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03节
那人生气说道:“建阳先生,请问你们这个《旬报》上连载《连城诀》和《俗世奇人》的藏剑楼主人是哪位?”
王文龙心中一凛,下意识感到危险,连忙询问:“不知找他有何事?”
“我对他这小说的故事有些意见!他为何要将丁典丁大侠写死,还将戚芳配给那万家恶少!”
王文龙顿时狂汗,原来是找茬来的。
那读书人还算有点礼貌,而他身边的打行人物就有些没样子了。
“大哥,人找到了吗?”
“那藏剑楼主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要把丁典写死!”
“他这故事肯定是真的,这厮心中有愧,真实之中他定然和丁大侠有仇!”
那厮身边几个打行人物都围上来,王文龙无语,这年代的读者果然朴实,居然将武侠小说当做真事。
“做什么?做什么?衙门门口还想行凶不成?”
幸亏这时布政史司衙门中走出一班公人,这群打行才稍稍散了。
王文龙趁机连忙带着冯元仲和王平保走进报社。
冯元仲一脸懵逼,王文龙进到报社之后则是撞上了脸上憋着笑的邓志谟和许仲琳。
王文龙顿时明白这群公人就是邓志谟和许仲琳去找来帮忙的,要不然他此时多半无法脱困。
许仲琳笑着说道:“我早说建阳先生的小说情节安排太过,何必要将好好的人物往那绝地写去?若非我与先生是朋友,说不得也要带人来打闹。”
王文龙心中狂汗。
这几日《旬报》的《连城诀》已经刊行到中段,此时的读者第一次看到武侠小说,原本讨论度就极高,更何况金庸的这本小说写的代入感极强,各种神功侠客让此时的读者极其向往,而其中情感描写之细腻更非此时文学可比。
小说前期女主戚芳和主角狄云两情相悦之时,许多年少儿郎就已经对戚芳动心,而看到了丁典的剧情之后,许多人又喜欢上这个重情重义的年少侠客,特别是以打行人物为代表的市井游侠儿,几乎将丁典奉为侠义偶像,对于丁典和官员之女凌霜华的爱情更是极其向往。
——然后王文龙就用几章的内容直接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部撕碎了。
凌霜华死了,是被她想要谋夺丁典武功的亲生父亲害死的,目的只是引得丁典中毒。
大侠丁典死了,死在凌霜华父亲涂在她棺材上的毒液,到死也没有见上爱人的最后一面。
主角狄云逃狱了,但是第一时间就知道戚芳嫁给了害他的仇人万圭。
而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戚芳是为了让万圭给狄云脱罪才嫁给他的——她心中一直想着狄云,狄云躲在柴堆中听见戚芳给她和万圭的女儿悄悄起了狄云的小名,但她和狄云却不能相见。
虐不虐?太虐了!
《连城诀》本来就是用来写人性之恶的,原作者这一段情节安排的极其有功底,正面人物连续被压抑,而且不给任何的释放机会,悲剧一个接着一个,让人喘不过气来。
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结局大多都是喜剧性的,所有的悲伤都被终结,《水浒传》结局是好汉们被立庙祭祀,《窦娥冤》的结局也是窦娥的父亲考中进士回来让所有坏人得到审判。
这叫天理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导致这年代的普通百姓对于悲剧情节的忍受力不是一般的差。
加上读者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代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不少人已经全情投入,将自己想象成武侠小说之中的人物。
当大家接连看到《连城诀》的这段情节,许多人直接就崩溃了。
据说市面上说这段书的先生讲到此处许多听书的观众全都目瞪口呆,接着怒不可遏,无处发泄,甚至义愤填膺的百姓将好几个书摊都给掀了。
