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09节

  王文龙好奇:“赵先生怎么会来江南?”他可不会自负到认为凭自己的名声就能把这么一个关中大家吸引来江南听讲座。

  赵崡笑道:“我是从河南转道而来,不想如此有幸,正碰上先生开讲。”

  原来赵崡早在去年就已经抽出时间跑到彰德府去看董其昌的考古发掘,而到了河南后赵崡在彰德府留连几个月,又收到了常州朋友的邀请,于是顺便来江南一游,跟他同道而来的还有关西夫子冯从吾。

  两人到达南京时刚巧赶上了王文龙开讲,冯从吾不耐舟车劳顿在馆社中休息,而赵崡作为金石学家对于王文龙的理论十分好奇,于是自己兴冲冲跑来听讲。

  王文龙对于董其昌的发掘研究也有些好奇,闻言连忙询问最近的发掘进展。

  赵崡说道:“我今年初离开彰德府之时董参政刚刚在张德发掘出一个大甲骨坑,其中甲骨数量还在清点之中,但少说也有上百片,而且还没有发掘完。仅仅就发掘完的甲骨,便可看出其中一些甲骨相当完整,但是形制却与之前的极为不同,比如其中有一块大龟板,上面记载了些地名,又不言事,不知是何意思。”

  王文龙说道:“或许是古时所用之地图或是方位记载,我尝见古书中说上古之人以龟板记载四方风名,此甲骨大概便是证据。先生可试查询《夏小正》《尧典》等书,看有否能与其对应的内容。”

  “四方风名?”赵崡微微思索,然后一脸激动的点头,“这说法的确极有道理,我已将甲骨上的文字抄写下来,回去便查书。”

  王文龙友善的说:“国子监中有许多古籍善本,我可为屏国申请借阅。”

  “这太好了。”赵崡高兴后思索说道:“不过这次挖掘出来的甲骨太多,只恐怕懂参政发掘出来也难以保护,还是要有大势力加以帮助才行啊。”

  “的确如此。”王文龙点头说道。

  记载四方风名的大甲骨,在后世的历史上,总共才发现了两三片,再加上赵崡叙述大量甲骨藏于一窖的情况,王文龙怀疑他们很可能发掘到了著名的YH127甲骨坑……

  王文龙讲完课一身疲劳,想着甲骨文的事情,但是回到家已经宵禁,想出门也不行,只能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是国子监的旬休,大明的官员以及国子监都是十天放一次假,这天只要不是太忙碌的职位,基本上都能在家休息。

  王文龙早就给叶向高家投了帖子,于是早早便拿上礼物出门去找叶向高。

  叶向高笑呵呵的迎接王文龙说道:“建阳,我看了人家抄来的你《训诂学方法论》的讲课内容,真真是有见地,若你能把这门课讲完,国子监的学生可是要出几个大家了。”

  “叶司业果然尽责,高升后还不忘考察国子监学生的功课呢。”王文龙开了个玩笑。

  叶向高闻言笑道:“那不怎的?你王建阳可是我带头请到国子监里来的,如今看来请的真是不错。”

  叶向高对于王文龙的夸奖并非单纯恭维,他除了是万历年间的政治大佬之外,自己也是一个大学者,而且研究横跨多个领域,是万历年代诗坛中的馆阁体第一人,史地学家,同时也研究训诂学,后世流传有他一本《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其中就有大量训诂学内容。

  叶向高笑着说道:“建阳将小学中的训诂学独立为一门,且提出若干相关研究方法,这样的见解的确是前人所未有。使训诂能单独成为一门学问,光光是建阳昨日讲学之中涉及的知识之多之杂,便足以令我深感佩服了。”

  王文龙笑着说道:“我之所以开讲训诂学其实乃是因为董参政在漳德府发掘甲骨,其中出现了许多今人不识的字词,若有训诂学的相关研究,想来对辨识甲骨会有颇多方便。”

  他思索一阵又说:“现在甲骨越发掘越多,以个人能力已经难以保全,为了避免甲骨流失,还是要请有司加以协助。”

