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775节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长安出发奉皇帝命令抚慰地方的使臣们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行程。汉朝制度,每当新年过后,这样的行动本是惯例,无非就是例行公事,表达皇帝陛下的圣意隆恩而已。

既然年年如此,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今年注定将会于往昔不同,因为外界谁也不会有人想到,这些由皇帝陛下亲自选定的使臣们,他们除了身负应该承担的差事之外,还另外带着更加绝密的使命!

未央宫的落日余晖之下,大汉王朝的皇帝微微眯起眼睛,看着最后一个使臣的背影隐没不见。在这间宫殿的周围,勇敢忠诚的卫士们断绝了一切泄露消息的可能。这是他手中最值得相信的暗卫力量。也是唯一没有遭受到那个年轻重臣势力所渗透的存在。

“不过十余年的时间,一个单薄的少年竟然成长为了今天的庞然大物……这到底会是大汉的福祉?还是养虎为患呢?老祖宗如果在天之灵有知,可否给予明示……?”

从白云苍狗到如血晚霞,不过一个时辰的转换。可人心的识别,却需要十年、三十年……甚至千百年,都未必能够如愿。两鬓染霜的皇帝想起当年窦太后亲口对他说过的那个梦,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些年以来,也许正是先入为主的过于相信了窦太后的临终遗嘱,才造成了今天尾大难掉的局面。等到恍然惊觉,却为时已晚。如果这一切都是那个年轻人的巧妙布局,那他的谋略和手段就真的太令人可怕了。

不必说先前那些朝代里君王的权威是怎样的至高无上。就只说是汉朝以来,剔除仁弱的汉惠帝不算在内,三位先帝和两位曾经执掌权柄的太后,他们的意志又是如何的不可违逆!真是一言可决生死,生杀大权只在挥手之间。不管是多么威震天下的将军还是功勋卓著的重臣,说拿下就立刻拿下,说处死就难以逃脱被诛杀的命运。

那么,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难以随心所欲的行使君王雷霆之怒的呢?皇帝刘彻闭上眼睛想了很久……直到最后一抹光明被暮色吞没,他才想明白,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来自于名叫元召的那个人正式踏进未央宫的那一天!

“不管你将来还会给这个天下再带来什么,朕决定收回这个机会……大汉王朝已经够强盛了,不需要再折腾……只停留在当前的局面就好。史书当铭记,这是朕成就的盛世!元召,你是朕发现和启用的,那么,当朕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也会一起带走你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些如火如荼,只留下虚妄的幻影。喃喃低语中,君临天下三十多年的这位皇帝,孤独的心情和这个黄昏一样苍老悲伤。

最后一位长安使臣一路向东,三五日的行程,即可抵达他的目的地,河东将军府。当一身甲胄披挂的程不识拜谢过天子赏赐之后,使臣示意他摒退左右,然后交给了他一个带有密匙的小匣子。

“陛下密旨在此,将军一人观看!”

已经预感到将会承担重要使命的程不识,不动声色的接在手中,开启看过之后,眼神中有莫名的精光闪烁。

长安使臣使命达成,长松了一口气。他刚要开口再说些什么时,却未曾想到,刚刚还态度恭敬的河东将军,只是叹息了一声,然后宝剑出鞘!下一刻,利刃加身,天子特使横尸堂前。

这位使臣恐怕到死都不曾明白,自长安受命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皇帝需要的是不会对世间泄露他丝毫秘密的传信人,这个任务,就只有死人才能够胜任!

曾经在胡马万军之前厮杀过的程不识,命令麾下心腹将校拖走了使臣尸体,清理干净现场之后,没有对任何人解释什么。他自少年从军纵横沙场数十年,最重的就是法度和规矩。

那个盛有皇帝密旨的小檀木匣子被恭敬地放在案头,那里有他的剑和兵符印信。它们被并放在一起,承受着将军的目光注视。

“传达密旨的使臣,已经遵照陛下的吩咐,被末将杀了……不识起自微末,成为统兵将军,承受皇恩无以为报,陛下既然有旨,虽刀山火海,莫敢不从也!”

言罢伏地而拜,感泣莫名。百战加身的将军,比谁都明白,这一次他接受的,将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任务。而他一旦领旨,就已经别无选择。忠君之事,生死为轻!至于那些史书之上千秋身后名,就更无暇考虑了。

是夜,河东将军府中,灯火彻夜不息。忠心于王事的军中心腹将校们和他们的将军一起,立下了效忠皇帝意旨的誓言。

时光流转,重回长安。在春风还没有吹拂大地之前,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给所有的山川河流披上了银装。

长乐塬的木质大厅里,炉火通红,暂时放下繁杂的政务,一声棉布衣衫的元召正亲自烹雪煮茶,给所有踏雪而来的朋友们斟上暖暖的一盏。

皇帝陛下出巡天下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他作为最重要的随扈大臣,将和许多人一起踏上这一次行程。因为历史时空和许多人命运的改变,当今天子还并没有进行过那些夸耀自己丰功伟绩的封禅盛举。对于好大喜功的刘彻来说,这确实是难为他了。

“陛下选择在开春之际出巡天下,元侯既然随驾出长安,势必远离朝堂。如此一来,对于即将开始的改制大计所受的影响……侯爷可曾考虑过?”

