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06节
不过现在的白瑜还完全没到靖识先生的学术高度,只是个训诂学的入门者,但他的志向和天赋已经显露出来。
白瑜一见王文龙就激动不已,颇为崇拜的说道:“建阳先生什么时候能再在国子监开讲训诂之学?”
王文龙摆手笑道:“课程还在准备,过几日再说。”
“还要等待几日呀?”白瑜追着问。
白瑜去年被拔贡,到南京读书,那时王文龙在国子监开讲文字断代学已经到后期,白瑜听闻这讲座的名声也去听了几场,然后就对王文龙的学问推崇之至。
这大半年他可是把王文龙《尚书古文疏证》以及《文字断代学讲义》都快翻烂了。
“文字断代学?讲课?”听着两人对话,叶绍袁一脸疑惑,了凡先生袁黄擅长的是天文术数等杂学以及经学,对于训诂学等小学的研究还真不深,袁黄看王文龙《物理学讲义》的次数都比看王文龙的训诂学研究要多。
甚至叶绍袁都只知道王文龙写过一本《尚书古文疏证》引起了一些声量,南京这边刊印的《文字断代学讲义》本来印数就不多,而且还是去年新出的,这两年都隐居乡下闭门读书的叶绍袁听都没听过。
而这时见到白瑜一脸崇拜的看着王文龙询问他在国子监讲学之事,叶绍袁就更是不明所以。
王文龙不是失去了福建的幕僚职位才北上南京求活路么?怎么又能到国子监讲学?难道现在连个幕僚都可以进国子监开讲了?
叶绍袁正在疑惑,就听白瑜说道:“仲韶去年没到南京,想是不知那场面有多大,建阳先生去岁上被举了国子助教,于国子监开讲文字断代学,听者云集,一场会讲怕不是有五六百学子前来,那场景人都说是永乐年后南京国子学中未曾见的。”
“助教?学官?”叶绍袁彻底懵了,傻傻的看着王文龙,眼中满是惊讶。
王文龙一笑,王平保已经指使着丫鬟仆人将家里的东西都抬上岸去,滑竿马车也都雇好了,王文龙冲叶绍袁拱手道:“仲韶,下次到国子监可来我家坐坐。”说完便下船离开。
“叶世兄……以后为人还是莫要太过浮躁……”沈宜修牵着裙摆走到跳板边,忍不住对叶绍袁说了一句,然后就和李国仙一前一后下了船。
王平保又回来,指挥着王文龙雇的两个挑夫从船上抬下来一个大箱子,那箱子颇为沉重,船只又小,码头上互相挤挨着,两个挑夫脚下一个不稳,箱子便往旁边一倾,就听得箱子中一阵沉闷的撞击声。
王平保对两个挑夫破口大骂,而叶绍袁听到那声音,又看到那箱子在船上的分量,却是再次心中一惊。
分湖叶家每年走水路收田庄钱谷时也是用的这样大的箱子,这场面叶绍袁幼时在家中见过不少次,从那箱子的重量以及里头翻滚的声音,叶绍袁毫无疑问的知道那箱中装的就是白银,而且还是十两一锭的大银。
就这一箱下去,怕不得有上千两银子?叶绍袁彻底呆了。
王文龙这回去苏州,结了一部分《苏州旬报》的利润,还有当地官员太监的表示、制币机的分红,入手也有大几千两,回南京,自然要带些钱财到南京家里使用。
这时叶绍袁又见白瑜急忙跟上去,追星一般询问王文龙是什么时候能在国子监开讲新的训古学内容,下一次会讲又是什么方向。
叶绍袁呆呆愣在船上,被江风吹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合着他这大半天一直在王文龙这么一个有官身的大佬面前显摆家世身份!
再想想自己昨天开始就炫耀着自己家里一季收多少谷子,自己如何的有钱,叶绍袁尴尬的恨不得跳到这秦淮河里去再不见人。
王建阳,你明明如此有钱,为何不说呢?
