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318节

红旗升起,赤帜飘扬,河州城在一天之内解放!

第五十五章 燃起来了

兰州城的天空还是黑压压的一片,城门处、衙门前,到处悬挂着鲜血淋漓的正宁人头,恐怖统治的氛围压得人心透不过气来。

厚重的黄沙堆积在寂静的街道上,伴随夜色降临,兰州城内的宵禁也加倍严格了起来。但丁益三的家宅内外依旧灯火通明,社会党在甘肃的地下党组织成员今晚都聚集在这里,还有喇世俊等兰州立宪派的有名绅士们也参与了丁宅的聚会。

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后,丁益三在师范学堂带出的十多名少年学生,每个人胳膊上都套着一枚红色臂章粉墨登场。跟在他们身后的,则是被丁益三和喇世俊策反的都督府卫队——这是属于上一任甘肃都督赵维熙的武装,赵维熙被马安良杀掉以后,又遭遇马安良带兵出城和马麒入城协防的变动,所以这支部队完全成为无主之军。

卫队约有二百多人,丁益三、张一悟等人带来的地下党员则有数十人,喇世俊微微动摇:“马家军数千人枪……这么点人马就要发动大举,实在……”

丁益三不以为然:“昨日马家军再度出城,虽然马麒对他部队的人数保密很严格,一直小心翼翼,但我们党部还是核算的很清楚。”

张一悟接话说:“西北红军主力已经逼近兰州,昨天马家军主力多数出城,因此使马麒不得不先搁置下他的兵变计划。我敢保证马麒就是担心兰州有变,所以才故意派兵出城以后,又趁夜色把几支部队拉回城中,等天亮以后再派出城去,如此循环往复,制造马家军人数众多的假象。”

兰州的社会党地下党部虽然武装力量很弱,但作为白区组织,耳目当然十分机敏。

张一悟一直亲自带着学生们小心监视城门附近的情况,他们仔细观察马家军出入军队的马匹和枪支样式数量,一番计算以后,就看破了马麒“师董卓故智”的小伎俩。

丁益三有十足把握保证,此刻兰州城内马家军的兵力也不过剩下几百人枪而已,主力均已出城对抗西北红军的进剿。

喇世俊忧心忡忡:“马麒就在督署,一旦大举那就是你死我活,稍有不慎,全城汉人都可能因我们而死。”

丁益三毅然决然:“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一旦马家军被红军打败,马麒也很有可能要发狂起来,临死前带着整个兰州百姓给他陪葬。”

张亚衡十分赞成:“快行动!快行动起来!”

喇世俊无话可说,箭在弦上也确实不得不发,丁宅内外灯火通明,又聚集了这么多人马,行动已经再不可能半途停下来了。

只是他这位老立宪派绅士,就像他的老前辈康有为、梁启超一样,到了真要大举的关键时刻反而很容易犹豫不决,随时都会掉链子。

还好这次行动不是由立宪派主导,而是由丁益三这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革命党人领导——还是哪怕在内地革命党激进派里,都激进到了没边儿的社会党人!

丁益三一把挽起衣袖,把臂章套在胳膊上,随即抽出党部秘密保存的手枪:“行动吧!”

此刻兰州城外正风沙大作,漫天狂舞的沙砾叠成厚厚一层烟尘,让人几乎分辨不清道路,也分辨不清白昼与黑夜。

西北红军主力一路已经攻至定远,一路已经迂回到阿干镇附近,对兰州城隐隐形成包围之势。如此危急的情形,才迫使马麒不得不连夜派兵出城节节阻击。

轰隆一片炮响!

西北红军和陕军的主力部队,可不像胡景翼那支轻兵,他们带来了大量火炮和机关枪,猛烈的火力撕裂了漫漫黄沙堆成的沙暴,噗嗤一大片倾泻入马家军的阵地。

一辆辆搭枪马车在红军战士的号哨身里,朝着敌人防线的侧翼快速迂回,狂风乱沙的战场里所有人的心都提上了嗓子眼,一刹那的寂静以后,又是更猛烈的爆炸声连绵而至。

续桐溪用望远镜看了半天,也没能从黄沙里看出什么情况来,他有些隐忧,可见度这么差确实很影响红军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啊……

这种环境其实特别适合胡景翼带领骑兵部队进行穿插奇袭,但偏偏现在骑兵部队都已经调往河州作战,一时间红军也只能采取各部靠拢,小心正面推进的呆板战术。

关键时候陕军中的学兵队队长郭坚站了出来,辛亥年时他曾经带陕西刀客赴甘肃支援本地革命军起事,所以很了解兰州附近的道路、环境和地形。

“由阿干镇有一条旧河道可以直达兰州城下,绕开马家军层层阻击的阵地……今年天气这么干旱,我敢保证这条河道一定早已干涸,官兵徒步可涉。”

张凤翙对郭坚的大胆进言略略有些不满:“郭方刚!你一个学生兵懂什么?这里轮不到你说话。”

兵团政委张默伸手制止了张凤翙:“社会党的军事会议讲究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阶段人人都有发言权,只有决议以后,才要求千万人如一心,一丝不苟地执行决定。”

续桐溪想了想说:“你熟悉兰州地理吗?”

