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695节

李四光和代表第三国际欧洲部分的克兰兹将军,都非常关注各类新式武器、新式战术在美国内战战场上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他们都希望联合工团政府的航空工业署此后能够把相关武器装备的部分资料、蓝图和第三国际进行交换。

克兰兹将军向总统保证说:“目前由于大陆红军缺乏可靠港口和运输航线的缘故,第三国际尚不能对美国同志实施大规模的人员、物资军援,但像武器装备的技术蓝图,还有比如某些价格昂贵的药品,我们都能通过地下渠道运到芝加哥来。”

东共联由于林于淮唐的坚持,一直非常注重航空技术的发展,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消化了英法的航空发动机、铝制金属机身材料和电子雷达设备几项关键技术以后,在战斗机和轰炸机的设计方面,其实已经比今天美国内战的几方势力都更具一些优势了。

但技术的交流,肯定还是能带来更加长足的进步,所以李四光也代表中国援美顾问团的同志们承诺说:“东共联也会把我们的武器装备研发资料,设法送到芝加哥来,我可以保证我们的技术材料是可以代表着当今世界第一流的先进水平。”

中国对联合工团所拥有的大量基础学科材料也很感兴趣,还有另外很多工业设计、生产管理方面的材料,美国的优势也都不小。

不论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三十多年对美国来说是多么煎熬和折磨,这到底还是一个在世界第一经济和工业大国上,端坐宝座长达半个世纪的老大帝国啊。

它或许正在衰落的快车道上狂奔,但也难保这不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大陆红军的工兵战士们开始准备起爆器的设备,大量线缆绳索在战场上纵横交错,由于接下来的爆炸规模将会大得吓人,所以就连李四光、克兰兹将军他们也选择了和总统一行人转移到掩体里等待战果。

“要开始了。”

李四光这位学者从掩体的观察孔里,用望远镜看着远方地平线上刚刚耸立起来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那些厚重的玄武岩山体即将面临一次天崩地裂式的考验。

无数战机翱翔在天际,正在和叛军东方集团军的航空兵交火,天空上不断爆发出超新星爆炸似的亮光,然后就是一团又一团的火球在云边相继燃烧起来,黑烟隆隆中,李四光估计这么短暂的一段机群交战,敌我双方就有七八十架飞机坠落了下来。

克兰兹将军和巴特勒元帅对了一下手表以后,扶正军帽,向里德总统说道:“总统先生,请见证人类改变地理的能力吧。”

“开始——准备起爆——”

在阿巴拉契亚山的好几座主峰上,大陆红军的部队都开始放弃阵地主动后撤,他们丢下了大量用灰绿色沙袋堆叠掩护起来的堑壕和碉堡,撤退到了地质工程师们计算出来的“安全区域”。

然后,就是大量叛军士兵涌了过来,他们占领了红军遗留下来的阵地。叛军之中也有谨慎的指挥官,没有轻易去占领那些看起来像是陷阱的无人阵地,但他们并不清楚早在好几天以前,东军的大量士兵就早已站在了满是炸药的坑道上面。

里德也看了看时间,这时候是下午三点十五分,随着工兵按下起爆器,上百万磅的炸药几乎同时起爆,里德待在保护严密的司令部掩体里面,都能感到大地开始可怕的颤抖起来。

然后就是一团火焰,一大团火焰,火苗的高度直冲天际,里德估计那丛恐怖的火焰至少也有一千英尺高。在这之后就是一道白炽闪光,按照克兰兹将军的介绍,那道白光的温度可能会高达三千摄氏度。

上百万磅的炸药几乎同时起爆,火光如白昼般照亮大地,烈焰夹杂着砂石腾空而起,那种画面该如何描绘?就像一整座山都飞到了天上,一瞬间,就像所有的火炮进行齐射一样,巨大的红色火球席卷而起,在火焰的照耀下,抛起巨大的土堆和烟尘,简直是一股狂暴的喷泉,就连撤到安全区等待再度进攻的大陆红军士兵里面,都有许多人也被巨大的震动和恐怖的冲击波掀翻在地。

一根根巨大的火柱在战场上同时升起,伴随喷涌起来的无数山体岩石、灰尘、土堆、树木和叛军士兵的断肢残骸……

真要形容的话,那就是宛如世界末日一样的景象。

司令部掩体里面还在剧烈摇晃着,巴特勒元帅扶住椅子说:“总统,阿巴拉契亚集团军很快就会发动反攻,我们将夺回东线战场的分水岭和东麓山脊一线。如果叛军整体战线都被牵动,我们还有可能从特拉华峡谷等几处隘口反击出去,一路打回东海岸的旧十三州平原地带。”

联合工团目前在东线、北线、南线三大战场都还十分困难,北线局势已经开始稍稍好转,但南线兵力严重不足,在南军的猛烈攻势下几乎显出总体溃败的迹象,如果东线现在就可以打开局面,大陆红军的整体形势就会好转很多。

里德不无期望:“东线战场如能腾出一部分兵力的话,我们就能够充实、加强西南集团军的力量,再然后……我想看看总参谋部的计划,有没有办法花费四到六个月的时间,逐渐开辟一个新的西线战场。”

在人类历史上数得着的剧烈爆炸以后,司令部掩体终于慢慢不再摇晃,李四光也稳住身子问道:“总统先生,大陆红军终于计划打通和西雅图的陆地联系了吗?我们中国方面等待这一变化的出现,已经等待了半年时间啦!”

