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516节

“那我的工厂停工了半个月,也该补上这笔损失吧!”

“等到叛乱平息以后,就应该没收这伙暴徒的财产,拿来补偿我们这些正经经营者的损失。”

……

别墅里还不知道死期将至的绅士小姐们又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好像说着这些大话,就能帮助英国军队加强战斗力,就能帮助张伯伦和丘吉尔迅速平息这场“叛乱”一样。

事情发酵到此,已经完全不可收拾。

是叛乱,亦或是革命?在不同人嘴里的说法自然完全不同,格拉斯哥血战彻底粉碎了罢工委员会和英国政府最后进行谈判和妥协的任何可能空间,工党内部的右翼妥协派也因此完全失势,多达数千名工人的死伤,放在整个英国历史上也是一件相当骇人听闻的大事,足以令任何再对英国政府抱有不切实际期待的劳动者看清楚现实的残酷。

火车会议以后,即便工党最重要的领导人菲利普·斯诺登还是那样软弱和犹豫不决,全党上下也终于确定并且贯彻了使用暴力摧毁伦敦政府的决心。

全英职工大会最高理事会里的那群社会名流,有一部分人在听闻了工党的暴力革命计划以后,就在大惊失色之下慌忙逃回伦敦,还有一部分人则被工党强行扣留下来,在最高理事会中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理事支持工党的革命计划。

工党领导层离开伦敦以后,进行转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伯明翰,这里是距离伦敦最近的工业化大城市,并且由于当地煤矿产业的废弛,现在也拥有着全英数量最多的失业工人,由工党直接控制的伯明翰轻兵器工厂还能为起义者提供充足的军火武装。

时势所迫,在到达伯明翰火车站的时候,工党总书记和工党内部中右派的领导人菲利普·斯诺登终于再也无法抵制党内其他同志的强烈呼吁和要求,宣布立刻在伯明翰召开工党和全英职工大会的改组会议。

在改组会议上,像亚瑟·霍纳和西尔维娅这些工党左派领导人大出风头,完全压制住了斯诺登。然后是从威尔士赶来伯明翰汇合的托马斯·埃文·尼古拉斯,他所领导的工党威尔士支部已经在上一轮选举中在威尔士地区赢得重大胜利,托马斯·埃文·尼古拉斯本人还赢得了威尔士首府加的夫市市长的职务。

加的夫是威尔士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布里斯托尔湾北岸,塔夫河口,临近威尔士南部煤田,在大战爆发前还曾经是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煤炭输出港,过去煤炭、钢铁和造船工业都十分发达,但在大战以后加的夫的冶金工业急剧衰退,这两年来作为加的夫产业支柱的英国采煤业又面临全面危机,所以加的夫的发展情况和伯明翰类似,都是在工业衰退的同时失业率暴增、治安急剧恶化。

托马斯·埃文·尼古拉斯担任加的夫市市长以后,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加的夫地区多家濒临破产的工矿企业收归国有,重新进行改造,提高工人待遇以后,利用政府的公共投资给这些企业注资,并由他们承担起修复加的夫市各项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

这样,在很短时间内托马斯就恢复了加的夫市的经济火力,并在公众中赢得了非常崇高的政治威望。格拉斯哥血战事件以后,他也成为了英国各大一级行政区长官中,头一个宣布不再承认伦敦政府的行政长官。

威尔士地区在英国国内地位比较特殊,它虽然也是独立于英格兰的一个公国,在15世纪时,威尔士人在波厄斯亲王欧文格兰道尔的带领下,也曾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复国起义运动,坚持了十几年,而英国人进行了残酷血腥的镇压,在1421年彻底平定,这次战争后,威尔士的反抗势力和反抗分子基本上被全部杀光,威尔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也在这之后逐渐被英格兰所同化。

16世纪的英格兰与威尔士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所以威尔士并没有多少自治传统,也没有地方军队和分离主义情绪,托马斯作为加的夫的行政长官,手里能控制的武装力量只有当地警察,而且由于伦敦政府发出的命令,相当一部分警察还拒绝服从托马斯市长的命令。

即便如此,托马斯还是在第一时间,带领着一支具备相当规模的起义军队赶到了伯明翰,同工党中央委员会和全英职工大会最高理事会剩下的成员汇合。

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抗议书

这支军队——如果能算得上是军队的话——全部可以参加战斗的武装人员,装备了八百多支来复枪和几门老式的野战炮,仅此而已,实力和现在遍布不列颠全岛的几十万远征军相比,简直是以卵击石。

但对刚刚逃离伦敦的工党中央来说,这支武装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托马斯市长本人是英国最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之一,但今天他带着这支武装到伯明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控制了当地的市政厅、警察局、广播站、电报局、报社、兵工厂、银行和军械库等重要据点。

“加的夫”志愿旅,这支自打诞生之日就对英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力的军队,在各方面都效仿了英国内战时期的议会军。他们以内战时期彭布鲁克的哈弗福韦斯特和滕比为榜样,竭力希望重现当年议会军对国王军的胜利,由于士兵全部都是托马斯市长召集来的志愿人员,因此士气远比英国远征军高得多。

他们进入伯明翰以后,就在伯明翰轻兵器工厂工会主席弗莱迪的带领下,迅速控制了市内的各大要地。伯明翰本地的剃刀党也发生了分裂,因为这些黑帮组织的主力成员其实工会一样,大多数是以底层的工薪劳动者为主,很多人同样饱受失业之苦,他们中不少人在志愿旅抵达以后就在托马斯市长的呼吁下加入了起义部队。

