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46节
说道这里王文龙对一旁的社学学官笑道:“还请夫子让人将黑板为我拿上来。”
今天要讲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必须要做板书,王文龙也懒得一张一张纸的写了,干脆就让人事先漆了一面黑板备着,至于粉笔就直接拿石膏。王文龙之前试验过油漆的黑板不会太光滑,用石膏足以写下清晰字迹,无非是手感软了一些罢了。
社学的人拿上黑板,王文龙便站起身来边画边讲:
“这是我们在辽东镇夷堡一带发现的龙形佩的图样。”
这还是这年代的人第一次见着黑板,萧汝芳见王文龙画的轻松,画错的地方拿湿布一擦就能擦掉也觉得方便,感觉以后可以在铁岭社学中常备一下此物,用以作讲解时写板书。
王文龙直接照着脑海中一篇名叫《玉珠龙到龙形珮的形制变化》的论文配图开始画画。
他的画不见得有多好,但是只求能够准确表达文物的特征。
许多人早听说这个红山文化挖出了玉器,只不过不知是什么模样,这时都瞪大眼睛观看。
众人就见王文龙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头部具有猪的特征,无耳、长鬃毛、眼睛凸起似凤眼的龙形玉佩。
“此珮的雕刻还是十分古拙的阶段,所雕刻之动物像是猪蛇龙的混合体,应该是一先民崇拜的神兽,我们便将之称为玉猪龙。我们认为他是最早确定中华玉龙特点的器物。理由一是因为伴随着这玉器发掘出来的陶片,技术水平还十分古朴,可见这器物的制作年代,多半是在商周之前,二者则是他和商周以后的龙纹玉器也有非常鲜明的继承关系。”
画完玉猪龙之后,王文龙又画出典型第商代龙形珮的图样,对着图案介绍说:
“商代以后龙纹玉器逐渐增多,商朝龙形玉的特点是见见变成扁平薄片状,更像玉璧,并且第一次露出了单足,头部也开始有蘑菇型的角,并且嘴巴不再像之前的一样不做重点表示,而是张大嘴、多有牙齿,以示凶猛……”
王文龙又专门圈出两个图画的龙口部分:“从张嘴的地方看得最明白,商代龙玉明显是从之前玉猪龙的平口添加牙齿加大张嘴幅度之后演变而来的。”
王文龙边说边画,一幅幅不同年代的龙形玉图案被他留在黑板上,
“到了周朝,在商朝的龙形玉佩基础上造型并没有过大改变,但是龙身上的纹饰变得越发复杂,特别是重环纹、云雷纹等……”
“春秋战国以后,玉龙的蘑菇角相识不见,春秋开始出现蟠螭纹,战国以后出现了密而满的谷文……”
“继而到了汉代,玉龙的雕刻又更加细化,大多数龙身上都开始雕出四肢,仿若走兽,东汉以后更有一段时间,龙身上开始出现飞翼,于是有四条腿,细长身子的龙形渐渐便流传开来……”
相邻的两个图案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每相隔几个龙形图案,就能看出明显的风格变化。
大家就如此看着龙形玉从最开始觉得模样滑稽的玉猪龙一步步变成了自己熟悉的汉代以后的走龙、飞龙形象,只觉得十分惊奇。
萧汝芳忍不住对身边冯子高说道:“有趣有趣,王建阳果然博学多才。”
萧汝芳由衷佩服,之前他也怀疑王文龙等人说在辽东发现的玉猪龙就是中华龙形玉器起源的说法会不会太过武断,但是看了王文龙的讲解之后才明白玉猪龙作为龙形玉器始祖的地位并不是某个人生硬判断的结果,而是从和不同年代的龙形玉之间的变化关系中找出来的。
广宁冯家的冯子高也是点头惊叹:“关内研究金石古董的人物原来所学精深至此,果然我们辽东学子是要多走动学习呀。”
冯家也收藏有大量古董,冯子高自己也是个金石古董的爱好者,但是他们身处山海关以外,能收藏到的古董数量着实有限,王文龙演讲中所用的论文是在后世的研究条件下写出的,水平远超此时的金石学者,但是冯子高却将王文龙的水平当做了关内一流金石学家的普遍水准。
冯子高知道别看王文龙今天的判断,说起来深入浅出,大家都能听得懂,但是要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搞清楚这么多玉器之间形制差别,变化源流,没有足够的研究经验,肯定是千头万绪。
而王文龙刚才信手拈来,拿块石膏就能栩栩如生地将这些玉器的形状在黑板上描画出来了,这古董研究的功底只让冯子高这个关外的金石学爱好者叹为观止。
佟卜年听的也是十分入神,直到王文龙说完一段,他忍不住举手发问:“是以咱们辽东早在商代之前就已经和中华文化有相当密切之关系了?”
