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1节

  董斯张跑得太急这会儿手捧着肋部大喘气,用另一只手摆手,道:“不是来的村民,是开封的河南巡按来了,来看看咱们这甲骨坑的情况。”

  沈德符这才将宝剑丢掉挂回去,连忙穿鞋,问道:“他们要看几号坑?”

  “这我也不知,总之是有社中人通知方巡按就要来了,叫咱们赶快收拾立整,到前边去等待。”董斯张一边说自己也到衣箱里去翻出一件干净的儒衫,仔仔细细换上。

  随着董其昌在安阳城外发现甲骨坑,这几年间安阳城外已经聚集了大量金石学家,天南海北的文人互相交流,结成甲骨社,然后共同筹资,进行挖掘、保护甲骨等工作。

  筹钱的事情有大人物去办,于是像沈德符、董斯张这样的小士人就只能来干一线的工作。

  随着甲骨挖掘的持续耗费的金钱以及保护的投入越来越多,甲骨社已然是囊中羞涩,正在四处筹钱,挖掘工作时断时续。而沈德符和董斯张这两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守着这个还没有挖掘完毕的甲骨坑,避免当地百姓前来偷盗。

  这活计纯是义务工,而且进行的非常困难,这些个柔弱文人也守不了几天,但总是轮换着去做。

  沈德符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其实他也是一个小名士,但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科举大业铁下一条心投入国子监去读书,所以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与文人交游,以至于名声不显。

  不过现在的沈德符正在慢慢转变,因为在江南考科举太难了,读不读都是拼运气,按原历史他还要考十几年才能中举,有多少才华也给磨没了,于是最近他正在打算撰写一本杂糅稗官野史、市井传闻、国朝典故的笔记《万历野获编》,看能不能卖书挣点名声,以后要是中不了科举,就以监生的身份当个名士混着算了。

  听闻安阳的甲骨发掘挺有名声,于是沈德符也跑来凑热闹。

  他和董其昌是世交,又刚刚二十五岁,身体还熬得过,便主动来守这个甲骨坑。

  而董斯张也是监生,浙江湖州人,今年才刚刚十五岁,从小体弱多病,人送外号“瘦居士”,之所以会来到安阳,则是因为董斯张对于甲骨文十分热忱。

  此人爱书,虽然身体孱弱,但是却沉溺书海,他逢书即录,手抄书多达百部,因此也得博览群书,原历史之中他将成为万历年间有名的博物学家、诗人,著有《广博物志》等书,只不过天妒英才,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

  这位仁兄英年早逝的一大原因也是他对自己实在太狠,此君体弱多病就算了,关键是不把自己身体当回事,病重情况下还要抄书写作,历史上董斯张留下的诗词代表作就是《绝命词四首》,是他病重的时候加班加点写的。

  两人急急忙忙整理了衣服,又去外头叫来雇佣来保护甲骨坑的护卫,让他们昂首挺胸的站班,显出点甲骨社的排场来。

  漳德府是河南府最北边的一块,在明朝的行政区划之中,除了南侧和河南省接壤之外东北就是京师,西侧便是山西,都是有大量军户的地方,逃军也特别多。

  甲骨社在当地进行挖掘,挖掘工人可以在当地招募,但是看守甲骨坑却害怕当地百姓坚守自盗,所以直接招揽逃军充当护卫,为此甲骨社的两个发起人董其昌以及范允林甚至动用以前在官场上的关系弄来军器震慑宵小。

  大家在用茅草稍加遮掩的挖掘棚外站成一列,远远的就见到以河南巡按御史方大美为首的一众人马赶了过来。

  河南现在最大的官儿就是方大美这个河南巡按御史。

  原本河南同其他省一样最大的一把手是河南巡抚,但是万历三十年时,前任河南巡抚曾如春在河南治水,积劳成疾,升任工部右侍郎,还没去赴任就死于河南。

  万历皇帝深为惋惜,可是却没有再往河南派巡抚。

  万历是什么想法史书上没写,但是可以大概猜测。

  就像前文说过此君经常认为治理地方只有水利军事之类的属于“实务”,其他都属于浪费钱,再考虑到曾如春虽然累死了但是河南的水利工程也修缮的差不多,大概万历皇帝感觉河南已经没有什么多的事好办,那就可以不派巡抚了。

