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0节
这年头又没有冰箱啥的,进了鸡鸭鱼肉卖不出去就得馊了,就算进来了这么多货也请不了那么多厨子,所以只能主打一样。
连喝酒带吃饭的地方也有,不过那是大饭庄,一般没有大席面不会去,三个人吃饭显然就不适合了。
但也无妨,南京是大地界,路边上有的是卖吃食的名店,一般叫掌柜的推荐也就是了。
那酒家掌柜的说道:“路口有家烧鸭铺,桶子鸡烧鸭焖的极好,乃是我兄弟的产业。”
冯从吾闻言笑道:“你这掌柜倒是老实,行,就试试你家兄弟的手艺吧。”
王文龙便对王平保说:“宝哥,出去买只烧鸭,再叫些小菜过来。”
王平保点点头,那掌柜也笑道:“我去吩咐兄弟伺候做烧鸭。”两人一起去了。
这年代的烧鸭全都是二荤铺在经营,这种铺子既卖生鸡生鸭,也卖烧卤好的筒子鸡和焖炉鸭。
王平保出去不久便回来,又等待一阵便有小二提着食盒进店中来。
这叫盒子店,专门是经营外卖生意的,打开食盒,那小二放下几样爆炒的菜,又有冷碟铺送来卤的豆干、毛豆、蜜饯、鲜果。
再等不久,便有个汉子急急忙忙提了一只烧鸭进来。
“哥,哪位老爷要鸭子?”
那酒家掌柜的笑道:“老爷,您要的烧鸭来了。”
那汉子手中的烧鸭用一张蒲草编成的网子包着,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来到王文龙桌前给王文龙等人看了鸭子之后,他便直接从食盒中扯出案板和刀来斩件。
王文龙见他动作利落,问道:“这就是北京城也有名的烧鸭做法?”
那汉子点点头:“京中有名的便宜坊烧鸭子便是永乐年间从咱们南京去开的店,不过他们用的是肥鸭,南京的鸭子瘦些,须用闷炉烤方能不柴,几位老爷可以试试俺的手艺。”
王文龙点点头,发现这汉子做鸭子的方法和北京烤鸭不同,并不是把鸭子拿出来片皮,而是直接斩件,最后拼成一盘,还浇上一些卤汁。
那汉子将一盘鸭子放到桌上,此时桌边只闻得香气四溢,赵崡和冯从吾都忍不住伸出筷子,王文龙也夹了一块放入嘴中,入口的味道挺油香,不过比起王文龙前世所吃的广州南京北京等地的鸭子也并没有惊艳到哪里去。
但他却见赵崡和冯从吾两人都是眼睛发亮。
那汉子也是一脸期待的模样,仿佛在等待夸奖。
明朝的调味料和烹饪技法可是比后世少太多,能够在明朝烹饪出后世常见的烤鸭味道,在这年代就已经非常惊艳了。
赵崡先是赞赏道:“此烧鸭的味道实在是醇厚鲜甜。”
冯从吾也连连点头:“甚美,可惜关中无这样做法。”
王文龙也陪同露出一个欣赏的表情。
这时那酒家的掌柜才擦着手上来道:“先前听这位老爷叫做王建阳,敢不是《苏州旬报》的王总编?先生名满江南,不知能否给我弟兄家小店提个字号。”
王文龙这才知道为何这店家如此殷勤,不过对这种事他倒也不怎么在意,见赵崡和冯从吾脸上都带笑,于是点头同意。
掌柜的也早是想帮衬弟兄的生意,连笔墨都已经准备好了,闻言连忙让小二将纸笔拿上来。
王文龙提起笔问那汉子道:“你家小店叫什么名字?”
那汉子老实回答:“叫东街烧鸭子。”
冯从吾闻言哈哈大笑:“这叫什么名字?写出去人家也分辨不出的,不如改一改。”
“改……这个……”那汉子双手擦围裙,显然要他想名字十分困难。
王文龙却稍稍思索,笑道:“便给你题东街烧鸭子好了。”
说着他便落笔在纸上,最开始赵崡和冯从吾还有些疑惑,但是等到王文龙的字写出两人却都是点头称赞。
冯从吾赞道:“建阳居然用金文写招牌,满南京都找不到第二家。”
而金石大家赵崡则看了一会儿后,颇为惊讶的问道:“建阳,你这‘街、烧、鸭’三字的金文我却从没见过,哪里拓下来的?”
王文龙一气写完五个大字,放下笔,这才对赵崡笑道:“这三个字的金文古之所无,乃是我自创的。”
冯从吾满脸惊讶,而赵崡仔细看了看这三字之后,却是连连点头:“这办法好!”
