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崇祯本科生

崇祯本科生 第730节


“炼钢的技术发展现在很慢,老臣愧对皇上……”宋应星嘴巴蠕动几下,有苦难言。

“别这样想,宋爱卿已经做的很好了。”朱由检赶紧劝住。

炼钢看起来容易,实则相当困难。炉温的提高技术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炉到大炉也不是简单的把炉体扩大。

很多小说里写炼钢,只要一实验出来,然后一两年钢产量直逼二战的米国,再过几年中原大地就能跑火车了,而且还能从新疆修到中原,从河北修到关外。

胡扯!

能用小炉实验出的钢产量,怎么支撑一条铁路的用钢量,建一万座小炉子吗?

钢铁洪流听起来激动人心,可惜钢铁行业的发展整整经历了几百年,而且从技术层面上,人们很早就知道原理了。

“炼钢技术不能停,如果钢材料不过关,武器就会落后。大明可以不装备栓动步枪,但是不能不产钢。”朱由检一语成谶,这是他不敢松懈的技术发展。

四个人聊了很久,看似轻松惬意的一场话会其实决定了大明未来的政策基调。

大明现在步子迈得有点大,然而国内其实已经严重空虚了。要不是海战这一仗打赢了,怕是亏空的厉害。

说到底,朱由检使用了国债这个手段来暂时填补了亏空,但是央行发行的国债是五年期的。难道到时候朱由检使用货币超发这种掠夺式的办法,来堵这个窟窿嘛?

那是真不要脸的行为。

现在的大明不同于后世,大明没有工业规模,也没有商业规模。货币超发,抢那些从地里刨食的农民的血汗钱吗?

大明必须在五年之内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出来,而且还要填得上国债这个窟窿。

左想右想,实际上只有发展航海和海贸这一条路。再说明白点,就是抢荷兰人的生意。只有把“海上马车夫”荷兰的生意抢了才有可能得到这笔财富。

同时朱由检说得也没错,大明没有现代造船业,从教育和政策上向造船行业倾斜,一是帮助朝廷抢荷兰人的生意;二是帮助教育业培养一批理工科的人才,因为营造技术本身就是理工科的范畴,跟文科可扯不上关系。

其次,大明在商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抢荷兰人的生意还是有底气的。只要造船业跟上来了,相信海贸的发展会有一片新天地。

“皇上想如何发展造船业呢?”方以智问道。

要说大明现在的造船技术也不落后了,就算前一批战舰造得有点粗糙,可那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因为时间不够赶出来的活儿。

在这样先进的造船基础上还要技术倾斜,那会是什么技术?

“造铁龙骨的战舰,或者包铜皮的战舰。民用船只要造得更大,航行更远的大海船。”朱由检说。

“什么,铁造的船,不沉吗?”宋应星以为自己听错了。

“是的,不光铁龙骨船不沉,全部用铁造得船也不会沉。”朱由检说。

“这怎么可能?”皇帝的话已经颠覆了他们几个的认识。

“现在不可能是因为技术不过关,但是你们可以先设计出靠蒸汽机驱动前行的船出来。”朱由检又说。

“是在船上安装水车的划桨吗?”王承恩都听得兴起,加入了询问。

“不,不是明轮驱动,是螺旋桨。”朱由检觉得大明的力学没有牛顿还真不行,螺旋桨的力学原理不是这群人一下子能理解的。

皇帝拿出白纸,用笔勾勒出了一副草图,一个简单的螺旋桨的样子画了出来。

“这,可行吗?”毕向东很有兴趣。

“让人做个模型试一试呗!”方以智说。

朱由检当然知道螺旋桨肯定行,但是这种技术如果发明出来,大明的造船业又会向前发展多少。

“航海不只是造船,同样还有海上的辩识方位的本事,比如六分仪。”朱由检补充道:“要让每艘船都配备一名能辩识海陆的领航员,这就需要大量懂得格物之学的人才。”

“朝廷强行推行吗?”方以智问,他已经能感觉到如果这一条政策下来,许多人对学格物有兴趣的,因为这代表着一条生计之道,轻松不累。

“朝廷强行规定,也是为了出海的人自身好嘛。”朱由检的确是打算让朝廷硬性规定的。

韬光养晦,将是大明未来几年的主基调,目的就是等待人才的成长和国内百业复苏。

第六百一十章:朱由检的远期计划

朱由检要制定计划,自然不只是跟将军山的人谈,但是科技毕竟是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者首要考虑的因素。

先定下科技未来发展的基调再谈其他的,比如军事和国内的政策。

大明现在的军队一直不算多,朱由检实行的就是精兵强将军事策略。严格说,辽东稳定之后,大明面对的军事威胁已经不大了。

一直都防范的很严密的草原威胁,在朱由检心里还需要朝后再放几年。葛尔丹还没起来,大明也没实力远征漠北。

别以为大明打败了后金,就能学刘彻一样发动对草原的反击。

大错特错,朱由检现在敢打南洋,但是他不敢打草原。船也好,马也好,都是耗钱的玩意。

但是对于船,朱由检更有信心。第一因为船是死物,只要发展技术就能提高产量。但是战马不同,这玩意跟人口一样是有基数的。你不能指望有十匹马种在两年之后就拥有十万匹战马。

你真当马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生马崽呢。

战马的产量是有限的,没有个五年十年风调雨顺,持之以恒的养马,想拥有大规模的骑兵就是做梦。
首节 上一节 730/8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曹魏臣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