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7节

  这一坨甲骨被从现场拖到库房之中后,便有甲骨社的人员对之进行清理,只不过这样的清理十分费神,为了尽量避免使甲骨受损,文人们只能用竹签或是软木片一点点刮去甲骨和泥土之间的联接,然后再用软毛刷慢慢的将浮土扫去。每清理出一块甲骨,都得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而这一坨东西里头的甲骨数量怕不有近万片,清理工作断断续续,到现在清理下来的数量还不到一成。

  王文龙看到在这一大坨甲骨旁边有一个架子,架子上已经放了一些清理出来的甲骨片,只不过全部是零散放置的,显然不符合考古学研究的标准,这明显是明代人还没有相应的思维。

  他对董其昌说道:“玄宰先生,我以为清理甲骨的同时应该对甲骨文物及时的进行编号,方便后来研究者复原甲骨坑中甲骨重叠摆放的景象,也可以避免甲骨的流失。”

  董其昌摇头道:“我甲骨社中帮助清理甲骨的都是社内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的操守我是可以保证的,如若他们需要骨片研究大可以直接向社中索求,绝不自有私自偷藏甲骨的作为。”

  董其昌觉得王文龙说的给甲骨片编号以及记录发掘位置的办法只是为了防止甲骨社中人偷东西,对此颇为不以为然。

  王文龙却摇头说道:“我并非不相信甲骨社中同道的操守,对于甲骨发掘位置的分门别类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信息。”

  “这一坑的甲骨是殷商时期的人摆放入坑中的,此后几千年都没有人曾去动过,到我们挖掘之时都还保存着最早商朝时人摆放甲骨的位置。”

  王文龙问董其昌:“玄宰先生试想,若是商朝人掩埋甲骨有什么礼仪顺序,比如记载军事占卜的先放,记载疾病占卜的后放,通过标记每一片甲骨的位置,再加上甲骨内容的解读……”

  董其昌脸色渐渐惊讶。

  一旁的范允临也忍不住惊道:“的确,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史书之上或许不会记载,但通过挖掘甲骨过程中寻找规律的确可能被发现!唉呀,之前我们怎么早没请建阳来?不知破坏了多少甲骨坑之中的遗存!”

  王文龙说道:“不如从今天开始标记,最好将之总结成一种工作方法。”

  王文龙知道甲骨社发掘出来的许多甲骨都是原历史之中没有的,多半早在明清两朝就被当地人拿去打成了药材,从现在开始做相应的考古现场记录,能够留下的资料也会远比原本的历史上要多。

  到甲骨社的考古现场转了两圈,王文龙发现这年代人对于考古学完全还没有概念,哪怕是甲骨社的发掘也只是为了拿出甲骨来进行研究,对于发掘现场的许多历史信息完全都不做记载,王文龙只能一步步启发。

  他继续说道:“对于发掘出甲骨的地层也应该有相关方式进行记录。”

  “两位试想,掩埋甲骨的地层,肯定是先埋下一层甲骨,然后落下相应的灰烬或者是覆土,再埋下第二层,相近两层的甲骨之间的间隔或许有几十上百年。”

  “百年之间土质肯定是有变化的,某一年代的地层中出现的甲骨对应的就是当时时期,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辨别出来一块甲骨是什么年代的产物。”

  王文龙指着库房里那一大坨甲骨说道:“就拿这些甲骨来说,可见最下一层是绿色的灰土,中间是白灰土和甲骨的混合物,上一层是白灰土,可见这个甲骨坑是在生成绿灰土的年代挖掘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第二个主要填灰是绿灰土的甲骨坑,那么那一坑甲骨就应该是比这坑甲骨更早年代的文物。”

第364章 近代考古学提出者

  王文龙用手轻轻的在甲骨坑文物之上比画出代表年代的土壤分层,严肃说:“这每一层的地层划分或许就是几百年的历史时光,若是我们能够在相应的地层中找到有某一代君王名字的骨片,那就可以进一步确定相应的地层所代表的年代,而在同一地层中的甲骨的时期也就能全部确定了。”

  “所以我们在发掘之时不光要对土层进行记录,最好还要将相应土层的土壤留样,方便以后发掘到对应土层的甲骨之时进行对比。”

  王文龙知道地层学规范发掘方法是考古学从肇始时期进入系统化阶段的标志,这非常重要,有了这种科学办法之后,学者们可以将区域中的出土资料加以整合,并且追溯其历代的发展。