将小说之中的大侠丁典奉做自己偶像的福州打行,甚至直接上门想要抓着作者揍一顿。
过不了几天就连徐学聚也跑来问王文龙后续的情节发展——藩台大人也是《旬报》的忠实读者。
《旬报》编辑部也受到影响,好多编辑出门都怕挨打。
王文龙惊讶于这份报纸悄然之间在福州已经有了如此的影响力。
面对读者的意见汹汹他也只能做出反应,王文龙让邓志谟在这一期的《旬报》之中多排小说版面,将原本发五千字改成发一万字赶快将虐主情节连载过去。
幸亏是这年代读者还没有接触过爽文,王文龙知道等到故事连载到主角用自己学会的武功大展神威的爽文情节肯定会再次引起读者强烈反应。
而读者一爽,怨气自然也就结束了。
这场风波前后延续了十几天,总算消散。
事后王文龙统计一下销量却是惊讶发现,让广大读者虐心的这几份报纸销量反而是近期《旬报》销量之中最高的,比其他期平均多卖了两百多份。
邓志谟和王文龙一起分析,感觉报纸销量增加一半是此时读者不愿意相信主角命运会如此悲惨所以买报纸前来验证,另一半原因则可能是因为许多读者生气之时把报纸给撕了,事后想要重新回看,只好又去多买一份。
与此同时,看了这一幕戏的冯元仲对于这份报纸也留下深刻印象。
王文龙留他在福州,不多说话,先给了他一沓报纸,让人给他泡茶装点心,精通于文艺的冯元仲只用一下午直接看的入迷。
冯元仲本来就是一个逍遥文人,对报纸行业如此感兴趣,王文龙再一番忽悠冯元仲直接入局,担任起《旬报》娱乐版的编辑。
《旬报》娱乐版的第一期王文龙直接将阿尔法狗所下出的一篇棋谱配了解说放上去连载。
这五篇棋谱跟随《旬报》传开,再次震惊八闽,借助《旬报》的流传,这次棋谱的传播范围远比过百龄等三人传的更广。
能买得起报纸的人不少还真就是围棋的受众,围棋板块在娱乐版中又格外受到欢迎,甚至通过《旬报》的围棋板块有不少福建的围棋爱好者都联系起来。
一些不知名的围棋爱好者通过在《旬报》之上撰写围棋文章也获得不小名声。
围棋圈子的形成又帮助围棋运动的推广。
此时八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苗头,民间因为海贸也正日趋富足,百姓都追求娱乐,这正是推广围棋的好土壤。
王文龙同样手痒下场,渐渐也发现他的下棋水平在前世不算高,可是在这个时代却还真不容小觑。起码就福建的围棋圈子来说,王文龙还几乎碰不到对手。
他一个业余三段穿越到明朝居然有这样的战斗力其实都仰赖于他超越时代的眼光。
第168章 下棋的神仙
这年代的围棋连开局、中局、官子的概念都还没提出,更别谈每一步的具体方法了,王文龙的围棋视野以及定势思维在这年代都是顶尖的,指导这年代的棋手还真不算困难。
随着王文龙点评围棋的评论一篇篇推出,他的评棋水平也渐渐为人所乐道。
钱谦益对于王文龙棋评和阿尔法狗五局棋谱的评论也终于传出:“天下第一棋评,配上天下第一棋谱。”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其实王文龙对于阿尔法狗此局围棋的点评并没有到阿尔法狗的真正实力,但相比于此时人对围棋的理论研究深度,王文龙对于围棋的理解已经是人类顶尖了。
王文龙的评论和阿尔法狗的棋局一个是此时人类顶尖一个是超越人类,对于站在地上的人来说都高于他们远甚。
而这五局棋的影响远非到此为止,还要随着人们围棋实力的日渐增强棋手们才越来越发现阿尔法狗这五局围棋的厉害。
万历年间的棋手虽然惊讶于这局棋的实力,但他们以为伴随着围棋技术的发展,过五十年后大明的棋手就能看出王文龙留下这五局围棋的缺点。
然而到了五十年后,棋手依旧看不出这五局围棋的缺点,如此反复几次之后:棋手们终于惊讶的发现,似乎无论他们的围棋水平进步到何等程度,他们居然都没有看出这五局围棋相对弈双方有什么棋路上的问题。
当年下棋之人的围棋水平已经超过后世百多年的围棋发展,这如何可能?
