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3节

  ……

  沈珫和沈宜修进入福州的时候,正碰上福州城外流民聚集达到高潮,来到福州的流民人数已经超过两万,福州全城戒备,两万人里头万一出个领袖都能把福州城给打下来。

  闽江主航道边上混乱不堪,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江边讨饭。

  流民中有些泼皮在河边大声叫喊着:

  “来哟,来哟,前边的粮船过江就舍一包粮,前边都舍了,老爷你们也舍吧!”

  这些人也不是真的想要米,只是流民之中已经开始酝酿着骚动的情绪,其中一些青壮看热闹不嫌事大,故意挑拨而已。

  “村里没有米吃,却一船一船的往福州运!”

  “别去福州了,没有市,去了还要回来,路上要被抢了!”

  这些乞丐般的青壮嘴里喊话调笑,让江上行船之人听到都万分紧张。

  沈珫和家仆的脸色都非常严肃,福建的粮荒情况显然比浙江严重,稍不小心就会出现民变,进入闽江之后,他已经不敢再打出官牌,在流民之中打着官员的牌驾无异于表示自己是一头肥羊。

  沈珫连官服都收起来,还换了一艘大船,用以显示自己是个豪富,豪富之家往往配有打手,又不是货船,可以尽量避免被饥民盯上。至于沈宜修和她的丫鬟,早就被藏在船舱里不让出来。

  沈珫忍不住问艄公道:“福建的粮荒如此严重?”

  “四月才入春,五月还要穿夹衣,六月就收稻子了,老爷呀你说这地里能打出几斤谷?粮荒严不严重?”

  沈珫又问道:“州府里可有派人赈济。”

  艄工摇头说:“哪里救得过来,放了几回粮,听说如今仓都快空了,也指不得他们,倒是本地三一教的赈灾粮台也救了不少人。”

  沈珫点点头,隔着一道门帘的沈宜修更是胆战心惊,沈家的丫鬟小姐深居高门大户哪里听说过这等流民聚集的事情。

  沈珫知道这样的大灾,并不是人力可以改变,暂时也帮不了忙只能转换心情,他询问说道:“你们在福州做事,可听过王文龙的名字?”

  “建阳公?”两个轮换摇橹的艄工闻言一起露出尊敬神色,“建阳公去年教百姓种瓜菜,今年又教种红薯南瓜,先前说那三一教的赈灾粮台也是他组织出来的,这可是位活仙公,如果没有他,此时闽江边上的流民只怕要多上一倍。”

  艄公指指船艄炉灶上的神像,“这就是建阳公了。”

  沈珫和沈宜修都听得发楞,沈宜修不好说话,沈珫看看那救荒瓜菜仙人图上长相潦草的神仙完全想象不出王文龙的模样,疑惑道:“他有这样的本事?”

  摇橹的艄公说:“建阳公是大名士,又是徐藩台的幕僚,他上下奔走,八闽谁不给面子?要我说呀,面子也是其次,还是建阳公宅心仁厚,不然八闽这么多当官有权的,也没见其他人为穷苦百姓说句话?”

  王文龙居然如此得民心?

  船舱中的沈宜修听的愣神半天,心中怎么也没法把这几天了解到的王文龙和这两年间伯父告诉她的那个风流才子联系到一起。

第218章 王文龙长这样?

  沈珫和那艄公说完突然听到前面吵闹,就见远处的河岸之上有两块代表官员身份的粉牌,下面站着几个长班,又有几个兵丁在一旁保护,簇拥着中间一个高个儿的读书人。

  沈珫仔细看那粉牌见上面打着的是“福建左布政”的旗号。

  这时就听身边艄公笑着说道:“有这般凑巧?官人先前还问建阳公,如今前边站着的不就是了。”

  沈珫不禁仔细看着众人簇拥之间的那个高个儿青年,就连沈宜修也忍不住掀开门帘悄悄看去。

  沈珫来到福州还没有来得及通知本地官员,王文龙今天自然不是欢迎他来的。

  父女两人正在好奇王文龙迎接的是谁,就见几艘小船从远处划过来,小船上站满了人,当先的护卫背上背着鸟枪,腰间还悬着一把绿色皮鞘的蛮刀,保护着的后面人物却是一个富商模样。

