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31节

  近至日本朝鲜,远至僧迦耶(斯里兰卡)、放拜(孟买),各地的华人都在疯传王文龙的《中华文明入台史》以及《民族国家论》……

第391章 西洋华人迎天使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叩见大明天朝王老爷、干将军……”

  从福建月港驶来的海船,停靠在吕宋马尼拉的港口。

  海澄县丞王时和以及月港的百户干一成走下了甲板,感受着飘扬着鞭炮硝烟味的东南亚空气。

  王时和和干一成是被梁永派来旅送实地考察情况的,这也是梁永离开京城之时从万历皇帝那里收到的任务。

  随着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流行,现在的大明朝廷对于西班牙殖民吕宋的情况已经有了相当了解,不会再像历史上一样把西班牙殖民者当做是吕宋的土王,更不会傻乎乎的以为可以用处理不听话藩属国的办法,仅仅下书斥责就能够让吕宋的殖民者对于天朝敬畏有加。

  万历皇帝看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历史之后,也对这西班牙的情况感到担忧,于是决定派人到吕宋实地查看。

  大明是天下之中,想要询问藩属国的情况,正常应该由鸿胪寺或礼部出面,但是吕宋国又不同,吕宋国的实际控制者应该是西班牙国王,可西班牙国王并没有向大明表示过臣服,鸿胪寺实在很难处理和吕宋殖民者的关系。

  最终万历皇帝,决定让月港督税太监派海澄县当地的官员去吕宋走访一番,名头也不叫做出使,而是因“吕宋大量海商为海澄人”,海澄的官员这次是特意来到万里外洋“看望”这些他乡游子的,为的是表明“大明天朝的洪恩”。

  不过实际做这个工作的王时和和干一成一路上却是心中腹诽,做官的人家谁愿意去万里洋面上冒险?无奈当今天子通过督税太监要求他们出海,他们根本不敢推辞。

  王时和虽然在漳州做官,但是却是河南人,一辈子别说出海,坐河船都坐不惯,干一成也是漳州的卫所子弟,世袭百户,虽然有些武艺,但他自己也是养尊处优的军官家庭出生,哪里走过海?

  这两货坐上海船,还没出台湾海峡就已经吐的七荤八素,一文一武躺在船舱里抱头痛哭,几次听说外边再起风暴,感觉船只翻覆如飞,两人都以为自己就要交待了,干一成和王时和两人甚至开始琢磨着写遗书。

  一路上他们遭遇过飓风、海盗,甚至在进入吕宋之后还碰上了红毛人的兵船拦截。最开始两人上海船时,还不知道船上的“直库”是做什么的职位,等碰到海盗就明白了,直库专管船上战具,一碰到海盗便在全船发放火铳。

  海上作战,干一成作为军官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祖传配刀根本不管用,如果是跳帮到海盗的船只上去作战,以他走甲板的能力,在颠簸的海面上多半还没到达敌船自己就掉到水里淹死了,如果是敌人打赢了枪战,跳帮到他们的船只上清剿,那他还是早点投降为好。

  三个月的航程,王时和和干一成完全不适应,吃的是咸菜配海鱼,偶尔吃盘豆芽都觉奢侈;穿的是拖在船尾用海水荡净然后才轻轻用淡水洗去盐分的衣服,因为不舍得用太多淡水洗衣,所以那衣服一穿到身上就开始反盐碱,因为盐分太重板结的如木板一般;两人每日只能龟缩在小小的船舱之中,几个月不能洗澡,舱中味道中人欲呕。

  这趟路程太苦了,好不容易来到了吕宋,一路上吃穿用度都比大明差远了,妥妥的一海外藩国。

  王时和于这西洋是一天也不想再待,只想打听清楚吕宋的情况赶快回家。

  皇上要他们探听一下西班牙人是否有扩张之野心,本地华人又是否受到西班牙人欺负,现在王时和只希望这两者都没发生,华人和西班牙人好好的做生意,他回去报个太平消息。否则若是有什么事情他还得留在吕宋详加查探,若是有什么反复,说不定回到大明没待几个月,他会被再次派出海来,想想可是太痛苦了。