  叶向高现在已经官居南京礼部右侍郎,对于保存甲骨之事还真说得上话,他闻言想了想道:“这事情得上个折子才办得下来,不简单呀。”

  王文龙听出叶向高不太想帮忙,心中有些紧张。

  他之所以叫董其昌去发掘甲骨,是因为历史上河南安阳的甲骨毁损太严重了。有些资料说甲骨被当作龙骨这样的药材贩卖到市场上是清末才开始的,但只要稍加查证就能发现,龙骨这味药材早就在使用了,而且药典记载的很详细,“龙骨生晋地”,再去查一下龙骨的道地产区排名第一的地方就是河南。

  可以说河南安阳的甲骨从东汉时代就开始当做龙骨药材大量使用,而且还是驰名宇内的那种,甚至在已经发现甲骨的民国时期安阳还在出产龙骨,要直到解放后为了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中华药典》将龙骨删掉,安阳的龙骨生产才告结束。

  而据王文龙猜测,甲骨文之所以千百年间不被金石学家重视,主要是因为龙骨的正常使用方法一直是打粉,普通人家又没有打粉的碾槽,龙骨一向是在药店里现称现打粉的,金石学家基本上都是有功名的大老爷,不会自己到药店里去取药,他们看到龙骨时,都已经是细细的龙骨粉末了,哪知道那是什么甲骨文?

  为啥历史上王懿荣能够在光绪二十五年发现甲骨?看历史记载就知道:王懿荣本人通晓医术,他发现甲骨文时是因为自己跑到鹤年堂去抓药,又正巧看到一大批从河南送来的甲骨堆在一起,这才成为千百年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学者。

  而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通过古董商人到河南收购,随随便便就收到了一千七百多片甲骨,后来第一批考古学家来到安阳,听说他们要收集有字的龙骨,不少当地百姓都拿来一大包敲碎准备磨粉的药材,只可惜那些龟甲都被敲碎只有单个文字,无法联系上下文联,故而所记载的是什么内容也分辨不清,文物价值被毁损的太多。

  但这也可见这东西在市面上流传的有多广。

  王文龙自己在明代便发现药店中有刻有文字的甲骨存在,当时他就知道这东西不早点保护起来,以后的几百年间不知还有多少要被做成药材。

  之前董其昌等人在河南挖峡谷,挖出来的数量也不算太多,而且甲骨坑大多零散,但昨天听到赵崡叙述那片具有四方风物的大骨,王文龙知道他们很可能挖到了YH217号甲骨坑,这下一来王文龙就不得不重视了。

  YH217号甲骨坑原历史上发掘于1936年,是国人认识到甲骨文存在并且发掘以来于河南安阳发现的最有历史价值的甲骨坑,光这一个坑中出土的龟甲就超过1.7万片,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有关祭祀、田牧、农业、天文、军事等内容,而且因为都是同一时期的甲骨,非常方便互相对照。光靠这一个坑中的峡谷就使得历史上的金石学家辨认出了不少甲骨文。

  这个甲骨坑对于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的意义实在太过重大,王文龙知道有了这一坑的一万多片甲骨,哪怕以明代人的学术水平,稍加研究后也能得出大量关于殷商时期的研究成果。

  这种能启蒙明代考古学的重要文物,很有必要积极保护。那一万七千多片甲骨被当地百姓随便摸走一两片,都是难以忍受的损失。

  王文龙劝叶向高说道:“在下真个担心那一坑甲骨会受到毁坏,这些可都是先商时的古物,其时连周公、文武都还未降生,史书上有关彼时的记载也实在太少,若能研究清楚这些甲骨,实在是补先人之所未见的一项大功业。”

请假一天,明天补更

  今天头太疼了,只能请假了,我记得今天加上春节总共欠了六章,明天开补吧。

还在发烧,再请一天,周末前肯定补完

  今天明天跟单位请了两天假,今天有点没缓过来,干脆再请一天吧。

  总共欠8章,好在明天周五了,周六周日没事也能休假,码字时间是够的,只要身体好一点就开始补更。

第347章 文物保护

  “这个……”听了王文龙的一番话,叶向高犹豫说道:“甲骨若要上疏朝廷进行保护,非说得极大不可,但若是如此,带来的影响怕也定是极大了。”