  于是曾如春以后河南省就没有巡抚,巡抚的工作得要人干,于是河南巡按御史只能代理河南巡抚。

  巡抚是管实权的,巡按御史负责监察,现在这两个工作一个人来干,万历皇帝却好像觉得没什么问题。

  随着上一任河南巡按御史杨光训调走,方大美巡按河南继续代理河南巡抚,按原历史他还得交棒一任,在下一任河南巡按御史手上才终于迎来朝廷新派来的河南巡抚。

  方大美现在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身兼河南省一二把手差点没累死,他原本是没打算来安阳的,但叶向高的上疏在京城引起了一定声量,京城那边也想知道如今安阳甲骨发掘到底是什么情况,于是方大美便不得不出这一趟差。

  沈德符和董斯张上来对方大美行了礼,方大美询问了两人的功名籍贯,点点头便问道:“甲骨坑就在前面?”

  “是,前边二百步处有围墙的地方便是丙字坑。”

  方大美跟着沈德符、董斯张一起走上前去,边走边问道:“这里只有你们这些人吗?”

  沈德符点头回答:“社中前辈都在村里做研究呢。”

  “他们为何不来这坑边,难道是怕此地艰苦?挖掘甲骨时他们也不过来?”

  董斯张回答道:“他们年纪大,碰到有人前来挖抢时拦不住,也熬不得夜,所以只有我们这些后生些的在这里值守。”

  “还会有人来盗抢?”方大美有些惊讶。

  “经常有的,”沈德符点头回答,说着他突然道:“大人,前面小心。”

  “怎么?”方大美一愣,视线看向地上才发现。就在他前头一两步的地方草丛间埋着一根绷紧的麻绳,若是沈德符不提醒他再走两步说不定就要绊上去。

  绊索?方大美眯着眼睛往地上一扫,这才发现,更前面的地方居然还稀稀疏疏的洒着些竹签、木刺,再看远处的望楼上一个军户甚至还拿着杆火枪。

  方大美顿时哭笑不得,这群文人保护甲骨还真不容易,弄的跟打仗似的。

第351章 甲骨社的难处

  方大美跟着沈德符两人在发掘现场转了一圈,时间快到中午,于是又跟着沈德符等人去到发掘现场旁边的村子中。

  一行人还没进村就远远的看见一个中年儒生和一个中年妇人在村口相迎。

  方大美一见那人就惊喜道:“石公,你也在安阳?董翁呢?”

  “玄宰这两日到开封去了,我便在此处替他守着,黄中请跟我来。”范允临又指指自己身旁的妇人跟方大美介绍道:“这是我家夫人。”

  方大美再次拱手道:“原来是小淑先生,早有耳闻。”

  范允临字长倩,号石公,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曾经当过南京兵部主事和云南提学,今年刚刚辞官,他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是与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大家,也是被董其昌邀请才赶到安阳来的。

  而他身边站着的是他夫人,名叫徐媛,乃是此时著名的女诗人,和嘉靖年间另一女诗人陆卿子并称“吴门二大家”,范允临加早年穷苦,又和徐媛情投意合,于是入赘徐家,后来他才考中进士,夫妻俩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

  徐家可比范允临家有钱的多,这次范允临来安阳保护甲骨,妻子徐媛也资助了不少钱财。

  这夫妻二人都是此时文坛之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方大美是南京安庆府人,和范允临早就认识,对徐媛的名字也早有耳闻。

  方大美跟着范允临夫妻一起走入村子,发现村中的几座大宅院都已经被甲骨社包下,甲骨社的学者们还自己筹钱建了干打垒的房屋,里头保存着一筐筐、一架架出土的甲骨。

  此时正是午饭时间,甲骨社都是一些文人,于是就雇了村民准备饭食,实物相当简单,蒸杂粮馍馍、咸菜、野菜酱,文人们一边吃着干粮,一边互相研究讨论甲骨文内容,还有人一手干粮另一只手还拿着小毛刷忙碌着清理甲骨的工作。

  方大美也到灶下拿了一份馍馍和咸菜,边走边吃,问范允临道:“既都是有文彩的仕人到此,为何招待如此简单?”