掩体里到处都是灰尘,原来参谋人员们码放在桌上的地图、文件也掉的满地皆是,里德勉强笑笑:“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设想,但如果我们确有这个计划,中国和东共联会提供给我们多少帮助?”

“您是说哪一个方面呢。”李四光问道,“一旦西雅图和芝加哥恢复陆地联系,中国当然能够通过西雅图的港口向大陆红军提供充足的武器援助。”

里德又坐了下来,说道:“从明年开始,联合工团的军工生产效率将会再有一个质的飞跃。李主任,您也清楚,明年联合工团光是各类军用飞机就准备生产上万架。其他的坦克、汽车、枪支、重型火炮、机关枪……军工署已经准备按照一百八十万军队的需求进行生产,到明年的下半年,这个数字还可能上升到二百五十万人。

大陆红军现在不缺武器弹药,也不缺各类军用物资,我们缺的是人,缺的是受过完整军事训练且具有作战经验的军人。”

“您的意思是?”

“我开门见山的说吧,我想请顾问团转告林书记长,美国联合工团政府希望邀请中国政府,同时也是请求中国政府,至少派出一个集团军的部队直接在西雅图登陆。”

第二十五章 林淮唐与斯大林

1938年1月,不要说是在菲律宾和婆罗洲共和国这些热带赤道之地,就是在中国南方也已经是冰雪开始消融的初春季节,但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凛冽的寒风依旧裹挟着细碎的冰沙和粗犷的雪花,自北而南呼啸吹打着黑灰色的针叶林林海。

狂风席卷而过,积满堆雪、挂满雾凇的松树林海发出阵阵哗然之声,深冬季节就连大型的野兽也很少再出没于林间,只有西伯利亚的麋鹿还在俄、华、朝鲜猎人的狩猎下,跳跃着那身高腿长的姿态,一边摘食树上残留不多的枝丫,一边躲藏在针叶林里。

西伯利亚人口稀疏,但是并不荒凉,天然的景色自有曼妙独特的魅力,一列火车正行驶在透明亮极以至于发光的雪地上,黑黝黝的车身和蒸汽机头那耀眼的深红色金属制五角星徽章,都很容易让人辨别出这是从满洲里火车站开出的中国军列。

火车上满载着经过精加工以后的钢材、机械零部件、燃油、军火、铝制品、橡胶和精制锡矿,远东的阳光西渐时,最普通是银红,有时鹅黄稍带绿晕,雪地里光彩变幻,林淮唐和斯大林对坐在一节专列车厢里面,都为着那难得一见的极光景象赞叹不已。

寒风静定在一片雪白平原上,连绵的树海间斜刺里平添出几大条鲜艳的彩带,冰清尖锐的气流拂扫在中国国产的特快列车车厢上,金属车轮在铁轨上高速摩擦着,不时窜出几点金红色的火星,又把铁轨和枕木上堆叠着的少许积雪融化。

“斯大林同志,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西伯利亚的风光。一些报道和传言说西伯利亚十分蛮荒,现在看来并不准确,这里确实人口较少,可是并不是荒凉之地,天是蓝的,的日光是鲜明的也是暖和的,一切都比报道上说的情况要好。”

林淮唐的桌上放着俄国人用来煎咖啡和牛奶的铁罐,从里面还冒出热腾腾的水汽,使这节充作会议室的专列车厢更显得十分温暖。

小小的暖气炉就放在林淮唐、何贯中和斯大林几人身旁,橘黄色的灯光映照在桌板上,隐隐透出一阵朦胧的炫光。

特快列车车窗玻璃上蒙着的蒸气全结成了冰屑,车外只是白茫茫的一片,又静悄悄的没有了声息,偶尔在树林的边沿看得见几处木板建成的房屋,屋顶透露着一缕青灰色的烟痕,那是远东苏维埃共和国建在林海雪原里的国营伐木场和猎场。

斯大林喝了一口热咖啡,桌上还摆放着新鲜的苹果、梨子和热乎的罗宋汤、熏鱼、鸡蛋羹、列巴面包等食物。他的脸上常常像是笼罩着西伯利亚一冬的严霜,无法消去,但只有熟悉斯大林的人清楚,他的性格是长袖善舞,并不像远东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捷尔任斯基那样肃杀和严格。

“书记长。”斯大林放下咖啡杯说道,“从满洲里到赤塔的一路上,越接近贝加尔湖一带,自然环境就会变得越好。今年的五年计划中,我国也准备修建赤塔和满洲里、牡丹江、海参崴的复线铁路,这样将来人口、物资的流动还会变得更加方便。”

林淮唐笑道:“勘察加半岛的矿产资源开发难度比较高,但是木材资源我想你们可以加强一下开发力度。如果资金和技术上有困难,东共联可以向苏俄政府提供一揽子的援助计划。”

东共联方面牵头负责东苏经济合作的远东经济合作委员会主任是来自于朝鲜的李秉哲,他现在就坐在斯大林旁边,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西装革履,看起来就是非常学者风范的一位官员。

李秉哲毕业于青岛的东亚海洋大学,在朝鲜现任内阁里担任的是对外经济相一职,同时也是朝鲜现任内阁里最为年轻的一位官员,可能也是因为年龄缘故,李秉哲在林淮唐和斯大林几人面前显得十分拘谨,就连说话都有些磕磕绊绊。

首节 上一节 695/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