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840节


由此埋下的隐患,加上意外(海外白银忽然锐减),是明朝财政破产的原因之一。

现在,海外白银开始流入中原,每年的数量都在快速增长,那么,再过得百来年,当“银本位”出现,赋税货币化的“一条鞭法”出现,“历史”会重演么?

宇文温挠了挠头,继续喝茶。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做海贸,好处大大的有,白花花的银子大规模流入中原,谁不喜欢?但欢喜之余,就得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货膨胀等)。

这些问题,不是执政者装作看不见就不存在的。

宇文温当然“看”到了,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人死如灯灭,他死后,子孙后代怎么“作死”,他都不可能阻止,所以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后可能发生的事,和他无关,他就算想管都管不了。

所以,想那么多有什么用?

宇文温起身,走到银墙前,探手将其中一根银条抽出,导致银墙结构被破坏。

“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银墙轰然倒塌,站在一旁的宦官快步上来,见天子点点头,赶紧收拾地面上散落的银条。

宇文温看着手中的银条,想到了很多。

发现问题却当做没看见,这算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多年积累下的成果、开创的局面,就不管不顾,某一天轰然倒塌?

好歹采取点措施,防止后人走歪路总可以吧?

再说,时代不同了。

宇文温觉得以史为鉴不能生搬硬套,不然就会变成刻舟求剑的笑话。

他努力了三十多年,使得蒸汽机、火轮船、电报、火车提前出现,开了个好头,没道理就这么放弃了。

宇文温掂了掂银条,随手往地上一扔,转身向外走去。

通货膨胀?且看俺老孙变化!

第五百八十三章 续约

上午,太极殿,高句丽使者正在陛见大周天子,面对至高无上的中原皇帝,使节匍匐在地,不住重申高句丽王维持两国和平的决心。

担任通事的礼部官员,将其所说内容一段一段的翻译过来。

十年前,明德十一年春,周国和高句丽达成和约,随后停战,和约为期十年。

今年是明德二十一年,两国和约于今年年初到期。

这就意味着停战状态结束,周国可以发兵攻打高句丽,以周军如今的实力,高句丽军无法抵抗。

十年时间,周国的实力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此,高句丽一方多少有些了解,所以为了活命,从去年起,高句丽王就不断遣使来中原,请求延续和约。

折腾了大半年,如今终于折腾出了结果:和约延续,从明年开始,为期十年。

宇文温坐在御座上,看着阶下的高句丽使节,不发一言。

对于他来说,今日接见高句丽使节不过是走过场、说说场面话而已。

该谈的都谈了,该签的条约已经签了,周国使节会前往高句丽国都平壤,把这件事最后落实下来。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和约会持续十年,这期间若宇文温有什么三长两短,那么他就等不到汉四郡彻底收复的那一天了....么?

宇文温不这么觉得,因为只要再过两年就好。

辽东大开发,历时十年,总算是打开局面了,去年,辽东地区首次出现粮食盈余,这意味着,之前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始变成熟地,辽东地区的粮食产出,即将自给自足。

再过两年,余粮会更加充裕,届时,辽东本地出产的粮食,不仅能养活已经在辽东定居的移民们,还能养活纷至沓来的新移民们。

与此同时,辽东地区新开采煤矿、铁矿的产量已经明显增加,蒸汽机(主要是抽水机)的使用渐渐普及,火轮船航运已成规模。

若无意外,只要再过两年,辽东地区就能实现初步的“自负盈亏”。

届时,朝廷不再需要向辽东地区输送大量粮食、铁器,可以腾出手来,等灭掉高句丽之后,经营收复的汉四郡故地。

这需要等两年,只需要等两年,宇文温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等?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闯辽东”的口号喊了多年,直到前年宇文温巡视辽东,而辽东地区的发展情况也确实不错,中原(主要是河北、青齐地区)百姓才总算是想通了。

去年一年,“闯辽东”的百姓,其人数同比前年增加了五成,越来越多的人满怀期待前往辽东地区开荒,要为自己和家人闯出一个新天地。

如果现在就打仗,刚开始爆发的“闯辽东”浪潮必然大受影响,而灭了高句丽,朝廷随后必然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经营,还要维持规模不小的驻军。

这就会影响对辽东的物资支持,毕竟朝廷手中可用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要兼顾两边,后果就是两边都做不好。

现在,辽东地区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按照现在的势头,只要再等两、三年,朝廷就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全力消化汉四郡故地。

两、三年时间,宇文温觉得自己等得起,若是中途“崩”了,自然有儿子继承他的遗志。
首节 上一节 284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