金文就是商周时期的钟鼎文,而王文龙用经文给人提牌匾,也是想到了前世齐白石的例子。
因为考古中金文发现的字数很少,想凑一篇文章都难,所以过去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不使用金文的。但据说当年齐白石大师给京城名店烤肉宛题字用的就是金文,“烤”字在金文中没有,齐白石便自己根据金文规则创造了一个金文“烤”字,还在题字下面缀了一行注释:“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撰”。
而齐白石大师的金文提字果然让烤肉宛招牌在一众店铺中极为显眼。
王文龙的书法水平也就那样,让他在冯从吾和赵崡面前题字难免献丑,但用上金纹就能遮掩不少,而且还有不错效果。
齐白石当年的做法非常新奇,在后世文字设计中也大量沿用,将原本就有的金文叫做原始金文,而将根据汉字规则新创造出来的金文叫做仿写金文。
事实上因为仿写金文使用了后世汉字的规律,比起原始金文好认得多。
比如此时王文龙所提的东街烧鸭子几字,因为一半以上都是仿写金文,哪怕不认得金文的人看一眼也能猜出大概意思。
王文龙题字之后那掌柜的两兄弟也是连连道谢,虽然他们看不懂什么金文,但是他们当然不会嫌弃。
这招牌本来就是给识字的人看的,金文招牌风雅特别,挂到门上去自然吸引眼球,再加上王文龙的署名,一定能为店铺多带来不少生意。
王文龙和赵崡、冯从吾饱餐一顿,醉醺醺回到家中,第二天他又早早起来送赵崡,冯从吾坐船前往常州。
赵崡和冯从吾这一次来江南是为了参加东林书院的成立。
东林一脉作为政治势力早就在万历朝出现了,但是真正开辟东林书院的日子却要到万历二十三年,而东林党这个名字的出现还要更晚。
东林书院成立也请了王文龙前去,只不过书院成立之时参加的文人太容易被贴上政治标签,更何况这时候妖书案闹得正热闹,王文龙本就不想去。
现在他在南京国子监开讲《训诂学方法论》也有了不去常州的理由,于是只托赵崡替他带上礼物,自己还是留在南京,一边教书一边专心等待叶向高的消息。
第349章 《北海屠龙记》连载结束
三月上旬,《苏州旬报》上连载的《北海屠龙记》终于来到了大结局。
这部小说原本是还珠楼主为蜀山剑侠写的前传系列之一,此君是个喜好断章的性格,写作此书之时一口气开了好几本连载,导致每本小说的情节都互相错杂,卖的不好就丢了,于是此书原本只有十多万字的内容。
而王文龙拿来《北海屠龙记》之后将故事完善了不少,起码画出了标准的爽点模式,将大纲交到许仲琳手上,许仲琳又继续对之加以充实。结果就是原本十几万字的原文被两度删改,增加到了三十多万字,多了许多人物和情节。
这部小说的哄动程度其实远远不如《连城诀》《狄公案》和《甄嬛传》,无论是《连城诀》所代表的新派武侠爽文,还是《狄公案》所代表的侦探小说,或《甄嬛传》为代表的宫斗爱情小说,都是明代人前所未见的小说类型。
相比之下《北海屠龙记》的开创性还是略差了一些。
但是《北海屠龙记》比起此时市面上的大多数小说还是有新意,且情节紧凑的多,和《连城诀》《狄公案》《甄嬛传》需要相当带调动情绪的代入小说剧情不同,《北海屠龙记》的情节不需要多少思考,大量的天才地宝、妖魔鬼怪、斗法情节掺杂其中,爽点不断,特别是最后女主角沈琇在北海对付千年毒龙的结尾大战,一个个以力破巧的大场面被许仲琳描摹出来,让读者看得舒爽不已。
许仲琳甚至给千年毒龙全部加上相当复杂的背景设定,三教神佛全部牵涉其中,每条毒龙都被描写的恐怖强大。
对手越是强大,最后女主角沈琇得到屠龙宝刀,连斩二十三条千年毒龙的情节就越是激动人心。
原作者还珠楼主的笔力相当强,在描写之中也是详略得当,可许仲琳一下写爽了,就像当年他写《封神演义》破十绝阵要把同一套模式写上十遍一样,斩二十三条千年毒龙的场景他一水起来就收不住。
原本王文龙让许仲琳三章之内就结束,许仲琳却生生给写了十章,在王文龙的强烈反对下最终才砍到了五章,并且表示一字都不愿意再改。
