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154节

毕竟他的功劳这样大!中兴之功,泰半南海也!

第一百四十三章 黑白红

东亚的德皇陆军驻军也已经换装了原野灰色的新制服,普鲁士尖顶盔在冬日照耀下光彩熠熠。

按照德军此时的条例标准,野外作战的军队应当使用蒙皮将金属制的尖顶盔整个罩起来,以防止反光的头盔成为敌人枪口下的靶子。

但看来中国军队并没有给德军士兵任何紧张感,他们排成整齐的队列登上火车,严格的纪律与普鲁士式良好的军队组织,哪怕在这遥远的殖民地也能保证德军的组织效率,只是偶尔士兵之间的嬉笑打闹,还是让人感到这不是一场战争,而只是一场向野蛮人示威的武装游行而已。

青岛火车站建于1900年至1901年,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山东铁路公司承建。最早的建筑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两部分组成,具有德国文艺复兴时建筑风格。

造型优美的尖顶钟楼下,火车轰隆作响,钟表楼的那一抹蓝色渗透进天空,屋顶的红色,外墙面的淡黄色再加上由石块砌出的基座和门窗券型外框构成的装饰,都显出德国建筑艺术独特且卓绝的风格来。

山东已有一部分达官贵人,避难于这座殖民地城市里,他们同样欣赏着德国人统治下井井有条的青岛市政,对街道上的立体凹凸感以及色彩的层次感,都有发自骨子里的喜爱,却好像没有人意识到,哪怕德皇向青岛投入数以千万计的马克做投资,这座城市——一道名为殖民地的伤疤,也不过是在给中国的腹地放血,使一个民族陷入长久且无力的失血状态。

胶济线铁路纵横分布,德皇陆军乘上列车,张狂西行,他们恐怕是确实没有将中国的革命家放在眼里。

年轻的士兵,高昂的士气,还有精湛的德国工艺制造出的优秀武器。随军者还有一些德国记者和来自奥匈帝国的记者,战斗还没有打响,德国人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气焰嚣张,犹如他们的远祖闯入罗马时一样,日耳曼蛮族即将在较古罗马帝国更古老的土地上,重演一番汪达尔主义的盛况。

海军大校卖尔瓦德克去年年底,刚刚接任他的前任托尔柏尔为胶澳总督。他还并不完全熟悉中国的内部事务,但这也绝不妨碍卖尔瓦德克总督向他的士兵们宣布:“孩子们,这不是一场战争。我的孩子们,陛下要求我们在中国人面前展示文明世界的武力,仅此而已,一场武装游行!”

德国军队已经出发,卖尔瓦德克总督显然没有认真对待中国军队的想法。但好在他身为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大校,更以海军方面的意见为重,因此没有立刻要求德军从青岛南下攻击南方的叛军,而是命令德国军队首先确保整条胶济铁路的沿线地区为“非交战区”。

如果南方的叛乱武装还不识相的话,再对他们发动进攻。

在这以前,总督又认为必须适当性地向中国人展现德军的威力。作为海军出身的指挥官,他也认为烟台十分重要,只可惜英国人不大允许德军占领烟台,可是卖尔瓦德克总督已经听说了烟台参与革命,并且派出军队向济南前进的情报。

“我们要攻击烟台的叛军,击溃他们或者消灭这些土匪,只可惜英国人绝不会允许我们直接占领烟台。但我相信——这已经足够让中国的叛乱武装认清现实,他们不被允许继续向山东省的腹地前进了。”

德国军队行动迅速,即将赢得一场辉煌的胜利,让整个世界为德意志欢呼,并让中国人在一千年的时间里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

一切都在总督的掌握之中。

最起码在刚开始的几天,情况是这样的。

从烟台出发的四方面军行动本来就非常仓促,蓝天蔚和谢葆璋抵达烟台以后,首先处置了王传炯等一批动摇的立宪派人物,把烟台政权重新确保到了革命党手里。

可是在这之后,代表同盟会利益的蓝天蔚和代表先锋队利益的谢葆璋,意见便发生了很大冲突。

蓝天蔚受到同盟会的压力,他需要尽快率领四方面军出发,扩大烟台军政府的占领区。南京方面的要求,甚至是希望蓝天蔚能够占领济南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全部地区,用以阻挡先锋队的武装继续向北扩张。

