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74节

可人所共知,前段时间武昌和上海之间大闹“府会之争”,黎元洪要求临时政府和临时国会都在武昌建立,陈其美最初希望府会都留在上海,后来实在争不过武昌,才妥协希望临时政府建在武昌,临时国会建在上海。

为这一件事,陈其美很是花了一大笔银子,专门用来收买各省都督府派来的代表,希望他们留在上海,万万不要到武昌挨北洋军的炮子去。

很多女孩子还穿着女子学校的制服,胸前抱着一只大箱子,在街上为北伐军募捐军饷。文化界的行动也很积极,他们组织了宣讲社,京剧名角潘月樵、夏月珊也发起义演助饷,各种募饷团四出活动。

民立报馆的全体职工决定每月捐助薪金的五分之一,收入微薄的上海工人把他们的饭钱都拿了出来,担负着繁重的军火生产任务的江南制造局工人表现最为突出,船务、炮厂工人一次就捐出五百四十元钱。

熊克武走在上海街上,看见那么多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们,也都觉悟了国家、民族的意识,起码是站了出来,就觉得革命的前景难道不是无限光明的吗?

但这样,他就更不喜欢沪军都督府了,谁知道这些民脂民膏有多少用在革命军身上?又有多少被青帮的人花掉?

熊克武是四川人,也算老同盟会,井研县乡下一个地主兼医生家庭的二儿子,小时候,家中生计艰难,他爹常常告诫熊克武,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有出息。

有没有出息不知道,但熊克武少年时过得确实很辛劳,八岁在镇上开始读私塾,闲时帮家里卖桑叶,收蚕茧。

父亲希望这个很有魄力和胆识的二儿子,能继承家里的事业,并把药铺做得更大,早早就给熊克武订下了一门亲事,希望他能好好的结婚生子,继承家业。

可是熊克武却和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满脑子的救国救民,十三岁那年他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的书,受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决心东渡日本留学,这种事情他父亲怎么能接受?

但熊克武很有胆魄,他跟好朋友但懋辛一起攒钱,穿巫峡,渡东海,先到上海。一路上,熊克武见识了中国各省农村里普遍的凋敝和破产,也见识了清军败坏的纪律。

到上海以后,情况更糟,跋扈的洋人给熊克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时他跟但懋辛,还有同是四川籍的饶国梁一起学外语,有一位教西文的女老师很有本领,懂好几种语言。

有回他们出去踏青,到岸上来发疯的洋人水兵,发现熊克武的女老师会讲英文,就把人家给架到船上去了,自己和几个同学想去救,结果都被打伤,等到南市商会的人把老师救出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两天两夜,那个女老师不久就悬梁自杀了,中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熊克武不敢想,也不愿去想。

熊克武在同盟会里是有些资历的,他跟但懋辛从日本留学回来,就在上海参与创建了中国公学。但沪军都督陈其美还排挤外省人,成天想着法子要将他们赶走,熊克武也不客气,他想着走就走,等自己在上海组织一支革命军后,就回四川去!

但计划还没成行,熊克武就听说了好友但懋辛的消息,他居然已经成了最近名声鹊起的先锋队一员,还当上了什么国民武装部的政治处处长!

熊克武另外一个好朋友,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饶国梁,更不得了,人家已经是华南野战军的团长啦!

其实饶国梁是华野第一混成旅第三团的指导员,只是熊克武不了解先锋队的制度,就将之理解为团长。

熊克武听说那场震惊寰球万国的海珠亭事变以后,声明震耳欲聋的林淮唐也要来上海,据说还是要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北伐军!

想想就让人兴奋起来。

熊克武在街道上走着,不知不觉,顺着人潮的涌动,就接近了外滩,然后慢慢接近码头。他肚子里还憋着一股怨气,昨天他去都督府上找陈其美批经费,结果陈其美居然说不认识他。

真是丢尽颜面,在孙中山面前他都不曾受过这种冷遇,陈其美算什么东西?这样羞辱他。

“兄弟,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

上海街市平素人流量就非常大,繁忙的程度远远超过四川的任何一座城市,但像今天这样人山人海如潮汐涌动,依旧是一幕极少见的场景。

临近租界处,大片洋楼建筑处处悬挂青天白日旗和铁血十八星旗,随风招展的旗面下,民众们好像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步调整齐划一地向码头前进。

熊克武隐约产生一种猜测,赶紧又抓住一个工友问道:“兄弟,前面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先生呵,您还不知道吗?是林淮唐先生抵达上海啦!大家都想去港口,见识一下这位大英雄、大豪杰的风采!”

林淮唐!

他终于来了!