另一些试图从支持伦敦政府的选项中牟利的剃刀党黑帮,还有伯明翰市区内少量的军警和不服从起义军的资产阶级,则和“加的夫”志愿旅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无论如何,在英国远征军重新包围伯明翰明以前,这座英国中部的重要工业城市,就这样落在了革命者的手里。

伯明翰也因此成为除格拉斯哥以外,第二座被革命军控制的城市。

菲利普·斯诺登,还有比斯诺登在妥协道路上走的更远的工党右派领导人麦克唐纳,现在都已经控制不住工党中央委员会的局势了。

大多数中央委员都赞成了西尔维娅提出的主张,立刻改组全英职工大会最高理事会的结构,并以这个机构为革命军的最高机关来号召全英国人民的起义。

西尔维娅这个多年来组织慈善、救护和援助退伍老兵活动的女人,现在不愧她“全英国最受尊敬的女士”头衔,勇敢站出来并提出了足以使在场大多数男人都十分羞愧的策略:

“工党从来都不是一个战斗性的革命政党,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从劳工代表委员会的时代开始,工党就只是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的混合体。

我们中有多少人能向上帝发誓,誓言自己是不惧死亡的革命战士呢?大战爆发时,工党选择了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现在十年过去了,距离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可英国人民并没有忘记当年工党做出的错误决定,也没有忘记工党对它自己口口声声承诺的和平与反战原则的背叛。

大战结束以后,我们通过了新的党章,在中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我们这时候才姗姗来迟,终于提出要埋葬私有制的纲领,可这还远远不够,不够洗刷工党在英国劳动者内心深处那种不能受到完全信任的形象。

从策略上考虑,我主张我们应该继续沿用全英职工大会的名义,这一名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动员英国的劳动者和士兵起义,工党本身则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确保我们不会再向十年前那样退缩。”

全英职工大会就是英国的全国总工会,它在英国工人心中的地位当然要高于这十年来政策左摇右摆的工党,菲利普·斯诺登还很犹豫,因为他是工党现在的总书记,如果以工党为革命军的最高领导机关,那他本人就毋庸置疑将成为革命军的最高领袖。

但这时候不管是斯诺登还是麦克唐纳,工党中任何不够“革命”的人都已经在事实上靠边站了。特别是在托马斯市长带着“加的夫”志愿旅赶到伯明翰以后,政治局面就完全向左派一边倒,在这些战斗热情高涨且士气沸腾的左派党员强烈拥护之下,西尔维娅的主张迅速通过,全英职工大会将成为这场革命的最高领导机关。

由于最高理事会半数以上的理事或逃亡或不愿意参与革命,所以革命者们决定重新启用工会大会的名义,并使用工会大会的名义在伯明翰发出了革命政府对伦敦政府的第一份电报——也相当于是宣战布告。

这通电文大量模仿了英国内战时期《大抗议书》的语句形式,把伦敦政府和查理一世放在了相同的地位上,而亲自撰写1924年《大抗议书》的人则是英国这时代最伟大的作家萧伯纳。

萧伯纳也是工党前身组织之一费边社的创始元老,在英国众多的社会主义者,萧伯纳还是1914年大战爆发之初时,极少数反对英国参与战争的和平主义者。

萧伯纳过去思想主流与大多数费边主义者一样,主张妥协和改良,萧伯纳一度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在他看来,采取暴力革命手段,会促使反动当局加紧镇压,“暴力同样是混乱的产婆,而混乱却又是戒严令的产婆。”

所以,萧伯纳赞成渐进的和平革命,认为只有这种变革才符合英国的民族特性和长期以来的政治环境;而要实现这一变革的可行途径就是通过实现普选、废除上议院、规定竞选费用由公众负担等手段来扩大参政权。

但他并未完全排斥暴力革命的可能性——工人阶级的武装组织和普遍起义仍不失为一个唯一的、最后可能采取的另一个办法。

格拉斯哥血战事件,就是英国政府自己首先把劳动者们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现在看来仅靠议会选举和和平改良的手段,已经无法从军队手上挽救成千上万英国工人的生命,在此情形下,即便是如萧伯纳这样的人道主义者,只要他还站在靠近社会主义的左翼立场上,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暴力革命,立即号召全英国工人发动全面起义。

第二次《大抗议书》也拉开了第二次英国内战的序幕,法国人、德国人都在紧张观望,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日本……许许多多国家也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英国。

毕竟在短短十年前,英国还是地球上毫无疑义的头号帝国主义列强,而且和1919年的法兰西公社革命不同,彼时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要么深陷内部危机,要么忙于对外战争,腾不出手来干涉英国革命,1924年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不管是德国、法国、白色和红色的俄国这些旧参战国,还是美国和中国这样局外旁观的巨人,所有国家均已用时间抹平了自身的伤痛,即便有的国家内部依旧存在萧条和危机,可已经无法阻碍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干预英国革命了。

从格拉斯哥到伯明翰,从爱尔兰的都柏林直到法国隔多佛尔海峡相望的肯特郡,这一并不辽阔的不列颠岛屿上,密布着即便有所衰退,却已经是全世界上最庞大、最密集的工业区之一。

人类的群星曾在这些城市烟囱吐出的浓雾里闪耀过,世界文明的灯火也曾被隆隆作响的煤矿矿井所点燃,1924年的圣诞节前夜,第二次英国内战爆发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圣诞节事件

首节 上一节 516/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