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490节


在臣子们的赞叹议论声中,终于听到了内侍宣读元召的名字。

“……长乐侯元召者,前者东征真番国有功,后又参赞汉匈战事,亦颇有功劳。为表彰其功勋,特赐府邸一座。陛下亲旨,益封其为安国侯,自此食双侯俸邑……。”

含元殿中的臣子们伸长了脖子听完对元召的赏赐,都有些愕然。这就完了?寥寥几句话就带过去了?双侯的封赏虽然已经极其厚重,可是这个消息大家早就知道了,皇帝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至于赏赐府第这样的小事,相对来说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仅仅就是这些的话,和元召在东征北战中所立的功劳比起来,已经不是厚赐而是薄赏了!

然而就是这些。当所有大臣们听到内侍已经继续往下宣读对其他将士的封赏时,看到元召已经谢恩完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风轻云淡,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不同的人心中,开始生起猜疑的波澜。难道元召已经开始失宠了?皇帝陛下这是要逐渐的排斥疏远他吗?

接下来继续进行的对这次立功将士们的封赏,就显得极为优厚了。除去卫、李、元这三个人之外,另有十二名将军和校尉被赐封为了侯爵。当然,根据立下功劳的大小,他们的爵位等级也是有着极大偏差的。相对普通功劳者为关内侯,而有大功者皆有侯爵封号。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这十二个一同封候的人中,出自黑鹰军的就占了八个名额。而且其中的公孙戎奴、公孙敖、霍去病都以诛杀匈奴名王之功被额外重赏。公孙戎奴为强弩侯,公孙敖为合骑侯,而最年轻的霍去病因为在雁门关大战首发之际,以百骑大破匈奴万骑,生擒白羊王。天子知闻其事迹,大悦之下,亲封其为冠军侯!

看着这些站在大殿之中的矫健身姿,皇帝刘彻心情振奋的站了起来。说实话,这一次汉军对战匈奴取得的胜利,让他感到最高兴的,既不是诛灭十万匈奴骑兵,也不是攻破龙城夺回河套,而是眼前这些茁壮成长起来的英雄将军。有了他们的出现,在他们的带领下,以后大汉的军队必将会一日千里的强盛起来,这才是最值得夸耀的地方。

真是太年轻了!这些将校,皇帝亲自一个个的过目了他们的军中履历。尤其是出自黑鹰军的这些校尉们,年龄最大的苏建也不过二十七八岁年纪,而最小的霍去病才十四岁出头。

皇帝刘彻在霍去病的名字上重重的标注了一下。原来这个身材显得稍微单薄看上去有些秀气的小将是卫青的外甥,元召的弟子?怪不得小小年纪就有那么大的本事呢!皇帝越看越满意,他从这个年轻校尉的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元召的影子。心中早就在暗自琢磨,元召这小子既然执意要离开军中,原先自己还担心黑鹰军的战力会受到什么影响,现在看来,对这一点已经无需多虑了啊!

嘉奖结束,皇帝和今日含元殿上的大臣们都亲眼见证了一批军中新锐力量的崛起,所有人都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而这些随后进入军中担任要职的年轻将军们,将会带着他们今日的荣耀,去耀武鹰扬开创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在大朝会之后的长乐侯元召,又戴上另一顶安国侯的帽子后,他并没有继续留在长安,而是马上回去了长乐塬。从今以后的两三年平静时光里,他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南顾北望 东西纵横商略

当春花落进了秋水,当夏日融化了冬泥,四季轮回,日夜交替。多少红尘旧事都淹没在时光深处,繁华与热闹,也不过如昙花绽放般转眼凋谢。人间朝暮,长安依旧。

三四年的时间,可以淡忘许多事,也可以化解许多恩怨,而更可以让世间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大汉帝国的方方面面。有些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而有些变化则风云激荡暴雨雷霆。

自从几年之前大汉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后,暂时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整个的江北地区直到塞外汉军控制地带,都开始迅速的发展繁荣起来。

而这其中,所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汉朝的商贾们了,尤其是北部燕赵之地的商贾之家,在这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借势而起,产生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们。

