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33节
徐学聚点头:“你这任命只有圣旨而没有什么人来书交代,说明这定然不是哪个党派为你争取的,多半是圣上提举你的意思。”
“然而圣上也不来给你写信,便说明他不想将你捧做一个词臣,只是想借助推举你向一些人群表达善意。”
徐学聚笑道:“你自安心去做官,也不需刻意跑动,你这官职来的如此干净,十分难得,到京中可以不给人使钱,别留下话柄。”
王文龙点头,别人的中书舍人大都是捐钱捐出来的,他这个官儿自己丝毫没有跑动,真的是被皇帝提拔的,这绝对是独一档了,给人送钱还会破坏了自己的名声。
两人又谈了几句,徐学聚建议说道:“反正圣旨之中也没有催促你去就职的言语,如今李二姐刚有了身孕,建阳不如等她安胎之后再动身北上。”
“我也是这个意思。”
前两天回到福州李国仙就开始干呕,又说腰疼,王文龙看出不对,忙问她这几个月月事有没有推迟,听说果然不规律后忙又找来医生一查,经过几个带下医的问诊,基本能确定李国仙怀孕了。
反正中书舍人这个官也没有具体的工作要干,比国子助教还清闲,富家子弟买官之后也是常年请假,在家该干啥干啥,王文龙晚几天去也没人在意。
这年代的医疗水平实在不让人安心,王文龙决定在家多陪陪李国仙,等她保胎之后自己再北上。
第395章 漕运海运
福州,王宅。
李旦笑眯眯的看着李国仙拜佛,道:“我专门从南普陀请的这一尊观音像回来,人都说那寺里有真观音住着,咱们八闽的佛寺里那处求子安胎最是灵验的,一定能够给你保住胎……”
王文龙听着李国仙的念佛声,忍不住想吐槽,李国仙怀孕还不满三个月,最是反应强烈的时候,这时候应该安心休养,却被拉着磕头拜佛,也不知是折腾还是保佑。
而在一旁陪伴的沈宜修却看得十分认真,李国仙有了身孕,沈宜修的心情有些复杂。
“南普陀寺求子很灵验吗?上次去厦门岛,李国仙姐姐是去拜过的,我却嫌懒没去……”沈宜修自己念道。
王文龙苦笑看她:“你才十六岁,不必着急。”
李旦来到王文龙家带了一大堆医生产婆之类,把原本清净的家里都塞满了,王文龙看见李国仙求救的眼神也无能为力,只能到后堂去读书。
他看书到半下午,就见李国仙端着一碗汤走进书房,把门一关上就求饶说道:“相公,这汤我实在喝不得了,让我缓缓。”
王文龙还没说话,就听外边的婆子叮嘱说:“二小姐,这十三味煎汤炖鸡可以安胎补胎,一定要趁热喝药力才强。”
“我给你喝了吧。”见李国仙苦脸,王文龙吐口浊气说。
“这合适吗?”李国仙有些犹豫。
古代大多数人的日常饮食都缺乏蛋白质,油脂等营养,所以对于补汤十分推崇,哪怕是富人家也受到这种思维影响。
李国仙一怀上家人就督促他少活动,要静养,多吃高脂和精细淀粉。
其实李国仙的生活条件根本就不缺营养,怀孕时进补太多、不动弹反而加重器官负担,说不定还会造成孩子太大,难产。
王文龙安慰说:“听我的,把汤给我吧。”
好在李旦来王文龙家坐镇顶多也就几天时间,等把老丈人打发走,他留下的那些产婆在王文龙家还不是王文龙叫她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敢打小报告,李国仙和沈宜修自会整治她们。
王文龙接过那碗鸡汤只喝一口,就被那浓重的药材炖鸡的味道给顶住。
王文龙皱眉看了一眼那汤:“连姜片都不加?还有这盐巴,下的也太重了。”
整碗汤看起来毫无食欲,飘着几块鸡肉还有大量药材,鸡汤表面硬是炖出了一层筷子头厚的鸡油,也不知道这年头哪去找来这么肥的鸡,真是一吃一个不吱声。
李国仙解释道:“产婆说了,加姜片会行了血气,怕安不住胎,多吃盐有力气,这鸡也是专门选的肥鸡……”
王文龙无处吐槽,只能捏着鼻子硬把这碗汤给喝了。
王文龙有些苦恼,现在李国仙怀孕才三个月,在后世连产假都休不到,照这么养下去,李国仙孩子没生,先把高血压高血脂都给整上了,得想办法让她活动活动。
喝完汤之后,王文龙陪着李国仙一起去找李旦,提议想到厦门去拜佛,最好去德化请一尊送子观音回来。
李旦听的点头:“我还怕你觉得劳累,是这个道理,佛像送到家里来,哪有自己千里去请来的诚心?”