  王文龙明白叶向高的忧虑,古代是没有什么文物保护的概念的,明朝法律对于古物规定保护方法的无非是不可以偷坟掘墓,但对于古物的买卖并没有什么禁止,盗墓之事也是屡见不鲜。

  一些先贤大德、高僧名士的故居、遗物也会被保护,但这并不是法律所要求,往往是信徒或崇拜者的个人所为。

  此时能使得历朝历代都进行保护的古物遗产,都需要受圣贤崇敬观念的影响,比如孔子死后的孔子冢以及孔子所居堂室会被历代朝廷保护起来。

  如果要让朝廷来保护甲骨,那叶向高在上疏之中大概要将甲骨捧到跟孔子的遗物一样地位,这肯定会引起争论。

  更何况《大明律》里不光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条文,且还有“贼盗:发冢”一条,殷墟的甲骨虽然大多不是在墓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古墓中出土的。

  按规定“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在大明朝的早期百姓们还在关心温饱,文物买卖很少见,更是少有人知道文物的价值,所以两百多年前制定的大明律可根本就不会考虑到什么金石学研究、考古发掘。

  这也就是现在朝廷管的宽,不抓而已,要不然董其昌他们在漳德府挖出甲骨做研究,只要是挖到了商人的陵墓,分分钟都得被关进去。

  “这也容易,”王文龙说道,“赵屏国几人是来参加东林大会的,东林书院中也有不少先生对于甲骨文发现颇感兴趣,我可让他联络些名士共同造出声量,届时大人上疏就有背后支持了。”

  叶向高感觉有些棘手,他不明白王文龙为何如此在意考古之事,随口道:“建阳先让我思索几日吧。”

  “此事我一定要促成,”王文龙假装生气说道:“若是叶侍郎不愿上疏,在下就去求李巡抚,若他也不愿意帮忙,我便关了《苏州旬报》和苏州银币厂,辞官回福建!”

  叶向高一脸惊愕,要闹成这样李三才肯定和他心生芥蒂,他不明白为何王文龙对于保护甲骨如此执着,不过反正写篇上疏自己也不会损失太多,他终于说道:“罢了,待我这几日联系同道商议一番,试写一篇折子上去就是了。”

  “多谢大人襄助!”王文龙立刻便开心起来。

  当天下午他就去找赵崡,到达广一时,赵崡和冯从吾两人正在屋中对着一些甲骨的拓片议论。

  见到王文龙进来,两人全都起身,赵崡为王文龙介绍道:“这位便是冯仲好了,仲好,此君便是王建阳。”

  王文龙连忙行礼:“早闻关西夫子大名,今日有幸得见。”

  冯从吾也是上下打量王文龙,颇为开心的说道:“我最喜欢看建阳的《疗疴录》,建阳于此书中描摹世道人心已然到一境界,《尚书古文疏证》更是令人惊讶,我只道建阳年纪定然老成,不想今日一见,还是个翩翩少年呢。”

  王文龙一笑转向赵崡开口便说道:“屏山先生,南京礼部的叶侍郎答应上疏请求保护彰德府甲骨了。”

  “此话为真?那可太好了!”赵崡和冯从吾都颇为高兴,当然,他们此时还不知道那个甲骨坑之中将会有多大的考古发现。

  王文龙和冯从吾虽然是第一次见,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倒还不算远,首先冯从吾的师父许孚远乃是金学曾之前的福建巡抚,早在王文龙于福建辅佐徐学聚时许孚远就关注到王文龙这个人了,而许孚远又是第一批发现《尚书古文疏证》利害的文人、把《尚书古文疏证》带上京城的丁元荐是许孚远的弟子,和冯从吾的书信之中师徒也经常讨论王文龙。

  除此之外,王文龙在江南物理社中重用的名士王徵也是陕西人,王徵的舅父张鉴也是关中理学名儒,张鉴和冯从吾关系相当不错,就靠这一层关系,冯从吾和王文龙两人也自然亲近。

  这年代天南海北的名士常常彼此闻名,但能够见面的机会真是不多,好不容易在南京碰上,说了两句话王文龙便拉着两人出门。

  在秦淮河边找到一处酒楼,赵崡坐下便问掌柜道:“你们这儿有什么酒?”

