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6节
王文龙好奇问道:“我讲了个把月,这许多内容,瑕仲都能记着?”
白瑜说道:“每次先生会讲结束我便回去将所记得的会讲内容全部手录下来,虽然会有些许遗忘,但是大体框架都已记下。”
王文龙在国子监东讲堂的会讲最开始来者云集,挤的几乎所有人都得站着听,只不过越讲到后来越深入,能够留下来继续学习的学生就越少,但是直到最后一堂会讲仍然有上百名学子赶来听课。
国子监因为来听王文龙讲课的人太多,只能将桌子撤去出去,听课的学生也只有板凳可坐,想要做笔记都没有地方放纸,只能靠头脑记忆,或是互相垫着背写字,学习条件堪称艰苦。
这和这年代人讲课的习惯有关系,这年代的人读书并不依靠老师现场讲课做笔记,默认这种工作应该是在课后自己完成,老师上课之时只是简单的阐述自己道理而已。
这年代的教室之中也没有黑板什么的,王文龙上课有需要做板书的内容都是自己写在纸上,然后让帮助他上课的长班举起来给学生看。
王文龙道:“我的讲义已经给了国子监,但是内容有些多,国子监经场也不知会不会勘印。不过我自己也正打算将所讲的训诂学内容整理成书籍,还留有一份书稿讲义,瑕仲若是需要,我可以先借你抄录。”
“这太好了!”白瑜高兴说,接着又问道:“先生做完这一次会讲,不知接下来有何打算?”
国子助教中像王文龙这么勤劳的已经很少见,白瑜也不觉得王文龙应该在做完连续两个月的会讲之后继续留在南京国子监干活,如果王文龙继续留在国子监上课,在别人看来不是勤劳,而是有些奇怪。
王文龙回答说:“甲骨社那边写书来邀请了好几次,现在讲课完毕,过几日我便打算去一趟安阳看看甲骨发掘。”
闻言白瑜一下感兴趣起来,问道:“我也正打算去河南躬逢其盛,不如便跟着先生同去?”
“那自然是好。”
虽然这次去河南王文龙没有打算带家眷,但是还是要带上《苏州旬报》的记者以及仆从人等,再多白瑜一个也不多。
两天之后,王文龙一行人便坐船从南京北上,王文龙算作是领队,跟着童趣的,还有潘秀席、浪仙、白瑜,还有挑行李的仆人、护卫人等,潘秀席、浪仙和白瑜自己也带的有书童、仆人,最后去往安阳的人员有一大队,总数达到十八个。
时间已经到了万历三十二年的六月,王文龙他们北上的时刻南直隶的泇河疏浚工程正在进行。
这工程其实是为了解决黄河夺淮入海的后遗症而开始的,黄河夺淮入海之后年年泛滥,特别是泛滥的地方,还靠近凤阳,有好几次把大明的祖陵都给淹了。
但是此时的水运交通特别是每年的漕粮运输却大量依赖黄河,明知道黄河的河道有问题,却为了漕运而不能整改。
为了能够整治黄河,就必须为漕运找到第二条通道,于是泇河通道的方案就被李化龙提出来。
疏通泇河作为运河之后就可以对黄河进行整治,而且泇河作为运河还有节省路程、可以在汛期帮助泄洪分流等等好处。
只不过原本李化龙所提出的方案是春荒时期聚众兴工,麦熟时刚好工完人散,而实际讨论之后,时间已经拖到了六月份,眼看就要到农忙时节,许多百姓却不得不放下农活前去服徭役。
于是王文龙等人坐船经过北直隶时见到的景象,就是田地之上几乎只有老弱妇孺在干活。
席浪仙看着这景象,摇头说道:“民生多艰,若是治河的工期再有拖延,明年只怕南直隶和山东又要闹出民变了。”
南直隶的情况看着让人焦心,但这里好歹还是比较富裕的地区,继续往西走进入河南,所见景象更加荒凉,好些村落直接空了。
这些紧邻着徐州地界的村落在过去都是富裕地方,但是随着万历的税监政策肆虐,在河南和南直隶做生意的小商人受损,地方上的商业也迅速凋敝下去,连带着这运河沿岸的百姓也失去了做买卖的机会。
贴近运河更容易受漕运官员盘剥,还要经常被抓去服徭役修整河道,百姓不跑还等什么?