  范允临老实回答:“发掘甲骨需要大量钱财,保护甲骨又需要起大屋,社中钱紧,实在没有能力招待好吃食。”

  方大美奇怪道:“甲骨做成拓片留样即可,既方便翻看,又可以发卖拓片挣钱,以补亏空,有了拓片,保护之事也可简化了。”

  范允临闻言却摇头说道:“之前社中也有此等建议,但我们尝试后发现拓片对于甲骨损伤太大,且拓片所能研究的内容终究不比用真实甲骨作研究,是以现在社中人发现还是要保护好挖出来的甲骨才是最佳。”

  方大美好奇:“有这样说法?”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拓印对于文物是会造成损害的,想要拓印出细节完整的拓片,光用清水不行,行家都得学会熬白芨水,这东西可以使得纸和文物之间的缝隙尽量小,但是对文物表面也会有腐蚀作用,即使只是用清水拓印,干湿交替对于脆弱的文物也有损害,石碑这种文物拓印个一两百次或许还看不出问题,但甲骨文相比之下就太脆弱了,多拓印几次多半就要开裂。

  后世文物保护部门也专门出台规定禁止拓印石刻文物,要是拓印损伤小,一份好拓片的价格也不至于炒到那么高了。

  而且不是新世纪以后拓片价格才被炒上去,早在七十年代一份质量较好的《龙门十二品》的拓片就是领导人和随行人员身上的钱凑在一起都买不下来的。

  甲骨社的成员能够发现拓印的缺点也证明通过一系列实践这些文人终于有了一些基础的文物保护概念。

  别以为这种思想天然就应该产生,其实文物保护思想在这年代绝对属于少见思维。

  就比如唐代记载石鼓文的著名文物石鼓被发现时,虽然许多书法家对石鼓上面的石鼓文赞叹不已,但却没有把石鼓多好的保护起来,一度被留下拓片之后就无人理会,静静的躺在荒郊野外,直到韩愈上疏建议保护,石鼓才被搬到凤翔孔庙之中,那时距石鼓出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即使到此时的明朝石鼓已经被安放到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内,所谓保护也无非是让石鼓不淋雨了而已,还是半露天的存放环境,干湿暑热交替对于石质文物的影响几乎没人在意。

  原历史中要一直到乾隆年间乾隆想把这十面石鼓收到故宫里头自己珍藏,这才让人仿刻了十个新的石鼓放到孔庙去替换,石鼓文才终于得以进入室内。

  相比之下,因为甲骨的质量更加脆弱,再加上王文龙在书信之中不断跟董其昌提出保存甲骨的建议,此时甲骨社对于甲骨的保存相比起其他文物已经算十分讲究了。

  方大美和范允临两人讨论着甲骨研究之时,王同轨则在研究室中四处转悠。

  王同轨字行甫,黄冈人,贡生功名,著名小说家、诗人,《苏州旬报》的兼职记者,他这次是专门跑到安阳来采访的。

  王同轨拿着小本子描写了一通研究室中的环境:未粉的土墙,地上也只垫了黄土,只用了打木蜡而不上清漆的木架子,架子上放着的是一排一排分门别类的甲骨,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几个文人正在埋首工作。

  其实土墙不粉和地上垫厚黄土是为了吸潮,这房屋的地基打得很厚,造价比起普通房舍要高得多,而所用的木架子不上漆之打蜡也是出于烤蜡可以防虫且不易脱落,而清漆长期接触可能毁所文物的考虑。

  但是这些细节写到报道里一定能够让读者心生同情。

  对环境描写一通之后,他又抓着一个正在清理甲骨的社员询问:“甲骨社中有很多用钱的地方么?为什么这座大屋如此寒酸?”

