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4节

  “要我们出钱帮朝廷移民还是好机会?建阳公莫不是在说笑话?”

  杨天生也端起茶水喝了一口,见王文龙老神在在,他笑着询问:“建阳公你且说说。”

  “大员地方广阔,移民方向朝廷也不过问,占了村子大的地就是土保正,占了县城大的地就是土县令,可以在海上囤货往来,又可做海主的补给基地,泉州李家已经答应入伙。”

  “李旦?”杨天生颇为惊讶看着王文龙,福建海商对于李旦的行事风格都极其熟悉,知道这老小子一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虽然他也听人说李家二姑娘给王文龙做了妾室,但是杨天生等熟悉李旦做事风格的人都知道,即使这样,李诞也不可能为了什么亲情关系就做亏本买卖。

  王文龙笑着说道:“大员距离倭国极近……”

  杨天生脸色稍变,连忙询问:“朝廷不会在大员派驻水军?”

  王文龙一笑,喝着茶说道:“朝廷派不派水军我不知道,但肯定会派兵去大员岛上剿除倭寇,不可能又往岛上移民,又让此地成为倭寇巢穴,哪怕是移民之后也最好不要在岛上行不法之事。”

  杨天生失望说道:“建阳公不要耍笑,如此还说什么?”

  明朝对于海禁的政策一直有松有紧,远放外洋的船引更是只发出一百多张,并且由于刚刚打完万历援朝战争,所以还在实行对RB的禁航令。

  但是RB航线安全、路近,利益远比走西洋要大,有时甚至能相差到十倍以上。

  福建衙门一直在抓往RB的走私船,但是民间却屡禁不止,海主们对此颇以为苦。

  事实上几十年后郑芝龙开发台湾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在海上造出一个三不管地带,有如此广袤一片土地成为自己船只的补给基地,可以使得他们海主不受大明、RB、欧洲殖民者任何一方的掣肘。

  把此地建成去RB的走私基地,不说什么做土县令、土保正的好处,光是可以帮助藏匿走私物资,提供船舶休息的港口,那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王文龙肯定不可能许诺朝廷不往台湾派水军,事实上这两年沈有容就要去打台湾岛上的倭寇了,但是就凭大明怎么可能抓得完?

  他从袖筒中取出一幅大员岛的简略地图,将后世台南基隆等位置都指点出来,然后笑着说道:

  “虽然水军要去巡逻,但我觉得效果怕也有限,福建的水军在福建本土都防不住走私船出海,何况大员整个岛几乎都是林地,沿海都是良港,就那几千水军,再巡逻难道能防得住你们海主走私?这怕是以后开发大员的大难点呀……”

  杨天生眼神一凝,虽没有说话,其实内心已经大为震惊。

  王文龙没有把话说透,但杨天生终于也明白了王文龙的意思,的确,开发大员岛,得到一个背靠福建老家同时大明又无法完全管理的自有基地,对于他们这些海主来说完全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只是这事情非极有大魄力之人不能成就,而王文龙作为徐学聚的幕僚居然上下联络,让福建官府以及他们这些海主都看到了开发大员的好处,这一条线几乎让他跑通,这可真不容易。

  真不愧是八闽顶级的智囊!

  杨天生这时终于不再抵触,带上几分佩服神色,用商谈的语气对王文龙说道:“前景虽好,但恕在下直白,此事投入极大,做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220章 沈家父女看女婿

  杨天生道:“一人三两银子,一万人就是三万两白银……白银还好说,咬咬牙大家出也就出了。可三户一头牛,想要开发大员岛不是要送上万头牛过去?怕不是把一个州府的牛买空也没有这样的数量?”

  王文龙说道:“先把事情办起来,先到的先得利,能不能开发整个岛于列位来说也不是要考虑的事情吧。”

  “呵,说来也是,”杨天生笑着说道,“我们不是官府,有一地存身就能回本,只是建阳公鸿图大志,我忍不住担心罢了。”

  王文龙一笑,眼中满是精明的开始解释:“每户给银三两有什么关系?那岛上只有零散的开垦村庄,百姓拿了银子还不是找海主买东西?给了多少银子,最后都会回到你们口袋里。至于耕牛,村里的耕牛难道还会杀来吃肉,送上去多少头就是多少头,又跑不了。”

  郑芝龙开发台湾岛的这点手段,用后世的经济角度去分析完全是肉烂在锅里,所谓分给百姓的耕牛白银,在无法出岛消费的情况下无非是把郑芝龙的财产从福建搬去岛上而已——甚至比放在福建更加安全。

  听了王文龙的解释杨天生一愣,然后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建阳公所言倒是不错,只是先生真有如此信心?”