不过他又想了想王文龙这一天来的表现,似乎人家也没说过自己穷困潦倒,一切都是因为他要显摆,王文龙只是没有说穿而已。
将自己同王文龙两边的风范气度以及背景,一一对比而去,叶绍袁越发觉得自己无地自容,哪里再敢对王文龙生出什么妒忌怨恨的心思?想来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想到这个名字他都要脸红了。
……
成贤街,南京国子监。
王文龙回南京稍加安顿,下午便连忙回到国子监销假。
在新任的国子司业处写完销假文书,王文龙送上礼物,对方颇为高兴。
就在王文龙去苏州的这段时间叶向高已经高升南京吏部侍郎,因为沈一贯的打压所以他还是没能离开南京,但是官职之上已经压不住,总算是升到了侍郎一级,而且这么多年叶向高都没有离开官场,资历也刷到足够,可以说是做好了入阁准备,就等一个时机了。
和新任司业寒暄一阵,国子司业才说起正事:
“建阳这几日先不忙写讲稿,且跟众监官一道去市面上巡查一番、看管监生如何?”
“巡查?”王文龙颇为不解,自己是国子监的学官,又不是兵马司的班头,巡查地面这事儿和他有什么关系?
第341章 诸生大游行
国子司业对王文龙解释说道:“自洪武十七年以来,国子监对监生便明确了管辖之责,如今南京城里跑了两三百的监生都去留宫上疏,若是出了什么错处咱们国子监也要担待。如今绳愆厅的王监丞一个人看不过来,为了能执行监规,说不得国子监中的学官都要出一份力了。”
正如王文龙所想的,国子监害怕监生在南京上疏事件中出什么纰漏,所以必须派官员上街去规范学生们的纪律。
而且还不仅仅是规范纪律,司业一番解释,王文龙这才知道国子监的规范非常严格,南京国子监早在洪武年间就制定下了“十二条禁令”,对于师生的品德、言行、纪律、学习等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且设立绳愆厅专门负责监督监生。
洪武年间国子监的十二条禁令也是如今大明所有官私学校校规的模板。
虽然随着国朝取仕的方法改变,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早就没有多少人遵守,但是碰上现在这样诸生上书大闹的事情,南京的学官人人害怕。
毕竟跑到街上乱转的诸生已经上千,不出事还好,万一哪个诸生闹出大事:比如一激动把若干倒楣税监打死、或者是以死明志、鼓噪暴动……
这档口人人自危,可别希望上头体恤他们国子监学官人数少管不过来,一旦出事肯定是追责到位的。
就看谁倒霉了。
比如犯事的读书人是宗学生,南京宗学的官员就要吃挂落;犯事的是某县学生,此县的教谕也吃不了兜着走。
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数量最多,以往没事的时候都经常有监生犯错连累国子监的官员,这档口,国子监的上下学官怎能不战战兢兢?
别说王文龙了,就是他面前的司业大人把监中今日的事物处理好后,也得到街上去维持秩序,他只要做出个积极奔波的样子,就算真的倒霉碰上哪个监生头脑一热闹出大事,司业大人还可以表示说自己已经兢兢业业执行法度,被处罚时也能请求网开一面。
王文龙算是听明白了,这国子监的学官就像前世中学老师一样,可不是上好课就行,学生打群架、校门口执行纪律、去黑网吧把学生带回来,啥破事儿都得操心。
也是王文龙回南京的时间不巧,如果他晚半个月回南京销假,国子监也没办法抓他上街了。
既然司业大人如此说,王文龙自然积极表示同意,当天下午王助教就穿着一身八品的官袍到大街上去维持游行学生的纪律。
……
南京故宫,洪武门。
南京守备王允中看着下面吵吵嚷嚷的一群读书人只感觉头疼。
大明实行两都制,南京也是首都,里头塞了一套南京六部,随便提出一个人都是尚书侍郎的,应天巡抚的官职比他们还小,小小巡抚可没有管理南京事物的大权。
明代的应天巡抚不驻扎在南京应天府,而是驻扎苏州,管理南直隶以南的各州府事务。
而明代主要负责管理大明留都的乃是“南京防务堂会议”,此会议的三大佬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守备。
此时,南京兵部尚书是防务堂会议之首,文官,面对有党争背景的诸生上疏表现出了避之不及的态度,昨天,尚书大人正式生病了,今天就没来上班。
南京守备太监躲在留都皇城里没出来。
只剩下南京守备王允中处理纷乱场面。
南京守备规定由勋贵担任,历任南京守备至少是个伯爵,还得是能干的那种。
王允中就很符合这个要求,王允中出生在勋贵家庭,世袭成山伯,曾经镇守湟中,在甘肃随巡抚征讨松山草原的各部鞑靼人,有名将之望。
伴随着城墙下面的嘈杂声,王允中的干儿子、他帐下的亲信游击王沁一脸震惊的跑上城墙:
“伯爷,这些人把洪武门给堵死了,若是谁放把火说不得要闹出大事,让亲兵拿棍棒把他们驱散吧!”
