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4节

  过了鼓浪屿,眼前就是厦门岛了,船一到岸边就见到码头上挤了大片的人潮。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青壮年,只不过各个衣衫褴褛,看起来精瘦,一见有船只在码头停下就连忙围上来。

  “东家东家,要人扛包么?”

  “东家,叫我吧,我有力气。”

  “东家,两个铜板给你扛到城里去。”

  周围传来乱七八糟的喊声,原来这些人不是讨饭的乞丐,而是码头上抢活的力工。

  这样的还已经是年轻力壮,王文龙远处一看,就见远处的树荫沙滩上满是衣衫褴褛的人畏畏缩缩的往这里看来,羡慕的想要上来扛包,但是又没力气挤进来。

  这些扛包者为了抢工挤成一团,王文龙船只的跳板刚刚放上瞬间就被人堵上了,想下脚都没地方。

  “哎呦。”李国仙的丫鬟刚踩上跳板,居然这些抢活的人直接把跳板给挤的一滑,跳板几乎掉到海里去,她也吓了一跳。

  还是布政使司衙门的吏员生怕王文龙的家眷出危险,停了船之后就带着穿皂服的衙役跑过来,衙役掏出铁尺晃悠着吼了两声,那群扛包的力工才纷纷散开。

  为了安全王文龙,让吏员去给沈宜修李国仙还有他们的丫鬟全都各自找了轿子,等女子坐入轿中之后,一群男人才拥着几顶轿子一起往厦门城里走。

  走出码头范围,回头就见流民一群一群的挤在码头上,臭气熏天,李国仙惊呼:“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王文龙说:“多半都是想去大员的,今年受灾太严重了啊。”

  现在秋收已经快要结束,一季的红薯南瓜全都已经收获了,但三一教的赈灾银台在收回之后马上又发完,因为今年的天气太恶劣,第一季水稻因为天冷减产之后,第二季又遭遇了洪涝。

  在沿海的一些县,两季红薯南瓜的产量甚至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主粮稻米,红薯已经成了许多人家的主食。

  破产的小地主无数,许多小地主为了不卖祖产只能拼命借债,三一教的银台回款之后再放贷,发贷速度比第一季放贷时候快了几乎一倍。

  但福建在万历二十九年的大明受灾情况甚至都排不上号,河南的黄河改道、贵州府定番地震,贵州东部各府以及黄平五司自正月至六月不曾下雨,都已经酿成了可以记上史书级别的饥荒。

  其中贵州的灾情最为严重,贵州巡抚上报具体灾情之后朝廷立马决定将湖管四川二省拖欠缴纳的协济银粮钱米全部押运到贵州赈济灾民。

  不能不救,贵州去年刚刚打完杨应龙之乱,今年又遭遇如此程度的饥荒,如果再不加以赈济,分分钟就要全省大乱。

  远不止贵州,哪怕福建现在都出现了白莲教,闽西闽中已经土匪四起,汀州的村子收红薯时甚至出钱请当地卫所兵出兵保护,土匪也饿极了,为了抢红薯都能动手。

第238章 即视感

  “静观先生,前边就是厦门城了。”

  王文龙点点头向远处眺望而去,就见在空旷的土路上,两边出现了一些草棚子,再往前就是城墙。

  一行人走进关厢,耳边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招工喊声。

  “有没有会莆仙话的?只要会莆仙话的!”

  “要女人,能生养的,是不是泉州人没关系。”

  “……”

  王文龙总算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店铺了,全都是人牙开的。

  衙门给的移民条件是人银三两,三户牛一头,但在如此多灾民的情况下这条件自然而然会打折扣。

  这些难民在福建已经活不下去,只等着去大员开垦还有一口饭吃,不给钱都干。

  不少人直接做起二道贩子,通过各种途径把安家银克扣了,然后直接招募这些穷苦的难民过海峡。

  更有甚者,直接买卖人口,主要是买女子。

  大员岛上女子奇缺,别姓后世台湾流传“有唐山公没有唐山嫲”的说法,说什么明清去台湾开垦的都是青壮年男性,而他们的配偶大多是台湾原住民,看看历史文献就知道,光是在郑成功时期台湾的汉族人数就超过二十万,而台湾原住民人数才不到十万,而且彼此之间还经常闹出矛盾,能够做生意就不错了,汉族男子娶原住民女子为妻的比例少之又少。到清末台湾岛上的人口更是已远远超出了原住民女子数,靠原住民女子根本生不出那么多人口。

