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0节
李国仙悠悠叹了一口气说道:“我怎么不知道你坏!但是你再坏,还不是你这冤家把我从魏天爵手上救出来?还不是你为了我去坐牢?”
“那事情并非全如你想的一般,而且……我还在求娶吴中高门的女子做正妻……”王文龙颇为愧疚的说道。
李国仙一下把头埋进王文龙怀里:“你别说了,我不想听,我也不在乎!”
“你真不在乎?”
李国仙小声道:“我一颗心全在你这里,事已如此,我还如何去找别人?而且即使找了别家我也只能嫁给海商还要承受骂名……还远不如王大哥你会真心对我了。”
李国仙并不是单纯的恋爱脑上头,其实她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
父亲虽然对她较为疼爱,但她也只是李旦的庶女,以前凭着她的容貌和修养,说不定还能嫁入高门大户,但是魏天爵死前把她的事情满福建传扬,已经让她不可能再有这样机会。最后的结局要不然是给高门大户做妾,要不然是找个海商随便嫁了,一年不知能不能见上夫君两面。
相比之下给王文龙做妾已经是她最好结局。
听着李国仙的话,王文龙也不禁心疼,搂着她说道:“那都是高宷和魏天爵的错,你还是清清白白的。”
“你说我清白有什么用?满福建都说我是被高宷轻薄过的女人……”
“好了,我说那不是你的错。”王文龙忍不住再次搂住了她。
李国仙也把脸埋进王文龙的怀里,真心实意地说道:“我这一辈子是跟定你了,你要觉得我委屈,以后就待我好些,你要是负了我,我也只能怪自己瞎了眼。”
李国仙说着看着地面噼里啪啦说了一通日语,好像赌咒发誓,语气十分可爱。
王文龙好笑问:“你在说什么?”
“我在咒你呢,你要是负了我,我叫你下辈子变个大王八!”李国仙娇嗔说道。
“你真不后悔?”王文龙最后确定。
“之前抱也抱了,亲也亲了,还后悔什么?”李国仙笑着说。
她说话时已经将自己外面的夹衣退了下来,露出里头桃红色的小衫以及白嫩的藕臂。
看着美人衣衫半解的模样,王文龙也不禁感到心头火热,不过在褪李国仙衣服时却遇到了难。
“这……怎么解?”
“笨蛋,这样会打死结的!”李国仙白了王文龙一眼,心中却暗暗喜欢,王文龙连女子的衣服都不会解,说明确实是没有多少风流嗜好。
她好奇问:“王大哥,你也是第一次?”
“当然不是!”王文龙连忙说。
“不是怎么连肚兜也解不开?”
“我……西洋婆子都不穿这种肚兜的。”
“说谎!”李国仙嗔笑,自解了衣衫,王文龙拉了门栓,将李国仙抱起走向床铺。
古寺钟声,美人如玉。
一直到下午南禅祠的人来找王文龙去赴法会,王文龙忙穿好衣服,又叮嘱李国仙一番。
两人稍整神情,王文龙先出了禅房,坐着等待半刻钟,李国仙也鬼鬼祟祟的跑了出去。
两人在法会之时各自假正经,但经常对看微笑,以为无人知晓,其实报社中有心之人都能察觉出不对来。
晚上李国仙又叮嘱丫鬟别走漏风声,提着罗裙悄悄跑到王文龙屋中来。
就这么在寺庙之中厮混了两日,离开之时王文龙和李国仙都依依惜别。
回家王文龙就准备去李家提亲,他以为会十分困难,但是把媒婆礼物都找去,李家却是欣然接受。
王文龙自己觉得自己无耻,但他其实还是带有后世基本的尊重人的观念。
此时富贵女子遇到李国仙这样的事情,最终便嫁入别人家中做妾,在古代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
比如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的曾孙女,父亲是东阁大学士,弟弟是状元,就因为传出桃色绯闻,所以只能嫁给名士周应备做妾。
文氏还是嫡出,再到底层,一些混的差的官员之女被高价嫁给商人做妾都不少见。
李国仙能够嫁到王文龙家中,郎情妾意,而且王文龙还备好礼物媒人,已经算是非常尊重。
别人纳妾也不需大操大办,但王文龙心里对李国仙愧疚,总感觉多花点钱能弥补一些。
正好丽文坊隔壁的几间铺面也要出售,王文龙便都买下来,打通院墙成了个三进的宅子,又找牙人介绍了些伙夫力工之类,从此福州也算是有王家这么一号了。
然后王文龙就选黄道吉日,顾上花轿吹鼓,又叫来亲朋开上好几桌席面,甚至连福州府有头脸的官员也被找来许多,一起做一桩喜事。
李旦坐在席面上颇为满意,除了王文龙之外福州城里哪家纳妾能把徐藩台、金大府找来吃酒的?这也就算很有面子。
王文龙热热闹闹把李国仙接回家中,此时家中也没主母,后宅的事情便由李国仙掌管。
至于沈家的事情后续如何王文龙也不去想了,反正八字也还没一撇,等找来再说吧。
人逢喜事精神爽,纳了李国仙进家门,连续几天王文龙都是容光焕发。
转过天王文龙来拿着《甄嬛传》的底稿来到《旬报》编辑部,邓志谟、张燮、席浪仙、许仲琳、冯元仲等人看了都是连连点头。
许仲琳颇为赞赏说道:“以宫人视角写小说,不写闺怨却写宫斗,真是新奇有趣,不知这作者海中仙是哪位大家?”
王文龙笑着说道:“作者你们都认识,正是我家里那位。”
“李二小姐?”席浪仙颇为惊讶。
“就是她写的。”王文龙笑道。
冯元仲忍不住问:“敢不是建阳代笔?”
