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2节
但沈珫也并不是无名之辈,出生松陵沈氏,沈珫的眼光是有的,比如在凤阳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学正位置上蹉跎了几年后,他如今就找到了一个升官的路子,攀附上了一新兴势力——东林党。
经由东林党帮助,沈珫也终于脱离了学道官行列,今年刚刚当上刑部主事。
大明的各部一般都是四个司,但刑部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分成了十三个司,分管大明十三省的卷宗。沈珫当上的就是福建司的主事。
刑部主事,原本只要到京城去工作就好,但万历朝情况特别——此时候补进士很多,想当官的人也很多,可是有了官员缺额万历就是不批。
原本各省的卷宗督察院寻道御史到全国巡视的时候就会顺便带回京城,可是寻道御史作为言官在前两年争国本事件中频繁上疏,到各地去了解情况时又经常上疏反映税监问题,万历一生气就把人罢官,罢了又不补,这几年税监问题又太严重,导致寻道御史的损失特别惨重。
原本督察院的寻道御史员额一百余人,到万历三十年已经只剩下二十几个,二十几人要巡全国十三个省,一年能有五个回到京城就算不错。
他们想象不到此时的情况还算好的,历史上到万历三十五年那才叫惨,历史记载当时全国寻道御史就剩五个人,五个人巡全国十三个省,最惨的巡道御史一巡就巡了六年。要知道明代一届京察也就六年,这位倒楣的仁兄等于上任就出差,直接出满了一个任期,说是京官,但基本没回过京城,六年任期都在马车和驿站中度过。
所以沈珫从南京国子监调去当刑部福建司主事,第一时间就决定先从南京到福建去把卷宗拿了再去京城——比巡道御史把卷宗带回去更快。
第216章 父女看《国富论》
坐在船上,沈珫问沈宜修道:
“女儿可喜欢那叶绍袁?”
沈宜修摇摇头。
“那王建阳呢?”
沈宜修扁起嘴来,沈珫哈哈笑道:“不说这些,也是你伯父太逼迫了。”
看着沈宜修有些害羞的样子,沈珫不禁感叹时光之快,自己出去当官时,沈宜修还是个怀抱小姑娘,如今却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婚姻之事了。
这次回来见了女儿就又要去京城,沈珫也有些不舍,因此也份外珍惜和女儿相处的时光。
他们的小船划过一条书船边,父女俩都是爱书之人,沈珫心中一动,对艄公说:“停一下,我上书船看看。”
艄公连忙将船划过去,颇为好奇的看着这位官老爷竟让自家女子一起上书船看书。
浙江书船大都是从湖州织里镇来的,也叫做织里书船,由钱塘抵松江,北至京口,走士大夫之门。
这艘书船是由当地农船改装而成,船篷颇大,两侧设置书架,陈设各种书籍,中间还有书桌和木椅可让人坐而观书。
“船家,近日有什么好书可看?”沈珫走进书船就问。
书船老板从袖筒中取出目录,笑着说道:“不知老爷要看什么样书?也有小说,也有墨卷。”
“不看墨卷,”沈珫连连摇头,都已经考中进士,谁还看那程文墨卷?
“有没有名家的集子?讲诗文的也好,讲道理的也好。”
老板笑道:“老爷是要看奇书了,不知可要宋元珍本?”
沈珫颇感兴趣:“你家有珍本?”
“有宋人的集子,不过价贵,每页钱一百五十文。”
这年代的宋元刻本就已经非常珍贵,一页一百五十文只是普通售价而已,如果到了通衢大邑一页卖上一百八十文也轻轻松松。
沈珫看了看那刻本,觉得不真,守礼没有说破,他将书籍目录交给沈宜修,扭头突然见到架子上有一套《国富论》,上面标着王文龙的名字。
“这书是真本么?”
“书种堂的本子,您是行家,看这刻工就知道。这书在三吴可是热门,有家产的人都争着买看。”
沈珫好奇问道:“这书好卖吗?”
“也说不上好卖,”那老板笑说,“做生意的人喜欢买,但不少人买了又说看不懂,我翻了两回也没读懂,也有读懂的说是极好,总是这样不温不火的卖着。”
“这倒有趣,”沈珫看看一旁的沈宜修见她也对王文龙的作品颇感兴趣,于是笑道:“这一套书我要了。”
父女俩又选了些杂文小说,这才心满意足回到船上。
《国富论》出版上册后小火了一阵,但袁无涯也知道这种书想要卖到小说那样的销量是不太可能,所以在跟风出了下册之后,后续的《国富论》出版就按原本计划走起精品路线。
沈宜修打开《国富论》的函套,这套《全本国富论》光看函套就知道是精装版,做了个全部包裹的六合套样式,开函处还挖做如意形状,连函套上的骨签都是用的象牙制成。
小船再次摇起来之后,父女俩便一同翻看此书。
沈宜修能看懂《国富论》的内容,但是读起来依旧感觉很有难度,心思一刻也不敢放松,一个思维没跟上就要掉队。
沈宜修再抬头时天都已经黑了,不禁一愣,书中不懂的东西太多,读《国富论》时沈宜修忍不住有种智商被碾压的感觉。
“这王文龙居然如此聪明。”
她是个才女,从来只有她比别人聪明的份,沈宜修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同时沈宜修也感到十分惊讶,她明白这种书不是有才华就能写出来的,而是需要做许多扎实的案头功夫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写出这样的书的人似乎和那种浮华浪子的性格不太相符呀……
沈宜修看书的时候沈珫也在一旁看着,沈宜修不想夸奖王文龙,但沈珫却没有这样的心结,晚饭之时他便直白的说:“这王建阳果然是天下奇才!”