  “有这样的大屋保护甲骨就不错了,”那甲骨社的社员笑道:“挖掘甲骨需要雇力工,保护甲骨坑又需要雇佣护卫,更何况挖掘还需要买地。”

  王同轨一下抓住重点,问道:“挖掘甲骨的地是你们甲骨社买的?”

  那文人点点头:“是呀,安阳周围地势平坦,甲骨埋藏之处大多都是农田,想要挖掘,只能够把田土买来,不然谁会允许在人家田地上工作,光是买田的价钱就已经耗费了甲骨社大量钱财。”

  王同轨记下一笔,问道:“既然挖掘如此困难,为何还要继续挖?”

  那社员正义凛然的说道:“这些都是先商的文字,我等后裔若不发掘研究,岂不是泯灭了祖先文化教诲?”

  接着王同轨又去采访了当地参与挖掘甲骨的村民,保护甲骨的护卫,仔细询问甲骨社的文人们保护甲骨的细节。

  甲骨社中有不少会丹青的文人,王同轨最后还找人做了两幅画,直观地展现村民盗挖甲骨而文人保护甲骨坑、双方发生打斗的场景。

第352章 群情汹汹护甲骨

  十天之后《苏州旬报》发出相关报导,报道中详细叙述了河南安阳甲骨发掘的价值和甲骨社入不敷出、大量珍贵甲骨,无法保存的情况。

  报纸上表示虽然王文龙和江南的许多师生都捐钱支持甲骨发掘,但是这些钱也撑不了多久,主要原因是朝廷不给予支持,所有发掘的人力物力都需要私人调动,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简直是一个无底洞,甚至参与挖掘的文人还可能因为干犯相关率条而受到指责。

  《苏州旬报》的相关报道,用了整整三个版面,介绍了河南安阳甲骨发掘工作的始末,甚至是一些甲骨社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将甲骨文这一重大发现直观地呈现在了江南读者面前。

  王文龙用自己的真名下场写社论,立场鲜明的表示:“前人所研究之金石学只不过是对二三出土器物做研究,可以以为是兴趣使然,然而甲骨的数量已然接近万片,文字上十万,且都是源自同一时期,并可以几乎确定为商人王室器物,以上古之时书写文字难度,安阳所聚集之甲骨数量,说是商代官修典籍也未尝不可。此等史料该由朝廷重视且保护!且甲骨脆弱难以保存,任何拓片、搬运行为都需仔细。为保上古文卷不失,应考虑甲骨社社员意见,是否就于安阳本地修缮房屋储存研究,或仔细斟酌运送之法?若依旧如过去官方修史之法,将甲骨全部运送京城整理,路上难免会有损失……”

  安阳甲骨的发现是这几年整个大明文人士大夫间都在流传的一件重大消息,只不过这件事的流传范围一直限定于属能够接触到金石学的水平较高的士人阶级,普通百姓许多还根本不知道什么甲骨文。

  而《苏州旬报》的这一系列报道,却是第一次将甲骨文介绍给整个江南的百姓,迅速便引起轰动。

  不光是识字的群体,就是普通百姓也通过大量的活报摊听说了甲骨文的相关新闻,首次知道在河南安阳挖出了先商时期的古文献,而且知道这些文献的时代太早,当时连纸张都没有出现,所以只能刻在甲骨上,上面的许多内容都还无法辨识,但是因为文人们财力不足,加上官府也对之不闻不问,这些发掘出来的甲骨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听到这样的消息,众人瞬间就紧张起来。

  不管是文人学者还是士绅官员,甚至不识字的小农小商人,全都反应热烈,希望朝廷赶快保护这些甲骨。

  中华文化自古就尊重文教,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就连不识字的叫花子都知道写了字的纸张不能用来擦污秽之物,那叫侮辱圣贤。

  而现在有十几万个古人记载下来的古字放在安阳,却只有一些文人勉力保护,这情况显然是连最底层的百姓都不能接受的。

首节 上一节 211/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