王文龙点头说道:“有考古发掘作证据,可以证明的确如此。”
佟卜年好奇问道:“可为何这辽东先民,却不在史书上留下太多记载?直到夫子之时也还叫九夷呢?”
“为何夫子之时还叫此地九夷这问题我回答不了。”王文龙一笑,其实他知道,但不好说。
根据后续的研究,中华文明是多起源的,除了黄河一带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之外,在同时期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有高水平的文明存在,这些文名互相交流,才有了后来的中华文化。至于所谓九夷的说法更像是以黄河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对于其他地区的正统宣称手段,这麻纱可是扯不清楚。照这么说起来他王文龙的祖先闽越人不也是九夷之一吗?
但王文龙也有其他可以指点的地方,他说道:“九夷问题我研究不深,但是辽东先民在史书上的记载却早于夫子之时。先秦之时辽东的主要民族叫做肃慎,《国语·鲁语下》有记载:‘武王克商……肃慎氏贡楛失石砮’;《左传》也记载‘肃慎之地在于燕国北土’,所对地区大抵就是而今辽东之北处。而且肃慎在史书早也有见于文字的,如史书记载周成王建成洛邑之时大会天下诸侯,肃慎也曾派人去朝贺,贡献楛失石砮,以及一种叫做麈的动物,此动物似鹿而大,究竟是什么动物我却分辨不清。”
第418章 开原会讲
在前世的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可是下过一番力气去寻找辽东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关系的。
最终满清给自己找到了肃慎这么一个祖宗,而且做了相当多的研究。
这些研究虽然出于政治目的,但还真发现东北的肃慎族是惟一与黄河中下游地区诸民族并存的少数民族,还是个在西周时期地位就挺高的诸侯。
搜罗史料时满清学者就还发现肃慎族的历史记载一直绵延不断,汉朝的《册府元龟》、《三国志》、《晋书》都有这个东北民族的记录。
找这个民族的记载非常容易,只要抓住一个特点“进贡楛失”,楛失是一种箭,肃慎似乎盛产此箭,每一次向中原王朝进贡都送这玩意儿,只要看见这几个字儿,顺着找去,多半就能找到“肃慎”的记载。
王文龙照着脑海中的记忆背出这些记载,在场的辽东学子听纷纷脸露惊讶神色。
萧汝芳也是震惊,回忆说道:“我的确于《尚书》中读过此内容,只是惭愧自己读书太少,却没想到这民族原来就是辽东诸民族的代表,原来辽东民族早在周朝时便时常出现在史书上的。”
还真不怪萧汝芳读书不认真,这些内容在此时算是绝对的冷门,满清入关之前根本没人会去管这些边角零星的记载。
而这时被王文龙点出来,倒是引起在场学子一阵讨论。
“那楛失多半就是桦木箭,咱们辽东的桦木生来笔直,不需过多修剪就能直接做成箭杆,这样技术在辽东边民中流传甚广,但是关内听说是不这样做的。”
又有一个军户子弟出身的儒生道:“石砮我见过,松花江一带专产一种青片石,那石头打下来一片一片,天然带锋,是做箭头的好材料,女真人不会炼铁之前常拿那石头磨做箭头使用,我叔父当年肩膀上中一箭便是那青石簇,那青石箭头极脆打到人肉上一动便及断裂,石片断在伤口里,事后往往流血溃烂,比中了铜铁之箭还要麻烦。”
还有更北方的边户子弟说道:“麈多半就是女真人的驯鹿,他们有一驶鹿部落,是野人女真的一部分,专场这样的大鹿。早年王杲犯边时那部落也是跟从的,据我家祖上说他们连铁器都不会用,极不能战,他们骑的那大角鹿听到号炮便吓得跑了……”
一众辽东学子议论纷纷,虽然是在讲女真人的事情,但他们注述着历史书中的辽东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却有一种介绍自家情况的自豪感。这时佟卜年再次好奇问道:“我辽东距离中土如此之远,当年这红山文化又是从何传播而来的呢?”