  事实上大多数开垦台湾的闽人男子找的也是从福建“过唐山”移民过去的福建女子做配偶。

  不过在开台初期有胆量渡海的女子实在是少,许多开垦村子都急缺女性。

  从码头出发走到关厢也有个二里多路,抬着沈宜修的头轿轿夫走累了,叫旁边人顶上换个肩膀,他拿斗笠扇着风,看着旁边陪走路的衙役,又看看王文龙和善,笑着打听道:“老爷和几位公爷想是要去看夏教信徒出海吧。”

  王文龙问道:“你也知道今天夏教要出海?”

  那轿夫头子道:“这是自然,冬半年敢过大员的也就是三一教的人了,如今说着为了缓解灾情,一船船的把人往大员送呢。”

  台湾海峡最适宜航行的时间是夏半年的前五月,无风无浪,冬半年的风浪无常,只有三分之二时间段能正常航行,最危险的是农历六七月,那时出海很容易碰上台风和黑潮,哪怕是老海主也不敢走。

  王文龙问道:“你们在厦门待的时间久,过大员海上风高浪急,那些去开垦的人会不会怕的不敢去?”

  “怕是怕,”那轿夫说,“可总比饿死好不是,过海的确九死一生,但据说只要成功登陆那就不愁了,第一年开垦土地,第二年就能种一些粮食,大员岛上的土地可是肥哩,溪水又有,再也不怕受饥荒的了。像如今这般的年景,我要没有这几顶轿子做买卖,说不得也拼上性命去过海峡。”

  王文龙点头,福建比较方便种地的地方就是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四大平原,此时八闽百姓对于良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后世历史之中台湾开发其实是福建民间长达三百年前赴后继积累后的基础,清代光绪年间福建人口才两千多万,而台湾人口就有三百万,几乎都是百多年里移民过去的后代。

  且明清两代开垦台湾土地的大量投入更也是从福建民间筹集的,投资的原因也很简单,历史记载晚清时台湾“晚稻丰稔,资赡内地,是以户鲜盖藏”——台湾的大地主家里粮仓都没多少粮食,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大多数用作商品粮卖往福建。

  晚清时福建人对于台湾几代人的开垦已经有了极大收获,台湾被建立成福建的粮仓,滋养着福建百姓。

  而甲午之后台湾被侵占等于直接把福建民间三百年积累的心血剜了出去,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是历史书上寥寥几个字可以概括的。

  当时不光福建民间许多商人、宗族资金链直接断裂,更关键是使得福建全省粮食都无法自给。

  光绪年间福建人口两千六百八十万,到了解放前福建只剩下一千一百万——只有光绪年间人口的四成,要知道甲午海战到解放之间也才隔了不到五十年。

  原因是福建的粮食供应本就紧张,又失去了台湾岛这么一个经营三百年的粮食基地,福建百姓不想饿死只能下南洋讨生活。

  清代之前福建人的确爱出海做生意,但是移民的习惯远远没有那么强,例如同为八闽文化影响的台湾就没有像福建沿海这么大比例的移民,福建这种移民习俗最早不是什么文化习惯,就是被逼出来的。

  ……

  进了城门,王文龙等人先找到驿站把女眷安顿好,接着王文龙就前往城中的三一教堂。

  王文龙来到教堂中时就见这里俨然是一片大工地,卢文辉亲自监督着一群教徒在那儿砸石头,混三合土。

  王文龙走上前便笑道:“夏教是要在此起一间大寺庙了。”

  卢文辉回头见到王文龙,颇为高兴,笑着说道:“这岛上风太大了,原本想搭个茅草屋应付,没想过不了几天屋顶草苫就被吹飞,干脆在此建上一间砖石寺院。”

