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1039节


生活在苍穹之下四海八荒的万千不同种族,大约没有任何一个族群心甘情愿去做他人的附庸。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的特性,决定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只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无关乎文明程度的高低,有时候往往只是一种历史惯性。但这一点儿却不容忽视。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例子已经证明过,只依靠强力手段的征服,并不成功。

仇视与对抗,阴奉阳违与杀机密布。被征服者的心中密密麻麻种下了仇恨的

种子……它们可以潜藏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直到条件成熟,再次爆发。

人心如同草原上的长草,随风起伏,动荡难平。已经回到草原十多年的余丹,非常清楚这些埋藏在长草深处的秘密。而他了解的越深刻,心中就更忐忑难安。

“草原连续三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那些费尽心力开垦出来的良田,也大多都荒芜了……至于其他的牧、渔产业,对草原民众生活的改善好像作用也并不大,收效甚微。唉!今年入冬之前,如果长安不加大支援力度的话,我怕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动荡……。”

盘膝而坐的余丹,大口喝下烈酒,感觉喉咙里有些苦涩。看着脚下的长安夜景繁华,他很想放弃草原上的王位,就做一个长安的普通民众,不用再去殚精竭虑维护一方安定。

星光下的元召回过头,察觉到了余丹脸上的疲惫。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深有感触的说了一句。

“这些年,让你受苦了!把那么大一个烂摊子扔到你的肩头,你能扛到现在,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放心吧!以后不会那么辛苦了。”

只这简短的几句话,余丹忽然就感觉自己的十年心力交瘁都值得了。他又举起手中的酒坛喝了一口,借机掩饰掉红了的眼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还是元哥儿最了解自己!原来,这些年付出的辛苦和牺牲,他都看在眼里呢。

“苦不苦的,我从来没放在心里。既然当初接受了大单于的封号,便是接下了整个草原的重担。大战之后,休养生息的重要性,我比谁都清楚。我的身上流淌着一半汉人的血脉,还有一半是匈奴人的血脉。维护汉人和匈奴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也是我需要付出最大努力去完成的任务……只是,当十年时光匆匆过去,我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唉!如果没有长安的帮助,我想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维护草原的安宁。不要说是十年,恐怕连最初的三年都坚持不下来呢!”

“这不是你的责任。余丹,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元哥儿,实不相瞒,草原上一些暗中势力的活动,这几年又越来越猖獗了。那些流亡在外的贵族势力,想要重新颠覆草原的野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断地派人潜伏渗透进草原内部来,暗地里鼓动挑唆普通民众,不要去听从汉朝廷官员的安排……一些惠民施政措施,因此而举步维艰。刚开始那几年在汉军帮助下开垦出来的田地,没有人再继续去耕种。那些从中原千里迢迢运去的粮食种子,都被吃光了。而分发下去的牛羊牲畜,也大多都成了食物,没有人愿意去放牧……这些情况,我相信元哥儿你和大汉朝廷上的人都有渠道了解得清清楚楚吧?”

余丹看着元召,在这个人面前,他不用再隐瞒这些草原暗藏的危机。当初他听从他的话,重新回到草原,按照他的规

划带领匈奴人走向一个新的未来。可是,在他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之后,才沮丧的发现,和平共处和融洽安宁,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得来的。

元召并没有回避他的目光,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最近三四年的时间,他虽然远征西方大陆,但不管是草原上局势的波动,还是其他被汉朝征服地区的任何变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习惯了不劳而获,用刀和武力获取一切的人,自然不愿意去付出那么多辛苦和汗水改变自己的生活。当感觉到苦累时,他们怀念从前的轻松获取日子,便是意料当中的事。

“匈奴人既然已经下马放下了刀,便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更是一场需要付出很多牺牲的阵痛……但,这却是他们唯一正确的道路。余丹,你知道吗?也许从现在开始,这个世界将要发生的变化,是你和这世间的许许多多人都预料不到的。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余丹猛然睁大了眼睛,因为他从元召开始变得激昂的语调中,听出了令人感到震颤的巨大信心。他不由自主的急忙问了一句。

“元哥儿!你的意思是说……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去实行你曾经说过的那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变革吗?”

“是的!大汉帝国国力之强盛,已经远远超过任何时代。要想让这强盛不衰长久下去,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保障。变革之行,时不我待!余丹,我之所以提前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你,是希望你回到草原之后,以强有力的手段配合长安的一切行动。你要记住,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匈奴族群要想继续生存,除了接受华夏文明的融合熏陶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路可走!而这一点,不仅仅针对匈奴人,还包括东越人,南越人,高丽人,百夷人,西域人,波斯人……等等!苍穹之下,大地之巅,引领万千种族顺势而行者,舍吾华夏其谁?!”

元召站起身来,对着浩瀚星空倾吐出胸中的志向。而紧紧跟在他身后的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身影,感觉到浑身战栗。即便是草原之王,在这长安最高处的望星台上,现在唯一的念头,也只是想对他匍匐下拜,视为长生天意旨!