有人直接回答他说:“佟小友没走过关内,这红山文化定然是从山海关传进来的,我家祖上便是走此道入的辽东,说起来远,但其实走不上半年时间就到了。”
这明显是个顺天军户的后代,然后他的说法立马被一个带山东口音的学子反驳:“上古之时整个部落迁徙翻山越岭谈何容易?我倒说此文化定是从山东传来的,走登辽海道,海况好时从山东几日便能到辽东了。”
但他很快又被其他顺天军户子弟驳斥:“若是山东人,那应该留在旅顺打渔,怎么会来我辽河内陆?”
山东军户子弟也立刻反呛:“北上开垦田地不可以么?”
听着众人争论,王文龙笑着压一压手,大家都安静下来看向他,就听王文龙说道:“这文化传播的路径我已有个猜想,我以为多半是从而今老哈河卫一带传来。”
听到这说法,众人皆是一愣,老哈和卫就是王文龙前世内蒙古的东部,因为明朝前期几次收边,当年的老哈河卫在此时已经被北元占据。
这年代的人以为辽东就已经是文化荒漠,至于蒙古人的前元之地那更是茹毛饮血之所在,辽东子弟听到之后下意识就不喜欢。
“彼处有何文明哉?”当场就有儒生忍不住反驳王文龙的论断。
也有些人较为委婉的提醒:“建阳先生莫不是说错了,那蒙古人的地方能有什么中华文化?”
王文龙笑着说道:“有许多红山文化的物件都是从蒙古人那里流传来的,之前我也说过,据我猜测这红山文化的中心应该在当年的老哈河卫、全宁卫、大宁都司一带。只要到彼处进行发掘,多半能够有所发现。”
听到王文龙说的如此果断,众人也是愕然,大宁都司当是当年朱元璋建立的边地都司,还是当年朱元璋亲定下的宁王藩地,只不过在永乐年间宁王和大宁都司就已经被内迁到了保定一带。
佟卜年问:“这蒙古之地与我辽东相隔颇远,便是如今蒙古人要从辽东入寇也颇为不易,当年中华先民还未使用马匹如何能够从蒙古一路走来辽东?”
王文龙回答说道:“那时的事情虽然没有史书可以记载,但是从遗址的分布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如果我们打听到的遗址位置不错的话,我们的先民该是从辽河平原一路来到辽东的。”
王文龙在黑板上画出辽东的地图,然后将大凌河和赤峰这一带的平坦地带圈点出来。
听了他的讲解之后,佟卜年却是疑惑说:“可这一代是兴安岭呀,寒冷无比,山高林密,就是如今人想要从此处走过都困难,千百年前之人,如何能够跨越这艰难之地?”
“因为气候不同。”王文龙轻松回答,“五六千年前的气候大概远比此时温暖,直到商周之时,河南之地都还有大象活动,我们在江南创立了一个物理社,其中有人专门就是研究温度的,我等发现若将水的结冰温度算作零度,水烧开的温度算作一百度,则辽东夏日暑热之时与严寒之时的温度相差就是五六十度,而每年一度的气温变化都能给一地物产带来极大改变。”
他举例子道:“就拿这兴安岭来说,若是气温上升了三度,则兴安岭大雪封山的时间将晚上一个月有余,若是几千年前真是这样的气候,横跨兴安岭便不是没有可能了。”
气候变化这个关键词一说出来,再加上王文龙的解释,世代居住在辽东的萧汝芳突然眼前一亮,忍不住击节赞叹说道:“过去如何我就没想到此事?”
