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5节

应该说黄兴等一批起义部队的真正首脑,他们吸引了广州清军绝大部分的注意力。

而被滞留城中的这七十多人,两广总督张鸣岐也好,水师提督李准也罢,恐怕都不认为区区七十个革命党,能够成为什么大患。

所以根本没有加以注意,只等着擒拿黄兴等渠首,并且将顺德一带已经发动的起义会党全部铲平后,再全城大索,依次捉拿剩下的七十余党人。

完全没人能预想到,这七十二名党人竟然凭借自己的力量,攻开城门,冲出了广州城。

广州城外,东风大作,林淮唐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沐浴着旧时代的阳光,心中骤然升起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磅礴之感。

“我们冲出来啦!”

“克公呢?克公呢?其他起义部队的情况怎么样?”

“清军还在追,我们该去哪里?”

“哪里?我们还能去哪里?”

……

逃出生天的七十二名革命志士,冲出了广州城以后,都靠着跟随的本能,跟着领头的林淮唐向东方冲去。

东风吹拂,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他们的确是突围冲出了广州城,可是接下来呢?

除非潜逃去香港,革命党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清的土地,他们又能去哪里呢?

不少人,都已经做好了化妆逃难去香港、去海外的打算。

还有几个人想到了黄兴,他们希望能设法联络到黄兴那些广州起义的真正领导者,联系到同盟会的指挥机关,到时候听从同盟会方面的安排就好。

人多口杂,所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嘈杂声越来越大,如水沸腾,几乎要掀翻了天。

方声洞举起广州城里夺来的洋枪,朝天拉栓放了一枪,强行让大家安静下去以后,才指着林淮唐说:“听林淮唐说!接下来去哪里,是他救出了我们,咱们该听听林淮唐怎么说!”

林淮唐惊异地看了方声洞一眼,之前在城门前,方声洞是最反对自己的一个人,没想到突围后,他就站到了支持自己的阵营里来。

方声洞把枪放下:“君汉吾兄,城门前是抱歉了。你身手真是了得,没有你带头做先锋,我想在场的这七十多人,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

方声洞啪啪打了自己两耳光,又尴尬地笑道:“我方子明知错就改,挨打就要立正。之前的事情君汉兄的意见对,之后的事情,我想也听听你的意见才好。”

林淮唐敞开手臂,把方声洞拥入怀中,一同笑了起来。

革命者是年轻的,这批青年人,和许多年后彻底腐化的那批国民党人完全不同,他们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

每个人都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

在革命的信念前,方声洞当然不必在乎个人意气得失。

同盟会,国民党,原来有过这样的一批青年人!

林淮唐又很遗憾,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牺牲在了北伐战争以前,就是牺牲在了北伐战争以后的清党中。

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的青年们死光后,腐败、懦弱、胆怯、阴险的另一群人就把同盟会的招牌作践到了臭不可闻的地步。

林淮唐手指东方,向众人宣示道:“我们去东方,去惠州!”

第七章 与妻书

自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死去以来,孙中山断定满清政府已是破屋漏舟,号召人们克服畏难心理,猪突猛进,力行革命。

同盟会趁清廷人心丧乱不稳之际,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偏偏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清廷又大搞立宪之说蛊惑人心,革命党人中不能不弥漫起一股悲观的情绪。

此次同盟会造就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去年11月时孙中山、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在槟榔屿会议时就敲定的事项。

为了此次起义,先是久已分裂的同盟会、光复会两会重新合作携手;继而是南洋荷属殖民地、南洋英属殖民地和美洲华侨,大力捐献,工人、店伙、小商人积极支持,共筹款十六万余元;最后是同盟会中的党人精英,都以必死诀别的心情留下遗书后赴广州死战。

林觉民在到广州前曾回家一行,本拟将有关情况告诉妻子,但因为妻子已有身孕,怕她悲伤,终于没有启口。

他在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林淮唐曾在语文课上学习过这封鼎鼎大名的《与妻书》,更对林觉民在信里留下的那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如雷贯耳。

天下人永远的幸福,林淮唐想道,原来这才是同盟会、这才是中国革命党人的精神起点。

林觉民帮林淮唐挡下了一颗致命的子弹,代林淮唐而死,林淮唐也必须代林觉民而活——代他守卫这个起点、这颗种子。

方声洞是个极其热情的革命者,他和他的哥哥方声涛以及一姊两嫂都是同盟会员,又亲自介绍妻子入会。

到广州前,他在日本预先写好十几封家信,嘱咐妻子在他走后陆续填上日期,寄发回家,以免双亲悬念。

方声洞的诀别书,是留给父亲的。

他在信中写道:“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些信件,对亲属、家人娓娓而谈,发自肺腑,发自至情,这,才是革命党人该有的气魄。

七十二名党人,所有人跟随林淮唐从广州东北门突围撤离以后,有人动摇过,也有人对林淮唐的意图产生疑虑过。

但在林时爽、陈更新、喻培伦、方声洞四人的说服下,七十二志士最终还是全部跟随林淮唐东行,向惠州快速进发。

他们总共从广州带走了长短枪一百四十支:

