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993节


手而别的时候,终军分明感受到了他手掌的枯瘦。只是,有些担心的话,在这个时候并不方便多说。也只是互道珍重,然后在漫天的风沙中告别。

只是,渐渐走远的终军却并不知道,为了西征大计的成功而坚持亲自坐镇玉门关的卫青,早已经抱病多时。而且更糟糕的是,在年前最后一次围剿残余敌对势力的战斗中,他的左膝盖被流矢所伤。本来这也没什么,但很不幸的是,那上面淬染了剧毒。虽然经过军中医官们的全力救治,还是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看着身负皇帝使命的人在风沙中逐渐走远,卫青带领着亲随将士们在又一次巡视完酒泉数郡之后,重新回到玉门关。

玉门关内居住的商铺和民众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色彩,许多人家在张罗着贴楹联和七彩门钱。卫青骑在马上,感觉有些爽然若失。原来,今天正是这一年的除夕之日。军务倥偬,倒是差点儿忘记了。

一路回将军府时,他才突然惊觉,大汉王朝发动西征,千乘万骑出玉门之日,距今竟然已经三年时间过去了。而他自己,从雁门关转战玉门关,八千里路云和月,身经百战若等闲……二十年的时光,就这样一恍而过。

“青哥,你的将来不在宫中,而在长城之外的广阔战场上。男儿所为封侯事,功名但在马上取……。”

长平侯卫青耳边再次响起那个少年对他说过的话,仿佛就在昨天。而他们彼此相隔万里,瀚海黄沙,生死难料,也许再不能相见。想到这一点时,胸膛中翻滚的那口热血,便再也忍受不住。

所有的亲随卫士都惊慌失措地跳下马来。大将军吐出的血,染红了他的须髯和披风。映衬着满城喜庆的颜色,格外的鲜红刺眼。

过完今年的除夕,以燃烧生命为代价,牢牢守护住西征后路的长平侯卫青,已经四十九岁。当钟声敲响的时候,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玉门关城头,回首长安,又西望万里,轻声许下了最后的一个心愿。

“琚儿和阿姐安康!……元哥儿,希望还能见你一面。”

而在长途跋涉中度过除夕的终军和司马迁一行人,正式踏上西方大陆疆域的时候,已经是春暖花开。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烽烟和混乱,更没有遍地生灵涂炭的样子。反而到处平静异常,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好像那些在长安急报中看到的疾病和灾祸并不是发生在这里,而是另外的地方。

心中升起异样感觉的皇帝特使队伍,在终军的命令下,开始极速前进,朝着已经提前得到过通报的汉军大营方向而去。

几天之后,在一片平阔的草原地带边缘,他们终于遇到了来迎接的队伍。似乎早就知道了他们这一队人马的详细情况。和煦的阳光下,有一人一骑单独缓缓走了过来。

“子云兄……哦,还有司马公……一路辛苦。你们别来无恙乎?呵呵!”

第九百三十七章 悲欢半壶收

《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共十余卷,执笔者以翔实的笔触,详细的记录了这位人间至圣者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而在这其中,关于涉及到出兵征服西方大陆的部分,更是史料充分,叙事曲折,千百年后,令无数后来者读之,犹自热血沸腾,感叹生之既晚,不得亲眼目睹斯人风姿而引以为憾。

而出自那个时代最伟大史书记述者的这些史料文字,只所以被表达的如此细致而饱含情感,却是与时任大汉太史令的司马迁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风云际会亲身参与,所以才能以最真实的感触,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这么说,通过司马迁之手所写下的每一件史事,都最大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情景。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虚美,不隐恶,以自己那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以本心去写史,把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局都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可谓是洞察入微,是非善恶,一目了然。

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被后来的无数人赞誉为“史圣”,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冷静客观态度和超越常人的眼光,是后世的任何史官所不能比拟的。

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世界观成熟的似乎很早。对于许多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以及简略的评判,都带着一种极为苛刻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始至终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他就像一个沧桑的历史老人一样,以穿透岁月的目光,认真而仔细地打量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喜怒哀乐,生死悲欢,似乎和他都没有关系。他只是忠实的执笔者,俯瞰天地星辰,洞察人间细微,千笔万画,一丝不苟。

不过,后来的许多人在翻阅史册的时候,还是在有些地方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位“史圣”感情流露的所在。而这样特殊的不同寻常之处,在关于涉及到元召的一些重大事件上,表现得似乎格外明显。

这当然不是太史公的刻意为之。恐怕就连他自己,当初在月光下奋笔疾书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在词句之间不知不觉掺杂进了胸中热血的滚烫。

千秋著史,百代流传。烈血丹心,铁骨忠义!

