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436节

大概六分钟以后,一波更为强烈的震感抵达北京,震动的强烈竟然让地震仪都难以承受,笔尖半途跌落了。虽然地震仪没能记录下全部的地震波,但翁文灏已能够对地震的量级和位置进行推测,再加上李四光提前发出的警告,地质所很快就把目标锁定在甘肃、宁夏之间。

蔡绮洪革命以前在南洋生活时,也经常遇到地震,他率先冷静下来:“现在是十二月,震区很可能在大震以后又遭遇大雪,而且一般大地震以后还很容易发生大疫,中央必须立刻调动人员、物资进行营救……北京的震感都这么强烈,可想而知地震的震级一定非常高。”

林淮唐对1920年的这场大地震完全没有记忆,若非他相信李四光的判断,中央可能连现在争取到这点缓冲时间都没有,还不知道最后将造成多大的灾难。

距离震中上千公里的北京也全城摇动,市民几乎都感受到了异常明显的震感,连路旁的街灯都摇摇摆摆,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青岛和上海,也都发生了时钟停摆、吊灯摇晃的情形,在广州,许多客轮也受到激荡波动的影响,让人误以为是海啸将至,距离震中只有四百公里的西安则门窗暴响,房摇墙塌,成片成片的平房民宅在剧烈的晃动中直接坍塌。

至于位于震区的兰州,那更不用说了,除了五年计划以来用钢筋水泥建筑的新式工厂厂房以外,全城老式房屋直接坍塌了三分之一那么多!

地震波强烈到绕地球两圈,全世界的九十六个地震监察局都录到地震波的数据,位于震区中央的六盘山山区当时正由铁道兵第八团在负责修筑公路,地震发生时,由于中央的紧急命令,铁道兵部队已经暂缓工程,部队提前半个多小时左右撤出工地,还把大批民工也撤到山下,这才避免了第一时间的严重伤亡。

但在其他地方,包括海原县、固原县、隆德县、西吉县、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等地,绝大部分甘、宁县城或是由于缺乏电报收发设备,或是由于地方行政官员缺乏警惕性,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按照中央的紧急命令组织避难,结果还是出现了大量的惨剧。

特别是在大地震绝对中心的海原县,当地经济落后,全县仅有一台电报收发机,在地震发生以前还处于故障状态,根本没能收到中央提前发出的警示,大地震一旦爆发,顷刻间全县天崩地裂,全城房屋除了去年新修的一座公立小学以外几乎悉数坍塌,成千上万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中,死者一时间都难以计数。

北京方面在地震发生十几分钟以后,终于和固原县县政府取得了联系,林淮唐还记得一五计划的规划里在固原县有开发煤矿的计划,他立刻询问固原县县长:“修在固原煤矿外的那座新楼房情况怎么样了?就是我们请法方建筑专家设计修造的那一栋,我记得按设计图它应该非常坚固。”

固原县方面回电答道:“悉数坍塌。”

林淮唐终于长叹一声:“固原县都如此,海原县是不复存在了!”

地质所里现在已经聚集了各部委机关的一大票人,黑压压的人群却寂静无声,大家看着从西北各省区传回来的种种最新消息,每个人的心都在不断下沉,情况比所有人能够想象到的最糟糕情况还要恶劣万分。

大家都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自从辛亥革命以来,社会党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考验,但在林淮唐的领导下他们一向都是谋而后定,似乎还从没有遭遇过这样令人措手不及的大灾难!

林述庆还维持着镇定:“书记长,中央必须立刻调动军队进入灾区抢救,这种时候没人能坐得住,让我到前线去指挥吧。”

林淮唐深深叹道:“蔡绮洪同志和刘师复同志留京主持大局,我和你一起到海原去安定人心。”

蔡绮洪当即加以反对:“如此强烈的大地震,这几天必然还会发生许多次余震,现在到震区中心去实在太危险了,你们不能这样不负责任,要到震区,最好先到西安去指挥救灾工作,现在到海原去又有什么用?”

