也是互联网上查不到的,往往要到当地的图书馆去翻阅地志才能知道较为准确的信息。

  何况在明代,非是藏书之家,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地志这种刊印并不多的书目,他们找都没地方找去。

  于是大多数蹭热度的书籍只是拿了“生产力”“生产制度”等等概念胡编乱造,甚至拿着话本小说的内容当做真实历史然后有来有去的分析,所写出来的东西自然闹了不少笑话。而他们直接套上《由农业、地理与钢铁看xxx》的内容公然发卖。

  《农业、地理与钢铁》是大部头书目,哪怕便宜的盗版版本也要一两银子才能买到,而这些蹭热度的书就依靠字数少取胜,一些不舍得出钱买《农业、地理与钢铁》的贫穷文人又想要跟上潮流,听了书商的骗可能就买了这样的书籍,当做《农业、地理与钢铁》的同类书目品读味道。

  最后自然会对于王文龙的作品产生理解偏差。

  袁无涯极为痛恨这种事情,倒不是因为他多么爱书,而是这种行为明晃晃的在抢他的生意。

  他也不是吃素的,动用自己在苏州的关系将这些书商以所刊妄言的罪名告到衙门去,衙门扣了十几船此种蹭热度的书籍,打做纸浆,但效果甚微。

  因为明代的出版业一直都有蹭热度的传统。

  《后西游》、《续水浒》这算是明目张胆的,《西游记》火了之后立马跟着就来《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甚至包括一代名作《金瓶梅》最开始也是蹭《水浒传》的热度,只不过因为作者的功力实在太强,写出来的内容别有趣味,开创了市井艳情小说流派,所以才成为了永恒经典。

  袁无涯也知道自己告官并不能杜绝此事,但起码可以展现自己在苏州的关系,震慑一下敢和他进行商业竞争的同行。

  面对《农业、地理与钢铁》在江南的火爆,《苏评报》忍不住发出感叹:“本年以来苏人文士开谈,只论二事,一是红山玉,一是《农业、地理与钢铁》,而此二件事,都与王建阳有关。”

  而就在此时,京城之中也正爆发起与王文龙相关的一场争论。

  李化龙给万历皇帝那一篇如何治理云贵少数民族的奏书早在半个多月前就通过邸报流传到全国各地,王文龙的《农业、地理与钢铁》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这篇奏书而全国知名的。

  李化龙在这篇奏疏中也推荐万历皇帝阅读《农业、地理与钢铁》,这起初没什么事,但相关讨论在王文龙署名发表的《盔甲厂爆炸之讨论》热度上来之后却变了味道。

  九月末,李三才突然上疏表示:“《农业、地理与钢铁》虽然是一本奇书,但严格说来并不算是历史书籍,最多算是诸子一类,也不在皇上应该了解的会讲内容之中,臣子给皇上推荐诸子文章,其意义大抵与向皇上推荐道经相同,李化龙吹捧《农业、地理与钢铁》并向皇帝推荐此书极不恰当。”

  东林党的几个给事中也连忙跟上,上疏弹劾李化龙,表示:李化龙这是跨越职权,他本来就在丁忧期间,不应该胡乱向朝廷提出建议,若是万历皇帝因为李化龙的建议而阅读了《农业、地理与钢铁》,更是受到蛊惑而误入歧途。

  参与经筵的李廷机却表示不同意见:“经筵之中只规定了讲课时要学四书五经,圣上已然过了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自然可以就平日所阅读的书籍对经筵讲官发出疑问,《农业、地理与钢铁》虽然不是四书五经的内容,但他的确是一本奇书,其中不少观点都有分析理解的意义,完全可以在经筵中讨论。”

  东林党人立刻讽刺:“李廷机是沈一贯的门生,之所以袒护王建阳,乃是因为沈一贯与王建阳有私交。”

  吵来吵去,两边都不妥协,但万历皇帝看着风向,最终没有在经筵时就《农业、地理与钢铁》提出问题,他其实看了这本书,但在经筵上讨论书籍有相当的政治含义,万历皇帝不愿意触文官们的苗头。

  而之所以东林党人转向抨击王文龙,和王文龙的《农业、地理与钢铁》关系不大,其实是王文龙那一篇《盔甲厂爆炸之讨论》引出来的问题。

第440章 大明好官

  《盔甲厂爆炸之讨论》刚刚写出来的时候,东林党和浙党都争先恐后的对工部展开调查,但是查着查着就惹到了一个东林党认为不该惹的人,即此时的工部尚书姚继可。

  东林党一向有为自己挣名声的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亲贤臣远小人。姚继可不是东林党人,东林党之所以帮助姚继可纯纯出于他们的道德情操。因为姚继可实在是一个好官,满朝都有口碑的那种。

  姚继可自从嘉靖年间考中进士以来每到一任上都有好名声,此君做事负责到什么程度?三十年前,姚继可担任陕西巡抚,当时关中疾病横行,北方游牧民族也来侵扰,姚继可夙兴夜寐,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平了宁夏叛乱,接着又夜以继日的调停善后,他的长子死了没时间回去主持丧事。