  “回老爷的话,新进的有银瓶山阴酒,乃绍酒中极好的。”

  赵崡问道:“是路酒么?”

  那掌柜连忙笑着回答:“南京绍兴地方虽去不远,然而家酒也是到不了的,到了此处的自然都是路酒了,我们生意人说了不算,老爷吃了就知是好哩。”

  赵崡道:“拿来尝过方知。”

  那掌柜的应一声而去。

  王文龙自己并不经常喝酒,而且每回出外人也都是把酒水备好了的,他少有到酒馆里自己点酒的经验,见那掌柜走了,这才颇为好奇的问道:“屏国不曾来过江南,对于这南京的酒坊如何这般熟悉?这路酒又是什么?”

  冯从吾闻言一笑,对王文龙说道:“屏国兄可是酒道中的老手,这一点旁人确然是不及的。”

  “冯兄莫要取笑,”赵崡笑着说道:“绍兴话、绍兴师爷、绍兴酒,世人都说此为‘绍兴三通行’,我虽在关中,但如何不知?其实我以为绍兴话不过州人口音,绍兴师爷的本事有心也可学之,唯独绍兴酒,乃是会稽山阴之间水最宜酿,真真是他地学之不去。至于家酒则是绍兴人自己酿了在州中饮用的酒水,路酒则是用来外贩的酒水,路酒往往胜于家酒。”

  这回到换了冯从吾听的好奇,他问道:“人都说‘留了好处自家吃’,怎么照屏国所说意思,绍兴本地的家酒反而不如路酒了?”

  赵崡解释说道:“酒水远行易变质,或酸或苦,非极佳者不能远卖,所以路上远卖之酒必然要极佳才可。是以甘陇、桂林之地绍兴酒皆绝美,听闻若到了关外更是仙露琼浆一般,但到了南京这几日所喝之绍兴酒总是差些意思,如我昨日所饮的绍酒若非是窖藏数年几乎不堪入口了。”

  王文龙听的也是颇为好奇,想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黄酒虽然性致比水更稳定,但是这年代交通不便,要把绍兴酒运到关中去随随便便都要耽搁个大半年,一路上日晒雨淋舟车劳顿,到地方还能够不变质的酒质量肯定不差。不像后世,随便一勺防腐剂加进去,无论好酒还是坏酒都没有变质的担忧。

  三人谈话之间,那掌柜的便将酒水送了上来,果然是一尊漂亮的银瓶,瓶子上还簪刻“山阴吴氏老坊佳酿”的招牌。

  拆开泥封,香飘四溢,不光赵崡瞬间眼前一亮,就是王文龙也不自觉咽了一口唾沫。

  赵崡连忙喝了一杯,然后便连连点头道:“此为我到南京之后所饮最佳者。唤做什么?”

  那掌柜的笑道:“这是吴氏的女儿酒,窖藏十六年,一坛酒已缩了只剩七成,专门分到银瓶里装着,一等一的好绍酒呢!”

  这也是他看到赵崡的确懂酒这才会将好酒拿出来,要只是王文龙和冯从吾来,多半见不到这女儿红的面。

第348章 王建阳题字

  赵崡觉得这酒美便不停喝起来,王文龙等待酒热后也喝了一杯,只觉得入口醇厚甘甜,酒香醉人,哪怕他不是多喜欢喝酒,也不禁觉得好喝。

  不过光有寡酒也不是回事,他便又问道:“你们这铺面左近可有什么吃食?”

  这年代的店铺销售品种单一,酒铺就是专门喝酒的,饭铺就是专门卖饭的,豆腐店就是专门卖豆腐的。

  不像后世的店一家店又卖包子、又卖炒菜、又卖酒水还卖烧腊,理由也简单,一家店备不了那么多货。

首节 上一节 20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