要直到这个时空的围棋AI横空出世,大家把这五局棋谱放进AI中推演,才惊讶发现这五局棋的真实水平,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人类顶尖棋手三子以上——这绝不是明代围棋能够达到的高度。
于是这五局围棋究竟是谁下的直接成了个世界未解之谜,说是后人作假都不可能,因为正常人根本下不出这样的棋来。
倒是在AI时代这五局棋谱鼓励了一些朴素的围棋爱好者,他们以这五局棋谱为证据,坚称人类的棋力是有可能打败AI的。
这五局棋谱影响之深远,以至于许多人终究只能将之推给神仙所做,甚至因此衍生出一个道教流派。
百年后王文龙已经成为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再加上王文龙和许仲林一起编纂了诸多剑仙故事,乡野愚民将之联系起来,穿凿附会,便为王文龙编出一段神仙掌故:
王文龙幼时在南洋遭遇欧洲人屠华父母双亡,之后他被欧洲人掳掠做奴仆一起远航,遇见大风浪漂流至一荒岛,岛上有一仙人,鹤发童颜,教授王文龙诸多神奇本事。
王文龙从此仙翁学艺五载,从此通晓天文地理、经济农商,而后被仙翁巧送出海。
而此仙翁乃是中华后裔,在海外仙岛上不知已居住多少岁月,当时见到中华子弟受洋人欺负愤而出山,看中王文龙年少孤苦,又极其聪慧,所以加以传授。
王文龙所学不过仙翁脑海中知识百中之一而已,而此公传授王文龙之后又即隐去,入海中仙岛不可复见也。
这段故事编出来时王文龙都已经作古许久,而学艺内容明显就是照着王文龙、许仲琳写的剑仙小说情节改编的。
但在百年后还真有人信。
在本时空百年后的南洋已经是华人社会,那时南岛民族也普遍归化,只是终究还被中原人物所歧视,南洋人民需要能够抬高自己地位的汉民族信仰,于是真将王文龙和那仙翁的故事做成一种道教流派。
那仙翁也有名有姓,正是葛洪当年所教化之交趾土民,南洋汉人普遍信仰的黄大仙的弟弟,名叫黄也人。
而黄也人出生交趾,本非汉人,乃是南岛民族,人们叫做“黄弈公”的。
当地人继而又编造传说说王文龙的母亲也是南洋人士——因此在中原享有赫赫声名的王文龙也有南岛血统,在他们本地的道教流派中将那黄弈公奉为主神,连带着受到传授的王文龙也被烧香祭拜。
黄弈公和王文龙成为南岛民族汉化之后推举出来的本土神仙。
甚至有人以为黄奕公到那时还未死,依旧生活在印尼群岛中某处仙山之上,印尼当地人为了争抢神仙出生地还互相打官司,各自抢修“黄弈公文化园”“黄弈公故居”,还有人传说自己曾见过黄弈公,以此开馆收徒骗人。
至于王文龙所传下来的这五局棋谱,自然被作为是王文龙见过神仙的证明。
……
一阵秋风吹过,终于来到了万历二十八年的立冬时节。
作为中国传统上的四时八节之一,立冬在这个时代是颇受重视的节日。
虽然福建地处南方,立冬时还不算寒冷,但是因为此时立冬日子的重要,照例是要庆祝的。
农村家家户户蒸新稻,城里则是打醮、做新衣、吃席面。
去年的立冬王文龙毫无感觉,因为那时他刚刚来到这个时空和周围人都没有实质上的联系,人家家中热热闹闹的,而王文龙工作回家之后只感觉一阵冷清。
可是今年立冬就全然不同,节日来临之前蜡纸和油墨作坊的工头就一起提着礼物来东家拜节。
这时习俗,立冬时佃户、工人要给东家拜节,送的东西不多,只是一点意思而已,照例是一块猪肉加一瓶酒或者一包洋糖。
而王文龙对于这个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已经出现,有人不送洋糖,而是照着时兴的习俗在市面上买了一包红薯粉丝送来。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