王文龙和李国仙都松了一口气,两人出门之时又听那顺产婆跟李旦念叨:
“二姑娘先迈的左脚,想来是个男丁……”
接下来小半个月,因为照顾李国仙的事情,王文龙颇为烦恼。
在他看来,这年代的育儿方法是有道理的,但那是针对平日里油水不足劳累过度的大多数人,以李国仙的生活条件,许多育儿方法都不适用。
去厦门的路上,王文龙经过莆田,跑去找来正在莆田瞧病的吴有性,吴有性虽然才二十多岁,但是这两年已经在福建声名鹊起,经常出入于上层人物的府邸,已养成了一代苏医的雍容气度。
王文龙忙把这位小神医带到李旦面前,见他风采,李旦才对之产生认同,吴有性按照王文龙请求开列了一些养生的方子以及孕妇的注意事项,表示以李国仙的身体条件不需要太过于紧张的安养,适当走动反而有利。
靠着这位神医的劝说李旦才终于不再坚持原本的育儿方法。
一段时间的折腾倒是让王家上下都充分意识到家中有个孕妇是多大的事情,沈宜修深受影响,端正态度,自觉把帮李国仙安胎当作家中头等大事。
转眼李国仙怀孕也已快四个月,肚子渐渐显怀,吴有性到府上看诊几次,确定李国仙的胎气已经安定。
王文龙也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几天,王文龙才得以开始安排赴京上任的事宜。
这时已经到万历三十三年的春天,王文龙没有时间坐船慢吞吞的从京杭大运河北上了。
他颇为担忧的对岳丈说起此事,李旦思索一阵,问道:“现在正值春季,贤婿若要求快,倒可以试着走海路。”
“海路?北上京城还有海路可走吗?”
王文龙倒还真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李旦解释:“走海路是从福建去往京城最快的路线,若只用来运人的话,相当方便,但是运货就差上一些,毕竟只有春天才有好风。”
王文龙奇怪:“就在大明的海域之内航行还要等什么好风?”
李旦笑道:“贤婿难道以为这大明沿岸海域都是好行船的?若是如此,那也没有修运河、备漕工的必要了。”
李旦一番解释:大明的海岸线虽然长,但是真正方便行船的地方并不多。
大概以上海吴淞口作为中点,将中国大陆的海岸线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会发现吴淞口以南的海岸线上有相当多密集的港口,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海运都非常便利,但是吴淞口往北的港口就非常稀疏,后世整个苏北以及山东南部都没有好港口。
问题就出在吴淞口这里,在吴淞口到连云港之间的七百多公里的海岸线是淮河与长江两条大河的入海口,这两个入海口不断堆积泥沙,形成了连绵的滩涂。
后世计算这段滩涂占了全国沿岸滩涂面积的四分之一,淤积快、沙脊多,后室可以通过强大的工程能力开出航道,通过卫星遥感指引船只沿着航道行径,但在这个根本就没有卫星遥感的年代,船只如果沿着海岸线北上,一过浙江进入青水洋就相当于进入了视野盲区,水下的沙洲甚至是流动的,船只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搁浅。
中国古代的海运最初也是贴着盐城,海州,胶州一带海岸线航行。
但是随着造船业发展,船只越来越大,吃水越来越深,这一条海岸线航路的搁浅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到元代吴淞口至连云港一线就已经变成妥妥的死亡之路,“路多浅沙”、“其路险恶”,这年代又没有海上远程联系的方式,船只一旦在海面上搁浅,船上人员基本九死一生。
而如今可用的南北航路是元代航海家用命才开拓出来的。
他们将船只驶过吴淞口后就不再向着西北沿海岸线前行,而是寻找信风直接往东北进入黑水洋,之后直接拐个大弯抵达威海成山岛一带。
元朝使用海运漕粮就是走的这条线路,这段航线完全规避掉吴淞口至烟台以北的海岸线,事故率会大大降低。
李旦笑着对王文龙说:“听闻朝中年年有人说漕粮海运之事,其实在海主看来,这还真是个办法,就比如贤婿同那毛文龙做的运粮生意,那什么黑水洋说是个洋,其实比之咱们福建洋面、浙江洋面要平静的太多了,进入渤海更是稳的如同个小湖一般,从江南出发运粮去往山东辽东,只要有老船工操船,从来没听闻有粮食漂没的。向北方运输难点还不在海上,反而是能否打点好关系。若是漕粮真改海运,想来能省不少钱财。也不知朝中大人物如何想的,当年为何要改海为漕……”
