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30节
沈鈇也是大喜,捋着自己的白须点头道:“总算是不负八闽父老之望了。”
沈鈇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当过九江知府、礼部主事,九年前告老还乡。而夏宏则是潮州人,也是进士出生,曾经做过沈鈇老家诏安县的县令,且和沈鈇是多年好友。两人都熟悉漳州的情况,是坚定的开海派。
王文龙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在《旬报》发表之后,沈鈇就看中此文能成为开海派的立论根基,组织了漳州商户将这篇文章印发,一口气直接印了上万份。
这年头和后世差不多,一篇爆款文章的传播不仅是要靠文字写的好,背后的推手也必不可少。
福建的印书成本很低,加上有漳州商人的补贴,这些福建油墨快印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卖到江南,即使加上运输成本一份价钱也不过五文钱。
所以张鼐能够在松江府这么快就看到王文龙的文章,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文章就有如此大的传播能力,还有沈鈇他们出钱印刷降低成本的功劳。
夏宏拿着京城送来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再次阅读,赞叹说道:“王建阳这篇文章写的真是正当其时,以史料铺排的文字也足够犀利,可是帮了福建商人大忙了。”
沈鈇对于王文龙的文章内容看的更加深入,评价说:“王建阳此文列出的史料固然重要,然而我以为他文章中对于日后开发台湾的建议才是恰到好处:于台湾岛上设游击坐镇,调兵员守备;与岛上建立工厂,修造兵船,添置枪炮;大量移民从事生产以利兵民安居;吸纳商民投资台湾;设立专职官员,不仅守御,还要负责经营台岛商人往来事宜……我觉得这些观念比之讲述台湾历史还更为有价值。”
夏宏却道:“这篇文章写的好不错,可他的这几条建议我却觉得未免有些冒进。”
“王建阳要往台湾岛上派两千士兵,这可是福建海防重镇的体量了。福建沿海的海防可以防止倭寇侵入福建腹地,可那台湾岛上不过是几万移民,却要用两千兵去保护他们?岂非得不偿失?”
闻言沈鈇却摇头笑道:“兄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两千士兵并不是为了保护台湾岛上的移民,而是为了保有对台湾岛的占领。我这几年常自思考台湾开发之事,千头万绪总不清明,而王建阳这六条一出却一下将我头脑中所思所想都讲了出来。”
沈鈇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副地图,指着上面台湾海峡的位置道:“这是我从红毛手上买来的西洋海图,此乃福建,此乃台湾岛,红毛人并未有机会上台湾岛仔细勘探过,故而对于台湾岛之形状标的也是恍惚,但大体能看出两地成犄角之势。便是这福建台湾之中一条海峡,兄台可知每年有多少商船从这里经行?”
夏宏看着台湾海峡的位置,在地图上和边上的太平洋一对比只觉得狭窄,猜测道:“这条水路虽窄,但是走月港的船只多半要由此而过,再加上些许走日本的船只,怕不要有二三成的商船走这条海峡?”
沈鈇摇头道:“夏兄猜的太保守了。”
“难道有四五成?”
沈鈇严肃道:“我在漳州查访多年,也问了一些海商的情况,据我所知每年走台湾海峡的商船占附近洋面船只数量的九成以上!”
闻言夏宏瞪大了眼睛:“竟有如此之多?”
沈鈇点头道:“夏兄看过《葡萄牙国史》,想来也知道,那欧洲人在海上建殖民地最要紧的就是控遏航路,若是将福建和台湾岛两边一锁,这走大明日本甚而北上朝鲜的船只九成都控在手中,每年该能有多少利益?又能有怎样影响?现在兄台再想想,用二千兵马换来对台湾之掌控,合算不合算?”
