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24节

  李国仙同情的说道:“福州城外怎么会成了这样子?”

  王文龙叹口气:“这都是从福清那边过来的……”

  他说着让王平保赶快赶车,实在不得不狠心,众人一旦停在这里马上就会被围上,他们就再也别想到粥棚去了。

  直到粥棚前面才有卫所兵拦住流民,王文龙几人下来在军官保护之下才觉得安全。

  接着《旬报》的工人连忙开始热粥,粥都是在城中煮好再烧开就行,城外根本不敢放粮食,否则只怕不出一个晚上就要被抢。

  如今已经进入二月份,却完全没有早春的苗头,王文龙知道今年的气候异常已成定局,如果按照史书的话,今年的春天最晚要到四月才来,往年农历四月都已经入夏。

  季节变动这么大,主粮的收成肯定大量减损,只能依靠瓜菜补上。

  王文龙知道现在福清的这点逃荒百姓还远远不是大头,等到月中的马铃薯收获应该就能缓解,现在王文龙发愁的是二月份福建的红薯马上就要育苗了,如果红薯的种植不能跟上,那么今年福建一定出现大灾荒。

  因为去年的事情如今沿海百姓自己种的红薯田已经不少,但是后世的三明、龙岩一带在此时主要是客家人聚集,和福州、闽南完全是两个文化区,瓜菜代信仰在沿海的流行并没有成功传入闽西和闽中。

  灾荒迫在眉睫,再靠向自耕农之间用宗教方式推广速度都已经不够,王文龙看着群聚过来的灾民,心想自己得想个新法子了。

  ……

  徐学聚的府邸之中,听王文龙说了他的担忧之后徐学聚便是愁眉不展。

  “建阳所说的那什么火山爆发,真有这样威力?”

  王文龙点点头说道:“照我所知,今年必然极其寒冷,如果不想出新办法快速推广红薯种植只怕粮荒会比前年秋冬更加严重。”

  如今已经成为徐学聚幕僚的陈经纶点头说道:“去年冬天雨水颇多,到十月份还颇为炎热,按照老圃说法今年严寒也是有可能。即便没有严寒,如此热天肯定养蝗虫,我到福清一带看过地势,今年蛰伏的越冬蝗虫数量比往年多了许多,若起蝗灾只怕规模不会小。”

  徐学聚良久不说话。其实天变的预兆不需要知道什么气象资料也能看出来。

  就比如说去年的冬天格外温暖,延长了蝗虫在土地中蛰伏的时间,越冬之后只要再下几场暴雨,地下的蝗虫卵肯定就能大量孵化,在这年代想要扑灭蝗虫基本是不可能的,本来天气异常春种就肯定出问题,如果到了夏秋蝗灾一起,秋粮也要完蛋,那可真是一场浩劫了。

  “藩台大人,经纶兄,”王文龙对两人说道,“我想请经纶兄在《旬报》上专开一章节,专门讨论今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及时报告灾情,也好给种地大户们一点提示。”

  “这事容易。”陈经纶点头。

  徐学聚又看向王文龙说道:“建阳之前说办法可以推广马铃薯和红薯的种植,请试言之。”

  马铃薯和红薯都很野,即使被蝗虫吃的不剩多少地面部份,只要土地下的块茎还在,过不了几个月就又能长出来,徐学聚去年亲自种过这两种作物,对这两种作物的生存能力印象极深,知道推广新种是对付蝗虫的好办法。

  王文龙笑道:“大人可听说过三一教?”

  “三一教?”徐学聚一愣。

  王文龙说道:“这三一教在福建虽然褒贬不一,但是确实联络着许多高门大户,其中不少人都是占地百亩以上的大地主,如今红薯和马铃薯的种植在沿海一代的小农基本上都已实行,反而是大地主们害怕大规模种植有风险,所以把土地佃给佃户时,往往不愿意让他们种新作物,若是有三一教中人帮忙说项肯定能大幅提高红薯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徐学聚听了点点头,“三一教就是夏教吧?我听说福建官场里也颇有信此教的,确实影响不小,建阳认识夏教中人?”