船过了砀山便进入河南地界,所见景象更加荒凉。
去年睢州先是在运河沿岸闹起盗匪,夏季河盗才被李三才上疏平定,睢州人杨思敬又聚众作乱,乱军劫掠睢县、宁陵、商丘一带,直到入冬才被剿灭。
但商丘附近的百姓就遭了殃,一直到商丘停船,进入河南的这一段路程,可以说是千里无鸡鸣,路边长草间甚至还有未收拾的流民尸骨,一路上的场景看的从南京出发的一众人都是心情糟糕,抑郁不语。
方大美说自己没时间管安阳府的发掘也确实是实话,这都流民做乱了,谁还有心思去管什么考古发现?
王文龙看着这场景,不禁想到这还是万历三十二年,在历史书上基本算是太平的年月,原历史上几十年后的晚明乱象更是不知该有多惨。
这时白瑜说道:“建阳先生,我听说商丘去年大灾,许多流民都刨坟掘墓,以求活路,倒是挖出了不少金石器物,这也算是对考古有帮助了吧?”
王文龙摇头说:“考古是为了历史价值,并不是为了把宝贝挖出来,为了宝贝破坏了墓葬,并且将其中的物品全部分散,使得人们无法还原墓葬当时的历史信息,这不叫考古,这叫盗墓。”
把考古和盗墓分开来,这是王文龙很想和甲骨社众人传播的概念。
大多数明朝人根本不理解啥考古,几年前太监陈奉在湖广到处挖古墓,甚至传说盗了嘉靖皇帝父亲的显陵,但大多数人根本找不到证据,因为挖出来的宝物全部被毁,佛像上的鎏金会被刮下来熔成金块,黄铜化成铜水,至于珠串等物,直接就当做奇珍异宝放到市面上流通,贼脏全部都被消化掉,想找都找不回来。
这也是这年代大多数人对于古董的认识——一堆可以二次铸造的旧东西,至于什么文物价值,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即使是金石学家,许多对于考古学的理解也还在收集古董、绘画和艺术珍品的阶段。
王文龙知道这一阶段金石学家们的思维在考古学历史上应该算是古物学,只是考古学的前身,离现代考古学差距还很远。
而甲骨社众人因为考古的实践,才大概开始将考古视为了解过去的信息来源的方式,也只有在这样的学者眼中,那些甲骨才会有莫大价值,虽然王文龙之前号召保护甲骨引起不小的反响,但是在这声量起来之前,真的有不少人觉得那堆甲骨就是一堆地上挖出来的药材,研究完上面文字之后就可以拿去打粉。
第362章 洛阳铲
王平保突然说:“我感觉这考古同盗墓也没什么差别,不一样是往地下挖宝贝?只不过安阳那里挖的不是人家墓葬,这倒可以接受。”
听着自家堂哥说的话,王文龙无奈摇摇头,想要转变普通人的观念,需要时间。幸亏安阳的甲骨大多数是放在专门的甲骨坑里,如果甲骨是保存在墓葬中,甚至保护甲骨的号召都不会被大多数百姓支持。
“考古学发展之后才会有更加精细的考古技术,现在的考古方式还是太粗暴了。”
董其昌在安阳发掘甲骨甚至还找了不少盗墓贼做指导,一切都因为考古概念刚刚出现,相应的技术和工具也没有发明,只好找最相近的工种做参考。
等一下,考古工具?