难怪周围那些圣玛利亚女书院和中西女中的小姑娘们,这么兴奋,好像狂信徒见到神祗降临似的,一张张白净的脸蛋上都涨得那样红,尖叫声更是声嘶力竭,简直比清军的枪炮声威力更大。

原来是林淮唐。

那就不奇怪了,林淮唐是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媒体的宠儿,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他的名字都是最重要的新闻热点之一,青年人更把林淮唐当成于谦、岳飞般的人物。

《朝日新闻》、《字林西报》和《申报》拍的几张照片,更使林淮唐成了全国进步女学生心目里的唯一一尊偶像,这么一位英姿飒爽又冷峻克制的青年英雄,哪个女孩子不爱呢?

就是熊克武都觉得胸腔里砰砰跳的,真想快些见到林淮唐,然后就把陈其美那里吃来的一肚子怨气全部抛之脑后。

真正的革命军,终于到上海来啦!

第二章 闽海

感谢@对马岛境井仁 的打赏,今天三更,宇文存稿逐渐告急

华南野战军在汕头誓师以后,就分批装船北上。广东、福建两省都各有急求国民军离省的理由,所以在航运上也给足了支持,搜罗了一大批清朝水师的运兵船和民间的商船、客轮供华野使用。

谢葆璋被华野司令部任命为华南野战军第一舰队司令,麾下虽然连一条带武装的军舰都没有,但数量不少的兵船客轮,完全可以为将来新中国的革命海军做训练之基。

自从武昌起义的消息传遍全国以后,从前谢葆璋担任校长的那个烟台水兵学校,里面的学生们便纷纷离校出走,南下投奔革命军。

他们收到了老校长的请求,都赶来厦门投奔华野,这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资质的烟台水兵,就成为了华野第一舰队的骨干主力。

从洋务运动以来,清朝水师就以福建人为主,所以水师里还有一个闽系的说法,所谓闽系海军,就是由福建省福州地区人为主组成,并由福州籍将领控制的海军部队,从甲午战争到现在,闽系海军基本构成清朝水师的主体。

就是林淮唐自己,他这个福建人不还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谢葆璋也是福建人,闽系在海军里的根深蒂固可见一斑。

近代海军与传统海军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在其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科技性与机械性,亦即李鸿章所谓的“西方专门之学”。

这也就是说:新海军,必须要在国内的学堂教育,并且还要出洋留学再加深造,经过西人的长期教导,而透过国际科技转移才可学到或掌握驾驶及操纵此一新海军的能力。

因此,乃使近水楼台的福州人得以捷足先登,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先驱。

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几于一开始就认为海军是一条登龙的捷径有利可图,远于第一批留学英法的“闽厂生徒”回华之前,即表现“一得自矜、贪慕荣利”。声言:“创办铁甲,正我辈富贵之日,苟非高官厚禄,切不可就。”及至回国进入海军服务,逐渐地由偏裨而荐至将校,更是俾倪不可一世。视海军为其专利。

先锋队的高层里有很多福建人,而且大多数都和晚清以来的闽系海军前辈有家族上的联系,但林淮唐其实并不喜欢这种近水楼台的关系。

福建人把海军当成本省的私产,在海军中构建同乡宗族关系,把一种本来最先进的工业产物,完成了宗族乡情式的组织,岂不可笑。

谢葆璋召唤来的这批烟台水兵学堂的学生,正好大部分人都是山东人,由他们建立起华野海军的骨架来,也可以冲击一下福建人几十年来搁清朝水师里构建的同乡网络。

林淮唐还是乘坐成功号运兵船北上,深灰色的舰体在广袤浩瀚的大洋上乘风破浪,冲碎一波波湛蓝色的海涛,无边无际的海天之中,飞鸟盘旋,云卷云舒,长风带来了远方陆地上的音讯。

海军战士们穿着全新的蓝白条纹海魂衫,头戴白圆帽,精神干练地行动。从前清朝水师一切向英国海军学习,也学来了英国海军里严苛的军官士兵关系,动辄打骂体罚,与清军本来就一泡污的军队管理两相结合,更成为史上最乌烟瘴气的一种海军氛围。

国民军初建的这支华野第一舰队,至少在官兵关系上,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全新方式。每条军舰或者临时征用的客轮上,除了海军官兵以外,还有先锋队配属的指导员,同时军舰内部,也和国民军一样,成立了士兵代表大会,用普选的方式选举了士兵代表。

海军士兵代表大会和陆军一样,有监督舰上经费使用和分配的权利跟义务,还有直接向上级汇报违法违纪行为的渠道。

林淮唐不希望国民海军,是一支用九尾鞭建立起来的海军。英国人的那种模式,只适合于风帆时代,早就和工业化的铁甲大舰队时代脱节,只是因为英国强大的国力,这才勉强维持着脆弱的海军霸权而已。

中国人,实在没必要照搬学习“九尾鞭模式”。

“君汉,新制服穿得还习惯吗?”