  王文龙说道:“与我合作办厂的游家也信此教,我正打算请他介绍教中高层。”

  一旁的陈经纶却笑道:“说起这事,我倒是认得他们福州的主事。”

  徐学聚和王文龙都惊讶看向他。

  陈经纶道:“这三一教就是靠给人治病传教的,先是开药治病接着便叫人练他们那九序心法,大抵就是让人行善吃斋的那一套,说是如此就能却病传心。他们的法理融了儒佛道三家为一,故而叫三一教。三一教堂不像僧道院反更像书院,因着尊崇儒家,高门大户也不避之,福清的士绅孝廉衣冠之家多有信的——他们的道经我家都收了好几本了。”

第202章 三一教

  “我家父亲也被人拉去信三一教,听了两场,没觉出什么意思,也便不来往了,但是此教极为流行,光在我们福清信此教的就有三个得了功名的举人、一位进士,至于福州那就更多。”陈经纶给王文龙一番介绍,又说出其中几个名字,王文龙听的目瞪口呆,这三一教在福州的实力真是不容小觑。

  照陈经纶所说,现在福州以及下辖各县信三一教的信徒少说有两千人,而且其中一半以上都识字,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数不下二百。

  “这夏教在福州的传教首领名叫陈标,专管福州教区之事。”

  听了陈经纶的话王文龙问道:“我朋友认识他高层张洪都的助手,原想直接找去的,照此说来,若是要找那高层人物倒是先和福州的掌教陈标见个面为好?”

  陈经纶点头说道:“也不知他们教中是否有这样忌讳,但我认得那陈标,可以为建阳引荐。”

  徐学聚道:“如此最好。”

  王文龙点头对陈经纶说:“劳烦经纶兄了。”

  陈经纶回家写了封帖子,没过两天就带着王文龙还有帮忙的游思义一起来到福州的三一教堂。

  这教堂有点像是佛道的寺院,但是上面却挂着“三教合一”的牌匾,教堂后面还有一大片坟地,专门是收殓孤苦无依者的义冢。

  陈标今年才三十出头,心宽体胖,也不做道士打扮,看模样只怕会以为他是个儒生,没等王文龙进门他便先迎了出来。

  陈标快人快语,“建阳先生找我何事?”

  王文龙也不啰嗦,直接道:“今年福建气候不好,恐怕要起灾荒,藩台大人想要快速推行甘薯和马铃薯,想请贵教中人帮忙。”

  他说话之时,陈标手下还一直有人来询问,原来这三一教在大灾之时也份外忙碌,这几天也是施粥派药且不断的收敛聚集在福州周围的流民,一方面做功德,另一方面这些无依无靠的流民都是传教的好对象。

  听了王文龙的话之后陈标点头说:“此事极好,只是我仅能调动福州的人力,若是想要全教配合还需大人物首肯。”

  “不知哪位大人物就在附近能说得上话的?”

  陈标说道:“老教主的亲传弟子张洪都便在福州。”

  闻言三人都惊喜起来,游思义连忙说道:“陈师,我也是夏教中人,我哥哥正是游思忠。”

  陈标惊讶的点点头,看看游思义然后笑道:“如此张师一定愿见的了。”

  陈标也是读书人出身,莆田人,十几年前加入林兆恩抗击倭寇的队伍渐渐入教,辈分算是林兆恩的徒孙,比起张洪都要低了一辈。

  王文龙被陈标留在庙中休息,陈标去帮他联络人,陈标做事风风火火,不过个把时辰后他便带着王文龙一起去找张洪都。

  张洪都居住的地方是福州城内一处幽静的院子,占地面积极为广阔,而且院子中来来往往还有许多人。

  陈标跟信众行了礼进去,一路往里头走,王文龙看着周围场景就越觉得熟悉。

  只见院中有人在刻刻版,有人在调油墨,还有人在拿着书稿反复修改,这完全就是一个印书作坊。

  陈标来到一个小屋外跟童子说道:“劳烦通报,陈标带着建阳先生来见张师了。”

  那童子进去不久,便出来说道:“张师请两位进来。”

  王文龙和陈标一起走进房间时就见张洪都正趴在书案上奋笔疾书,手旁边还放着一沓刻好的书稿,一看就是书样,封面赫然写着《林子实行本录》,边上还有两三个弟子正在伺候。

  两人一进屋,张洪都便抬起头来,他年纪已经五十余岁,穿着简朴,但是一看模样就知是一个饱学之士。

  张洪都见王文龙进来拿起手边的一张书样就问王文龙说道:

  “建阳公来的好,旁的不说,我先有一问:我们用这福州产的油墨总是调的不均匀,我知这油墨乃是建阳公所发明,不知印成这模样该如何是好?”

  王文龙看了一眼张洪都手中的书样,只见书样上的字迹斑驳不清,有的地方浓,有的地方淡,而且明显还有渗油的现象,这印刷质量的确算是很差的了。

  王文龙笑着说道:“如果用的是我作坊中产的油墨,质量是可以保证的,多半是放的时间太久导致油墨分层,先生使用之时可以先倒出一半,然后将另一半油墨加入一茶杯松节油慢慢研磨,等到沉底的油墨全部成为流体状态,再将之前倒出来的油墨与搅好的油墨互相混合均匀,接着依法印刷就不会出问题了。”

  张洪都点点头,对王文龙拱手道:“多谢建阳先生解惑。”接着他连忙对自己弟子说:“赶快再去试印刷一版。”

  两个弟子连忙去了,张洪都这才放下笔墨,对王文龙笑道:“陈标说建阳公想要和本教合作?”