后来人恐怕绝对没有想到,在那些慷慨激昂的日子里,也同时是华夏民族面临的数千年来最大机遇的时刻,这位太史令大人都是在马背上一手挽酒壶,一手执铁笔,跟随在大汉骑兵队伍里,不辞辛苦,安抚四方的。烈酒入喉,倾吐笔端,功勋与荣耀,英雄与威武!

不过,即便是这位被后世无数文华之士所顶礼摩拜的“史圣”级人物,在当时,却也只不过是某个巨大身影背后的虔诚追随者而已。

“元公,司马迁有礼了……见到你,真好!”

这是大汉帝国建始六年春天,在远离故国万里之遥的西方大陆上,太史令司马迁终于在时隔数年之后又一次见到元召时所说的话。一路经受风霜之苦而满脸沧然

之色的司马迁,比面前的年轻人年长了将近二十岁,然而此时此刻,他却表现的和普通人见到自己的偶像没有什么区别。满心的喜悦,再也掩饰不住。

而与他的表现不同,跃下马背的终军直接以最率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不再顾及自己的身份,也不必去想对方的身份,张开双臂,与笑容满面走过来的人拥抱在一起。

“元哥儿,看到你安然无恙,我终于放心了……!”

以铁血闻名长安朝野令无数人畏惧三分的司隶校尉,从来没有当众流露过自己的感情。不过在这一刻,他用手掌重重的拍了一下元召的后背,声音中已带了几丝哽咽。

而在他们身后,所有从长安来的人连同玉门关出发的骑兵,早已经全部下马,目光注视着那个人的挥手致意,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敬礼。

“子云兄,不必多虑,一切尽在掌握中。”

感受到终军内心深处的深厚情谊,元召心中也是颇为感动。他一面挥手朝后面的使团所有人致意,一面挽着终军的手臂,问询一路辛苦之意。

其实,自从终军一行人出玉门关进入西域不久,元召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虽然已经预料到长安必定会派钦使前来,却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而且来的人会是终军。

在西方大陆的局势初步稳定之后,最新的消息已经星夜去往玉门关。不过,由于路途遥远和传递消息的缓慢,应该是在路上错过了。所以终军并没有能够得知这边的最新情况。而等到消息再传递回长安,日期应该还要往后推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最快的流星快马沿途传递,也还是显得太慢了些。

既然亲眼见到了元召,而且沿途所见,西方大陆局势稳定,对于终军和司马迁来说,自长安出发就心怀的忧虑马上就消失了大半。这种巨大的信任感,是长期以来所自然而然形成的。不仅是他们,就是跟随而来的那些宫中侍卫们,也是不约而同的各自喜形于色。多少知道一些皇帝忧虑所在的他们,顿时感觉到前途光明,形势一片大好。

而一左一右拉住元召的陆浚和季迦,早已经泪流满面,不能抑制。他们自从在路上听说了西征过程中的那些艰险之后,一直失魂落魄。而今终于亲眼见到师父无恙,心中的喜悦感便再也忍受不住。

而后,纵马从后面迎接队伍中过来的李陵,与他们两个人亲热的打招呼。三个自少年时共同成长起来的人终于又聚在一起,互相谈论起分别后的情形,马上就兴奋的手舞足蹈,彻底驱散了心中的忧愁。

从这里到汉军大营和波斯王城所在地,还有将近一天的路程。不知不觉残阳落尽,暮色降临。于是会合的两方人马决定在这片草原上安营扎寨,暂时休整一夜,明天再出发。

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欢乐的气氛开始渲染这片空间。为了迎接长安来的人,已经许久没有亲自动手的元召,决定今天

要好好的展露一下手艺,让所有人都大饱口福。

酒自然是现成有。从军中运来的,还有季迦不辞辛苦万里迢迢自长安带过来的,都堆在一起,启开泥封,旷野中美酒飘香,管够喝。
首节 上一节 993/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