“辛亥年前后我都来过兰州,总共待了十几个月。”

“好,那将兵团总部直属的特务连加强给你,和学兵队一起行动,竭尽你们全部的主观能动性,给马家军背后来一刀。我委你以行动的全权!”

兵团总部方面只知道甘肃城内存在社会党的地下党组织,但并不知道丁益三等地下党员已经完成了城内起义的准备。

续桐溪原来的想法,只是让郭坚带学兵队和特务连借助天气、地形的掩护,设法攻击马家军防御阵地的侧后方,并没有考虑到直接进攻兰州的程度。

但郭坚的大胆和勇略,促成了红军的更一步进展。

西北风越吹越激烈,红军战士们互相之间相距超过几十步,互相说话就几乎听不到人声了。大风吹打在郭坚脸上,也吹得他脸颊生痛,但一切也正如郭坚预料,连日来的大旱使阿干镇连接兰州的一条河道完全干涸,红军借由这条河套的掩护就能轻而易举地绕到兰州城下。

黄沙密布中,郭坚隐约发现兰州城上空似乎有红色的火光闪烁。他第一时间还产生误解,以为是红旗已经插上兰州城墙,仔细辨认以后才确认了那是冲天的火光。

特务连的红军战士都认为这可能只是兰州城内发生火灾而已,由于天气可见度极差,大家能够赖以做出判断的线索极少,但郭坚却很快兴奋起来,他根据续桐溪司令所说的那句“竭尽你们全部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正是一个直接进攻的兰州的绝佳契机。

这样大胆的主张,令特务连和学兵队的官兵们都很吃惊,可郭坚却有惊人的乐观:“辛亥年西安起义,我们攻打集结军装局北门的清军时,我一人挽机关枪就攻破了北城门楼……只要大胆发挥我们关中豪侠的勇气,就没有冲不过的城门。”

按照原定计划,部队这时候就应该转向开始攻击马家军防御阵地的侧翼,但郭坚还是坚持带着特务连和学兵队一直近抵至兰州城城墙附近,这时候大家已经逐渐能够听到城内发出的一点枪炮声,郭坚便更兴奋起来:“城内起乱子了!大好机会!我们要直接拿下兰州。”

他兴头完全起来,带头掷出手榴弹,轰的一声,兰州城的局面便如久已积薪的形势突逢一把烈焰,整个燃烧了起来。

兰州,燃起来了!

第五十六章 最后一分钟

兰州城内气氛压抑,道路上时而可见干涸的黑紫色血迹,有时还能看到几颗高悬阙上的首级,北风吹过,人头上的头发便随风飘舞,犹如群鸦哀鸣一般,一股透不出的诡异恐怖。

起义武装人数有限,所以丁益三临时更改了计划,他没有听从喇世俊的建议分兵夺取城门,或者是去抢占其他诸如军械库、军装局和电报局一类的重要机构,而是把手头上可以掌握的数百人枪集结一处,直扑督署而去。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率先斩下马麒的狗头。

前任甘肃都督赵维熙留下的卫队武装,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过军饷了。这些人谈不上什么革命热情,但对抢走自己饷银的马家军仇恨确实不弱,而且他们也同样对近段时间发生在兰州的血腥屠杀心有余悸,行动起来以后还是比较服从社会党人的指挥。

丁益三他们是做过一段时间兵运的,只是重点不在卫队武装中,而是主要在过去的兰州守军里发展兵运。

可惜马家军占领兰州以后,原来的甘军武装多数都被缴械解散,只有赵维熙留下来的这支卫队被马安良和马麒遗忘,此刻成为一支杀手锏。

起义武装明火执仗,风沙遮蔽中丁益三下令在城门楼附近纵火掩人耳目,烧掉了社会党甘肃党部原来买下来用作人员联络的几家商铺,大火冲天,赤红色的光芒开始放射全城,起义部队旋即直扑督署。

“大胡子的是马麒!”

喇世俊也抓着一支手枪,两股战战,说话都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紧张来紧张去只能强调一句:“大胡子的是马麒!”

丁益三拍了拍他肩膀:“放心,行动一定顺利。”

老一辈的兰州人对于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动乱,都有着极深刻和惨痛的回忆。生活在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到底曾经流过多少血?

喇世俊一想到此次行动如果失利,回军很可能在兰州采取的行动,心里就忍不住发毛。他自己就是回民,所以更对此感到害怕……如果再发生一次四十多年前的动乱,那么西北人民之间的血仇可就难以化解了,到那时候马家军难道真的能以河州一隅对抗天下人的复仇吗?