  不过嘛,现在王时和总算双脚踏上了坚实的土地,整个人都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进入吕宋之后,一路上经过了三岛的几个港口,但是王时和和干一成都不敢下船,主要是被海主路上说的故事给吓着了,生怕下到那些小岛上会被当地野人抢劫。忍耐几日来到马尼拉,这才是他们相隔三个月第一次踏上陆地。

  马尼拉当地的漳州商会早就听说王时和他们到来的消息,这些个商人跪了一片,还有几个又功名的商人专门换上一身儒衫来迎接天朝使者。

  一路上华商们黄土垫道,燃放着鞭炮,甚至沿途摆起香案,将干一成和王时和两人盛情邀请入商会用饭。

  这些华人一改平日靦覥低调的样子,大张旗鼓的操办喜乐,让沿途经过的吕宋土人和些许欧洲面孔都惊讶的看着这场面。

  王时和跟着华商们走入华人会馆,抬头一看,却见那会馆上挂着一个崭新的牌匾,上书“唐风汉土”,会馆门口还放着块木招牌,虽然为了迎接王时和等人这招牌被撤到一边,但是隐约还能见到上面歪七扭八的写着欧洲文字。

  王时和好奇问道:“招牌上写的是何意思?”

  一个年轻些的华商用带着隆重漳州口音的官话回答说:“这上头意思是此处乃是华人商贾聚集之地,请其他族裔人士不要擅自进入。”

  王时和闻言劝说道:“你们到外洋做生意,当与本地和气为好,不要如此明白的拒人于千里之外嘛。”

  那年轻商人却是理所当然的说:“此地是我们华人商贾共同筹钱购买,虽然远处外洋,但正如牌匾所写,乃是真正汉土,外番之人不经华人同意,岂能让他轻易进入汉土?”

  王时和听了皱眉,心中只觉得这些海外华人脾气乖戾。然而他却不晓得这华人会馆是今年刚刚建立的,“唐风汉土”的牌子挂上去才几个月。

  这其实完全是受了王文龙《民族国家论》的启发,原本历史上的吕宋华商可没有这么团结。

  王时和和干一成两人被请到会馆中央的大桌入座,桌面上摆满了福建口味的菜肴,满桌肥鸡、烧猪、虾丸、鲍鱼,令许久没有大快朵颐的王时和和干一成食指大动。

  两人被恭请着入了上座,王时和举杯跟众人说了一通场面话,然后便坐下开吃。

  王时和将一枚肉丸放入口中大嚼,又送了小半杯福建老酒,突然就见一个身穿儒衫的老者来到桌边,小声问道:“老朽有事情想要询问天使,不知可能打扰一下?”

  王时和也是有举人功名的,见到那老者做读书人打扮,手中还拿着一册书,当下笑道:“老丈有什么事情?”

  “天使,听说你们是从福建来,不知可曾见过静观先生王建阳?敢问静观先生是什么样人?”

  王时和好奇问道:“老丈莫非是王建阳的故人?”

  “老朽何德何能可与静观先生有故交?只是仰慕他的才华。”

  王时和听得莫名其妙,王文龙只不过是这几年才在大明声名鹊起,虽然吹捧者众多,但是反对者数量也不少,并没有到达泰斗级别,却不知他如何能在这万里之外的吕宋有拥趸?

  王时和好奇问道:“王建阳在此处很有名望么?”

