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23节

  古代社会的思想也是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变化的,宋代的程朱理学根本不需要到工业时代,只是到明代许多内容其实就已经不合时宜。

  此时许多人都想要将理学思想给推翻,或至少在其中找出一条新路,阳明心学的备受追捧广义上来说也是这个尝试的一部分。

  但是阳明心学并没有足够能力挑战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推出不到百年就已经渐渐被边缘化。

  要直到后世清代的考据学风出现,儒门中人材找到一种挑战理学统治地位的真正杀招。

  理学以完善道德为口号,想要从道德层面与之对抗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考据学者所找出对抗理学的路子则是考古。

  理学自称完美无缺,但朱熹毕竟不是全才,他对于儒家经典的许多解释都有误读,考据学者对于古代思想的研究越深入,很快就能发现朱熹等人解释儒家经典时产生的诸多问题——你自己对于经典的解读都错误百出,那还说什么教导天下呢?

  这一武器实在太过强悍,以至于后世考据学派等思想成熟之后只用了百多年时间就几乎将理学打倒在地。

  而此时身处明末,由于思想界的繁荣,许多儒家学派已经对理学产生不满,却正苦于没有工具可用,王文龙论证贞女问题之时所用的考据学方法,自然使人眼前一亮。

  许多学者这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的办法可以挑战那些道学家,一些人也开始尝试埋首经典,想要就自己的观点在经典之中找到论据。

  原本历史之中的考据学派要到清乾隆和嘉庆年间才能盛行,因此有了乾嘉学派之名,但是在这个时空却因为王文龙的发声意外早了一百五六十年出现。

  王文龙后来也因此被称为“考据学派鼻祖”。

  建宁地处闽浙交界,从海路陆路去浙江都很方便,王文龙关于女子问题的讨论也传到了三吴。

  王文龙原本的会讲是想要针对女子能否工作的问题,但是他关于贞女的批评太过于惊艳,内容传到三吴之后,其他问题全被忽略,所有人都在讨论王文龙关于贞女的观点。

  此时三吴地方本来就有许多名士反对贞女,只是他们理论根据比起有许多理学著作背书的道学家实在太薄,打起嘴仗来丢论据都丢不过对手,往往落于下风,总是被斥责成道德败坏。

  现在这群人看到王文龙的论点瞬间便仿佛获得了神兵利器。

  那位之前就写文章称“孔子也是野合所生”的马之德放下书信便眼睛发亮,然后叫童子道:“快给我磨墨,我要与那些道学大战三百合!”

  现在苏州也已经有报纸了,马之德兴奋难当,点灯熬油写成长文,直接将王文龙的论点当做炮弹,一点不落全用来攻击之前喷他的道学家,没几天就刊登出去,引起一片轰动。

  而反对王文龙观点的人也不少。

  三吴许多高门大户都有贞女,一些官员和名仕自己的长辈甚至自己的养母就是贞女。

  试想老太太守贞几十年,贞节牌坊都准备造了,临了临了王文龙突然指出这些贞女违背礼法,非但不值得表扬,甚至还因为犯了“不二斩”需要受到批评,这谁能受得了?

  大户人家怒火中烧,可偏偏王文龙的论据全部从四书五经之中找来,程朱理学的大部头书籍地位再怎么高也不可能和孔老夫子的著作相比,他们根本破不了王文龙的防御。

  一些人由此对王文龙心生怨恨,另一些保守派则也开始加入考据行列,试图在古书之中找出支持贞女的论点——他们此时还没意识到他们越是考据,程朱理学死的就越快。

  无论如何,王文龙是再次火了,甚至不光是男子的舆论场之上,在闺阁之中的女子也争相传说王文龙的论点。

  苏州沈家,沈宜修今年已经十三岁,再过两年就能出嫁,听闻自己姐妹说起寿宁会讲的内容,沈宜修一下就被迷住。

  她是个大才女,能写诗词,能写剧本,从内心之中就想出去做事,寿宁会讲中女子可以工作、上古时出现过女性氏族社会、反对贞女等等观点都对她万分吸引。

  听了一阵,沈宜修就忍不住询问:“这是哪位先生所讲呀?说的真好!”

  两个姐姐闻言对视一眼,然后便嘻嘻的笑,笑的沈宜修莫名其妙。

  “就是那位求取修妹妹的王建阳呀!”

  “是他?”沈宜修一下呆住,实在难以把自己脑海中那个风流浪子和讲出这番论点、经史精通的大儒联系起来。

  两位姐姐却不知道沈宜修心中的惊讶,她的姐姐说话之时都不禁捧心,甚至有点羡慕。

  “建阳先生真是有才华,这般雄辩的道理也能说得出!”