为回民的前途和命运考量,喇世俊也觉得马安良和马麒都必须死。

惟他们二马不死,回民无以在新中国生。

“用炸弹!”丁益三下令,“炸弹队爆破开道,见到大胡子的人我们就乱枪打死,勿后怕勿胆怯,进则生退则死,为我们的新中国,行动吧!”

自从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党人已经较少使用炸弹袭击了。但对地下党人来说,当年炸得满清宗室权贵心惊胆战的炸弹,既好制作威力又大,很适合地下党的行动。

这几年时间社会党人在炸弹的制造工艺上,水平也不是当年可比,不仅各种化工原料更容易获取,而且还总结出了大量制造简易炸弹的经验技巧。

起义部队成群结队冲到督署附近的时候,守在衙门外的马家军见状不妙,一面疾呼狂喊,一面架起一挺机关枪封锁道路,但还不等机枪开火,督署衙门黑洞洞的大门就被同时落地的好几颗炸弹轰开。

轰隆!那挺机关枪连带着两名机枪射手一起被炸上天,马家军卫兵目瞪口呆中,大批起义武装已经涌出巷口一拥而入,双方短兵相接,仓促中流弹横飞,马上就有十多人负伤倒地,鲜血横流中,杀声震天。

正在督署里和马家军其他将领军官开会的马麒,听到外间枪声也乱了手脚,不复此前他声色俱厉痛骂别人不是“儿子娃”的勇气。

“发生什么事了?红军怎么可能这么快打进来?!”

其余军官也都震骇莫名,直到几名卫兵面带血迹闯进议事厅报告后,马麒才反应过来,这是兰州城里的汉人造反了!

他握紧洋枪,气得浑身直发抖:“造老子的反、造老子的反,竟敢造老子的反!”

但时势比人强,大家还是纷纷劝说:“军门,咱们快从督署后院躲出去吧,等把大兵调回来再杀乱党也不迟。”

兰州城内剩下的马家军守兵,数量肯定还是比起义武装多得多,但是他们分散全城各处,重点防守各处城门要点,又要应对红军攻城,一时间也难以集结起来。

马麒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只能愤愤道:“等我把大兵调回来,兰州汉人一个也别想跑。”

外面的枪炮声越来越激烈,而且还越发逼近督署内部。起义武装训练程度不高,但督署卫兵数量也不多,而且社会党人们也把起义武装作战能力不强这点考虑到计划中,所以才决定采用一窝蜂直扑督署斩首的计划。

那些热血的青年学生带头炸弹开路,声势很大,也确实一时间吓住了不少马家军卫兵。

两名至多十六七岁的少年学生,怀抱炸弹合身扑出,身中七八枪弹速度未减,直到冲到守兵身旁时才丢出炸弹,轰然炸开,与敌并死。

如此的勇气,才是西北人口中所言真正的“儿子娃”。

“为新中国而死,只嫌尚迟!”

“死我一人,活甘肃千千万人!”

……

西北民气孱弱,民智未开,但也有一个两个觉醒的少年人。中华万里封疆,何处又少此甘愿牺牲的一两个民族的耻臣呢?

橘色的火光和红色的血水里,兰州全城震颤了起来。

而在城门之外,郭坚也带着穿插队伍果断展开了攻坚。特务连和学兵队手上都欠缺重武器,很不适合发动强攻,如果郭坚判断失误,那么这次强行发起的攻击不仅将使红军丧失一个攻击敌人防线侧翼的好机会,而且还会使穿插队伍付出极不必要的巨大伤亡。

郭坚还不太熟悉红军官兵常说的“政治责任”,但在其他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郭坚还是很快活学活用:“这次行动失败,就由我负所有的政治责任!我敢保证只要发起攻击,一定能攻进兰州!”

他信心十足,一半建立在辛亥年前后自己对兰州的多次游历上,一半也建立在此刻兰州城上热烈燃烧着的火光里。

战斗迅速打响,特务连、学兵队的革命战士们都只用轻武器射击,所谓的攻坚就是在丢出手榴弹以后,靠徒手攀越冲入城门楼。

守兵军心固然动摇,士气固然低落,但手上有枪,人数也不少,发觉红军的渗透以后也果断射击,密集的枪弹马上就打得穿插队伍抬不起头来。

可这也牵制住了城门守军的回援,兰州城的战斗很快就到了看看哪一方能多坚持一口气的地步。

我困难,敌更困难——这也是林淮唐过去常常讲的道理。

决定战役最终胜负结果的,往往就是那最后几分钟的一口气,谁多坚持住一口气,胜利的天平就倾向于谁,这没有半点的运气可言,依靠的完全是意志上的坚持。

首节 上一节 318/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