王文龙突然想到,更高级的工具发明不了,但是洛阳铲自己是可以搞出来的。
王文龙开始思索给董其昌弄两把洛阳铲的事,此时众人也坐船到达了开封,开封是明代河南巡抚、巡按驻地所在,王文龙一到开封便受到了以方大美为首的河南官员热情的招待,虽然这两年河南省没少受灾荒,但是开封府的日子还是相当过得去,方大美直接招待《苏州旬报》访问团的众人一顿黄河鲤鱼的全鱼宴。
鲤鱼焙面是没有的,这菜原历史之中得到清朝才发明出来,不过鱼丸、鱼羹、酥鱼、鱼松等等菜品样式也足够精致。
在开封逗遛一日,众人便继续北上,到卫辉府汲县坐船,经过几条卫河的支流,最后转入洹水,直接就到了安阳。
王文龙到安阳之时,当地官员也在港口旁热情迎接。
甲骨社在安阳的发掘一直是受到彰德府本地官员的热烈支持的,这年代有名士聚集的地方就有声望和人气,就如同在常州当知府不可能不去捧东林党人一样,甲骨社聚集了这么一大批著名文人,彰德知府巴不得去拍甲骨社的马屁,好给自己在政坛上混声量。
要是没有彰德府本地官员的支持,董其昌最开始的甲骨发掘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甲骨社的主要发掘地点就在安阳城西北,如今此事已经得到朝廷支持,甲骨社打算进行更大规模的发掘,这地方的地主直接就将田地卖给了社里。
虽发掘现场都是是好平地,但是在价钱上,地主们也没有太过于纠结,毕竟甲骨社还是给钱的,而朝廷税监挖矿脉什么时候给过钱?万一过两天朝廷真的来人说要将此地征收,那他们可一文钱都收不到了。
和董其昌一起来迎接王文龙众人的是负责安阳考古现场的范允明与浙江名士王士性。
王文龙和众人打过招呼之后便从自己包袱中拿出了两把洛阳铲。
有了拿洛阳铲的想法之后王文龙本来是打算到了开封府之后找铁匠铺打一把,却没想到刚到铁匠铺,他直接就在一众打好的农具中找到了两把成型的洛阳铲。
王文龙惊讶于这玩意儿怎么比历史上出现的这么早,而且就在省府的铁匠铺里公开卖,河南盗墓贼再是多也不至于猖獗到这种程度吧?
而他一问才知道,原来这种圆形的铲头并非盗墓贼所用,而是用来穿井的。
洛阳铲形制的这种圆形铲头在河南一带早就有了,人力打井时代“凿地为泉”用的就是这种铲子,此物在靠近河岸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带非常管用,两三个用个几天就可以穿出一口几米深碗口大的小井,这种铲子一直到后世机械打井技术普及之前都还在使用。
王士性站在董其昌身旁听王文龙说了说洛阳铲的用法,瞬间就明白了,并且眼睛发亮。
王士性字恒叔,台州临海人,王家是台州的官宦之家,王士性从小就被过继给族叔王宗沐。
他的养父王宗沐往上三代都是进士,往下,王宗沐的儿子、王士性的从弟王士涣、士琦、士昌也都是进士,并且全部在《明史》有传。后来人修《台州府志》,光记载王士性一家的内容就将近五千字,相当于两章小说。
王士性自己考上进士之后却因为上书触怒万历被派往外地为官,他一生被派去当官的地方遍布四川、广西、云南。
本来在明代被派到这些西南地方做官就应该没什么作为了,但是王士性却另辟蹊径,在当官过程中顺便游历各地,足迹遍布全国几乎所有省份,留下大量记载,最终成为了有名一朝最有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原历史中,四十年后徐霞客在游记中经常称赞的“王十岳”就是王士性。
王士性去的许多地方人迹罕至,常常徐霞客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到达某地并且为之做记的文人,结果却发现当地山石上已经有王士性的题记……
原本历史中王士性才四十几岁就去世了,不过在这个时空他不知为何也被改变了命运。
万历二十六年他在鸿胪卿任上辞官之后回老家安养,纵情山水,然后就被董其昌邀请来了安阳,主要工作是帮助勘探。
王士性见多识广,又是一个山川地理学家,对于风水葬经也极有研究,甚至研究盗墓。
他几年前所写的《广志绎》就是历史上最早记载此时人的盗墓手段的书籍:“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掘)。”
这种探土方法叫做铁锥法,用一种尖端带小孔的长铁锥刺入地下,可以打到数米深,之后将土样取出,盗墓贼直接用鼻子闻土就能辨别出墓葬所在。
但是一个小孔所取出的土样哪里有洛阳铲取土的数量大,这东西的好处行内人一听就明白。
王士性取过洛阳铲试验几下便把这东西玩溜了,叫来几个贼眉鼠眼手脚粗壮的汉子,吩咐他们去打探洞。
王文龙问王士性:“恒叔先生,过去咱们甲骨社是用什么方法寻找古迹?”