  “我自然有信心,”王文龙点头说道:“这事情有利无害,既能够看到趋势,未来定然不会出我所预计的轨道,无非是早做晚做而已。”

  杨天生本来还对这次开发抱有怀疑态度,但听他一番话后却已经转为支持,他颇为感慨的说道:“静观先生如此头脑,若是做个海商也是一等一的。”

  王文龙道:“现在福建灾情紧急,许多流民盘踞福州漳泉,正是招揽百姓前往开垦的大好机会。招揽流民开垦能够快速聚集劳力,还能帮助衙门减轻流民压力,同时也是大善事,何乐而不为?杨大户也是闽人,想必也想为桑梓做些事情吧?”

  开发台湾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现在王文龙绝对组织不起历史上郑芝龙开发台湾那样的实力,事实上他所说的李旦愿意合作也只是扯虎皮做大旗而已,他那老岳父实在不愿意做这种大投入慢产出的生意。

  李国仙回娘家三次,最终李旦才答应给个一千两打发打发,用船帮忙运人的话根本没说。

  但无所谓,哪怕先期移民只有一千人也是开了个头,只要初期移民可以立住脚步,等上一两年有了成果,开发台湾的事情就将无法阻挡的进行下去。

  杨天生闻言点头笑道:“别人不说,建阳先生已先把我给说服了,我这就回去同同道们汇报此事。”

  王文龙拱手道:“我为福建百姓先谢过各位。”

  杨天生起身,对王文龙拱手:“那在下就先告辞了。”

  “慢走。”

  沈珫也走出来,送杨天生带着仆从走跳板下了船,看他们划着小船离开,十几艘小船一走,原本拥挤的河道瞬间通畅。

  沈珫同着王文龙将杨天生送走,便笑着对王文龙说道:“建阳刚才一席话果真厉害,一下将那海商说的服服贴贴。”

  王文龙摇头,解释说道:“无非是尽我所能而已。”

  “建阳不是说的那杨天生同意帮助移民了吗?”

  “即使没有我,这些海商也会选择移民开垦大员岛,我无非是推了一把而已。哪怕大员得到开垦,日后定然也会成为走私基地,咱们大明衙门怕是管控不住的。”

  这些都是明谋,稍有眼界之人就能想到,王文龙也不在意直接说出来。其实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做法已经是最好,起码让多家海商分批去开垦台湾,这些海商不会像郑芝龙一样,仅仅一家开垦,最后在台湾成为独立王国。只不过台湾能受大明多少控制就要看福建衙门的实力了。

  如果实力不够防不住殖民者入侵,那么这些海商最终还是会组成联合对抗殖民势力,保护自己的地盘。

  沈珫却是笑着说道:“但能够发起此事建阳还是颇有能力,换成别人多半没有这样本领。”

  王文龙闻言笑道:“多谢夸奖。”

  王文龙哪里会想到沈宜修父女居然会以这种方式和他巧遇,他看沈珫显然是富贵出身,所以只当沈珫是个热心肠的外地客人。

  问沈珫姓名时,沈珫也只说了自己的表字,王文龙留银感谢后也没多想,拱手谢过便带人下船。

  王文龙走后沈宜修才放下帘子,目光冉冉,心情格外激动。

  她原本以为王文龙是个没用的名士,而且多半风流,长相肯定是瘦弱干枯或是肥胖油腻。

  却没想到王文龙身材高大、面如冠玉。王文龙毕竟是后世成长的人,虽然从小孤苦无依,但是后世社会营养条件比起此时人要好上太多,小时候身体的底子打得好,王文龙现在模样上比这时困守书斋的读书人要洒脱许多。

  刚才王文龙的谈话之中更是自信利落,沈宜修听着听着就喜欢起来。

  这年纪的人正是喜欢追着年纪稍长的优秀哥哥姐姐玩耍的时候,女孩子的发育期会比男孩早些,所以沈宜修看见叶绍袁时会嫌弃他幼稚,但王文龙又比沈宜修大上十几岁,正是吸引小女生的状态。

  正在这时,她就听外头爹爹声音:“女儿,人都走了还不出来?”