  这小船上的人显然在福州挺有势力,一路划船还没到近前“噔噔噔”船上的金鼓响声就远远传来。

  几艘小船只是前队,后面还有许多舢舨跟从,舢板之上站着许多的护卫,个个凶神恶煞模样。

  他们这一大堆船只从岷江上走过,两边的船全部自发的靠岸,让出中间的主航道来,不一会儿载着那富商的小船就停在了码头上。

  那商人手下的护卫显然功夫不错,还没等小船靠岸,就双腿一蹬直接跳到岸上,然后便做出请王文龙上船的姿势。

  而那商人则安安稳稳的站在船头,一脸笑容看着王文龙,没有丝毫到岸上跟王文龙谈话的意思。

  王文龙同样一脸微笑,也没有要上船。

  艄公看看沈珫,意思是他们是不是也到旁边歇会,沈珫一想,对艄公说道:“划上去。”

  艄公有些犹豫,也只好摇着橹将他们的大船靠上去。

  沈珫走到船头,靠得近了,就听对面小船上的人说道:“我们许多弟兄不好上岸,建阳公若是要谈事情,不如到水上来谈。”

  而王文龙这边则是由保护他的卫所兵说:“岸上已辈下了酒席,就请上岸来。”

  沈珫眼见两边都要拿捏对方,王文龙和那个富商脸上都有些下不来台的意思,沈珫突然大声邀请说道:“我这船只也还宽敞,两位不如上我这船上来谈?”

  王文龙和那富商的手下都看过来。

  那富商见到沈珫气度悠闲,拱手问道:“敢问先生是?”

  “我是南直走福州的客人,只想同两位行个方便,两边放心,我与此事并无干涉,并不会耽误两位谈事,我一来看个热闹,二来也好把这航道给让出来。”

  王文龙有些诧异怎么会出来这样一个人物,不过这倒是解决问题,点点头问对面:“杨海主以为如何?”

  那姓杨的富商思索一番,也点头冲沈珫抱了抱拳。

  沈珫让艄公靠岸,沈宜修躲进内室,悄悄掀开门帘一角看着外头。

  走得近了沈珫才看清王文龙面貌:就见他身量颇高,面白无须,剑眉星目,扇骨般的胸阔腰细,穿着一领儒衫。

  王文龙见放下跳板便洒脱的三两步走上船来,看着他拔步挺胸的样子,沈珫忍不住在心里喝了个彩:真个潇洒书生!

  而在门帘之后偷看的沈宜修第一次见到王文龙也是愣了一下。

  王文龙完全不是她原本想象之中孱弱的书生模样,人高马大、面容清秀,比戏台上的小生还有派头。

  王文龙上船之后便和沈珫笑道:“有劳先生提供场地,敢问先生名姓?”

  他笑容亲切,言语利落,沈宜修脸突然就红了,连忙放下帘子。

  沈珫只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王文龙人物,面对王文龙问题含糊说道:“苏州富家,姓沈。”

  苏州姓沈的人多了,王文龙没察觉出什么不对,只是道了两句谢。

  不一会儿那富商也上了船,还带上两个侍卫,王文龙指着富商对沈珫介绍:“这位乃是晋江的大海主杨天生。”

  杨天生和沈珫拱手,沈珫便邀请两人进舱里坐下谈话,两人的谈话也没避讳啥。

  杨天生坐下就问道:“建阳公说能解决流民问题?”

  王文龙笑着点头:“倒是想出了个法子?”

  了解过台湾开发史的人不少都听过杨天生的名字,这位在原历史中也是“十八芝”一员,是和颜思齐、郑芝龙等合作开发台湾的十八路海主之一。

  王文龙唯一没想到的是杨天生居然在此时就已然声名赫赫,杨天生是晋江海主的代表,早就开始进行远洋贸易,他和莆田洪升、海澄陈衷纪、同安林福等后来的“十八芝”成员现在都已经是有十几条船以上的大海主了。

  他们都需要从福建出口货物到西洋和RB挣钱,今年福建老家的粮荒使得福建道路不平静,甚至威胁福建手工业生产,直接影响了这些海主的生意。

  杨天生是海主们推举出来的领袖,听王文龙说的信誓旦旦,他忙问:“可是能够弄来粮食?”