气氛凝重,林淮唐略作思考以后就接受了蔡绮洪的提议:“我和颂亭先到西安去,到那里以后看情况再决定什么时候去海原县,我们坐飞机赶过去,西安有机场,时间上这样最快。”

蔡绮洪又说道:“大震以后必有大疫,相关部委要马上准备好医疗物资,交通部安排运力,要排除万难,把救灾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优先项前面。”

有交通部的官员问道:“蔡书记,铁路运力现在主要安排给一五计划和对俄援助两个方面,一时间很难腾出空间……”

林淮唐怒斥道:“现在救灾就是第一优先项,如果我们连自己国家的人民都救不过来,还谈何国际主义的援助!交通部、铁道部要把救灾放在第一位,其他工作都可以往后安排。”

主抓军事工作的林述庆又提出另一点:“红空军也可以空投一部分物资,六盘山、贺兰山山区本来路就难走,大地震以后肯定还有大量山崩、泥石流,道路只会更难通行,红空军可以先空投像药品这类质量比较小的紧急物资。”

一切事关几十万条乃至于几百万条人命,片刻也迟缓不得,深夜里林淮唐和林述庆就已经驱车前往南苑机场,准备等太阳出来的时候就立即飞往西安。剩下的各部委机关也都开始忙碌地打起电话,把还在家里睡觉休息的各单位人员全都紧急叫了回来,北京、青岛的各个中央部门现在都要为海原大地震的事情忙碌起来。

不止中国如此,考虑到日本有应对地震的丰富经验,林淮唐也请唐绍仪赶快联系日本政府,最好能请日本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一批地震灾害救治专家来中国帮助救灾。

1920年12月16日的这个晚上,成为了无数人的不眠之夜,正走在急速工业化道路上的中国第一次面临来自大自然的挑战,报纸、电报和这两年来新兴发展的广播很快就把海原大地震的消息传遍全国,举国人心于是尽数系于西北。

《观察日报》、《赤戟报》、《新民报》、《晨报》、《时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申报》、《南京日报》、《益世报》、《大陆报》等几十家各类报纸的记者,也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开始赶往宁夏,这是中国历史上全国新闻媒体首次大规模对自然灾害的综合报道。

还有许多记者在天亮以前就赶到市政府打听消息,刚刚成立的海原大地震救灾委员会也在第二天早晨就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各界公布了政府已经掌握的大量消息,使国内外民众对灾情状况有所了解,也避免了各路民间谣言的疯传。

林淮唐和林述庆相伴登上飞机,难得南苑机场上空天气条件极为良好,万里碧空澄清无比,同行的还有翁文灏和地质所的另外几名专家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杨警吾等人。

“国步艰难!”

第六十九章 国步艰难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铁道兵第三师久驻宁夏,就连他们部队的军歌都是充满西北风情的《驼铃》,熟悉的旋律响起,刚刚撤出六盘山山区还不到一个小时时间的铁道兵第三师就已经有一整个团的部队,又重新朝着震区的中心位置进发。

他们是距离海原县和固原县最近的一支红军部队,大部分战士都是从东北前线轮换下来的老兵,一年半之前,他们背着行囊,挤在火车铁皮里回到关内建设祖国,披荆棘、饮冰雪,真正是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千难万阻也没有挡住铁道兵战士的征程和步伐。

陕北高原的滚滚黄土,千沟万壑的每一条山涧,黄河两岸的滔滔浪花,套前套后的塞上牛羊,无一不见证着铁道兵部队的传奇。

“固原平了!海原没了!”

铁道兵第三师的师长旷继勋和几乎所有官兵一样,这一晚都彻夜未眠。在所有人都还没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时候,旷继勋最先重视起了中央发来的紧急电令,他是贵州人,老家思南县也处在比较活跃的地震带上,辛亥革命前后旷继勋还亲身经历过两次地震,所以他不顾师部众人的反对,力排众议要求大家放弃工地里的大量重型施工设备,以保全官兵生命为第一要务,及时撤出了六盘山公路的工地。

而且就在铁道兵第三师下山的同时,他们还把原来生活在工地周边好几个村子的几千名村民也给救了出来。

当时就有一位团长质问旷继勋:“如此兴师动众,万一最后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谁能承担这个责任?”