“元哥儿,我只有一个请求……当天命到达草原的时候,希望尽量不要流血和杀戮!”

“这一点儿请你放心。人心的顺服,远远不是只靠武力得来的。用刀能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也是最低级的手段。包括草原在内的所有大汉疆域,我将会做出统一的安排。等到百年庆典结束之后,你回去的时候,将会有一批特殊的人跟随而去的。他们会协助你处理好一切事物……。”

元召淡淡的笑着,伸出手,乾坤无形,宇宙洪荒,整个天下似乎都在他的掌中。

第九百八十四章 风卷流云追

也许,对于人间世界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安定祥和的时间总是极其短暂。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更多是出乎意料的战争和意外。

有时候,就连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帝国玉柱的元召,也会发出无由的慨叹。想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果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而在普通长安民众眼里看来,某些宗室势力作乱并且很快被平定,算不得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在从前的年月里,比这次规模大的多并且危害程度更加厉害的叛乱,不可胜举。这次不值一提。同样,史书记载也只是寥寥一笔略过,连起因和经过都没有交代。

“……秋九月,宗室乱长安。元公灭之。”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让曾经无数惊心动魄的秘密都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中。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无论出于怎样目的,都有意的避开了关于这次事件的一切。因为它不仅没有损害到大汉帝国的社稷稳定,却反而消除了最后一个隐患。为今后王朝新制度的制定和传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即便是不为尊者讳,也没有人有兴趣去追寻。

不过,在当年的那个长安秋色里,自然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件事所代表的巨大意义。所有人的注意力,和整个天下的目光,现在都集中到帝国百年盛典这件无与伦比的大事上来。

八方聚长安,冠盖满京华。在接下来的整个秋天,一直延续到来年初春,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这座在当时世间最伟大的城市,将会开展一系列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方面的重大活动。如果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节点。它标志着大汉帝国正式成为人类各族群的凝聚者和引领者。

巍巍华夏,赫赫炎黄,承前启后,盛大光芒!

然而,却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在这万丈光芒的中心,那个身负天下之望荣耀等身的人,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样忙得不可开交。恰恰相反,这段时间却是他自从登上朝堂这些年来最轻松平静的日子。

“元召,帝国盛典,千头万绪,无数的重大事项容不得一点儿纰漏!在如此紧要关头,你却撒手不管,和陛下出长安来长乐塬……这、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如何是好?”

秋色正浓,山谷斑斓。站在高处远望终南山,五颜六色壮美无限。迎风而立,听着脚下渭河水滔滔波声说话的老者,鹤发童颜,虽然年纪已经十分苍老,却显得非常精神。

直至今日,能够直呼元召名字说话的人,当世已经没有几个。而这位儒冠老者随口说来,似乎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他的身份就可想而知了。

坐在一块巨大岩石上的元召,微笑的面容中带着几分恭敬之意。听到这老者的话,他一点都不以为意,似乎这样的谈话才是他们之间

正常的交往。

“董师,不碍事的。朝廷有司分工明确,主管大臣们各负其责,他们自然应付的来……更何况,这样的大型活动,正是锻炼各部协调配合能力的好机会。身为执政者,不去多加干预,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呵呵!”

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董仲舒回过头来,认真的看着与他可称之为忘年之交的年轻人。看到对方风轻云淡的模样,他的内心深处忽然升起一种错觉。对方如此年轻,却宰治天下如烹小鲜,举手投足之间,从容不迫,一切似乎早就在心中策划好了一般……如果不是他这些年来亲眼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这位学富五车治学严谨的前长安皇家学院大祭酒,几乎就会偏执的认为元召“非人也”!

“你有这样的信心,我自然相信,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差错。唉!说起来也怪,许许多多在世人眼中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事,在你的手里却一件一件的都变成了现实……其实,在老夫看来,荡平四境、扩土万里固然是前无古人的赫赫武功,堪称功勋盖世。不过,与保持整个天下疆域内的繁华安定和平稳发展比起来,却又算不了什么了!”

秋风又起,芦花飞白。渭河岸边的蒹葭苍苍,一支船队正整装待发,片片巨帆逆风而行。董仲舒心中波澜起伏,苍老的面容和鬓角边,都是白雪的痕迹。元召伸手过来,不动声色的替他拂去肩头的落絮,收敛了笑容,正色说道。

“董师过誉了。大汉帝国取得今天的成就,非一日一时之功,更远远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大汉王朝百年的底蕴积累,更是华夏民族无数热血男儿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所取得的成果。多年的战争下来,无数将士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百战千劫容后生!每念及此,我都会感到很惭愧,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更没有理由放松懈怠,造成不可原谅的失误啊!”

简朴的语言中,包含着他最真实的感情。风雨沧桑二十余年,他的内心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董仲舒和天下无数人一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长叹一口气,点了点头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039/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