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1节

  邓志谟惊讶点头,仔细品味:“确实有脂粉气,男子难得写出这样文字。”

  众人接着就是啧舌不已,虽然这时已经有些才女开始写小说话本,但是比例极其希少,李国仙作为女子居然能写出这样一部小说,还是让这群男人一时难以相信。

  小说太好,编辑部一致同意下期就排《甄嬛传》。

  ……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气候并未好转,苏州山西先后发生抗税民变,万历积极抓人。

  但是抓民变的闹事者积极,在其他事情上万历却更加开摆。

  每年六月将要入夏牢房之中肮脏不堪,所以大明规定六月要进行热审,将刑部大牢里的囚犯卷宗一律审理,该受刑的就受刑,该流放的就流放,该释放的就释放,免得死在牢里。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丁亥,法司请求热审,万历知情不复,三法司没有收到回复,于是就只能把囚犯继续关着,这年夏天格外炎热,而牢房之中囚犯数量又因为民变而增多,没出六月,南北两京的牢里就开始流行疫病,囚犯病死数百,连带收尸的狱卒也都被传染。

  三法司傻了,继续上报请求,皇帝继续不理。

  三法司现在还会为这事情苦恼,但过了几年就习惯了,因为接下去几年万历都不会热审,刑部囚犯越关越多,刑部大牢五人间变十人间。

  对于犯了大罪的死刑犯来说是好的事情,多活了好多年,但有些犯小罪的小偷小摸就倒霉了,审下来也就是打几板子了事,却平白无故被关了好几年。

  至于万历为什么不批准法司热审,无人知晓,这事情不涉及任何人利益,也不涉及什么派系斗争。最大可能就是万历太懒,干脆没看到公文,或者看到了觉得无所谓。

  而到后来就审也审不了了——刑部长官退休了,万历也没批准新官上任。最倒霉的囚犯会被一直关到万历三十八年左右。

  好在民间秩序还能基本维持,万历不批准新人上任主要是不批准那些会在他耳边吵吵闹闹的朝官,京城之外地方官基本还是得有的,要不然地方上早就乱套了。

  与此同时,六月末,福建的早稻开始成熟,全省都报水稻减产,灾荒再次开始酝酿,哪怕赈灾再努力,还是有一些人出于害怕开始聚集向大城市。

  福州城外的灾民已经定居上万人,每天就在那里讨饭,三一教的银台已经见底,只有等待这一季红薯和南瓜收获之后之前放出去的贷款收回来,下一季才能再行发放。

  就在这种情况下,《旬报》悄然开始连载《甄嬛传》。

  ……

  “报纸来了,报纸来了。”

  福州城,吴家,仆人买来报纸,家中的老少全都围上去。

  这户吴姓人家也算是诗礼传家,家里面有田地、铺面还有磨房、河船,长子在外头做生意,其他人就在家中经营产业和读书,平日也自悠闲,每当《旬报》发行时一家人也别做别的事儿了,全都先聚集在一起读报。

  《连城诀》只有二十万字,去年就已经连载结束,王文龙没有选择继续连载武侠小说,而是想要拓宽这时的娱乐小说种类,于是思来想去给小说板块放上了高罗佩的《狄公案》。

  此书虽然是荷兰汉学家写成,一些地方不文不白,但却很有现代侦探小说的味道,这年代的公案小说破案过程还极为儿戏,经常需要依靠神神鬼鬼,极富思维魅力的侦探小说对上公案小说几乎是降维打击。

  王文龙把《狄公案》改写之后放出,虽然没有达到《连城诀》的热度,但还是让许多人手不释卷,一些评书先生更是喜欢这种有悬念感的作品,说了上面部分,读者急于知道罪魁祸首是谁,往往会抓心挠肺的想要听下部,所以报纸销量也还能够稳定。

  “我来念,我来念。”还不满十岁的吴家小少爷抢过报纸就先翻到了小说板块,家中祖父祖母伯父伯母聚在一起,带笑容听着这晚辈念报。

  就听这吴家小少爷用稚嫩的声音念:

  “狄公正色道:‘无非是些传言而已,并不足信,且拣那要紧的讲来!’

  陶干说道:‘老爷明鉴,我虽无有十足把握,但小人私心以为这普慈寺定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娓娓说道:‘约五年前,一个行脚僧来到此庙,自称法号灵德。传凡是未有子女的夫妻,只要去庙里许愿祝祷,回家后便能生儿育女。每当妇人进入大殿后,那灵德法师便亲自贴上封条,将殿门封起,还要求其夫在封条上盖印为记,并留在寺内的禅房中过夜,第二天早起再将封条揭下……’”

  不到片刻这期《铜钟案》的内容就已经念完,一家人热烈讨论普慈寺主持究竟把妇女藏在了哪里?寺中有无鬼怪?

