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04节
几个月的时间,红薯粉丝已经在福州推广开了,因为地瓜粉的价钱比绿豆粉更低,甚至比不上米粉的价格,老百姓渐渐尝试将地瓜粉用于制作各种节令食物。
立冬那日,王文龙又在自己家里开宴席,请了报社同僚以及作坊里头的头面来吃饭。
吃的菜却不是自家整治的,福州习俗立冬之日要吃羊肉泡面线,以为羊肉温热,可以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补足中气。
福建地方此时早就流行吃猪肉,王文龙家羊肉还真吃的少,连马婆子也不会整治,于是在本地人介绍下王文龙专门让王平保去定来福州有名澳桥萨家的羊肉席。
萨家是色目人,祖上姓“萨都”,所出雁门萨家乃是福州的名门望族,在福州居住两百多年,家族开枝散叶,子弟中有几支开的羊肉店在万历年间十分有名。萨家中科考成名者也不在少数,萨琦当过宣德年间的礼部侍郎,后世人最熟悉的该是近代中国海军将领萨镇冰。
有现成的羊肉席可吃,马婆子倒是歇了,和张氏一起招呼来客女眷,李国仙在王文龙这里还没个名分,但是吃饭那天李国仙也来了。
她快十七岁,也要学习待人接物,大抵上大伙儿也知道李国仙在王文龙家中的身份,将她红着脸让到主母位上。
第169章 万历的早晨
京师,又是一年立冬时节,黎明开始就洋洋洒洒下了今年的入冬第一场大雪。
万历皇帝站在台阶前满脸笑意:“瑞雪兆丰年呀。”
万历二十八年不是个好年景,皇帝对于今年能早早过去明年万象更新还是有所期待的。
所以今日早起他分外的有精神,当然上朝是不可能上朝的,但是难得的主动开始布置事情。
在明代立冬虽然比不上冬至是一个需要祭祀的大节日,但也是有诸多仪式的。
九月即将过去,寒冬就要来了,天子需要在此时封赏“有死于王事以安边社稷者”,召文武百官赐以立冬之日的衣服帽带,甚至更加勤勉的天子还需要出郊迎冬。
当然到万历朝这一切自然能免责免。在后世统计,有明一朝天子到天坛亲自去举行的国之大祀一共一百多次,而其中于万历在位的四十多年举行次数是——四次……这货是真不乐意出门。
万历帝是个很宅家的性格,总是宣称自己生病,此时人都以为他是作假,直到后世他的遗骨被发掘出来才算部分洗刷他的冤屈。
万历皇帝的头骨有留下照片,看一眼就觉得惨不忍睹,万历死时半张脸的牙齿已全部掉光。
可能是因为从小饮食习惯不好或者是基因原因,万历有十分严重的牙周病,后世的医学考古查出来的就包括:龋齿、扭曲齿、牙结石、氟牙症。
另外万历常说自己腿疼也是真的,他的尸骨复原之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应该是某种慢性病所致,和他常自称“足心疼痛,步履艰难”难以观政的叙述十分吻合。甚至万历曾在宫中种植樱粟用于阵痛,可见的确常受痛苦。
今日寒冷的天气显然稍稍刺激了万历的身体,应激反应之下,他原本哪哪不舒服的身子今日也难得松快起来。
于是他看了会儿雪便转头问身后太监:
“灵济宫的御香送去了么?”