但谢葆璋收到的命令便与此截然不同,执委会并没有催促他立刻参与进攻,事实上谢葆璋掌握的舰队和海兵武装,短时间内也无力挺进山东腹地。

执委会的命令是让谢葆璋首先确保烟台的安全,上海的组织正在集中一批政工人员,这些人很快就会通过海运抵达烟台,帮助他展开社会改革的工作,真正深入民间,在胶东半岛上建立起完善的农会、工会组织体系,用以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烟台革命政权。

蓝天蔚和谢葆璋一急一缓,两人主张差距很大。但蓝天蔚作为四方面军的总司令,手上又控制多数的军队,更为致命的是烟台临时军政府的革命者们多为同盟会成员,对先锋队的社会革命政策还很不了解,在蓝天蔚和谢葆璋中间,当然更倾向于选择听从蓝天蔚的命令。

最终谢葆璋劝阻不成,蓝天蔚便独自带领着烟台临时军政府的大部分武装,离开了烟台,一路向着济南进发。

应该说蓝天蔚还是比较谨慎的,他在东北已经经历过了一次惨痛的失败,付出无数同志流血牺牲的代价。

所以这次在山东,蓝天蔚是比较注意团结立宪派士绅的,甚至他也顾及到胶济线是德国人势力范围这点,在四方面军行军过程里,一直都严令各部绝对不能进入沿线范围之内。

然而他的审慎小心,并不能对德皇陆军造成任何影响。

借口这种东西,即便在欧陆对德国人来说都不是那么重要,更何况是在文明之光尚未波及到的远东地区呢?

借口,事后找一个就行了,或许中国土匪擅自进入护路区并破坏了胶济铁路,就是一个很完善充分的理由。

从烟台出发的四方面军还在莱州附近,蓝天蔚和商震已经带走了烟台大部分的军队,包括从上海坐船赶到烟台的一个旅,还有由烟台本地武装改编来的一个团,总计约有四千多士兵。

除了这些人以外,烟台就只剩下谢葆璋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个水兵营负责防卫,还有烟台海校的几百名学生,也临时参与到了防卫工作中。

蓝天蔚举起单筒望远镜,看向济南的方向,心潮澎湃:“启予,胜利在望啊,以军学论之,北洋军猬集济南一城,缺乏腾挪空间,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商震原本是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生,但他在校期间的革命活动过于突兀明显,很快就被校方以“煽动革命”的罪名开除学籍,不得已辗转到沈阳办学校,因此与后来在东北策动革命的蓝天蔚有了联系。

去年,也就是1911年初,商震被保送进沈阳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编入彭家珍任队官的学兵营前队。通过彭家珍,商震认识了新军第二十镇统制、东北同盟会领袖之一的张绍曾,参加了冯玉祥、施从云等创办的“武学研究会”。武昌起义后,商震回到旧游之地辽阳发动起义,因事不机密,走露风声而失败,最终不得不和蓝天蔚一起渡海南逃到上海。

商震也很放松:“革命军气势如虹,今天胡运是当真该终结了!”

蓝天蔚点点头,他扭过脖子,准备收起望远镜的时候,却意外地在南方的地平线上,看到了出人意料的画面

“黑、白、红……?这是什么旗?德国旗?德国人来干嘛?”

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电事件

三更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

1912年1月4日,滦州起义失败,起义军由滦州乘火车直扑天津,次晨与清军战于雷庄,因寡不敌众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等烈士死难。

当天傍晚,英、美、德、法、日等国驻华军队司令官开会,借口滦州新军起义,决议向京奉铁路京榆段沿线派驻军队:北京至杨村驻英军366名,杨村至北塘驻法军44名,北塘至唐山驻德军94名,唐山至滦州驻美军200名,滦州至山海关驻日军599名。

次日法国外交部照会驻法俄使,表示法国将支持俄国在中国北部之特权利益扩张至北满,并至蒙古、新疆。

1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林淮唐等人力争不可以后,依旧发表了《对外宣言书》,声明:凡革命前清廷与各国所订条约、所借外债、所认赔款及让与各国或个人之种种权利,民国政府均予以承认和保护。