  不光是沈家的小姐们,此时许多稍有学识的女子在听到王文龙的雄辩之后全都对王文龙有了极好印象,谁愿意一辈子待在闺中不能工作?

  许多女子都因此对王文龙留意起来,甚至偷偷买来王文龙的作品仔细阅读,有些人还悄悄幻想王文龙的伟岸形象,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好男子。

第200章 万历二十九年

  王文龙在建宁的讲会结束后原本打算一路走上浙江去,就在浙江过新年,可是他还没能够离开寿宁就被徐学聚急急忙忙的叫回了福州。

  这年冬天,福建再次遭遇大灾,徐学聚忙的不可开交,王文龙只能急忙回去帮忙。

  万历二十九年终于到了。

  年初大明最重要的事件是陈璘带领士兵平了广西苗人的叛乱。

  陈璘是行伍出身,最早发迹是因为在家乡广东打击海盗立功,因功成为把总,然后又进山剿匪,一步步混上高位,大半辈子都在广东广西打仗,直到万历援朝战争,他才带领广东兵支援朝鲜,并成为抗倭战场上水军最高领导。

  后世被韩国人吹捧到天上的朝鲜名将李舜臣就是在陈璘领导之下参与的露梁海战。

  此战之中李舜臣和陈璘部下大将邓子龙一起负责围堵日本岛津弘义去支援小西行长的援军。

  邓子龙年过七十率领船只杀入敌群,中弹牺牲,李舜臣带兵划船去堵窟窿也被日本兵船包围,炮弹横飞之中,两人都战死。

  之后陈璘又接连派了明将陈蚕和季金去堵窟窿,浴血奋战才终于堵住倭船去路,完成了原本的战略预想。

  露梁海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战全歼岛津弘义所部支援日军,断了想要渡海而逃的小西行长的突围机会,陆上的大将麻贵由此有机会率领明军一举将小西行长包了饺子。

  露梁海战毫无疑问是陈璘打下来的,朝鲜名将李舜臣虽然作战英勇,但只是陈璘手下联军军官,可笑的是后世韩国人拍摄李舜臣的影视剧为了表现本民族武将的英勇往往把陈璘塑造成一个蛮横霸道的中国反派,却完全不提陈璘在作战之中的功绩。

  去年从朝鲜回来后陈璘又被调去打杨应龙,播州进攻海龙囤最后负责偷袭的队伍就是陈璘和大将吴广的亲兵,陈璘六十多岁的人亲自带着手下士兵衔枚突袭。

  而播州之战刚刚打完,才歇两个月,陈璘马上又被调去打皮林。

  不过广西皮林这场战争的对手就实在太简单,陈璘正月出发,正月没结束就已经将叛乱平息。

  然后陈璘就住在广西不走了,对朝廷说的是要震慑地方苗人,其实主要目的是捞钱。

  这就是他的第二个特点,陈璘贼能打仗,但也贼爱捞钱,早在十几年前他刚当上参将,平定罗盘山徭民之乱得到第一个地盘之后就开始坐地捞钱。

  方式五花八门,比如陈璘信佛,就在东安营建寺庙,还抓自己手下的士兵出白工,出工不算,甚至勒索他们一起出钱建庙,直接逼出兵变,东安几个州县被乱军烧杀,陈璘因此被御史弹劾,后来还是靠行贿才躲过一劫。

  陈璘一生中多次被罢官,基本都是倒在贪污上头,此君跑到朝鲜去监督水军,奉命封锁忠清、全罗、庆尚的港口,不让日军的补给船只进入。

  原本明军对于朝鲜沿岸的封锁非常乏力,因为士兵有怯战之心,而陈璘的方式是直接放纵对所有日军船只开抢,并且抢到的东西他和手下士卒按比例分配。

  陈璘用此方法后手下简直是舍生忘死,不管是朝鲜船还是日本船,只要不是大明官方的船只全都抢他丫的,一下解决了明军封锁海岸线无力的问题,广东兵上下还挣了不少。

  征伐播州的时候陈璘也是老一套,明史记载他派人跑到主将李化龙家去行贿,李化龙是进士出身,父亲也是当地有名读书人十分厌恶这种行为。结果陈璘的使者刚刚到李化龙家就碰见另一位主将“刘大刀”刘綎派去送礼的士兵被李化龙的父亲赶出来,陈璘的使者见了连忙逃跑。

  后来李化龙上疏朝廷弹劾刘綎,陈璘则逃过一劫。

  不过这一次留在广西陈璘却能在当地做下不少好事,他留在当地就是为当土皇帝来的,加上自己就是广东人,于是迁移了大量子孙,来到广西云贵一带,还大力植树造林,并且培养出了一支苗人队伍,对广西当地的汉化起到极大作用,史称“开拓第一功”。