  “那是自然,”同桌的一个华商回答,“天使可以看看咱们马尼拉的华文报纸。”

  华商让自己手下人去拿一份报纸来,王时和接过就见这报纸叫《西洋华报》,和福建的报纸版面设计差不多,头版是新闻,第二版开始是一些时事杂谈之类,想来就是福建海商从老家招了编校人员到吕宋搞出来的。

  和王文龙有关的文章找都不用找,直接翻到第二版,王时和就见占了大半版面的一篇文章标题赫然便是《王建阳实乃文曲星》。

  就见这文章写道:“而今我泱泱华夏,又出一文圣,建阳先生几篇佳作,已然风行大明南北各都,便是欧洲人,日本人,安南人,亦为之鼓吹,此真千古未有之事也!”

第392章 海外热捧

  看了两段王时和就读不下去了。

  文章的作者叫“白沙陈监生”,显然这人是福建白沙县人,且在这海外地方有个监生功名就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了,不过看这位陈监生的文笔,王时和猜他的监身功名铁定是买的。

  这文章写的十分粗鄙,通篇白话不说,对王文龙的吹捧到了极致,直接将之比为文圣……要是放在大明有人写这样的文字起到的作用肯定是给王文龙招黑。

  不过王时和倒是没想到,王文龙在吕宋华人之间居然受到如此的追捧。

  王时和既觉得惊讶,又觉得隐隐自豪。

  他还真认识王文龙,而且对于王文龙的几本书也都翻看过,算是支持王文龙理论的读书人之一。

  “本地的明人都喜欢王建阳的书吗?”王时和问道。

  那个华商解释说:“建阳公之书籍对于我们海外华人启发颇多,是近年西洋华人之中流传最广的书籍了。”

  一旁的干一成突然说话,他也看过王文龙在《旬报》刊发的《中华文明入台史》,笑道:“王建阳可是以为我中国人要多向外开拓,甚至隐隐有仿照欧洲人做殖民的意思,这你们也同意吗?不怕有此想法会被欧洲人所敌视,做不了生意?”

  那个华商面容严肃的道:“私以为建阳先生所说是正确的,在下虽无什么学问,但是也拜读过他的《葡国史》《民族论》,看过《中华入台》之小文。这些文章中鼓吹的行为虽然会引起欧洲人对于华人的警惕,但却是华人必须正视之实情,身处海外,华人若不自保,轻信异族,终至将身家性命交于他人也!”

  王时和和干一成对视一眼,都惊讶于这些华人的立场如此坚定。

  王时和对那商人说:“我倒是认得王建阳,他曾是当今福建巡抚的幕僚,多为徐大抚到海澄跑动的。”

  “建阳公是什么样性格?想必是睿智之极的吧?”本地华人闻言都围过来,那商人连忙询问,还有人询问王文龙的年纪、长相等等。

  直至下午吃过饭之后,王时和和干一成进入会馆的后厢休息,本地的几个大海主都来相见。

  赵子明带着礼物来见王时和,他是万历年间大海商,能上史书的那种。

  赵子明也是海澄人,他出生贫寒,早年发家靠的是到大户家去租船,所谓“倚著姓宦族”出海,在波涛之中打拼十几年,积累了一些资本成为远放西洋的大海主。

  这年代海贸的经营方式也早就市场化,赵子明虽然挣了钱,但是他每一次做远洋贸易都是借鸡生蛋,“大户出本,借赀以通番”,甚至连船只水手也都是找大户人家借的,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组织者只要用少数的钱财凭借自己的信誉,就能够组建庞大的团队购买大量货品,危险则是一旦有损失不但货物飘泊,家产也会被追索的大户全部夺去。

  简单说就是上杠杆。

  当然赵子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过杠杆方式垄断了泉州特产的“哈唎缎”对暹罗吕宋一带的出口。

  赵子明是海澄的大海主,和王时和自然认识,两人关系还不错,只不过这两年赵子明都待在海外没有回国。

  见到赵子明王时和就感叹说道:“没想到王建阳在吕宋的华人之中有如此高的声望。”

  赵子明笑道:“何止是吕宋华人,便从这马尼拉往西:三佛齐、苏木打剌、真腊、暹罗、缅国、满剌加,凡有华人处,都听闻王建阳的名字。”

  他感叹说道:“我自己也读他的书,特别是他讲海外殖民与民族主义的内容,他所说华商要想存活必须依靠民族主义,华人要想在海外有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殖民地,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王时和惊讶道:“你们真想要在海外得到殖民地?”