发財是要讲究时运的,这句话一点儿都没有错。谁能想到,自己这一代人,竟然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呢!已经是江北所有商人们领军人物的聂壹每当想起这一点,便会在心中暗暗的感激一遍上苍,让自己生而逢时,得遇贵人,创下这般超越列祖列宗的伟业,等到百年之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子孙们的顶礼摩拜香火供应了。

聂家现在究竟有多少财富,恐怕一时半会儿也计算不清。反正他们家的产业东边跨过大海直到高丽四郡,更远些的甚至到了东瀛诸岛。南边遍布中原各地,直到东南越。而北边,则深入草原直到漠北,许多匈奴部落中的一大部分物质供给就是来自以聂家为主的中原商道。

几年前的汉匈大战结束以后,汉朝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开疆扩土,从河套草原往南的这大片地区早已经都在汉军的牢牢掌握之中,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建立起来的三座雄城,就巍峨耸立在间距近二三百里的最前线,共有五六万精锐的汉军分别驻守其中,牢牢的扼守住了匈奴人南下的路线。而且由此往东直到辽东郡,这片广阔的领土都连接了起来,成为大汉朝最新的疆域。匈奴人虽然不甘心,时时想着再度南侵把河套之地夺回去,但事实证明,已经是不可能了。

当初朝廷征发至此筑城的十五万劳役,在朔方、镇远、五原这三座雄城建成之后,并没有回转中原,而是就地安置了下来。朝廷给他们编制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边民。

凡是在这里住下来的边民,他们的待遇不同于内地。大量的土地和草原被这三城的新主官们分配到了他们手中,这是皇帝的亲自旨意,分到个人名下的,就等于已经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任何人不得侵犯掠夺,这是受大汉律法特别保护的。至于其余的农耕器具、牛马羊之类,也都是朝廷统一配给,无偿提供。

不是没有朝廷官员曾经担心,这些从内地迁徙到此的人本来就不是善类,如果给了他们自由,会不会横生事端以至于流血反抗大批逃亡呢?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本来就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从被剥夺的一无所有劳改苦役朝不保夕,到忽然之间有了特殊的待遇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财产,他们的心理往往会产生奇怪的变化。这种失而复得会变得极其珍贵,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再轻易的放弃。更何况,有许多人从这里已经看到了巨大的未来发展机会呢。

在前些年如果说要打败匈奴人去占领他们的草原这些话,恐怕说的人自己都不会相信。然而现在则不然,起码在燕地至三城这些地方的民众,已经对此树立起了很大的信心。英勇的汉军将士已经在这片草原上策马驰骋,逐渐发展壮大的骑兵队伍,给了所有人以心底的踏实和信赖。也许,不久之后,此地真的是大有可为啊!想起长乐侯元召曾经说过的话,一些原来是江湖大豪身份的迁徙至此者,便萌生了迫切的希望。

在这样有利的前景下,来自中原的商贾更是往这边大量聚集,寻找发财的门路。商人逐利,最是嗅觉灵敏。如此一来,北地最大豪门聂家,便成了这几方面人众争相交好的对象。

被皇帝钦封为“忠义侯”的聂壹,现在的身份当然是非同小可。聂家在燕地南顾北望,如果全盘操作起来,几乎能控制天下近五分之一的财富。这样的庞大力量,令熟悉内情者叹为观止。

聂老太爷已老,却是高寿,不再过问俗事,只安享清福。而作为家中顶梁骨的聂壹,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只掌管族中大事,一些外部的商事,便都交给了几个儿子管理。铺开的摊子太大了,必须有个人掌握大的方向,无论怎么做和做什么都不是问题,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按照当初制定下的规矩,那便是小侯爷所说的“商为家国事,必以国为重”!