旷继勋直言不讳:“我可以用我的脑袋来承担这个责任!”

铁道兵第三师下山以后才过去几十分钟的时间,六盘山山区全境就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地震,山上土石倾崩,还未修通的公路几乎完全都被泥石流所掩埋。

黄土高原的土质本来就非常松散,极不稳固,遭此冲击,大量山谷直接坍塌。

当地村落大都是依山间谷地聚集起来的,除了被旷继勋强行带下山的几个村子以外,其他距离较远的村落结果可想而知,无一不是伤亡惨重!

1920年的12月16日,铁道兵第三师的全体革命官兵都将永远刻骨铭心的记住这一天,他们亲眼目睹着亘古未变的青山倒塌,天翻地覆,所有人无不感到心惊肉跳,处处是满目疮痍,山墟上散落着数不胜数的牲畜尸体……以及更多村民的遗体。

坏消息接踵而至,本来今年宁夏冬天的天气要比往年热得多,可就在地震发生的当晚,六盘山、贺兰山山区就开始降下鹅毛大雪。为了帮助难民们熬过这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旷继勋又下令铁道兵第三师把部队的所有毛毯、军大衣、毡帽、毡靴都让给难民,大家轻装上阵,重返震区。

“第八团每个人带一件蓑衣、一个挎包、一个水壶、一把铁锹、一把洋镐,跟我先进山救人,剩下的人回固原救助灾民,同时等待中央的进一步命令!”

旷继勋的果决救出了好几千名六盘山村民,可这些灾民还是有部分家人、亲戚失踪,很可能已经死于大地震之中,一时间道路两旁,在骤然堆积起来的皑皑积雪上,跪满了痛哭流涕的难民,许多人都趴在地上嚎啕大哭,高声叫嚷着自己家人的名字。

铁道兵第三师的官兵们也都感同身受,所有人的胸口都被堵得沉甸甸的,说不出的难受,直到旷继勋抓起大喇叭安抚道:“红军现在就进山救人,我向大家保证,只要你们的亲戚家人还留有一口气,我一定把他们带回来!活要见人、死要死见尸,红军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老百姓,也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希望!”

“师长……”铁道兵第三师另一名营长低声催促道,“我们进震源吧!要是还有人被埋着,老子用手挖也要把他挖回来。”

除了难民们嚎啕大哭,不少铁道官兵也禁不住哽咽起来,旷继勋硬起脸来:“好!进山!哭什么哭?谁也不许哭,等救完人再回家找媳妇儿好好哭去!”

会天大雪,震区中心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还会发生烈度不低的余震,就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救援环境下,铁道兵第三师第八团的上千官兵也依然不叫苦不叫累,他们互相鼓励“穿上军装,就要对得起这身军装”,众人跟随旷继勋逆着人潮,无所畏惧地重新回到大地震的中央。

情况仓促又紧急,救援条件原始到了极点,部队最好的交通工具是此前停在山下的两辆法国雪铁龙卡车,没有大型的挖掘工具,只能上铁锹和洋镐,铁锹和洋镐用坏掉了,就只能靠战士的双手来挖。

旷继勋亲自带头用手挖土,到最后他十个手指有八个手指指甲都完全脱落,最开始还能看出血淋淋的一片,后来沾的泥土和雪水实在太多,反而变成一片白色,什么污秽都看不出来了。

官兵们本来都穿着土黄色的红军军装,还算比较干净整洁,但经过一晚上的挖掘忙碌,后来衣服的背后就全都是干结的白色板块,一片一片,全是汗干了湿,湿了再干,汗水中的盐都渗出来了,起先只有一圈白的,后来整个都是白的,甚至结成固体。

被困在六盘山山区里的村民数量还算比较少,但继续往前挖,挖到大地震最中心位置的海原县时,尸体数量便开始猛增起来,一个小时的时间,光旷继勋自己亲眼目睹的、被战士们挖出来的遗体就超过了三百具。

海原县到底死了多少人?