夏宏惊讶良久,叹息道:“无怪乎王建阳会一力促成台湾岛民团建立,还号召开设商馆,想来做的就是如此打算。”
沈鈇也点头道:“王建阳此人知思考先我一步,我虽未曾与他见过,但却有引为知己之感。”
沈鈇辞官之后回到家乡就关心起海外经营的事情,他对于开海的理论有相当深刻的思索,只是这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而看见王文龙的文章,沈鈇颇为惊讶——王文龙将他思索的事情都写了进去,甚至比他现在的设想还更加完备。
这是自然,因为王文龙在《中华文明入台史》中提出的经营台湾的方案就是从原本历史上十几年后沈鈇向南居益提出的《上南台书》中抄来的……
只不过原历史上沈鈇提出的经营目标是澎湖,而王文龙将目标改为台湾而已。
当年王文龙看到沈鈇的《上南台书》时就很惊讶,沈鈇的思想比起同时代的明朝官员实在太先进了。
沈鈇在《上南台书》中表明在福建禁海绝不可行,相反福建的海面想要平静,只有靠朝廷主动经营海外岛屿。
原历史上沈鈇提出这观点时,台湾已经被荷兰人所占据,所以他只能提出经营澎湖,以澎湖岛的经营徐图恢复台湾。
这观点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他提出经营澎湖的方法,除了常见的派游击、派兵马、建造炮船之外,还有主动移民澎湖,拟定通商便民制度。
而目的是“澎湖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而八闽士民永有攸赖矣。”
南澳是福建广东两省交界之处,正好座落在东南亚贸易主航线上,在此时就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不只是军事重镇,更是大明沿海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沈鈇想要将澎湖经营成南澳岛一样的地方,说白了,他不只是想要把澎湖建设成一处军事要塞,更是想将澎湖弄成一块用于通商的经济特区,和月港互相配合,彻底控制台湾海峡的商贸航线。
沈鈇的这建议提出时郑芝龙还没满十岁,他的提议要是真能被实行后来的郑家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谁说明代人没有商业思维?只是沈鈇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被重视罢了。
沈鈇能够有开发台湾的想法,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家庭就与海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成其他背景,根本就不会有人做类似的思考。
而原本历史上的沈鈇写出《上南台书》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应,直到几十年后,明清鼎革,顾炎武在故纸堆中翻出了这《上南台书》,一读之下惊为天人,因为站在后人视角,沈鈇所隐说的开发台湾岛的好处在后来历史中一一被郑家所证实,顾炎武大感配方,并将此文收入他所编纂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而沈鈇自己的命运则有些唏嘘,崇祯七年,沈鈇因为子弟海外经商犯重法,他连坐也被判杀头。
福建的小型海商并不是大商人、贵族的对手,他们反对禁海的声量也不大。
而借助《中华文明入台史》被炒热的时机,这些小型商人终于成功的联合了起来。
这篇文章给开发台湾提供了理论武器:台湾本来就是中华的土地,自古以来凡是强盛的朝代,没有不对台湾施加影响的,而且开发台湾有种种好处,这一项项都能成为支持开海开台的坚实证据。
在沈鈇等支持开海的名仕的奔走呼号下,小商人们支持《中华文明入台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官府还没有表态,福建的士商就开始自发按照文中六策组织开台事宜。
第390章 玩赖的皇帝
接下来一段时间,大量小商人投资开垦台湾,聚少成多,一下将开发台湾的资金冲高了一倍,去往台湾的移民船只的数量都增加了三成以上。而这一批上岛的商人全都主动加入台湾民团,甚至真有人想要在台湾修建造船和造炮的作坊。
当然,这样的投资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收益率堪忧,可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福建仕商支持开海的态度。
月港开关四十年,在福建已经养活了一大群的小海商,这些人虽然在平时常受大海商、豪族的欺负,可一旦联合起来却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起码在福建,他们直接就将福建的舆论给翻转了过来,所有支持禁海的声音都被骂做丧权辱国。
这年代福建的商人文人都是跟着江南混的,福州组织的大文会都要专门去浙江请名仕来参加,福建的小商人广泛支持东林党。
江南的思想可以影响到福建,同样福建的声音也可以反向输入江南。
东林党主动提议禁海其实是在得罪他们在福建的支持者,只不过因为福建士商的实力比不上江南商人,所以东林人物以为无所谓罢了。
福建士绅一旦联合,瞬间就把东林党给骂懵了。
此时连福建人都不知道中原王朝早在三国时就已经去过台湾岛,而且还将之征服下来。东林党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东林党在提出禁海之论前也是做过政策准备的,原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压下舆论,却没想到王文龙斜刺里杀了出来。