  几十年后满清入关,永历皇帝逃到清远,陈璘的孙子陈懋修还带手下狼瑶兵前去勤王,最后在东安被抓牺牲。

  远在广西的胜战算个好消息,却不能影响今年的天气,如果说去年还要等到夏秋两节才发觉气候不对的话,那么今年从年初开始就没有什么好年景。

  去年的南美火山大爆发的气候影响越发明显,春季,四川湖广云贵全部报灾,连海南都开始下雪,朝廷只能减免了这些地方的加派田赋,没到二月,大同和宣府又出现流民。

  福建的情况稍微好些,但也称不上乐观,去年诏安地震的救灾刚刚结束,回到土地上的百姓却发现天气寒冷的出奇。

  对此王文龙只能尽力帮助徐学聚做事,《旬报》的宣传机器也全面开动,号召大家救粮救荒。

  与天灾同时发生的是海上贸易的越发繁盛,到了今年福建开海的季节今年的福州府却比去年还要繁荣。

  衙门连忙收税,税收正好用来赈济灾民。湘妃纱的销售情况倒因为福州城中百姓商业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好,如今每天的销售额已经破了五十两,工厂都快生产不过来。

  胡氏和游思义已经张罗着开办第三间工厂,工人完全不用愁,百姓饭都吃不起,有地方招工,拼了命也要进来,更何况胡氏还愿意招女工,招工的消息放出去没多久工厂的员额就已经满了。

  有了湘妃纱做榜样,其他机户也发现女子可以做纺织工,而且她们的工资比男子更低,有样学样福州城中已经有许多机户也开始招募女子做工。

  湘妃纱的名气已经打响,又有王文龙和胡氏站台,其他品牌根本竞争不过,即使也出现其余的女子工厂,湘妃纱的销路却并不受影响。

  二月末,李国仙拿着一沓厚厚的稿纸走进《旬报》编辑部:“王大哥,前五十章《甄嬛传》的稿子我终于改完了。”

  王文龙放下笔笑道:“写得倒快,给我看看。”

  这几个月李国仙因为有事情忙碌,显然精气神都足了许多,她十六七岁年纪,正是青春活力的时候,精气神一上来模样更加明艳,走进编辑部时都引起旁人侧目。

第201章 迫在眉睫

  王文龙翻着书稿。

  李国仙所写的小说虽然故事情节和王文龙的大纲差不多,但是用笔却细腻了不少,没办法,这时人的写作风格不可能像后世一样怎么激烈怎么来,最终写出来的东西比原版的作品少了几分激烈的情绪,却更多了许多真实生活的描摹,倒有一点后世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风格。

  王文龙看了两章便点头说道:“作品已经达到了发表的标准,但是最近咱们报纸却不适合发表这样的小说,估计还要押上一个月的稿才行。”

  小说能发表李国仙就很高兴了,她看着王文龙愁容不展的样子忍不住问:“为什么呀?”

  王文龙道:“要留下版面来宣传救灾,一时没有版面刊登新的作品了。”

  现在《旬报》报社也有救灾的工作,在福州城外开了三个粥棚,全部由《旬报》的利润支付。

  下午,听说王文龙要带编辑部的人去施粥,李国仙也主动跟着一起去,王文龙也没拦着。

  《旬报》也是衙门产业,灾难之中自然也要做些事情,于是大家这几天都是这样的工作流程,上午工作,中午下午就去施粥,只留下赶稿的编辑继续在编辑部里做事。

  众人整理一番,王文龙带上编辑部里的工人,十几人大包小包还抬上粥桶就赶着大车出发。

  金学曾怕灾民进入城中会引起祸端,所以不让流民进城,全部让灾民聚集在城外安置。

  原本繁华的福州城外关厢此时已经风格大变,因为灾民太多,此地治安不好,许多店铺都已经落板,街道都被衣衫褴褛的难民所占据。

  王文龙他们一出城门就有大群流民跑来,他们不是要抢饭吃,而是将自己的孩子推向王文龙等人。

  “我家女儿乖巧懂事吃的又少,只要五升米就卖给老爷。”

  “老爷老爷,要女人不要?生过儿子的。”

  “这位老爷行行好吧,我妈快饿死了,只要老爷给一口吃的就是救两条人命啊……”

  李国仙虽然知道城外流民聚集,但是也没想到,仅仅是隔着城墙外边已经变成这幅场景,她吓得花容失色,拉着王文龙的袖子生怕被人抓到,这些流民许多还剩下最后一口力气,抓住人就不松手。

首节 上一节 123/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