近来总是感觉有些心神不安的主父偃,没有心情品茶,见在座的并没有外人,他直接了当问出了深切的忧虑。

第七百二十章 春雪飞煞

酒,是三蒸三酿的桃花雪。剑,是搅动风云的王者剑。人,是胸怀天下苍生的平凡人。数坛酒,一把剑,还有一颗心……长风烈烈,四海归一,大道之行,震古烁今!

酒宴之后,煮茶待客。“春雪芽”,便是元召为这种春来新茶最新的命名。

在这样的大雪天气里,心境平和的品茶赏景,本来是最惬意的事。只不过,今天在这儿喝茶的人,似乎都没有这种心境。

飞雪落满枝丫,思虑远在天涯。听到主父偃的疑问,元召收回眺望山河的目光,他眼神中的润泽光芒不再掩饰。

“主父先生不必多虑。你看这雪中美景,大地银白,布满万里河山,恰似上苍重新修饰了一个新世界。如同世间事一般,只有不断的变化创新,才能随时达到新的境界。许许多多看似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只要放手放胆去做,也许就是新的开始,未来的惊喜将会值得期待……如果将来有一天,朝堂执政者无论贤愚,只管按制度而行,就能够保证政令畅通,上情下达没有丝毫的障碍,如此方为盛世保障啊……。”

元召并没有在意主父偃提出的忧虑,在这样难得的机会里,他想要把自己将会在不久之后大力开展改制措施的意义说给在座者听明白,也好让这些朋友和追随者都真切的知道他去做这些事的初衷所在。

听着他充满自信的阐述,主父偃和坐在一起的董仲舒、赵禹彼此对视一眼,忍住了想要剧烈咳嗽的冲动,也悄悄咽下了想要再说的话。他们久经世事洞察秋毫,自从元召年前开始提出这样的主张,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这将会是一场不亚于战场激烈厮杀的战役。也许惨烈之处,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临战壮行,莫输士气!看着其他人脸上的鼓舞神色,在这样的时刻,确实不宜多说一些丧气的话。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这些年和元召肝胆相照过的同行者。他们对他有着巨大的信心。无论他想要做什么,都会给予全部的支持。君子心意,如白雪皑皑,一切都不必多说,只彼此会意间的微笑,就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心中的决绝。

讲话告一段落的元召非常欣慰。时至今日,支持他的势力遍布于朝堂、军中、商界以及文化领域,在仔细衡量过之后,发动一场也许是前人没有进行过的大变革,他的力量已经足够了。

做大事要趁早啊!少年锐气积攒的锋芒,等到发侀之日,当摧枯拉朽无可阻挡者。

“元侯胸中大略,非愚所及也!此次离长安之后,尽管放心。无论是家里还是朝中大事,有我与长卿在,一定不会出什么差错的。呵呵!”

东方朔轻轻的击了击掌,带着赞叹的语气立下郑重的承诺。

皇帝陛下出巡天下,丞相元召和大将军卫青奉旨随行。太子刘琚留守长安,暂时监国代理朝政。身为御史大夫的东方朔和太中大夫司马相如,中大夫兼左内史倪宽,再加上新近被皇帝拜为尚书令的宗室族兄刘屈牦等人,共同辅佐。

刘屈牦是中山靖王的子孙,太子刘琚要尊称他一声皇叔。此人从前的时候在河间当太守,一直没有入长安朝堂任过职。最近却忽然被皇帝召回来,成为了辅佐重臣。这个任命曾经在朝野之间引起过很大的议论,只是后来舆论都普遍认为这是皇帝为了安慰皇室而做出的一个象征意义的决定。

在丞相元召、大将军卫青和御史大夫东方朔这样一个三角权力架构下,区区一个宗室世袭候就算是执掌尚书台,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权力。

当然,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也许在不久之后,当石破天惊风云骤变的时候,所有人才会意识到,当初皇帝布置的这颗棋子,到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元召没有提起任何私人的事务。他所交代的事,都是关于即将开展的改制大计。他希望今天所有听他亲口说过未来前景的人,都坚定不移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好该做的事。这些都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和助力。

这是元鼎元年的初春。这场春雪中的聚会,是元召和他的朋友以及追随者们在一场剧烈的变局之前,最后的一次筹划。
首节 上一节 775/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