  王文龙点头说:“今年福建的气候恐怕要出问题,灾荒将要绵延,去年衙门从外地引进了马铃薯又大力推广甘薯,这两种作物都能活人无数,只是有钱有势之家往往不愿种植,我们想要联合三一教一起推广甘薯和马铃薯种植。”

  张洪都闻言思索一番:“种地?我们教中还真没人负责此事,想帮忙也不知如何帮呀。”

  王文龙以为张洪都想要推诿,连忙说道:“这事情是藩台大人的意思,徐藩台和曾抚台都会出面的,若能成功想必能帮助三一教增长名气。”

  这时陈标已经出去,王文龙看看左右无人,又小声对张洪都说道:“我是湘妃纱的股东,纱厂的生意极好,正打算增资扩股,若是张公可帮忙成全此事,可以让张公入股,利润定然丰厚。”

  张洪都闻言却是摇头笑道:“我也并非推诿,实在是有些难处,且丝绸生意我是不能做的,缫丝养蚕是杀生。”

  王文龙愣愣的看着张洪都,这才发现张洪都的衣服虽然档次挺高,但是基本全是用布匹制成,确实没有一点丝绸。

  一番询问他才得知,三一教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同样崇尚吃素,只不过不像佛家一样要求吃全素,只要求教众力所能及的不杀生,比如三餐里面有一餐吃素,再比如能够穿布匹保暖就没有必要杀生穿丝绸。

  而张洪都也不是不想帮忙,而是现在的三一教主林兆恩已死,三一教已经趋向分裂,要团结在一起做大事也不是他一句话能决定的。

第203章 宗教班子

  三一教的发展方式是通过给人治病吸引信徒,然后在信徒之间传符合儒释道三教的教义。

  林兆恩生前三一教之所以能够组织众人抗倭、收敛尸体、赈灾舍药那是因为这些都是林兆恩在教义中明确定下的修行方法,按照三一教的教义是可以增长自身修为的。

  但三一教的教主林兆恩此时已经去世,想要改教义加入其他内容也不可能了。

  张洪都指着自己手下的书稿说道:“当年我就是奉师命印书传教,如今也只做着这样的事情。在福建地方除了教中印书之外的事要我却实在没有什么实权。”

  王文龙疑惑询问:“先生在教中的地位崇高,难道不能想想办法?”

  张洪都苦笑说道:“若是我自己传教建立的教堂还有办法,但是我手下的教堂都在三吴。实话实说,我同建阳一样都是写书的出身呀。”

  见王文龙颇为惊讶,张洪都一笑,稍稍解释了自己的生平。

  张洪都出生莆田玉溪的富家,从小就读书科举,结识了林兆恩之后他学习心法开始信奉三一教,十几年前他奉命和游思义的兄长游思忠一起前往南京传教,主要传教方式是翻刻林兆恩的作品集。

  张洪都依靠自己深厚的儒学功底编了大量将三一教的理论和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的书,如《四书标摘正义》之类,成功让三一教在江南扎下了根。

  他的传教地区主要在南京等地,在那里的教堂中可说是一呼百应,可是回到福建,大多数地区的三一教堂并不会听他的指挥。

  说起来张洪都这次回福建还和王文龙脱不了干系——刻书的成本太高,林兆恩死后张洪都“自弃产业,刻印书籍”,为了传教把家财几乎花光,突然听闻福州有一种便宜好用的蜡版油印树,所以便带着弟子回到福州,想要在福州刻一批传教书籍拿到南京去使用。

  王文龙听得一阵无语,他发现现在三一教正是群龙无首的情况,如果能够早上几年,林兆恩还没死时直接和林兆恩联系,推广红薯和马铃薯种植肯定会大为方便。

  王文龙无可奈何,张洪都却是对王文龙颇感兴趣,他主动和王文龙谈起他的作品在三吴的影响,对《国富论》和《葡萄牙国史》万分佩服,又拿出王文龙所做的半阙《贺新郎读史》大加称赞。

  王文龙只是点头应对。

  良久,见王文龙没有什么谈性,张洪都笑着说道:“我尽所能将师兄弟召来,但能否说服众人就要看建阳本事。”

  王文龙这才一喜,连忙拱手答谢:“有劳张先生。”

首节 上一节 12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