大结局发出来,却取得意外不错的反响,读者看到爽点处,对于许仲琳连续五章的战斗场面描写居然都还看得津津有味,《北海屠龙记》大结局的五章分到的两期的《苏州旬报》上刊载,两期销量最后都突破两千份。
不过说起思想内涵,一些读者和批评家对于《北海屠龙记》却非议不少,一些人批评此小说就是一出从头打到尾的闹剧,没有丝毫价值,但也有不少人对这书表示非常喜欢。
袁宏道这时已经回到老家湖北公安,在公安城南的柳浪湖筑“柳浪馆”,终日和朋友们诗文唱和,还潜心研究戏曲、小说。袁宏道在湖北专门写了文章,送到江南的报纸上发表:
“小说《北海屠龙记》,近日于《苏州旬报》连载完毕。吾虽处湖北,难免托人寄只字片纸,期期追看,本地文士之间亦是颇有风传,近日闻江南乡野赛神之会,竟演出屠龙师太之戏,其风靡可知也。
然有评者谓其荒唐过甚,惟杀伐江湖,血腥无文。余则以为此乃其美也。
人或云,小说亦传道之书,教育为先。然余以为欲观教者,何不直读四书五经乎?《北海屠龙记》之所以得受追捧,便因其可读。
余以为书之可读,正在真、变、趣、奇四字:真之一字,《北海》中人物,口角之争便是生死之斗,犹如现实中武人之状,何尝文言造作?以此,故气脉贯通,情感淋漓;若论变字,则篇中化用神魔小说及三教之经典,而又于其中求变,或以道语佛偈为人物之名号法宝,以诸子寓言为人物之形貌,此皆见变化于古书也,不知者看之以为玄妙,知者亦可得一乐……
小说能达此四字者,其文自然脱俗,非但百姓喜之,公卿士大夫必亦竞相追逐。若俗书皆此类,如何嫌它多?”
袁宏道把《北海屠龙记》和他所提倡的文学写作“真变趣奇”四字追求联系在一起。
袁宏道的评判标准也很清楚,文学的好坏不应该由像不像古人来评定,不是谁写的文章像秦汉古文谁就是好,而是文章本身好看才是好,他认为写作上的创新都值得鼓励,只有文章题材、内容与过去的文人不同创作者才能写出和古人不同的东西,要不然就只是不断的让历史重复而已。
许仲琳的《北海屠龙记》显然有创新性,虽然没有开创武侠小说那么大,但是怎么样也轮不到其他的小说作家来说它的坏话。
袁宏道的性灵派思想就是这年代文学新思潮的主流,而他自己就是第一号旗手。
他开创的性灵派在原历史活跃时期能延续到清中叶,甚至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只看这股文学新风的后劲有多强就知道袁宏道此时在文坛上的影响力有多大。
他的评论文章一出,还真在文人间引起挺大反响,瞬间说许仲琳小说写的不好的人便少了许多。
这也并非纯靠袁宏道的舆论声量压制了批评者,因为同时也有不少人出来赞扬许仲琳的作品。
最受公认称赞的角度是夸奖许仲琳作品的世界观架构。许仲琳编写设定的能力太强了,《北海屠龙记》之中他也将自己的实力全部展现,加上还珠楼主本来的设定就足够宏大,最后整个小说的世界观被塑造的既完整又深远。
简单来说就是拿着这个世界观套皮都能轻而易举再写出几十本书,养活后世的一大批作者。
《北海屠龙记》连载结束后,紧接着放上的便是王文龙以藏剑楼主人笔名所写的《狄仁杰之通天魔教案》。
明代人哪看过这种诡异玄奇、恐怖探秘的小说?
这本小说一面世,再次开风气之先。
《北海屠龙记》之中化用古代典故、禅机故事写的已经够巧妙了,却还是能够让人知道小说内容是假的。
而《通天魔教案》直接从唐人笔记中拿出种种精怪加以演绎,甚至对着史书上一段留白的内容加以拓展描写,那些玄奇诡异的故事让人难分真假,代入感十足。
一时间江南的读者、批评家全都看傻了。
第350章 保护甲骨如打仗
漳德府,安阳城外,一处破烂的茅草屋中,沈德符正靠在一张烂躺椅上读书,这时就见瘦成一根麻杆的董斯张急急忙忙跑进来:“虎臣,快收拾一下,来人了。”
“来人了?”沈德符一下从躺椅上站起来,紧张的去摸床头宝剑,“又是来的哪个村的?多不多?有没有带着杆棒?”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