  董其昌和范允临都听的嘴巴大张,两人通过数年的甲骨发掘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一线考古的经验,并且对于自己挖出来的甲骨有大量解读上的疑惑,总觉得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甲骨文,有许多解读上的难点。

  直到此时听到王文龙阐述的考古地层学的概念他们才意识到其实有许多信息完全是可以从甲骨的考古现场解读出来的,只不过这些信息过去都被他们给遗漏了。

  范允临连忙说道:“我马上就去发掘现场一趟!”说完之后拔腿就向外走。

  董其昌也是脸色激动,对王文龙说道:“建阳所说的地层方法的确好,让你这一趟来安阳真是来对了!”

  两人这时还只是觉得王文龙说出的考古地层的思想很新颖,感觉能够从这种做法之中得到一些好处而已,感觉可以一试。

  他们远远没有料想到,从考古地层学开始,王文龙真正给甲骨社引入了近代的考古思维,从此刻开始,甲骨社的发掘研究终于走过了古物学的阶段。

  别小看这短短一步,前世历史上的欧洲考古学家仅仅通过记载陶器或其他器物类型的变化和分布,互相比较,就将考古学从探宝变成了一种可以精确判断所发掘文物的历史的科学。

  欧洲人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考古,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的古物学至少从1500年就开始发展了,然而原历史上欧洲考古学家确定以地层学为基础的发掘方法、器物类型学为基础的断代方法,考古学进入系统化阶段要到1925年前后,也就是原历史中中国殷商考古发掘开始前的不久而已。

  后世有人以为中国的考古学是从西方引入,所以中国考古学家对于古文化的研究就不比西方人精确,这纯是有些不了解考古学发展史。

  1925年左右,世界考古学进入系统化阶段,1929年中国殷墟考古发掘、1931年中国龙山考古发掘就开始了,中国的学者便就加入了考古实践并没有掉队于世界水平多少。

  而系统化考古学出现之前,无论东西方大家对于古文物的思想都不怎么先进。比如1919年前雅典卫城考古发现的大理石雕像都还带有色彩,而欧洲的艺术家为了追求自己的审美直接把色彩给磨掉了。这和清朝时信众重修云冈石窟,往古代佛像身上打洞、钉楔子,方便挂泥施彩,往眼睛里打孔,方便塞眼珠的做法本质上没啥区别。都是系统化的考古学出现之前的常见景象。

  王文龙穿越之前虽然不是学历史的,但是好歹也是学和古文相关的专业,且因为他对于古文化很感兴趣,也读了不少和考古学相关的书。

  接下来几天他便跟着甲骨社的成员一起在安阳现场参与了一些考古工作,过程中王文龙主动提出大量观点,不少都让甲骨社的成员感到新奇。

  董其昌对于王文龙的见解十分重视,也开始尝试将他的许多观点都纳入考古实践之中。

  甲骨社的这一系列实践其实都是在为中国培养考古学人才。

  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明万历年间出现的甲骨社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考古社团,包括王文龙和董其昌在内都将成为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特别是提出地层工作法的王文龙,直接被冠上一个“考古学规范化之父”的名头。

  发掘全程席浪仙和潘秀也在考古现场采访写稿,席浪仙还画了不少考古现场的绘画,王文龙这一次好不容易来到安阳,自然要亲自操刀给《苏州旬报》弄几篇关于甲骨文考古的稿件。

  《苏州旬报》采访团的忙碌被甲骨社同道们看在眼里,心中感激,所以董其昌便专门让人挑了几片甲骨送给王文龙做礼物。

  这年代的考古学都还没发展出来,人们对于古文物的思想也就是这样了,能不把甲骨拿去磨粉就是极大进步。

  甲骨社的成员虽说会仔细地保存甲骨,但是严守的道德标准也就是不把发掘出来的甲骨收归己有而已,但安阳到处都能买到甲骨,社员私下从外界买来甲骨珍藏肯定是难免的。

  董其昌作为甲骨社的掌舵者自己私藏的甲骨就有几千片,而且到处去为甲骨研究疏通关系之时,精美的甲骨也是董其昌常用的礼物。

  王文龙被赠送的五片甲骨中三片是甲书,两片是骨书,每一片上的文字全都超过十五个,而且两片甲和两片骨分别是涂朱涂墨的,就是在刻下文字之后再在文字上用颜料加以涂色,这种甲骨的价值远超仅有契刻的甲骨,甚至还有一片甲更为珍贵,直接就是朱书。