其中包括“枪牌撸子”也就是勃朗宁M1900半自动手枪六支,在中国名气更大的毛瑟盒子炮,也就是驳壳枪二十支。

长枪方面,也就是步枪,包括“老套筒”,也就是来自德国的M1888步枪五十三支;日本产的“金钩步枪”,亦即日造三十式6.5毫米步枪十一支;还有五十支奥匈帝国斯太尔公司造的曼利夏步枪。

七十二人,长短枪一百四十支之多,这火力算是非常强大。

除了这一百四十支长短枪外,最重要的就是林淮唐从汇丰银行、横滨银行“借”来的六万多块大洋钱。

林淮唐只是可惜,他们没能弄来一挺机枪或者一门火炮,这样别说是攻打县城,就算是撞上大些的村镇土围子,他们都未必能拿下。

但这个遗憾,很快就被惠州会党所弥补。

旧历三月三十日,新历四月二十八日,同盟会原来赵声和胡汉民二人率领香港党人二百余人到广州增援,清晨登岸,始知事败,胡汉民等返回香港,赵声至广州河南会晤黄兴,当夜同样返回香港。

但是顺德一带早被同盟会所运动的会党民军,却不知道广州起义已经失败的消息,单方面发动,数百人在第二天攻入佛山,不幸遭到清军官兵镇压。

可也是在这一天,广州起义失败的这一天里,一个全国多数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骤然跃上了彼时的时代大舞台。

革命党兴亚复汉先锋队,林淮唐。

林时爽等人从电信局发出的数封电报,证明了广州起义并没有完全失败。消息传出,经过香港,立即轰动广东全省,所有人都知道了林淮唐和先锋队的名号。

由于清廷在广州城内大索后,也未能抓获发表电报的林淮唐等人,附省数县的会党也各自打探到了林淮唐率部突围,活动在广东省内的消息,一时间人情沸腾、民气高涨。

惠州会党头目庄文统首先发难,以千余人进攻惠阳,不幸被广东陆路提督率部弹压,但余下的四百余人,向北转移至七女湖附近后,就和林淮唐等七十二人撞到了一起。

让林淮唐惊喜万分的,就是这四百惠州会党,竟然带来了七门土炮!

说是土炮,并不准确,更准确一些来说,他们带来的其实也是洋炮。

但确实年头实在有些久远的洋炮。

林淮唐检查了一下炮膛内侧刻印的文字,估计这应该是曾国藩刚刚创建湘军时,在广州向英法美三国采买的洋铁炮。

粗略一算,也是五十多年前的火炮了,难怪看起来一点不像是洋炮,反而有些民间自制土炮的气质。

但大炮毕竟还是大炮,就算是七门太平天国战争初期的洋铁炮,它们对土围、城墙的威胁和打击力度,也比已经渐渐遭到日军淘汰的三十式步枪更大。

“庄先生愿意和我们合作吗?”

庄文统是惠州洪门的首领之一,平常就和香港的革命党人有所联系。

香港方面传来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林淮唐率部深入粤省内地继续活跃的消息以后,省城附近的会党先后蜂拥起事,庄文统麾下这支会党民军,是其中动静最大的一股。

只是他们攻打惠阳失败后,被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率军追赶至七女湖以北,人马溃散,不仅人数从一千多人锐减至四百人,而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迷,已经是一副一推便倒的模样。

相反,林淮唐这股“革命党兴亚复汉先锋队”,虽然加上林淮唐自己,总共只有七十二人。

但他们器械精良,组织有力,一路上靠林淮唐的六万银元开道,不仅吃食无虑,而且也不愁被清兵拦住——只消愿意使钱,寻常的巡防营,谁会来拦不要命的党人呢?

庄文统等人,很多人都穿着梨园里弄来的戏服,充作“汉服”,以显示他们摒弃满洲种族的“革命倾向”。

人员构成看起来也很复杂,不少人只看脸色,便能看出是鸦片鬼。

林时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和先锋队这边全部是不畏难、不怕死的青年党人精英相比,这些会党,人数虽多,队伍看起来却混乱了不止十几倍。

“庄先生是怎么想的?”

林淮唐却有礼有节,脸上带笑地拥住庄文统。

这些会党在溃败之中,还不忘保住七门火炮,军事意识不弱,若能加以整编训练、重新组织,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支合格的革命队伍。

革命党人,不怕筛选和淘汰,大浪淘沙,谁能留下、谁会离开,要由时代来决定。

第八章 庄文统

“合作?怎么合作?”

“全部会党,一概加入先锋队,我们同行北上去嘉应州。”

会党人数众多,全都是广东省惠州府的本地人,组织虽然涣散,但毕竟是存在旧式洪门的组织架构。

革命党人数少得多,按籍贯来算,大概一半是广东人,一半是福建人,领头的主要人物,林淮唐、林时爽、陈更新、方声洞四人都是福建人,喻培伦则是四川人。

首节 上一节 5/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