但同盟会的这一举动,似乎并没有在列强公使团中引起热烈的反响来。虽然英国、日本均表示了中立于中国革命以外的立场,但也因此表示不会在财政上对临时政府进行任何援助。

迫于财政的压力,1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定额一亿元的《中华民国军需公债》,但实际仅销售出约七百万元,同北伐军庞大的军需费用相比,始终入不敷出。

同时正在上海进行的和谈会议,也由于南北双方无法确定将来国会的开会地点,而陷入僵持局面。就在此时,康有为突然编撰了《共和政体论》一文,重新鼓吹“虚君共和”,并在北京《正宗爱国报》重新恢复连载,一股阴霾的氛围,正悄然浮现。

1月8日当晚,孙中山在日本的老朋友犬养毅前往临时大总统府找到了孙中山,并转达日本政府希望南京临时政府推进君主立宪政体的方针,他还建议孙中山联合岑春煊及康有为等立宪派旧官僚来共同对抗袁世凯,但遭到孙中山的拒绝。

日本政府态度上的突然变化,此时已经引起一小部分人的警觉,正在南京担任临时政府陆军部部员的中国社会党党员沙淦等人,即向蚌埠发出密电,提醒林淮唐等人事情正在起变化。

1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王宠惠于是日要求美国承认中华民国,均未得到回复。这天隆裕太后又一次召集近支宗室召开御前会议,奕劻、傅伦主张接受共和,其他王公亲贵皆表示反对,争论极为激烈,隆裕太后不得已只能选择等到袁世凯的意见。

同样是在这天,清军留在山西的第三镇余部,攻占大同。山西民军坚守大同,已达四十多天,由于弹尽粮绝,不得已弃城转移,继续向绥远等地活动去,清军陷在山西的兵力得以获得更大的灵活机动空间。

1月18日,孙中山召开内阁会议,决议清帝退位条件,决议通过伍廷芳和张謇的关系,向袁世凯表示意见:清帝逊位并弃让所有大权,临时首都不得设在北京,袁世凯非俟列强承认共和政府及民国建设完全之后,不得干预临时政府事务。

孙中山请伍廷芳把清室退位及皇室优待条件,转告给北方的和谈代表唐绍仪,并通过上海商务总会等团体转告张謇。然而就在这一天,不仅张謇闭门谢客,而且就连此前谈和态度非常积极的唐绍仪,也称病没有再参加南北双方议和的谈判会议。

直到18日的夜间,南京临时政府诸公收到林淮唐从蚌埠前线总部发来的急电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北军使团态度发生骤然变化的原因何在。

“……蚌,迭接烟台来电,北军约有外国军队对山东相行干涉,今日晨德国军队密布莱州,烟台民军遭此突袭,相继溃散……蓝总司令已负伤,悉传闻商旅长为外人所俘,情势紧迫,且胶济线火车运输军需甚忙。保护铁路之兵除外人军队外,尚有北军行踪,此举是否违反条约尚未可知……

……以上各种均属显背信约。虽订明停战,竟无效力,应请代表迅电北军,饬违约进扎之兵立即撤退,并电各界以求同仇敌忾之情……

切盼立即电复,林淮唐,巧。”

由于在林淮唐的巧电发出以前,南京临时政府方面对于山东正在发生的一桩剧变毫无察觉且没有丝毫掌握情况,所以他们只能依赖于林淮唐发挥回的这份密电,不久伍廷芳也巧电为材料向唐绍仪发出质询。

一月十八日的早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场被南方舆论称为“巧电事件”的突然袭击,在其发生以前,并非绝无预兆。蚌埠总部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预计到德国人可能进行的干涉,就在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逼近济南的同时,无论是蚌埠总部还是第一师政治部方面,都向基层革命官兵发去了大量简单的德文标语,并要求各部在向济南方向展开时,预留警惕胶济铁路方向的预备兵力。

只是这些提前进行预防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济南以南的一方面军和二方面军中展开。对于先锋队力所不能及的四方面军,一切只要依赖于蓝天蔚的个人判断。

很显然,有着“北洋士官三杰”美誉的蓝季豪,关键时刻并没能挽救四方面军无数同志的生命。

一月十八日的早晨,四方面军带走的烟台全部主力武装,已行进到了莱州西南方向的昌邑县一带。昌邑县南方不远处,就是胶济线上重要的潍县车站,四方面军主力同胶济铁路潍县车站的距离,缩短到了仅有三十公里左右的距离,这和德军宣称的沿线二十公里距离的护路区已经极为接近。