那些号召禁海撤台的东林党人看到王文龙列出的大段大段证明文字,这才连忙开始翻找典籍,越翻越惊讶。
因为王文龙引用的典籍居然全都是正确的,原来台湾岛早在千把年前就已经和中原王朝有关系。它们只能哀叹自己的孤陋寡闻。
东林党大佬帮助南居益提出禁海之论本来就是为了打击徐学聚和他背后的浙党,并不以为他们说两句话就能把月港开关的政策停了,却没想到因此直面天下之非。
东林党为此颇为头疼,因为现在东林党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实在不想分心再处理这样的麻烦事。
万历三十三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京察,偏偏东林党就在这最大之事上碰上了钉子。
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其实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了,现在几乎已经查完,东林党人大获全胜。
这在用人阶段就已经注定:这一次北方京察的主持署理吏部的杨时乔是东林党的暗子,南方的主持都御史温纯也和沈一贯一向不合。
东陵党人用了不少精力,才把两人给放到京察主官的位置上。
因为王文龙的提醒,所以本时空沈一贯发现杨时乔是东林党人的时间比原历史上早的多,组织浙党疯狂攻击,但都被沈鲤给挡了下来。
沈一贯又派陈治则、钟兆斗弹劾温纯,把温纯骚扰的苦不堪言,温纯要求辞职的奏章递了二十几次,甚至因此在家待业了九个月,闭门不出。
但沈一贯的攻击最终还是落空,因为他的攻击将要成功之时,万历皇帝突下御旨,挽留温纯。
看到圣旨的时候沈一贯的心就凉了,他终于知道这一次经查东林党人可以将自己的党羽派上位的根本原因——万历皇帝在背后支持。
万历皇帝虽然一天天的不上班,但是他的政治操盘手段还是相当老道,沈一贯的最大错误就是他的势力太张扬了,这几年又是楚王案,又是妖书案的。
浙党可以操纵刑部、礼部,甚至到京城外的各个地方官,这些事情万历皇帝都看在眼里。
哪怕沈一贯觉得东林党人部下的暗子无比恐怖,他们的势力甚至比浙党更大,但在万历皇帝眼中沈一贯才是真正需要被遏制的那一个。
皇帝下场,沈一贯再怎么跳也没办法。
所以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开始,东林党人是全胜的结局:沈一贯手下的大喷子,如御史张似渠、给事中钱梦皋考察不合格,被驱逐出朝廷。沈一贯的左膀右臂钟兆斗查不出问题却也逃不过去,东林党根据年例直接将他调为地方官,发配西南。
浙党几乎被一锅端。
但东林党的好计谋也没有完全照他们所想的实行——沈一贯动用自己内阁首甫的权力将考察奏疏给扣在了内阁之中,不发。
奏疏不下发,人就不能走。
东林党人都看懵了:这相当于输了之后硬捂着筹码不下桌,政治斗争哪有这样玩儿的?
东林党的主事、御史连番上疏,表示“二百年来,计典无留中者。”但上疏的结果却令东林党人感到意外,万历皇帝根本不予理睬。
哪怕负责京察的杨时乔激烈上书分辩,甚至请辞,万历皇帝也不理。
因为万历皇帝也吓到了,原本他想用东林党去打压势力过大的沈一贯,等到东林党的大剪刀一挥直接把沈一贯的党羽给裁光了,万历皇帝这才发现,这东林党好像比浙党还利害,果断再次出手。
沈一贯扣下奏疏前早就密言于上,沈一贯可没那么蠢,这事情要没有万历皇帝在背后撑着,他扣书有啥用?
总结起来整件事还是万历皇帝信息工作没做到位,这家伙太久没上朝了,对于自己手下的朝局混乱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个概念,想要打压浙党,却不知道东林党的实力有多强,又赶上此君是个没脸没皮的,发现一步棋走错了,居然伙同沈一贯一起将京察奏疏留中不发,似乎想要悔棋。
东林党人现在也懵了,东林党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这场京察之战他们赢是没赢。要说赢了吧,已经被他们搞倒的那些浙党官员如今一个个还在正常上班,要说没赢,当今圣上总不能荒唐到把已经搞过的京察再察一遍?
想想这位皇帝的日常操作似乎又不是没有可能。
而沈一贯则是高兴不已。
这群东林党人还是跟当今圣上相处的时间太少,还不知道今上想要悔棋时是可以按暂停键的。
沈一贯觉得自己赢面还挺大。
万历皇帝这操作不是第一次了,争国本事件皇帝直接拖了十几年,而这一次京察不需要拖上十几年,只要拖上六年,下一次京察就到了。
京城中因为这中断的京察一片混乱,倒是让福建的海商得了好处。
东林党现在的情况太过尴尬,先期的投入已经放进去了,胜利果实还没得到,甚至能不能得到都两说,说不定原本满盘皆赢的局面一下会反转为满盘皆输,这时候东林党人就更不能去攻击福建海商、挖自己的根基了。
面对福建海商群情汹涌,东林党人只能摸摸鼻子退一步,再没有人提起禁海之事,但也没有人支持王文龙所说的开台、驻军等主张。
王文龙这边也被打了招呼,李三才亲自写信表示此时局势紧张,请王文龙不要添麻烦。
他信写的客气,但王文龙也就不敢再多写台湾之事,他知道,如果再有新报道刊登出来,自己的《苏州旬报》都得关了。
东林党人又暗中行动,压下舆论,他们把市面上流传的《中华文明入台史》抄报或买或查全都给收了。
一时间南居益的上疏和《中华文明入台史》好像都没出现过,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
可就在关于开海禁海的议论渐渐平息时,西洋却传回了消息:大明文人愕然得知,在海外华人之中,王文龙的作品正在引起轰动。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