林时爽刚刚换上了华南野战军总司令的制服,他肩膀上纵条军衔闪亮的红星引人注目,相比之下,林淮唐的制服军衔,就完全是普通列兵的配置。

为了让全世界舆论都相信,林淮唐真的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志愿参加北伐军,所以执委会内部讨论以后,特别允许了记者团派出几名代表,随时跟拍林淮唐并创作随军报道。

包括武藤纯子在内的好几名记者,现在也在舰上,所以林淮唐听着林时爽的奚落,也只能闭口不言,端紧钢枪,挺胸抬头站在自己的哨位上,直到周围一圈记者们拍完照后,林淮唐才走了下来。

“阿文别说风凉话,到上海后,我们还有的是新挑战。”

姚雨平已经先一步到了上海,他是华野的参谋长,但华南野战军的参谋部班子事实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毕竟国民军内部能做参谋工作的优秀军官,数量还是太少。

所以姚雨平提前到上海去,就是为了甄选人物,充实一下华野的人物夹袋,先将参谋部,说不定还有后勤部、经理局的班子都建起来。

林时爽说:“士云那边情况很好,南京陆军中学和保定军校的学生,来报名的非常多,现在形势很乐观,等咱们到上海时,参谋部班子肯定已经搞起来嘞。”

自从普鲁士的总参谋部成为列强军队的标配以后,许多人好像都以为只要在制度上模仿德国陆军,建立起一套参谋部班子来在,自然就能使本军产生一种脱胎换骨的神奇变化,突然间就拥有德军那样的高效率。

这当然是梦话。

林淮唐对姚雨平目前正在上海搭建的华野参谋部班子,并没有抱多大希望。

1904年练兵处向清廷奏准的陆军章制里,军的司令处就已经设置了“总参谋官一员,赞佐号令,参画机宜,一等参谋官二员,二等参谋官二员,随同总参谋官分任计画各务”,这应该算中国最早的参谋部吧。

但和后世相比,清末的参谋长衔级规定非常低,地位权势更不能和同级别带兵官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幕僚的定位。

尽快比起湘军时代的幕僚制度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但和世界上列强国家的参谋部相比,清末新军的参谋部实际上还是在湘军幕僚上做一点改革,增加一些人员、提高部分专业的军事素养而已,还不能说完全区别于旧时代防军练军的幕僚制度。

这些参谋长,差不多永远只能是参谋长,他们可能受到尊重,可能在物质上享受很高的待遇,甚至在指挥作战中代拆代行,却终究只被作为幕宾看待,很少有充任主官带兵的机会。

何况没有独立于主官的人事权,参谋部也就谈不上什么独立的指挥能力。

“其实我对士云先生……我对他单独去上海招募参谋这件事,一直很不满意。”林淮唐说,“只是我们的人脉不及士云先生,自己招不到足够的参谋人员,不然我肯定希望先建立国民军的参谋本部,再由参谋本部训练、委派各级参谋到部队里去,而不是让姚雨平采用这种湘军长官雇佣幕宾的方式。”

林淮唐叹道:“我是没想到那些新闻报道出来以后,北伐军会受到全国青年这样热情的欢迎,早知道这种情况,就不用姚雨平去筹组华野参谋部了,我们完全可以先把国民军的参谋本部建立起来。”

“君汉始终不豫此事,我们到上海后就和士云商议解决如何?”

“不,暂时不必如此。重组参谋部也会耽误北伐时间,我们时间太紧张了!到上海以后,恐怕休息不了两天,就要立即作战。”

“天下皆以鄂之胜败,视为决胜之着。确实目下战局,也只有发动东南,方能支援武昌。”

“阿文,北洋军实力强劲,甚至即便张勋的江防军,也不是我们在广东福建所遇的防营可比。北伐战况一定比在闽粤时更艰难万分,我现在是下野的普通士兵身份,虽然还能参与部分统帅领导之责,但有些时候,也要执委会承担起责任来。”

“这我明白,君汉此前提的改组先锋队和执委会等造党之事,也要放在北伐之后吗?”

“等下……你看,那是什么?”

林淮唐的目力远超常人,在万里波涛中一眼就看到了运兵船行进方向上的一艘高大军舰,连上面猎猎的旭日旗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舰队司令谢葆璋也站在高耸的舰桥上,他站在观察台里,用双筒望远镜看到了日本军舰的踪影,心下暗暗吃惊:日本人这是在干嘛?

舰桥下面的林淮唐,冷声笑道:“快和谢司令说,不要怕,继续前进,我倒要看看谁敢阻拦北伐军到上海去。”

第三章 日舰

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和《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得以“一律享受”西方列强已经攫取的权利,包括随时可派军舰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游弋”。

庚子事变爆发后,日本除了派海陆军加入联军进犯津京地区之外,还通过加强海军对长江流域的“巡航警备”来贯彻这一企图,并且还派海军陆战队非法上岸,此后又长期以“枪队”名义,长期驻扎上海。

首节 上一节 74/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