  作为大明官员王时和来到吕宋,就想一切平平安安的,万万想不到本地的华人心会这么野。

  王文龙在《民族国家论》里面透露了许多殖民者和殖民地不同民族人交往的方式,许多内容对于没有真正接触过殖民主义的明代人来说还不能充分理解,但是这书中的记载看在吕宋华人眼中却是十分有警醒力。

  《民族国家论》在普通明人眼中只是提出了一些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而在海外华人这里却是一部指导书籍,此书写清楚了许多欧洲人行为的背后逻辑,虽然现在西班牙人还没有对马尼拉的华人展开屠杀,但是马尼拉的华人达到了几万之数,也已经引起了西班牙人的警惕,西班牙殖民者对华人开始做了各种的限制行为。

  不少华人看了《民族国家论》之后才猛然惊醒,对照其中殖民者将要对土地上其他民族展开屠杀之前的行为和西班牙人此时的行为,马尼拉的华人这才发觉西班牙人的屠刀将至。

  在原历史的万历三十二年,吕宋屠华事件就已经爆发,马尼拉的华人人数从数万被杀到只剩几百。

  可以说在原时空的历史中,这些今日聚集着欢迎王时和的华商已经成为西班牙人的刀下之鬼。

  在这时空也只是因为张嶷开采机易山的闹剧没有闹大,让万历皇帝派使者来考察吕宋华人情况的时机也晚了一年,所以西班牙殖民者对于吕宋华人的防备程度还没有那么高,暂时还没爆发屠华事件罢了。

  但华人对于气氛的感知也已经察觉到不妙。

  而《葡萄牙国史》《民族国家论》等书陆续传入吕宋,更使得本地华人率先产生了民族意识。

  王时和听赵子明说了一通近日西班牙人的反常作为,但他没有常年居住海外,总觉得那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完全看不出西班牙人有对华人下手的意思。

  他劝说道:“如今我们大明朝廷之中诸公也都通晓些外国事情,知道了那些红毛人在我大明周围搞的伎俩,朝野对这西班牙、荷兰人等自然颇为不满。但是西洋毕竟偏远,我大明军队鞭长莫及,你等在此地经商,还是守着当地规矩为好,不要太过触怒了本地土王。”

  赵子明却突然说:“此话跟吕宋华人是说不通的。他们许多身家性命都在吕宋,若是欧洲人真要屠华,他们想跑也没地方跑去。我辈出海华人原本就以商人为主,少有读书明理的士人,性格也是柔弱屈就。但人家要杀我们家小,抢我们财物,这时便是再柔弱的人群也自要团结起来了!”

  王时和打断说道:“王建阳的《葡国史》不是说西班牙殖民者喜好使用吕宋华人当做账房会计一类么,他们既然有这样需求,华人也不想夺他们的吕宋,他们该不会和吕宋华人关系闹得太坏吧。”

  赵子明等商人也不想说服王时和,赵子明只是请求王时和将吕宋华人的危险情况上报朝廷。

  实际上自从几年前王文龙写《葡萄牙国史》就有意要透露欧洲人屠华的行为,他在各地会讲之时,也经常阐述欧洲人殖民时对于手下各民族的屠杀平衡方式。

  这些都是为了尽量避免吕宋大屠杀这样惨剧的发生。

  王文龙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吕宋华人不回大明各有原因,他就算直接告诉吕宋华商欧洲人要对他们进行屠杀,大多数华人恐怕也都不会相信,更别说组织撤侨了。

  而王文龙长久的努力到此时在吕宋华人之间终于起了效果。

首节 上一节 231/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