海原县全县人口有二十多万,现在整座县城和周边的所有乡村都被地震毁去,除了海原县县立小学还维持着部分建筑物的主体以外,剩下的房屋全数坍塌,一无所剩,如果不加紧救援,最乐观考虑海原县恐怕都要死伤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但旷继勋还存有信心:“我们快干!我们干得快一分、快一秒,说不定海原县就会少死一万人两万人——我们的工作是有绝对的意义啊。”

铁道兵第三师原来装备的大量重型施工设备,都在大地震刚刚爆发的时候被山崩洪流掩埋,仅剩下的两辆雪铁龙卡车现在要开进山区也异常困难,因为震后许多山路被崩裂的岩石堵塞,还有许多桥梁也受到地震的严重破坏,成为危桥,谁也不知道卡车开过去桥梁会不会就当场断裂。

旷继勋下令班长替换下司机战士、党员替换下非党员司机,先让艺高人胆大的老兵深一脚浅一脚地绕过桥上的窟窿和裂缝小心过桥,试一试桥梁现在的强度,再让党员司机开着卡车一鼓作气冲过生死未卜的危桥。

旷继勋看起来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实则手心里也捏了把冷汗,所幸第一辆卡车成功过桥,只有第二辆雪铁龙卡车开到一半的时候桥梁就慢慢开始坍塌,司机技术很好,在这样的情形下硬生生把卡车安全开到松软的河滩上,起码让卡车没有直接被摔毁。

然后一批官兵马上冲过来下水推车,雪铁龙卡车性能还不错,最后居然真的涉水通过,中间也有好几名战士摔在河里,幸亏河水不深,没有出现伤亡。

空气里还飘着一股浓重的恶臭味,让人喘不过气,到海原县县城以后那种尸臭味更是铺天盖地、四面徘徊,久久不能散去,就连几个经历过东北战场尸山血海的老兵也有点扛不住,更别提新战士了,有的新兵直接被这怪味儿熏到呕吐不止。

第七十章 林淮唐的旗

大地震爆发在12月16日当天晚上,林淮唐和林述庆则在12月17日早上四点多钟,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从北京南苑机场乘坐飞机赶往西安。

林淮唐本来想直接就飞去固原,或者最起码直接飞到宁夏去,但宁夏就算是银川现在也没有机场,如果就为了他们几个领导人的行程,还要专门调动人手去推一块飞机降落的空地出来,也太浪费力气了,所以最后计划还是照原样那样先到西安再说。

林淮唐乘坐的客机京汉号是用红空军的轰炸机改装而来,飞机一次可以运载最多十名乘客,巡航速度是一百四十公里每小时,最高航程则是七百公里,所以京汉号客机是先飞到太原机场加了一次油以后,再从太原机场直飞到西安机场。

西安也有很多房屋受地震冲击坍塌,但整体情况要比宁夏那边好得多,比起大地震中心的海原县和固原县就更要好得多了。林淮唐和林述庆刚下飞机,在机场外面就已经聚集起了长长一列军绿色的雪铁龙卡车车队,车上除了载满准备北上抢救的红军官兵以外,还有西安大部分公立、私立和正在进行改造中的教会医院的医护人员。

陕西省省长李根源在机场迎接中央领导人,省委书记徐启文则在城外忙着组织车队北上抢险救灾,考虑到宁夏的医疗条件也非常落后,所以西安这边已经调动了几乎所有可以调动的医院,就连那些还在受审查中的教会医院现在也先暂停甄别,所有医护人员一致赶往宁夏。

距离大地震爆发还不到十二个小时,西安就已经派出了两波医疗队,共有二百多名医护人员现在已经在前往宁夏的路上了。

省长李根源也有些心惊胆战,一边擦着汗一边向林淮唐和林述庆两人做介绍:“……同时,粮食、商业、运输等多个部门也不讲条件,只要有要求,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为了送医疗队去宁夏,不消说西安所有的卡车、汽车、公交车都用上了,就连农村的骡子和驴都征用了一批。”

林述庆问道:“教会医院有什么怨言吗?”

“还好,教会医院里虽然有不少洋人,但大部分医护人员还是中国人,灾情急如星火,关键时刻退缩的人肯定也有,但那绝对是少数。书记长,林书记,请你们对西安市民完全放心吧!”