  读完这篇连载吴家二爷非但没有解馋,反而被勾动更多心思,很想快点看到下一期,他又将报纸翻到小说版的第二版,却见上面是个《甄嬛传》的标题。

  甄嬛两字看一眼就知是女子之名,起名叫做甄嬛传,不禁让读者联想。

  吴二爷笑着说道:“唔?这《旬报》也开始连载闺阁小说了吗?”

  闻言吴老太爷却是脸色一变,刚才《铜钟案》淫僧送子的故事就已经有些少儿不宜,他都后悔让自己孙子来读了,至于闺阁小说,情情爱爱,自然更不能让小孩看。

  他连忙说道:“孙儿该去读书了,二郎,你也随我来。”

  吴二爷无奈只能将报纸放在桌上,跟着父亲还有侄儿一起向书斋走去,家中男子走了,儿媳也起身:

  “娘,那我也前边去了。”

  儿媳妇也走了,吴家老太太便让丫鬟拿过报纸翻看。

  她年纪大了,倒是喜欢看些情情爱爱的话本消解乏闷,平时听戏也最喜欢听些才子佳人故事。

  最开始吴老太并没把这《甄嬛传》当回事,报纸的字号颇小,看得她眼睛难受,但看着看着吴老太就放不下来。

  《甄嬛传》第一章基本是开场人物介绍:在一个不知何年何地的飘摇国,太后为江山子嗣着想让皇帝进行选秀,大理寺少卿甄远道长女甄嬛虽然在选秀之列,却不愿嫁入帝王家,而是期待一位真心与她相待之人。

  这年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之中女子没有说话的机会,但是女子从内心之中却还是想要有自由恋爱的权利。

  否则各种小说话本中也不会都写小姐与才子私通的故事了。

第214章 甄嬛传

  《甄嬛传》在后世都是大女主故事,放到此时,主角甄嬛既温柔善良,又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妥妥女权先锋。

  吴老太看《甄嬛传》越看越惊讶,只觉得甄嬛这个角色离经叛道——一介女流怎么居然敢在心中想着违背父命甚至皇命?但是惊讶之余却又觉得暗爽。

  李国仙写这小说也不需要担心被说成是影射朝政,洪武皇帝建立明朝之后,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外戚专权,规定天子后妃以及亲王王妃必须要选择普通的良家女子连有声望的士家大族都不行。

  所以像《甄嬛传》里头明显具有权臣色采的皇后乌家、贵妃年家全都明显不是指向此时的朝廷,读者更容易把故事背景理解成类似汉唐或是五代之时的某个架空朝代。

  《甄嬛传》深深打中此时百姓喜欢宫闱秘事的痛点,同时本质上又是一篇大女主爽文,各种宫斗交锋,甄嬛用计谋打脸一个个自己的敌人,而内宫之中的尔虞我诈更是比此时儿戏一般的宫闱秘史要真实血腥的多,让人看的暗爽不已。

  此书一经连载,迅速受到读者追捧。

  三期连载之后这小说就在福建流传开了,盗版书迅速进入三吴,高门大户的闺阁女子人手一本,一有机会就互相讨论书中故事,热烈无比。

  不仅是女子喜欢看,许多男性读者也日夜追更,为其中的权谋诡计、人际关系津津乐道。

  陈继儒的师父,著名书评家何三畏从自家孙女辈处看到这本小说,一读就放不下来,再三思索在自己的《芝园集》中评论此书:

  “海中仙固妙笔也,王建阳亦是奇才,观此书方知女子心思之机巧真不逊于男子,乌后之狠辣、端妃之隐忍忠心、又曹琴默、皇太后等皆一时之人杰,智谋才略不亚名士,男子杂处其中,虽帝王才子、良医名将只若蠢驴木马耳……读此书方知李卓吾所谓:‘好女子亦是伟丈夫’之言不虚也。据闻海中仙亦是女子,而天下写女子才情者,又有几人能出海中仙之右?”