太监回答:“一早就送去了,已领了签回来。”
灵济宫是大明迁都之后朱棣亲自选定的皇家宫殿,每逢立春立冬都会有皇家送去御香和祭品。
万历点头,“签文放在案上,待会儿我看。”解签这种事情,万历并不想假手于他人,他确实也有这种能力,万历皇帝很小就被作为储君培养,一生自夸的事情就是“朕五岁能读书”,文化素养相当不错。
问完进香的事情,万历想想道:“让田大伴将今日奏书拿来。”
太监颇为惊讶,脸露喜色,点点头连忙去办。
万历上班时间完全随心情,除非是礼仪性的事情,不然对于朝臣的上工时间要求也没有什么具体措施,不过内阁和司礼监还是有上班时间的,大抵是寅卯之交,也就是凌晨五六点的时候臣工的奏报就要从通政司或会极门入宫开始走办事流程。
按照明代制度,这些奏章会先交给皇帝,由皇帝看过之后给出口谕再发给内阁票拟,如果需要外朝情况参考的还需要外朝衙门部议,票拟和部议出来后皇帝再根据票拟部议进行批红,最后将奏章下发六科通过便完成决策。
但是过程之中皇帝完全有偷懒机会,比如万历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收到奏折丢给内阁,内阁票拟后他也不看,又直接丢给司礼监批红,全程他就能处于挂机状态。
不一会儿田义就带着一大堆书信来了。
田义今年已经六十六岁,九岁入宫,模样仿佛是一个老妪,看起来倒并不令人太过不适。
他是冯保之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人正直。
去年万历为了给太监张目,捉拿南康知府吴宝秀,致吴宝秀妻子自杀、南康百姓愤慨,并且还要将吴宝秀丢入诏狱,那时众臣纷纷上书,万历一概不理,且将奏折全部扔到地上。
那时就是田义默默将奏折拾起,然后跪在地上表示“阁臣候跪朝门外,不奉处分不敢退。”用顽抗的方式逼的万历只能执笔批复。
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就照顾万历,万历对他感情比对冯保还深。
田义长年执掌司礼监,工作能力相当强,同时受到皇帝和外朝臣工的信任,工作上也是万历的得力帮手,万历还真缺不了他。
皇帝笑着问田义道:“今日有什么事情?”
田义扑通就跪下,将几份奏折高高举过头顶:
“圣上请看奏折!”
万历皇帝本来心情不错,但是看到田义这模样,他的脸色不禁慢慢的阴沉下来。
“将奏折拿来!”万历不满的说,翻开第一份奏折,他就愣了一下。
辽东言官弹劾辽东收税太监高淮乱辽!
张居正在朝之时,整个大明朝的北方边境是相当安定的,蓟镇方向有戚继光,辽东方向有李成梁,但是如今李成梁已经罢官十年,辽东武备废弛。
此时的辽东本来就是边塞经济,经济基础相当脆弱,能做到适当的供应养活守军就算不错,结果三年前万历天才的派出太监高淮去辽东开矿收税,三年时间已经把辽东的经济给搞到接近崩溃。
内地省份经济崩溃顶多是民变而已,辽东的经济出问题,直接导致辽东的军户无法生存,已经出现大量逃兵逃往建州讨生活,给女真人添了不少有生力量。
万历看着这奏章不说话,他已经明白田义今天是来干嘛的了,心中自然不愿意撤回高淮。
咳嗽一声将奏章丢到一边,翻开第二本奏章。
浙江报浙人赵一平与党羽孟化鲸揭竿起事!
——几个月前魏天爵诬陷王文龙所用的赵一平总算出山了,自称自己是赵宋后裔,号召百姓“日月重开大宋天”,揭竿起义,正准备“打回临安去登基”,浙江官员连忙调兵清剿。
万历见浙江官员后面的奏折内容又转到劝他收回太监的事上,言说赵一平能够起义就是因为太监盘剥太重,百姓无法生存,才会怀念大宋的统治。
万历的脸色更加黑,丢下这份奏折,打开第三份,这回只看到开头万历皇帝就已经头疼起来。
贵州皮林苗人叛乱,匪首吴国佐表示皇帝老儿无道,天数将变,自称“天皇上将”,带着一群“太保将军”攻城拔寨,已经劫掠了七十多座屯堡,并且焚毁了五开南城,攻陷永从县作为老巢……
这杨应龙刚打完贵州苗人怎么又叛了?还把守军将领煮而分食,气焰未免太过嚣张!