  此时通过对甲骨的研究,甲骨社的成员已经破解了蒙恬制笔的传说故事,因为安阳的甲骨中出土了一批朱书甲骨,这些甲骨之上没有刻画,直接就是用笔蘸上红色颜料书写卜辞。

  在董其昌这些书法大家眼中一眼就能看出商人书写所用的是毛笔,还是硬毫,且用笔方式相当有特点,书写出来的文字很有味道。

  蒙恬是秦代人,传说中都说是他第一个制造了毛笔,但是甲骨研究给出的实证却显然证明早在商朝就已经有毛笔了。

  对于这一批甲骨王文龙小心翼翼的保存,他先在安阳找匠人制作和胛骨大小相同的盒子,又于盒子中垫上软衬,还弄来石灰等东西吸水防潮,再用细棉线将甲骨细细的绷在盒内,防止回家路上因为颠簸而有所磕碰。

  几千年前人写的毛笔字啊,蹭掉一个墨点都是对国宝的大不敬。

  王文龙收下甲骨也并非单纯贪财,而是他参与了甲骨发掘的全程真想留点东西做纪念。等他百年之后,或许中华文明能走上不同的道路,到时候自己的子孙把这玩意儿往博物馆里一捐,下面放个“甲骨文发现者王文龙收藏甲骨”的牌子,肯定能评个特级文物。

第365章 考古一线的轰动报道(3/6)

  王文龙几人所写的稿件直接派人火速送回苏州,他们在安阳呆了小半个月后《苏州旬报》的相应报导便火热出炉了。

  “近日甲骨社于安阳之发掘发现一殷商时期的甲骨灰坑……经粗略清理,已于坑中发现龟甲四千余片,牛骨五片,字古三十余片……此乃殷墟甲骨文发掘至今最大一发现,经过甲骨社的学者分析该坑甲骨文字风格几乎来自同一时期,且字数甚多,从所写内容可以猜测此坑中之甲骨乃是商王武丁时期所埋藏,可能为其王室之史载。”

  “笔者记其中一片甲骨内容如下,此片为商王为即将生孩子的王后妇好所作之占卜,大意是:商王于甲申日卜问:妇好要生产了,是否能得男丁?占卜后解为:若在丁日生产即得男丁,若在庚日生产更是大吉,将生贵子也。验辞:三旬又一日后甲寅日妇好生产,未得男丁,生了一个女孩。”

  王文龙还在报道后面写了武丁时期的大概情况,武丁年幼时与平民一起劳作了解稼穑之艰难,即位之后便提拔了傅说为丞相,君臣相宜,安邦治国,塑造了“武丁中兴”,是史书上的一代明君。

  一写出傅说明代人就看懂了,哪怕这时的人再没有历史知识,四书之一的《孟子》还是读过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嘛,这是孟子都夸奖的一代贤相,圣人啊。

  连带着对于提拔了傅说的武丁读者们也直接给脑补了一个有道明君的背景。

  这是关于甲骨文研究的文章中第一次长篇引用甲骨文卜辞内容,因为王文龙发现这些卜辞都相当贴近生活,商朝人遇到什么事情都占卜:老婆怀孕了是生男还是生女呀?今天打猎能不能得到猎物呀?母亲的病什么时候能好呀?

  从卜辞之中完全可以描绘出商王室的日常,而且和百姓心中想象的帝王生活不同,商王更像是一个众部落推举出来的帝王,权力远远比中央集权时代的皇帝更小,甚至因为当时生产力的落后,商王担忧的一些问题在明代人看起来相当朴实。

  过去对于甲骨文的报道都是聚焦于甲骨社的研究怎么艰苦,保护文物的过程如何艰难,王文龙这篇报道是第一篇涉及了甲骨文具体记载内容的。

  此报道一出立即引得读者热议,报纸销量都比平均多出了两百多份,甚至被写抄报行做成小篇幅的简报卖出了江南去。

  许多读者都惊讶的发现商代的帝王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根本没有封神演义中那样多的诸天神佛,甚至武丁都可能没有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商王跟普通人也没啥差别,想的是老婆能不能给他生个儿子、快要到种植季节了能不能下场好雨……