  厦门岛在海上,平常风就不小,传到后世的古建筑都是红砖古厝,哪怕从唐朝就建立的厦门南普陀寺主要建筑也是砖石加木构,单纯的木建筑根本扛不住风。

  王文龙看着这大工地的场面,问卢文辉说:“三一教上岛开辟的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

  卢文辉笑着道:“建不若先带你去庙里看看。”

  王文龙跟着卢文辉一起走进庙中,穿过那一大片工地就见后头出现了一排排的夯土房屋,原来是之前临时修筑的三一教庙宇。

  他们走进庙中,就见到处都是人,有人在一起听会讲,有些人在忙忙碌碌的洗衣做饭。

  王文龙看着这规模,惊讶问道:“这些都是要过大员去的?”

  卢文辉点头:“这一次要去五百人,有老农、有账房、有医生、有工匠、有猎户……”

  王文龙惊讶说道:“怎么凑齐这些人?”

  “兴化府好几个村里一半的人口都来了。”

  王文龙目瞪口呆,三一教这是打算去开辟殖民地啊。

  正在这时,王文龙又听见后场传来呼呼喝喝的声音,跟着卢文辉一起走过去才看见,一群群的青壮手中正拿着竹矛团牌之类的武器演练阵法。

  王文龙惊讶:“你们上岛开垦怎么还练习军阵?”

  卢文辉看了那些人一眼,说道:“我们开垦地的土人有些愿与我们通商合作,但有一些却十分蛮横,为了保护村坊,只能如此。”

  信他个鬼,除了竹矛团牌之外,王文龙明明看见后头还有人拿着鸟枪,有这火力还说什么保护村坊,多半是要持剑殖民。

  和其他海商找些没有原住民的土地去建立贸易港口不同,这群三一教徒在台湾岛的肥沃山林中开垦,大量和原住民接触后哪怕原本宣传的再和平,三一教此时也自发开始学习如何开拓殖民地了。

  王文龙建议道:“夏教上岛后也不要一味使用武力,要会边打边谈才方便立足。”

  卢文辉笑道:“那是自然,我们第一块开垦地边上已经有几个土人村落信了本教了。”

  王文龙点头,三一教本来就以教授信徒保生治病为立足法门,掌握相对台湾岛上土著更有优势的医术,再加上拥有武力和信仰加持。

  现在又有负责整理思想教务的卢文辉直接到厦门岛主持开台事宜,王文龙知道他们肯定是尝到甜头打算开辟三一教的殖民地了。

  不过这套班子的即视感也太强了,这是把传教殖民那一套自己悟出来了?

第239章 开拓之功

  “出旗!”

  “擂鼓!”

  “咚咚咚咚咚咚……”

  伴随着响亮的鼓声,三一教的信徒们正排成整齐的队列,手中拿着团牌、开山刀以及长矛之类的武器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厦门岛因为地处九龙江入海口,走内河与外洋交通方便,所以一直是走私贸易的主要口岸,虽然厦门城的建设不算多繁华,但是此地的港口设施却有不少基础,在万历时能出海的港口已经不止一处。

  三一教的海船已经安排在港口聚集,可是这几天根据教中善于航海的老水手观察,海上应该要起大风浪,所以出海的日期一再拖延。

  三一教的主要传教对象是小地主以及小商人群体,这里头各种职业都有,很容易组成开拓团,而普通的农民信众则被组织起来,由一些原本就是打倭寇练出来的营兵负责教育。

  三一教的军事教育远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简单,关键是要认识军队旗号,还要学会听不同的金鼓,前进后退,分散集合。

  “当当当……”

  一阵鸣金声响起,组织在一起的信众却没有往后退,而是按照训练的要求分成两翼展开,接着就有人把一辆辆小车从队伍的间隙中推出来。

  有些农民惊讶的看着那小车上的弗朗机炮议论纷纷。

  这弗朗机炮也不知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弄到的,比起军队之中用的结构简单了些,没有快速转向的转盘,铸造的也较为粗糙,但依旧是军器就连王文龙都看的目瞪口呆。

首节 上一节 14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