等看完三份奏折万历早已经知道田义要说什么,他原本的好心情一扫而空,丢下书札等着田义的后续动作。
果然就听田义说道:“进日群臣颇多上奏言及税监之事,府县州学诸生也联名上疏,其中南北两京、苏州、杭州、福州、常州府学……”
“好了,不要说了!”万历黑脸道。
第170章 君臣互害
万历大怒,田义忙小声劝说道:“陛下是一国之君,臣子上报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规劝都是为陛下好,陛下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要生气呢?”
万历皇帝欲言又止:“他们都是在找朕的麻烦。”
田义连忙劝说:“其中未免没有忠义之语。”
万历皇帝叹口气,只觉得很委屈。
这一年来因为年景不好,加上朝臣们对于他派出太监去收税颇有意见,从年头到年尾各种上疏吵的万历不得安生。
除了太监没召回之外,今年他其实比往年勤奋许多,但却是挨更多的骂。
他说自己身子不舒服也没用,朝臣们明显不信。
万历无奈地问道:“照田大伴所言朕该如何?”
田义苦笑着说道:“而今如此之多的朝议,圣上若是没丁点答复我们做奴婢的也不知该如何做了。”
之前万历因为劝谏他收回太监的奏折太多,所以放出了“近日奏章,凡及矿税,悉置不省”的话想要威胁朝臣,但是却直接起到反效果,官员们仿佛是被万历皇帝亲手指路。
官员们瞬间变得只要不劝谏皇帝撤回瞬间太监就像没完成任务一样。
田义也是没办法,如果他再不劝万历回应的话,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工作也做不下去了。
“天下之事全在圣上心中,总是做着去才好,是多是少,但凡做一份事情,百姓也得一份安乐就是了。”
万历皇帝苦笑着说道:“我何尝不想要太太平平的,但奈何这些人平白找我不自在!”
虽然如此说着,但无奈万历还是选择妥协,只能翻开奏折继续阅读。
万历皇帝知道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不稍加妥协肯定过不去,他必须看几份奏折总结出官员们的意见,然后从中选几条不痛不痒的加以实行,这样才能平息满朝的怒火。
万历皇帝已经准备捏着鼻子看下去,可是看完两本折子之后,他的气还是顶到了胸口。
这些在朝廷之中声望最隆的奏折也是政治最正确的,那是把他税监制度连带他的这几年工作给贬得一文不值,有很多地方都是歪曲事实。
万历皇帝本来身子感觉还不错,但越看就越坐不住,很有把奏折丢了明天再来理会的想法。
就在这时,他耐着性子翻开了凤阳巡抚李三才上的折子。
李三才是顾宪成等东林党人极力推举的人选,这奏折自然也是极为符合此时朝中的政治正确,一开篇就透露出一股万历不喜欢的味道:
“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崇聚财贿,使小民无朝夕之安!”
什么叫“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好像说的是因为他派太监去征税所以百姓才会吃不饱饭一样。
万历皇帝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收的税收虽然不少,但远远比不上朝廷正税的额度,甚至连当地地方官贪墨的数目都比不上。
万历心中的账是这样算的,百姓交的税朝廷的正税拿了大头,官场的贪墨拿了小头,他贵为皇帝无非派太监再在中间溜个缝而已,结果百姓饿肚子居然全部推成他的责任。
以议论文手法来说,李三才这完全是强行对比。
而“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就更让人生气,万历觉得自己立不立储君完全就是自己家事,本来被官员们拿来炒作成争国本这样的大事件就已经令人厌烦,而且他都已经准备妥协了,这群官员还是咬住不放。
此句类比更是非常强行,百姓的妻儿受辱和他立谁当储君又有什么关系?
看到这里万历皇帝已经不想再看,但是他知道李三才的这份奏折近日在朝中颇有声量,看看下边田义的目光,万历只能咬着牙继续看下去。
后面李三才的这种牵强附会的逻辑越发施展,总之就是把一切天下问题的根源全部归于皇帝派太监收税。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