王士性回答道:“先看山形水势,寻找可能藏有甲骨的地点,之后再在地面上寻找有无甲骨碎片,将范围确定在大致地方,然后便扎入铁锥,寻看土样,若是发现有焚烧过的白土,那便多半是埋藏甲骨的地点了。”
“这种方法只怕误差还是大了些,”王文龙对董其昌和王士性建议说,“我看大多数甲骨坑的遗址大小都超过三丈见方,不如将可能藏有甲骨的地方圈出一大块,之后于地面上画出一个个三丈米乘三丈的方格,在每个方格的交点处都打一些探洞取土,用这种网格法当可确保不会遗漏甲骨坑。”
董其昌点头道:“有理,如此就万无一失了,建阳果然机敏!”他转头对王士性等人笑道:“这样好的办法如何过去我们从没想到?”
王士性拿着洛阳铲笑着说道:“这办法也是有了取土方便的洛阳铲才能奏效,若没有这个宝贝,打好网格后要一个探洞一个探洞用铁锥穿刺然后用鼻子去闻,非得把咱们的鼻子都给嗅坏不可。”
第363章 甲骨发掘也太不规范了
“这就是那个大甲骨坑中挖出来的甲骨?”王文龙来到甲骨社的库房里,看着面前一大块由甲骨和泥土纠结在一起的土块,他脸上满是好奇神色,这东西比他想象之中大多了。
范允临在一旁介绍说道:“此坑是一月份发现的,当时天气寒冷社员已经准备休整,黄昏时分突然刨到了这个甲骨坑,起初同道们也不以为意,然而仅仅在晚饭前,我等就与这不到三尺见方的土坑之中挖出了上千块龟板,而且还远远没有清理完毕,当时我便晓得挖到了大东西,于是叫人点着火把加班加点,清理了整整四昼夜,这才将甲骨坑中央的这一大坨龟板给清理出来,骨板加泥土混合在一起难以分开,只能又找人拿回库房中慢慢清理。”
王文龙好奇问道:“这一坨泥土龟板有多重?”
董其昌在一旁介绍说:“重达九千斤,我等在坑旁设一大绞盘,又拿大量麻绳稻草包覆文物,先修了一条将之拽引出来的坡道,于坡道中铺滚木,三头牛、二十几个人忙碌了三天才将之运抵库房。幸亏当时还是冬天,雨水不多,文物没有丝毫毁损,也算是上天幸见,我有明之朝能够发掘出甲骨。”
王文龙连连点头,听这些叙述他已经很确定这就是前世殷墟甲骨发掘中最大的发现YH127号甲骨坑。
“除了甲骨之外,此坑道之中还出土了什么东西么?”他继续询问。
“坑中还有一具人骨,另外就是大量的绿灰土。”董其昌说。
最早在甲骨坑中发现人骨之时甲骨社的人还以为晦气,甚至将之隐瞒,但是随着甲骨坑的发掘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大量甲骨坑之中都伴随有人骨的存在,渐渐开始意识到这似乎是商朝人掩埋甲骨时常见的做法,也开始感觉到商代人的习俗和他们习惯的古代记载有很大区别。
“发现人骨的消息我们很少对外透露,”范允临说,“建阳你也明白,若是被人以为是偷坟掘墓,我等的发掘便很难进行下去了。”
王文龙点头表示理解,其实他知道YH127坑在后世研究之中早已经被认定是一个“灰坑”,就是殷商时期安阳的先民用来倾倒生活垃圾、掩埋甲骨以及人殉的坑洞,严格说起来算不上墓葬,不过这时的甲骨社研究者显然还没有研究到这么深入的程度,甚至连灰坑的概念都没有。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