  不少普通百姓听到活报摊上的相关内容都连连点头,称赞说:“这商朝皇上还管着种地的事儿,这才叫好皇帝呢。”这时的人不会觉得这是因为商王的权利并不像后世皇帝那么大,而是觉得武丁的这些行为十分亲民,果然不愧为圣人都会夸奖的一代明君。

  还有好多小文人拿着《苏州旬报》的这一篇写了歌颂武丁的文章,并且用之讽刺朝政。看看人家商王武丁,再看看现在当朝天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甚至小半年之后,市井之间就开始贩卖许多以武丁作为主角的小说,这都是小说家看到《苏州旬报》的这篇报道之后跟风蹭热度写的。小说内容基本是荒诞不经,能够找来史记翻看相关记载的都算是考证严密,最火的一本小说则是直接把武丁和傅说套上一个刘备、诸葛亮的模子,说当时犬戎入侵,武丁御驾亲征,傅说智计百出、打败犬戎的故事。

  这纯是瞎编,武丁时期是商朝武力最盛的阶段,武丁征南扫北,极大的拓展了商朝的版图,还到周围国家掠夺了大量财物和奴隶,哪里有外国敢入侵商朝。

  而且武丁打的是土方、舌方和羌人,犬戎部落那是周朝才出现的,和武丁时期差着五百多年呢。

  但这些缺点丝毫不妨碍百姓对于此书的喜欢,《先商武丁大帝征北演义》直接成为一时经典,还被改编成许多地方戏曲,作者也青史留名,甚至有一些百姓开始建武丁庙,对商王武丁烧香祭拜。

  ……

  与此同时,南京,大历史学家焦竑正在自己新落成的澹园藏书楼之中招待从宁波来南京游玩的范汝楠。

  南京焦竑、宁波范家,都是天下有名的藏书家。

  嘉靖万历年之前明代并没有什么藏书家,因为当时出版业凋敝,市面上的书籍基本上只是刊刻的古人之作,每年所出的新书只不过几十本,实在没什么好收藏的。

  晚明时期的藏书风潮最早起源于章丘李开先,接着便是金陵焦竑,两人时称“北李南焦”,不过在焦竑和李开先之前藏书风气就已经开始了,那就是范汝楠的爷爷范钦辞官之后在宁波修建藏书楼进行私人藏书。

  ——范钦所修的藏书楼叫做天一阁。

  焦竑带着范汝楠在自己的藏书楼中转悠,对范汝楠说道:“防火之法需用骑墙,书架之间也要常做隔断,还有人以为应当多置水缸,然水多便生潮,其实余以为防火之最紧要,便是出入书阁需用严规。”

  “哪怕千日提防,此等易燃之物,一沾火星,家中所藏只消半个时辰便可烧尽,所以如我这两座藏书楼,第一条规矩便是不能有丝毫烟火入楼,踏入藏书楼五十步内,抽烟者交出火折、火镰。”

  “楼中藏书全部编名目录,先看目录找书,于楼中取出书籍,出楼五十步方可掌灯观看,楼中终年是不见灯火的。”

  范汝楠听的连连点头:“这条规矩我们范家可以参考,我闻澹园先生这书楼之中香气特别,想来不只使用常见药材。”

  “这是我家特有之藏书药方,乃是从山东找人学来的,防虫之余香气清远,又可以不使书页发黄,且只销一年一换,比之常见的防虫药方大省人力,我可抄一份赠予小友。”

  “多谢,”范汝楠又问焦竑道:“不知澹园先生这几日可有时间,能否让我在楼中抄录藏书书目?”

  “抄录书目找我儿便可,这几日我不巧正要出门。”

第366章 为中华文明藏书(4/6)

  焦竑已经约好了这几日动身去往安阳,不太想为范汝楠更改去看甲骨发掘的日期。

  “安阳甲骨……就是近日建阳先生在《苏州旬报》上所写文章的地方?”范汝楠也看过王文龙关于安阳甲骨的那篇报导,同样对之很感兴趣。

  焦竑点头邀请道:“张小友也对安阳有兴趣么?不如同去安阳,等回金陵再慢慢抄书目也可。”

  范汝楠摇头说:“眼见入夏,我还要回天一阁去布置防虫之事,却是没有时间。”

  焦竑道:“那便不巧了。”他一脸扫兴,说完就离开。

首节 上一节 217/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