“胡闹!”王允中脸都气歪了:“这些都是读书种子,不要得罪,先过去问清楚他们堵着洪武门究竟想做什么再说。”
王允中心中直骂自己这干儿子只在草原上打过鞑靼人,脑子一根筋,如果能够打书生的话他早就派手下人杀出去了,若是武力镇压,这些读书人真能把南京的天给掀了。
王沁连忙跑下去询问,等了不久,他便又急急忙忙跑上城墙来回禀说道:“伯爷,聚集在洪武门的这些人都是转运司儒学的秀才。”
王允中作为南京守备管理的就是南京的卫所兵,奇怪道:“他们既然是转运司的卫所子弟,为何还来和咱们守备兵丁为难?”
王沁也是见了稀奇般解释说道:“那领头的秀才说是怕咱们守备司的士兵动手,所以转运司儒学的秀才要做第一道墙,说什么若要杀秀才,就让南京的守备卫所兵从他们卫所的读书子弟身上先碾过去。”
“胡言乱语!”王允中骂道:“唉,跟他们说让他们去堵朝阳门和玄津桥,洪武门这里被堵了南京卫所兵都没法指挥了。”
王沁苦笑说道:“那些转运司的秀才说话也不做准,他们又不是领头的。”
王允中一个脑袋两个大:“这转运司的子弟也是一群傻瓜,给人家出这个头做什么?他们岂不知被他们堵在洪武门里的卫所兵都是他们的叔伯兄弟,他们害谁不好?害自己人?”
“伯爷,现在该如何是好?”王沁问道。
王允中想了想说:“把咱们手下转运司的卫所兵调出来,让他们去看看有无认得的读书人,说点好话给人劝走,被他们这么堵着洪武门,内外军令不通,南京城里该闹翻天了。”
王允中也是没办法,这群读书人劝劝不听,打打不得,只能找点亲戚朋友关系,看能不能先把他们骗走,起码让他军令能从洪武门出去,先能把城外卫所调进城里来。
调卫所兵也不是为了弹压地方,而是要赶快在南京城里站班、监督纪律。
上千个读书人把南京城里搅得一团乱,江宁、上元两县的衙役捕快哪里看管得住?若是没有卫所兵站班震慑,不知道多少霄小之徒会趁着这时候到街面上偷窃抢劫。
王沁得令,连忙到王允中手下的卫所兵中寻找,还真找到了十几个从转运司调来负责守卫城防的军户,把人全派出去,抓着那些转运司儒学的儒生们就攀亲戚,劝了半天,终于是让他们让开一个口子,王允中派了几个亲兵从口子出去,快马出了中和桥,到成外卫所去调兵进城维持治安。
转运司儒学和卫儒学等是明朝官办的专门教军户子弟读书科举的官学,学生质量差,教学质量也差,军户子弟想考上科举,基本上都是到私人书院或者是府县二学中读书才有希望。
而越是差学校的秀才越想要在诸生中获得尊重,也不知哪个秀才一鼓动,这转运司儒学的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英勇居然带头来堵洪武门。
也好在来堵门的是转运司儒学,如果来的是南京宗学的儒生,王允中会更加头疼。
南京宗学里一大堆勋贵故旧甚至是宗室子弟,多半都是勋贵之家的外围成员,没多少钱,但说出来都有偌大名头,那才是捏不得碰不得,想赶都赶不走。
这群儒生渐渐的从洪武门离开,又跑到玄津桥去游行,一路上大念着反对税监的口号:
“官惟丐罢,民惟乞死,陛下宁不惕然警悟邪?”
“毋谓诸生祸乱之言为未必然也!”
“大驱税吏,改以船引!”
“……”
第342章 王助教抓纪律
路边上,穿着一身官服的王文龙拿着一杆毛笔,另一手托着国子监绳愆厅中领出来的“集愆簿”,装出一幅谁犯错我就记谁的样子,表情严肃。
王文龙自然认不得那么多监生,所以他旁边还站着个国子监的厨役帮忙认认。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