不只是沈珫,许多读者也都对王文龙的《国富论》由衷佩服。
《国富论》出版了一年多,终于扩散出了三吴。其实这才是这年代书籍传播的正常速度,之前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能够天下闻名,乃是依靠《葡萄牙国史》讲史演绎一般的娱乐性,许多人买回去是当小说看的,《国富论》显然没有那么有趣。
《国富论》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慢慢传开就已经是顶流书目了。
《国富论》第一版虽然印了五千多册,但是明朝国土毕竟这么大,这印刷量都出不了三吴,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文龙有《国富论》这本大作面世。
直到此书沉淀了快一年,《国富论》才终于走出江南流入各省,再次引起读者关注。
……
北通州。
莲花寺。
马经纶带着郎中推开僧房的大门,看一眼里头的情形,连忙跑上去:“李老,怎么变成这样了?”
李贽此时已经痛的滚到了床铺下面,额头冷汗涔涔,却还是摇头说:“腹中稍痛,缓一阵就行。”
马经纶是万历十七年进士,通州人,几年前因为上疏边事被从监察御史的位置上罢官回家闲居。
去年马经纶知道李贽流落黄蘖山就入山相见,当时大雪封山,李贽闲来无事就跟马经纶讲《易》,连讲四十余日,直接把马经纶给讲服了。
李贽老留在山上道观也不是回事,于是二月份马经纶便请李贽一起到通州,把他安顿在自家出钱建的莲花寺。
李贽也终于得以安身,迫不及待就开始继续自己的写作,此时他正全力创作解释自己历史观点的《续藏书》和阐述自己对《易》理解的《九正易因》。
李贽今年已经七十五岁,年老多病,这几年经常犯胃疼,一疼起来就卧榻呻吟不止,但他却还不舍得放下笔墨。
马经纶关心说道:“肯定是连日写作太过劳累,李老还是先别写了,我叫医生来给您好好诊治。”
李贽摇头道:“人老气衰,我所以未甘即死,皆在《九正易因》也,我死前定要将此书写成。若放下笔,只怕再也拿不起来。”
第217章 请叫他建阳公
马经纶忙宽慰说道:“李老保重身体,日子还长着呢,等身体舒服了再来写作也不迟。”
李贽颇为无奈:“唉,自家知自家事,我是争分夺秒,不知哪天就要被抓去了。”
李贽如今的处境越发艰难,他当年著书得罪沈一贯,沈一贯早就想利用浙党来报复。
原本对被浙党攻击的人物东林党不太会说话,可现在东林党人也嫌弃李贽太离经叛道。
东林名士康丕杨、张问达都公开反对李贽,而如今东林大佬顾宪成也发话了,直接评价说:“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是涂炭。”
李贽太过于客观,偏偏又喜欢纵论古今人物,终于让东林党忍不住。
李贽的理论东林党早就看不顺眼了,此君不光称赞武则天,他还觉得曹操唯才是举,能重用从袁绍那儿过来的将领,有平定天下的野心,功劳很大,至于曹操的品德,李贽表示“士之有志谋者,未必正直”,一个领导者主要工作是把天下治理好,而不是去当道德模范。
他甚至称赞汉末张鲁,觉得张鲁用宗教方式让巴中百姓安乐也是一条路子,未必一定要用儒家的办法。
这让标榜儒家捍卫者的东林党怎么受得了?
所以现在是浙党,东林党全都一起对李贽展开批评,能被各家党派一起集火的思想家在大明还真是少见,李贽也知道自己情况危险,不抓紧写文章不知哪天就没机会再写了。
马经纶连忙让郎中给李贽整治,先扎了几针,李贽渐渐感觉肚子没那么痛了,然后才诊脉开药。
休息了一会儿,李贽看着僧人去熬药,笑着问马经纶说道:“诚所昨日去京师可有淘换回什么好书?”
“听闻先生腹痛我急忙就回来了,只拿了一套王建阳的《国富论》。”
李贽自从看过王文龙的《天演论》之后就对王文龙极感兴趣,连忙接过书籍说道:“看了这书,我肚子也不痛了。”
马经纶苦笑说:“先生还是歇歇吧,怎么刚坐起又要读书?”
李贽低着头已经看起来,翻开序章第一眼先看到袁无涯的评语:“经济学惊世奇书,静观先生呕血力作。”
马经纶知道无法劝,只能去看熬药,嘱咐道:“李老看归看,可不要太费神了。”
李贽点点头已经慢慢看了进去,细细琢磨着看完序章,不禁抬头长舒一口气。
马经纶这边药正放的温热,让人端着药进屋时,却见李贽背着手在屋内踱步。
马经纶问:“怎么起来了,刚不是在读书吗?”
李贽说道:“这书不能多读,看一句,我得写出十句话来。”
“难道此书写得如此不堪,引得先生想要长文反驳?”
“非也非也,此书真是天下一等一的好书。”李贽摇头说道,“王建阳该是标炳史册了。”
马经纶问:“好到如此程度?这书写的是什么?”
李贽笑说:“变化之本也。《易经》国运,都在里头了。”
看着马经纶惊讶表情他佩服说道:“这个王建阳,真真海内奇才呀!也不知究竟哪里冒出这样一个人?”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