他过去常常奇怪原本在辽国时期可以养活许多百姓的洪州、懿州为何在如今都成了高原苦寒之地?这多半就和大宋以后气候变化有关。想来唐宋时,辽河流域的气候也应该比现在至少温暖上一两度。当年广宁后屯卫不得已被撤也是因为气候生变的原因。
朱元璋当年恢复辽东的时候,曾经画下了一大块广宁后屯卫,地点就在辽国的懿州府,也是宁王的藩地,但是到朱棣时期就给撤了,因为这个地方实际上完全没有办法开垦移民,只能做游牧生产,土地亩产太低,人口太分散,大明的管理模式非常难以治理,还很容易成为北元围攻的孤岛。
对于萧汝芳这些熟悉辽东历史的人来说,广宁后屯卫的放弃一直是耿耿于怀之事。
但他们也想不通为何在辽金时期可以建成几万人口城市的懿州到了大明朝的手上,却连几个守边的卫所都养不活。此时听王文龙一讲,他才想到当时并不是因为大明的治理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明初的气候不如唐宋时期那般温暖,气候不够温暖就没法种地,只能游牧,自然养不活更多的人。
而王文龙说到气温和地缘的关系之时,脑海中也突然产生了灵感。
他之前感觉继续研究训诂学记忆中已经没有什么书可写,但是这会儿却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写些地质、地缘、气候变化方面的作品。
前世历史上的学科发展本来就是从研究古代文献进展到了考古,由考古又进展到了古代地理、气候研究,这些研究是一条线上的,自己如果能够写一本地理考古方面的专著,肯定能让这年代的人大大拓展眼界,而且气候史自然会扯到文明史,很容易利用这理论宣传移民开拓的思想。
辽东的大多数读书人在这时还只能研究四书五经,尽力去科举,对于杂学基本没有多少钻研,而王文龙以前世的记忆抛出的各种新奇观点,自然让众人都是茅塞顿开,佩服不已。
第419章 愚蠢的歧视
会讲进行了一个上午,刚开始是王文龙在阐述考古学和考据学思想,到后半场则变成了场下的众文人热情提问王文龙轻轻松松进行解答。
聊起四书五经王文龙或许比不过这时的文人,但若说起杂学王文龙不单单是阅读的数量胜过这年代的大多数人,思维的宽度、广度更是此时人拍马也比不上的。
很多后世中学阶段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方法,在这年代的读书人之中都还缺乏着呢,到后世找个学习不错的高中生谈历史社会学问都能和此时的文人谈笑风生,说不定还能让不少人眼界大开。
一场会场结束,王文龙拿出自己的几部书籍说道:“听闻辽东购书不易,这是我的几部作品,今日所讲的训诂学内容在这几部书中都有详细阐述,便赠予铁岭卫社学使用。”
社学的夫子连忙叫人接过书籍,连连道谢,看着王文龙满眼都是崇拜,不只是因为王文龙送了几本书,更关键是王文龙今日展现出来的宽广学识让大家佩服。
会讲结束,众人还意犹未尽,许多外地赶来的学子都围上来,王文龙被众星捧月,俨然一代名士。
从铁岭卫社学回来,中午吃过饭,下午王文龙却出不了门了,因为不少文人慕名找到萧汝芳家里,他们或是热情邀请王文龙去家中做客,或是去参加本地的诗文聚会,免不得送上一份礼物。
王文龙在此间逗遛的时间不会太久,对于这些邀请全都婉拒,至于礼物,给钱的,王文龙没收,但一些人家千里迢迢带来的辽东土产他也不好推辞。
这些人太热情了,只用一个下午:貂皮、人参、鹿茸啥的王文龙便收了两大箱子。
到晚上,王文龙和萧汝芳又被佟卜年请去用饭。
佟家是辽北的大户,佟卜年的户籍在抚顺所,但是他们家族最早是在开原显赫起来的,家族的生意遍布开铁、沈阳,佟卜年读书时也就在开原城开蒙。
王文龙和萧汝芳到时佟卜年早站在门口迎接,他一路将两人接近院子去。
走进院子,王文龙发现佟卜年的宅子和萧汝芳家的布置差不多,似乎这年代的东北民居无论主人是什么民族都喜欢修成这种小四合院的结构。
要说差了什么,就是佟家大院的东南角放了一个萧汝芳家没有的大石墩,石墩上头插了一根丈高的木杆,木杆上还放了一个碗状的锡斗。
王文龙认得这东西,此物叫神杆,是东北萨满教祭天所用,前世他去参观沈阳故宫时见过,这也说明佟卜年的家族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后裔。
几人落坐,王文龙先举杯敬了萧汝芳,又敬佟卜年道:“八百才高八斗明年乡试一定得中。”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