第213章 看报纸
王文龙解释说道:“我是给了些创意,但具体内容全是国仙来铺就,她的文字可是比我细致多了。”
邓志谟惊讶点头,仔细品味:“确实有脂粉气,男子难得写出这样文字。”
众人接着就是啧舌不已,虽然这时已经有些才女开始写小说话本,但是比例极其希少,李国仙作为女子居然能写出这样一部小说,还是让这群男人一时难以相信。
小说太好,编辑部一致同意下期就排《甄嬛传》。
……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气候并未好转,苏州山西先后发生抗税民变,万历积极抓人。
但是抓民变的闹事者积极,在其他事情上万历却更加开摆。
每年六月将要入夏牢房之中肮脏不堪,所以大明规定六月要进行热审,将刑部大牢里的囚犯卷宗一律审理,该受刑的就受刑,该流放的就流放,该释放的就释放,免得死在牢里。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丁亥,法司请求热审,万历知情不复,三法司没有收到回复,于是就只能把囚犯继续关着,这年夏天格外炎热,而牢房之中囚犯数量又因为民变而增多,没出六月,南北两京的牢里就开始流行疫病,囚犯病死数百,连带收尸的狱卒也都被传染。
三法司傻了,继续上报请求,皇帝继续不理。
三法司现在还会为这事情苦恼,但过了几年就习惯了,因为接下去几年万历都不会热审,刑部囚犯越关越多,刑部大牢五人间变十人间。
对于犯了大罪的死刑犯来说是好的事情,多活了好多年,但有些犯小罪的小偷小摸就倒霉了,审下来也就是打几板子了事,却平白无故被关了好几年。
至于万历为什么不批准法司热审,无人知晓,这事情不涉及任何人利益,也不涉及什么派系斗争。最大可能就是万历太懒,干脆没看到公文,或者看到了觉得无所谓。
而到后来就审也审不了了——刑部长官退休了,万历也没批准新官上任。最倒霉的囚犯会被一直关到万历三十八年左右。
好在民间秩序还能基本维持,万历不批准新人上任主要是不批准那些会在他耳边吵吵闹闹的朝官,京城之外地方官基本还是得有的,要不然地方上早就乱套了。
与此同时,六月末,福建的早稻开始成熟,全省都报水稻减产,灾荒再次开始酝酿,哪怕赈灾再努力,还是有一些人出于害怕开始聚集向大城市。
福州城外的灾民已经定居上万人,每天就在那里讨饭,三一教的银台已经见底,只有等待这一季红薯和南瓜收获之后之前放出去的贷款收回来,下一季才能再行发放。
就在这种情况下,《旬报》悄然开始连载《甄嬛传》。
……
“报纸来了,报纸来了。”
福州城,吴家,仆人买来报纸,家中的老少全都围上去。
这户吴姓人家也算是诗礼传家,家里面有田地、铺面还有磨房、河船,长子在外头做生意,其他人就在家中经营产业和读书,平日也自悠闲,每当《旬报》发行时一家人也别做别的事儿了,全都先聚集在一起读报。
《连城诀》只有二十万字,去年就已经连载结束,王文龙没有选择继续连载武侠小说,而是想要拓宽这时的娱乐小说种类,于是思来想去给小说板块放上了高罗佩的《狄公案》。
此书虽然是荷兰汉学家写成,一些地方不文不白,但却很有现代侦探小说的味道,这年代的公案小说破案过程还极为儿戏,经常需要依靠神神鬼鬼,极富思维魅力的侦探小说对上公案小说几乎是降维打击。
王文龙把《狄公案》改写之后放出,虽然没有达到《连城诀》的热度,但还是让许多人手不释卷,一些评书先生更是喜欢这种有悬念感的作品,说了上面部分,读者急于知道罪魁祸首是谁,往往会抓心挠肺的想要听下部,所以报纸销量也还能够稳定。
“我来念,我来念。”还不满十岁的吴家小少爷抢过报纸就先翻到了小说板块,家中祖父祖母伯父伯母聚在一起,带笑容听着这晚辈念报。
就听这吴家小少爷用稚嫩的声音念:
“狄公正色道:‘无非是些传言而已,并不足信,且拣那要紧的讲来!’
陶干说道:‘老爷明鉴,我虽无有十足把握,但小人私心以为这普慈寺定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娓娓说道:‘约五年前,一个行脚僧来到此庙,自称法号灵德。传凡是未有子女的夫妻,只要去庙里许愿祝祷,回家后便能生儿育女。每当妇人进入大殿后,那灵德法师便亲自贴上封条,将殿门封起,还要求其夫在封条上盖印为记,并留在寺内的禅房中过夜,第二天早起再将封条揭下……’”
不到片刻这期《铜钟案》的内容就已经念完,一家人热烈讨论普慈寺主持究竟把妇女藏在了哪里?寺中有无鬼怪?
读完这篇连载吴家二爷非但没有解馋,反而被勾动更多心思,很想快点看到下一期,他又将报纸翻到小说版的第二版,却见上面是个《甄嬛传》的标题。
甄嬛两字看一眼就知是女子之名,起名叫做甄嬛传,不禁让读者联想。
吴二爷笑着说道:“唔?这《旬报》也开始连载闺阁小说了吗?”
闻言吴老太爷却是脸色一变,刚才《铜钟案》淫僧送子的故事就已经有些少儿不宜,他都后悔让自己孙子来读了,至于闺阁小说,情情爱爱,自然更不能让小孩看。
他连忙说道:“孙儿该去读书了,二郎,你也随我来。”
吴二爷无奈只能将报纸放在桌上,跟着父亲还有侄儿一起向书斋走去,家中男子走了,儿媳也起身: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