  而普通读者却不管什么女子才情,这是这时空第一次出现的女频小说,主角视角都是女性,作者思维也是女性角度,各种爽点也是针对女性读者来设计,对于女子来说比起此时的其他作品代入感要强上许多,识字女性喜欢的不行。

  看完书之后许多女子做梦都在想着书中故事,很多女子都得知海中仙是个女作者,女子之间写夸奖也不犯忌讳,于是纷纷提笔写了读后感互相交流。

  《甄嬛传》真的大火了,因为抢占了女频小说这个生态位热度居然比《连城诀》还高,《旬报》的每期销量终于突破一千七百份。

  多出来的销量邓志谟等人查访来源,一路追踪而去才发现居然是被福州的青楼花船定去的——青楼女子许多都能认字,对《甄嬛传》爱不释手。

  此书在闺阁之中传开的速度丝毫不逊于《连城诀》,卖的火更新压力也大,《甄嬛传》正文内容就超过一百五十万字,比连城诀多了九倍,李国仙是忙起来了,《连城诀》每期更八千字还能糊弄,《甄嬛传》如果不想更上几年的话,每期至少要出两万字。

  于是现在李国仙每十天要出两万多字的书稿,还要抽时间回复读者来信,来到王家之后没有过上柴米油盐的主妇生活,却直接成为一个职业女性。

  原来李国仙还担心自己嫁到王文龙家里会因为是个妾室而被人轻视,但如今随着自己的作品被人肯定,李国仙的心态也飞快改变,每天勤劳无比,定时定点进入书房创作。编辑部等稿子,邓志谟有时不好找李国仙就去催王文龙,要不想相公难做,李国仙不勤劳也不行。

  王文龙走进书房,正见到李国仙坐姿端正拿着笔正在忙碌。

  “我出去时你就在写,我都回来了你还在忙着呢。”

  “这是杭州几家姑娘一起凑钱请人给我送来的信,人家真情实感,我自也要好生回复。”

  王文龙笑着从她背后抱住揉捏。

  “别闹!”李国仙被弄得脸蛋羞红,也忍不住转过头来同王文龙做嘴儿。

  两人亲昵一阵,李国仙坐在王文龙怀里,掏出手绢帮他擦去唇上胭脂,痴缠问道:“今晚在家里吃饭?”王文龙见她艳若桃李,笑着又亲上去。

  两人郎情妾意,却不知远在苏州的沈璟此时还在为王文龙的事情担心。

  ……

  苏州,沈家。

  一众家中子弟正陪着叶绍袁一起赏玩沈家的花园,叶绍袁点头称赞说道:“这园子布置的颇为雅致,一步入山林,正得了苏州园林之意境。”

  沈宜修的胞弟沈自徵笑着说道:“仲韶不要取笑了,咱们沈家的园子算什么,谁不知道你们叶家的园林才是苏州数得上名号的?”

  哥哥沈自南也是点头说道:“你家那片大湖真是让人羡慕,秋天产肥鱼,夏天产鲜藕,四十赏不尽的花卉,吃不尽的蔬果,神仙洞府也就是如此了。”

  沈自南说的口水都要流出来,此君今年才十四岁却已经有标准的吃货风范,但从后世角度来说也自然。

  沈家后人有才学者极多,不光是科考诗文,还多样发展,比如沈自南在原历史中就是著名医家、美食家,留下传世的作品《饮食篇》,重点研究饮食和医学的关系。

  叶绍袁也稍稍自负,他今年也才十四岁,听了同样年纪的人说出来的吹捧之语,难免受用。

  其实叶绍袁能夸奖沈家的园林真是很给面子了,他们分湖叶家的园子才是真正的吴江第一,后世苏州的叶泽湖在填湖造陆之前面积有将近四平方公里,早年全部都是叶家园林的私产,虽然陆续变卖,但现在他家里也有极大一片湖水,大到其中能钓得重达四十斤的鳜鱼。

  沈家园子相比之下只算逼仄。

  几个孩子正在说话之时,远处的仆人来叫:“大老爷,二老爷叫少爷们过去呢,小姐们也都来了。”

  沈自徵连忙带路说:“仲韶,快同我去,你不是想见我家姐姐吗?”

  叶绍袁点头,装作不在意,却连忙跟上。

  今天他说是来拜会长辈,其实真正乃是要见沈宜修来的。

第215章 沈宜修赴闽

  叶绍袁出生吴江大户分湖叶家,而且从小聪明灵慧,不到十岁就被名士袁黄看中收为弟子,带回家中教导。

  他师父袁黄可是苏州三大名家之一,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无不研究,万历十四年考中进士,号了凡,世称“了凡先生”。他写有几十部各领域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了凡四训》,此书被称为天下第一善书。

  叶绍袁出身名门,受业于名师,妥妥的青年才俊,找上门想要与他结亲的吴中大户不少,但叶绍袁却看不上那等粗鄙无文的女子,直到几个月前看到了沈宜修的一首诗,叶绍袁瞬间惊艳。

  叶绍袁对沈宜修十分心动,托人打听沈宜修的消息,打听着打听着就听闻有个福建的名仕要找沈宜修求亲,他一下紧张起来。

  前两日叶绍袁听闻沈宜修的父亲沈珫回到苏州,他便连忙找机会前来拜见,一是为了见见沈宜修,二也是趁着沈宜修父亲在身前,看有没有挖角机会。

首节 上一节 131/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