  杨天生之所以会来,是因为他们这些海主真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运粮根本是无稽之谈。

  其实仔细了解过就会知道大航海时代的粮食贸易没有那么简单。

  粮食的单价低,如果没有专门疏通过进出口粮食的渠道,就简单的把粮食送到某个港口集中,再通过海运千里迢迢的运回大明,很可能路上消耗的运费比粮价本身还贵。

  历史上明清两朝的朝廷也都有各种政策,鼓励商人运粮食到中国解决灾荒问题,但实际根本不可行。

  看看数字就知道。

  清初福建每年粮食进口数额才两千三百石,过了百多年,一方面清廷针对粮食出台各种税收减免支持,英国荷兰殖民者也针对粮食出口开发了印度,南洋,暹罗等出口粮食生产基地和相应的港口设施,直到清末进入福建的进口粮食数额才渐渐增长到十二万石。

  而即使是十二万石的进口数额也就能养活五六万人,现在福建至少三百万的人口,这点粮食连所需的5%都到不了,而荒年所带来的粮食减产,动辄就是两三成,进口粮食只能说是有所小补。

  更何况十二万石已经是清末的数字,相对应清末福建人口早就上了千万。

  直到清末福建百姓吃的大多数粮食还得靠自己种出来,在晚明时期靠进口粮食解决粮荒更是不可能了。

第219章 移民计划

  王文龙摇头说道:“我也没有粮食,想要推广新物种也已经尽力在推了。”

  杨天生一阵无语:“那建阳公还叫我来商量什么?”

  王文龙笑着说道:“福建今年的粮荒只能靠种新作物勉强度过,但咱们总要为日后考虑,想要彻底解决福建粮食问题,还是得要移民开垦。”

  杨天生不感兴趣的说道:“若有土地怎会不开垦?”

  王文龙说道:“海外有大员岛,土地肥沃,降水丰饶,若能够移民,定能开垦出数不尽的良田。”

  王文龙一脸自信的端起茶杯说:“衙门正打算邀请福建有财力之士共同开垦大员岛,方法一是建设厦门港,二是鼓励福建百姓移民。港口建设、移民开垦、海船运输,现在都需要人投资,我们希望海主们自己负责招揽移民发放物资,到岛上开垦者人给银三两,三户给牛一头。”

  每人银三两,三户牛一头是几十年后郑志龙开垦台湾岛给出的移民条件,王文龙和徐学聚计算过这个数字,发现不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

  这基本是开垦的最低需求,台湾现在全是深山老林,如果不给这样的条件移民根本开不动荒地。

  而且朝廷也真没有办法负责这么大的支出,王文龙最近调查一番才愕然发现,历史记载几十年后郑芝龙开垦台湾时“十八芝”组织的船队规模有“大船千艘小船上万”——别说朝廷的水军了,现在整个福建的海商加起来都没有这样的力量。此时此刻杨天生这样的海主手下的船只也不过是十几二十条而已。

  这也可见历史上郑芝龙的实力之强大。

  而且历史上郑芝龙开垦台湾并不是自己带百姓去的,而是他在台湾经营出一定声望之后又通过当时知府熊文灿的组织,地方配合,有计划的招揽了漳泉灾民数万人,大规模的开垦才得以实现。

  杨天生说道:“开垦自是好事,但我们海主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按理说开垦土地该是朝廷负责之事,如今朝廷不出钱,反教我们商人出钱,我们商人需不是为朝廷存的钱粮?这事情与我们来说又有何好处?”

  杨天生这些海主换上一身皮就是海盗,本来就是刀口舔血过生活,杨天生知道朝廷之所以没动他们,只是因为他们实力够强朝廷不想招惹而已,这时他为了维护海主利益被推出来谈判,口风自然是相当不客气。

  听到杨天生的问题王文龙却笑着说道:“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啊。”

首节 上一节 133/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