林淮唐点点头:“为了支援海原、固原,陕西省方面有什么要求尽管向中央提,物资方面中央一定全力满足。”

李根源这才放心说:“今年西北为了修路,上马了许多工程,因此囤积了不少帐篷和建材,真可谓不幸中的万幸。要说缺什么,一缺消毒的酒精,二缺汽车和马,这几样东西今后用量都会越来越大。”

林淮唐和林述庆低语两句,当机立断:“我亲自给北京拍电报,让中革军委赶紧达成决议,把准备出国作战的红军第二骑兵师、第三骑兵师都调回宁夏救灾,还有陕西的红二十七师、红二十八师,山西的红三十师,都要立刻开往宁夏,准备一起配合救灾工作。”

林淮唐又说道:“宁夏地形复杂,地震以后很多道路肯定也被毁掉,汽车、卡车用起来没有骡马方便,中央会从山西、绥远、四川、河南一起调马匹过来。年初农业部不是做过统计吗?关内骡马存栏数量远超百万,现在就到了要拼命来用的时候了。”

此刻,北京方面地质所对海原大地震的里氏震级也做出了准确的测定,翁文灏把一开始地质所确定的麦氏10级地震的强度,又按照日式地震仪给出的地震波数据重新修正为麦氏11级。

1902年,意大利的火山学家麦卡利以人对地震的感觉,划分了12级强度,但这个等级测定方法是按照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为依据,主要是表现地震的烈度,而不能更准确的反应出地震的强度。

如果按照后世的里氏震级表来测算,那么海原大地震的准确震级就是里氏8.5级,属特大级地震,也是近代以来全世界都史无前例的一次大地震。

1920年的地球上可能再能没有一个人能比林淮唐更清楚里氏8.5级的大地震意味着什么,震级强度还要高于另一个时空他曾亲身经历过的汶川大地震!

可今天的中国,今天的红军,有足够的力量做到汶川大地震时抢险救灾的能力吗?就连林淮唐都几乎一时产生动摇,他也有些后悔没有尽早让红军训练出一支至少是实验性质的空降兵部队来,以至于现在山路堵塞,救灾部队极难进去震区中心。

“颂亭你坐镇西安指挥一线的救灾工作……”林淮唐沉吟道,“我现在就跟红二十七师的同志们,还有医护队一起赶去固原,你知道我脚力好,长跑能力比寻常人骑匹骏马的速度都快。”

林述庆和李根源都大吃一惊,林述庆急忙道:“在北京时不是讨论过吗?现在急着到海原县去意义也不大。”

林淮唐摇头:“我一定要到海原县去,第一点,这是我能做到的事情,就算山路堵塞,我靠两条腿去爬山去走路,速度也会比大多数人都快得多;第二点,我们必须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国家的重视,更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绝不会抛弃他们,要稳定人心、要提振士气,再没有我亲自去海原县更好的办法了。”

李根源大为担心:“书记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全国人民会扒了我的皮啊。”

林淮唐一把拍在李根源肩膀上:“这么多年枪林弹雨里走过来,那么多人想杀我,我们都没怕过,何况是一场地震呢!”他又跟林述庆嘱咐:“颂亭,西安这里交给你了,救灾工作刻不容缓,除了要抢救现在还被压在废墟里的那些灾民以外,你这里一定要做好接下来的应对准备……等人救出来以后,宁夏的几十万甚至可能是上百万灾民要住哪里?要吃什么?冬天到了,大家还要穿棉衣棉袄,还要防止灾后的大疫,你们一定要做好准备。”

自从当年被蒋志清刺杀以后,林淮唐也确实有好些年没有走上火线了,他有时候都要怀疑自己的筋骨会不会因此生锈,身手会不会因此落下了。但换上一身土黄色的列兵制服以后,熟悉的感觉立刻就全都回来了,林淮唐自己系好鞋带,在把灰青色的军帽戴正,披上一件防雪的斗篷,最初一切的一切它全都回来了。

首节 上一节 436/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