小侯爷,是从聂壹开始,聂家以致所有商贾们对元召的尊称,当然,这里面含的亲切成分更多些。不过现在再如此称呼,显然已经很不合适了。只不过大家习惯了,一时还改不了口而已。

聂壹已经为此严格的命令过所有人,以后对元召的统一称呼是“元侯”。那个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少年,他现在是长乐、安国双侯爵称号的人物,名满天下,虽然刚刚满二十一岁。

“真是超出想象啊!元侯是从哪里得知的这等手法呢?唉!从许多年前,为父心中就有个疑惑,他的所作所为不像是我等世间凡人,说不定,真的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呢。”

发出这番感慨的聂壹,此刻正在府中那座装饰豪华的大厅里,说话的对象是自己的大儿子聂生。而他珍而重之捧在手里的,却是一本原先被装在锦盒中从千里之外送来的书。

这是一本真正的书。它的材质既不是竹简,也不是棉帛,而是一种被叫做“纸”的东西。纸张,这种承载着人类智慧希望和厚重历史沉淀的东西,在两个月之前,正式的诞生在长乐塬那处被无数世人目光倾注的地方。然后不久之后的今天,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书,便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即便聂壹是一个商人,他也无比深切的知道,纸张和书本的出现,究竟对国家和天下子民意味着什么。因此,他早就时刻关注着长乐塬上的动向,派了府中最精干的管家守在女儿和女婿家里,一旦第一批书问世,立刻飞马送回一本来,他要第一时间看到。

原来,聂家的女婿不是别人,正是崔弘。聂壹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为聂生几兄弟的长姐。也是该着前世有缘,崔弘这几年受元召的派遣,经常来北方,每次却是都住在聂家。聂家与他颇有渊源,想当初是聂壹在行商路上救了他的性命,而后来他又在匈奴大营中救出了聂壹,可以说算是交情深厚了。这样一来二去,却没想到聂家大小姐对他暗生情意,后来被聂壹看出端倪,他自然是满心欢喜,与元召说之此事,经过两个人的促成,终于在去年替他们结成了婚事,英雄美人,却是一对良配。

聂家小姐名隐娘,性格温柔贤淑却又不失聂家的侠气,与崔弘成亲之后,遵从父亲和丈夫的意愿,千里南下来到长乐塬上住了下来。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与苏夫人、灵芝等都相处得非常融洽,感情与一家人也没有什么两样。

隐娘最知道父亲的心意,得到他派管家传来的口信之后,不敢怠慢,时时刻刻叮嘱崔弘一定别忘了在第一批书印制出来之后,向侯爷讨要一本给父亲送回去。于是,在仅仅相隔一天之后,这本书便送到了聂壹的手中。

听到父亲的慨叹,侍立在身前的聂生连连点头,在他心目中,元召早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不要说是区区的纸张书籍,就算是他能做出陆地飞腾的事情来,他都不觉得奇怪了。

“父亲,大姐捎来的家信中特别让我提醒你,长乐塬上的长安学院马上就要正式开院了。到时候你可千万别忘了这件事啊!”

虽然知道父亲肯定不会把这件大事忘了,但聂生还是叮嘱了一句。现在家中的千头万绪大部分已经压在了他的肩头,到时候忙起来怕真的忘了,耽搁了父亲的行程,那就误了大事了。

“哈哈哈!这么重要的事哪能忘了呢!为父的行囊都已经派人收拾好了。这几天我就要启程,要提前去!元侯这几年为这件大事付出了无数心血,而今终于大功告成。这样的时刻,怎么能不好好地庆祝呢!倒是你,别忘了再准备几万两黄金,备好车马,为父要随身带去。虽然元侯不缺这些,但权当是给那座学院的投入了,毕竟你的三弟要在那里学习,还有后面的聂家子弟再有优秀者想要去的时候,我也好跟元侯开口嘛!呵呵!”

颇有乃父风骨的聂生不用吩咐,其实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切。他给父亲聂壹带去的随身贺仪是黄金十万两。

“真是可惜呀,自己已经顶起了聂家的重担,没有那个机会再去学习了……。”

聂生想起曾经听无数人口中说过的那座长安学院是如何的恢弘磅礴,眼中露出深深的向往。

第四百二十三章 山水重叠 桃花落阵成行

赞曰:
首节 上一节 490/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