  十五年前,姚继可升到工部侍郎,负责提督紫禁城修缮工程,精细计算,殚精竭虑,次子死而又不暇恤。

  一直到工程基本完成,姚继可才祈求回乡,归葬二子,这时他的大儿子已经停灵十几年,二儿子尸首也放了一年了。

  姚继可回乡休息三年,又被万历皇帝叫来提督工程,明楼改造、黄河岁修、都城缮筑、舆梁补建,姚继可基本上被万历皇帝当成一个土木方面的大管家来使用,想想后世土木工程管理有多忙,就知道姚继可的工作强度,万历年间民间到处缺官缺钱,水衡费用根本交不上来,姚继可这个工部尚书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了,到处挪补费用,委屈的要死,硬是将各项工程承担了下来。

  干到如今,当了六年工部尚书,姚继可“精竭神耗”“两目蒙矣”,一双眼睛都快给干瞎了,而且姚继可如今已经七十岁,已经实在跑不动工地活了,屡疏乞休,可都被万历皇帝劝留。

  就这么一位工部尚书,在当今大明不是党争就是摆烂的官场之中绝对算得上一个异数。

  满朝文武对于工部的其他人或许看不上,但是说起姚继可,没有一个人不竖大拇指的。

  就从沈鲤对姚继可的评价大概能反映出这人的形象:“真诚舒朗,风骨棱棱,貌朴词侃”——老实巴交、兢兢业业的一位大明劳模。

  《盔甲厂爆炸之讨论》攻击工部没事,但一路追查最后却影响到了姚继可,朝中许多人反应过来都为姚继可抱不平。

  东林党自然要跳出来保护姚继可,于是对王文龙的攻击也就接踵而至了。

  几天后的邸报就此事的讨论说得很清楚:“攻击《农业、地理与钢铁》并非针对此书,而是作者王建阳指责工部,致使尚书姚光父受訾,诸君为之不忿,故有此事也。”

  邸报是京城各衙门的抄报行从衙门师爷那里搞来了信息之后编纂而成的,随着大明报纸行业的发展,现在邸报也加入了分析时事的评论员板块,据说写评论之人还有朝中的大佬,有点参考消息的意思,虽并不是官方发行的报纸,但很能表明了京城之中的态度风向。

  而支持王文龙的李廷机也并不是出于党争的考虑,他专门写文章,表明自己的态度:“今年之红山考古以及甲骨文研究会成立受到文人们广泛称赞,而这两项研究要想看明其意义,必须对照《农业、地理与钢铁》方能分析明白。王建阳此书开创了一全新的史地学派,对于此后学者有重大意义,定然是承前启后之一大著作也。这样一部作品,却因为作者些许文字而遭埋没,此真为治学之方式乎?即使王建阳真有错误,难道不闻‘不以人废言’之语?”

  李廷基虽然没有完全站在王文龙的角度,但这样的文章也触了东林党的逆鳞,马上就有东林党人发文反驳,坚决不承认他们是因为《盔甲厂爆炸之讨论》才抵制《农业、地理与钢铁》进入经筵,而是王文龙这书写的有毛病。

  京中官员很快也掀起讨论,大部分官员都支持东林党,但也有一小撮人支持王文龙,认为王文龙的《农业、地理与钢铁》确实有价值,不能因噎废食。

  但即使是支持王文龙的人,也基本上认为王文龙写《盔甲厂爆炸之讨论》是有错的。

  不只是在京城,就连江南许多文人也受到这舆论的影响,当他们听说姚继可因为这篇报导可能要下台之后,马上就调转方向,原本一片倒的攻击工部的声音转向抨击王文龙,以为他哗众取宠,坑害贤良。

  这年代的人根本不认为制度性的防御爆炸有什么用处,反而觉得王文龙没事找事,一次爆炸造成几万两银子的损失也换不回姚继可这么一个工部尚书来啊。

  不同时代的人,思想差异就是如此,这年头的人打根子上不相信制度,只相信人事。

  就在大家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却有一个意外角色发声,直接终结了这场争吵。

  万历三十三年九月末,工部尚书姚继可突然上折子自请其罪,并请求拨款改善京师的火药储存方式。

  这个折子一发,天下震动,连王文龙也颇为意外。王文龙倒是不怕被骂,只是惊讶于姚继可自己请罪。

  请罪原因也很简单,工部官员在《盔甲厂爆炸之讨论》引来的骂声之后硬着头皮展开清查,姚继可也专门派人了解情况,然后越了解越发觉工部储藏火药的制度荒唐。

  公布储藏火药的方法还是洪武年间制定的,所谓“藏火药于地穴,地深三十尺,实火药于中,上盖石板,再加横木,复覆以土。”

  挖个十米的大坑,在里面填满火药,上面盖上石板加上木头,这种操作,一般人称之为爆破准备。

  那坑里面火药都填满了,就是个大号的炸弹,只要有点火星自然引起爆炸。

  而且工部储藏火药的十六个大坑,为了统一做防潮处理方便,居然还是连接着修在一起的,一个坑起火之后大概率还能引起殉爆,这设计都绝了。

  大明的火药生产是从嘉靖朝开始才大量增加的,而因为工部官员的因循旧历,嘉靖朝以后的火药生产技术虽然不断提高,但火药储存方式居然还是用的二百年间沿用的方法。

第441章 外科专家

  王文龙看到邸报上这样的记载也是无语,他终于明白为何原本历史上晚明的火药爆炸一次接一次了。

首节 上一节 256/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