听了李旦的解说,王文龙思索一番,很快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漕粮海运固然省钱,但缺点该是无法发展中原沿线……”
看看地图就能发现元朝的运粮路线使得山东以南的河南、河北、安徽、苏北大片土地完全在漕运线以外。
对于元朝统治者习惯南方征税北方花,其他中原大地管不到的地方就丢给汉人世侯去统治,甚至元代连黄河都懒得休整,因为黄河泛滥并不会影响到江南的产粮区与元大都的安定。
结果就是元代的北方汉省基本被完全放弃,人口大量流失,王文龙记得到元末时山东人口才五百多万人,河南河北陕西各自人口才两百多万,北地五省的人口总和还不到全国人口的三成。经济凋敝,民生多艰,自然容易造反。
中原地区一造反,直接就把南北联系给断了,所以元朝的国祚也才一百年不到。
这样一想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是有原因的,全国人口六七成集中在江南,定都在北方根本无法统治,一旦中原再次作乱,大明恐怕就要重蹈元朝覆辙。
而朱棣靖难之役从北一路杀到南几乎畅行无阻的原因也容易理解了,当时北方大片土地都是无人区,朱棣可以很轻易的从京城直接带兵跑到南京来和朱允文决战。
第396章 天下第一闲职
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坚持使用内河漕运,其实是在补元朝留下的烂摊子。
漕运养活了大量人口,关系到大量的服务业,这些钱全都是朝廷的投资产生的效应。
而且成果也很明显,几百年的漕运建设拉动了运河沿线的各种产业,一条线上出现了许多繁荣的运河城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兖州,乃至漕运沿线辐射的临清、开封都恢复了元代以前的繁荣景象。
用国家投入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说从永乐帝开始决心振兴漕运是一盘下得相当成功的大棋。
当然,朱棣当年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后续会带来什么反作用他也不能想到,他哪能知道自己当年制定的一个政策会被儿孙实行二百多年不改……
如今,运河沿线早已发展起来,但是漕运系统却已经尾大不掉。
其实在这时改漕为海肯定对于大明左支右绌的国家财政有好处,但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样的改革已经无比困难,起码就万历皇帝这德性,他肯定不是一个有能力做如此大动作的改革家。
王文龙收拾好东西之后,便从福州出海坐船北上,一路上果然就同李旦说的一样,台湾海峡和东海风高浪急,但是船只进入黄海之后就十分平稳,转入渤海湾风浪更是小的几乎如同内湖一般。
王文龙坐船花费了小半个月,到山东莱州,然后经胶莱运河去往临沂,便到了京杭大运河的鲁运河段,接着坐船北上,王文龙从福州出发前后不到一个月就来到了京城。
当然花费也是不菲,此时漕粮已经不走海运,吴淞口往北的海船希少,如果没有李旦的关系,王文龙也难得能走这条路去往京城。
万历三十三年二月初,王文龙抵达京师,终于得以换上中书舍人的官袍去上任。
第一次上班,王文龙心情还有些激动,中书舍人办公地点可是正正经经的皇宫大内,前世作为历史爱好者,他自然去过故宫,可是跟着一群拍照打卡的游人和被太监领着进入内阁能一样吗?
王文龙的工作单位是内阁的中书科,工作地点在紫禁城中,阁佬们在东阁办事,王文龙他们这些中书舍人就在内阁的西小门外。
第一次在这年代进入紫禁城,王文龙激动的心情一直维持至真正进到自己的办公室时。
“这便是西制敕房?”王文龙看着眼前那一排低矮的方形小瓦房,问太监说。
太监点点头,看在王文龙给了他几两银子的份上,他还颇为殷勤的介绍说:“您是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这最初是内官之职,只是挂在中书科以下,后来便由能书者充任。此职原本办事的地方是文华殿,但那是内官才可以进入之所,是以便将此职位的桌椅先放在西制敕房。”
合着王文龙还是跟别人拼的一个办公室。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