而且胶济铁路在潍县处,铁路向东南绕了一个大弯,在约20公里处设置了坊子站,从筑路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经济的路段,一向严谨的德国人之所以如此“失算”,是因为他们盯上了当时中国的第三大煤矿——坊子煤矿。

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仅一个月后,德国人便来到坊子购地凿井 ,探煤取样。第二年的10月,华德矿务公司成立,在胶济铁路尚未修到坊子的情况下,德国人已经开始建井采煤,至今约开采了三百万吨煤矿,已占到全中国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德军原在煤矿附近就驻扎有护路和护矿的军队三百余名,他们侦察到四方面军已行军到距离潍县车站直线距离仅约三十公里的地方以后,立刻就让随军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记者伪造拍摄了大量照片,宣称中国叛军侵犯胶济铁路,因此德国人才做出了合理的反击。

四方面军在全无准备之中,总计不过四千多人的革命队伍,即遭到了德军近三千人武装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

起初蓝天蔚还以为德军只是要求四方面军远离胶济铁路,因此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出武装对抗的准备,而是派遣四方面军旅长商震前往德军中,向其表示了革命军友善的态度。

结果商震却遭到德军扣压,一场实力对比完全不对称的碾压性战斗旋即爆发。

德军通过火车运输来了许多大口径火炮,其密集的火力在中国战场上只能以震撼人心来形容。毫无心理准备的四方面军遭此突然轰击,全军顿时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蓝天蔚被德军火炮的弹片击伤,四方面军主力在一个上午即便德军完全击溃。

此后陆陆续续有数百人逃回烟台,谢葆璋才获知了山东北伐军遭到德国人蛮横干涉的事实真相。他立刻去电蚌埠,把四方面军惨痛的遭遇与教训汇报给总部。

虽然林淮唐等人心中对德国人可能以外交辞令干涉北伐军继续前进有所心理准备,可即便是做了最坏打算的张云逸等人,也从未想到过,德军居然会做此大规模的直接干涉,震撼心理,可想而知。

第一百四十五章 革命的政治教育

“烟台有消息吗?”

林时爽刚刚从商丘前线赶回北伐军的蚌埠总部,他原本担任着协调林述庆和李烈钧两支军队配合的工作,算是豫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但巧电事件爆发以后,原来主持蚌埠总部工作的林淮唐已经赶往鲁中战场前线,总部必须要再有一个足够具备分量的人物来主持。

恰好一方面军第二军和二方面军已经攻克商丘,北洋军在河南的军队都撤回了京汉线沿线地带,看起来是放弃了在豫东发动反击的态势,河南战场已较为稳固,林时爽便放下手头上的任务,在林淮唐的强烈要求下,紧急从最前线赶回后方。

他来的风尘仆仆,肩膀上披着厚重的军棉袄大衣,里面穿着的却只是单薄的衬衫便服。长期的挑灯工作,也影响到了林时爽的视力,使他鼻梁上那副圆框眼镜的厚度有了明显增长。

“林副,谢司令从烟台回电。”李济深从总部参谋处众多军官的人群里站了起来,敬军礼后介绍道,“烟台方面收容了四方面军溃兵一千三百余人,蓝天蔚总司令也安全撤回到了烟台,一般基层革命官兵死伤不大,主要应是以溃散为主,先锋队刚刚派抵烟台的政工工作组已经开展了收容溃兵的工作,预计接下来几天里还可以收容上千溃散官兵。”

“一千三百余溃兵?那样再加上工作组预计的上千人,四方面军远远谈不上是被歼灭。”

“德国人发表了一份公报,声称四方面军侵犯了胶济铁路沿线的护路区,还损失了坊子煤矿的许多机械设备,打伤多名德国公民,青岛驻军是在被迫情况下发起了自卫反击。”

“自卫反击?”林时爽先愣了一下,继而冷笑,“荒唐、荒谬!”

在梅州时,林时爽还是先锋队里以和善性格闻名的老好人。但经过近一年时间激烈的革命运动,林时爽几乎参与到了先锋队每一项社会革命的壮举中。

哪怕是再温文尔雅的书生,再经历过那么多、见到过那么多以后,白纸似的清隽都难免生出赤与黑并存的强硬来。

首节 上一节 154/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