  沈宜修走出内船舱。

  沈珫问她:“你觉建阳此人如何?”

  沈宜修脸一红,“挺好的。”

  沈珫看女儿一眼,又笑问:“可为女儿之良配否?”

  沈宜修闻言一下脸蛋更红,忍不住跺脚娇嗔:“爹爹……”

  沈珫哈哈大笑:“大哥叫我带你来福建时就预先嘱托:若是看的人物优秀,可把你留在闽中。当时我还不信,此时看来却还是他说的对了,王建阳确然是一等一的才俊呀!”

  第二天王文龙到《旬报》上班,突然被叫到布政使司衙门去,两边就隔着一堵墙,王文龙也不知徐学聚有什么事情,于是连忙跑去。

  王文龙刚进到内衙,就见昨天在船上见过的沈珫正穿着一身官袍坐在客座上喝茶。

第221章 家里有个妾

  王文龙正惊讶时就听徐学聚笑道:“这位乃是沈伯英的弟弟,沈珫沈季玉。”

  第一时间王文龙还没反应过来沈珫是沈宜修的哪位。

  沈家名人太多了,沈璟为代表的这一群沈家“玉”字辈里头在历史上留名的名人就有五个,沈璟、沈琦、沈珫等等,后世连历史学家都觉得这些人名字太复杂,放在一起谁是谁都分不清,所以给他们起名叫做“沈氏五凤”。

  别以为五个人就算多,这五凤生出来的孩子里头也是英杰辈出,沈宜修的兄弟和堂兄弟中:沈自徵、沈自南、沈自炳等等也全都是各领域的名士,这群“自”字辈的八位杰出后代史学家们也有点搞不清,于是在后世被称为“沈氏八龙”。

  沈家这两辈尽出名士组合了。

  这一群人放在一起,王文龙一时也懵,还是徐学聚先帮他解惑:“伯符两年前给建阳介绍的婚姻便是季玉的女儿。”

  总算对上了。

  王文龙狂汗,连忙打招呼道:“原来是伯父,昨日在下失礼了。”

  沈珫乐道:“昨日可是见到建阳的口才了,先前我还同汝习夸奖你呢。”

  沈璟和徐学聚关系不错而沈家五凤也都和徐学聚挺熟悉。

  王文龙连道不敢。

  沈珫道:“我这回来福建把女儿也带了来。”

  王文龙抬头就见一个容貌极其俏丽的小姑娘走出来,红着脸怯生生的看了他一眼。

  沈珫道:“大哥已经将你求娶我家女儿的事情同我说过了,昨日见到建阳人品,今天又从汝习一番交谈,我也觉颇为合适。”

  王文龙已经听傻了,万万想不到情节进行的这么快,他连忙试探着问:“不知藩台大人说了我些什么事情?”

  徐学聚脸色不变,回答说道:“说了建阳如何赈灾、如何推广红薯等事。”

  王文龙汗都出来了,和徐学聚共事许久,听他话茬再看徐学聚表情就知道徐学聚肯定没提自己已经纳妾的事情。

  远处的徐学聚一副“我已经尽力,剩下事情你自己解决”的样子,王文龙彻底麻了。

  徐学聚把两边介绍之后就不再说话,只是让王文龙和父女俩自己交谈。

  沈珫这回来福建后就要直接去京城,这年代交通困难,他当京官接下来几年之内都不可能再回家,所以父女俩看中王文龙之后就是想要沈宜修直接在福建完婚的。

  王文龙同沈宜修对话两句,很快发现这姑娘见识不错,长得也清秀,联系到历史之中她的生平,王文龙心里知道沈宜修绝对是一位宜室宜家的良妻。

  但这就让他更难做,人家老爹带着女儿来到福建,对自己挺满意,他这时也不能问:我家里纳了个妾,不知你女儿介不介意?

  这不找死吗?

首节 上一节 13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