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839节


“可铁路真的贵呀...”张丽华坐到宇文温身边,为他斟茶,“为了体恤民力,修铁路以花钱雇佣劳力为主,雇佣施工队,雇佣百姓,花大价钱买原料,花掉的钱,都以百万贯计....”

“虽说这些费用,有海贸赚回来的黄金白银托底,可是,可是...”

张丽华大概知道这条关中铁路(东段)修得这么快的背后,朝廷为此付出了多少真金白银,其实她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但又怕抱怨多了宇文温不高兴。

“海贸赚回来的黄金白银,存在库房里,能下蛋么?”宇文温反问,不等对方回答,又问:“拿去打造首饰,又能带来几分收益?我们需要这玩意装扮门面?”

“你也知道,钱得流通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黄金白银得用起来,才能证明它们的价值,可是用法有讲究。”

“若是直接拿来买东西,譬如买奢侈品,反倒无法创造太多的利润,你说这是为什么?”

张丽华想了想,答道:“商家收了黄金白银,恐怕不会再轻易将其用出去,只会存着,所以,黄金白银的流通戛然而止,无法创造太多利润...“

宇文温点点头:“对,但是用来买名为‘基础建设’的商品,那就不同了。”

“花出去的黄金白银,变成铁路,还有在上面奔跑的列车,当火车汽笛响起来的时候,财富就随之滚滚而来。”

“低廉的运输成本,使得铁路沿途地区的各类物资降价,百姓生活成本下降,能消费更多的商品,进而促进工商业发展,这样的收益,直接用黄金白银可买不来。”

说到这里,宇文温摩挲着张丽华光滑的面颊,叹道:“再说,不要以为手上黄金白银多了是好事,一旦操作不当,导致通货膨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五百八十二章 福兮祸所伏

库房里,一根根银条码成银墙,在烛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宇文温看着这银灿灿的银墙,眼睛一花,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随着海贸大兴,大量倭国以及美洲白银流入中原,这让银储量贫乏的中原开始流通白银,随着民间对白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朝廷的货币单位,出现了“两”。

白银正式成为货币,因为输入中原的白银越来越多,出现了“物贵银贱”的现象,于是通货膨胀开始,物价明显上涨(以银价为参照)。

而越来越繁荣的经济,使得朝廷对于白银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税制改革开始,百姓缴纳的赋税,由实物变成货币(白银)。

农民之前缴纳的赋税,为粮食、布帛、丝麻等实物,改制后,必须自己想办法将实物售卖,换得白银,上缴官府。

与此同时,身庸(免役钱)也得用白银而不是铜钱来缴纳。

在州县层面,田赋、劳役以及其他杂征总(编)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所以,新法名为“一条编法”,又名“一条鞭法”。

税制改革,起初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其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田赋折价(钱)的做法,其实在以前就出现过,南朝建康朝廷,某些时候会要求百姓缴纳赋税时,把一部分实物(粮食、布帛)折价为铜钱再上缴,而铜钱还得是好钱。

然而,普通百姓很难获得好钱,所以将粮食、布帛变卖之后,还得用所得劣钱,去奸商那里换好钱,只有这样才能缴税。

于是,百姓受到的剥削翻了几倍,可能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实际上却等同于要缴纳六石才能达到官府的要求。

同理,一条鞭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对于内陆地区的百姓而言,因为获取白银的途径很少,所以到了秋天收获时,为了及时向官府缴纳白银,不得不忍受奸商或者官商的盘剥。

可能农户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当一条鞭法施行之后,在贪官污吏还有奸商的盘剥下,农户等同于要缴纳八石的粮食,等同于被敲骨吸髓。

丰收之年,农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一旦粮食歉收,或者遇到天灾,日子就过不下去,大量农民破产,或者变成流民。

与此同时,随着海贸大兴,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出口导向”,于是纷纷“改稻种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用钱买外地运来的粮食。

于是,东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下滑,而大量涌入的白银,却开始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

好铜钱被人窖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劣质铜钱,当白银进入中原,白银就是好钱,而铜钱就是劣钱,于是大量白银被人窖藏,退出流通。

然而“银本位”一旦出现,就没法改了。

习惯了白银作为货币的百姓和朝廷,已经离不开白银,但因为中原的白银产量很低,所以极度依赖海外白银的输入。

所幸,海外白银的输入量很大,即便很多白银到了中原后被窖藏,剩下的白银,依旧能勉强撑起货币的职责。

结果,皇上落水着凉,染病不治,皇弟即位,改元崇祯。

宇文温揉了揉眼睛,转回一旁的胡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再次看向白花花的银墙。

崇祯年间,海外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日本的德川幕府锁国,输入中原的日本白银大幅减少。

其二,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对华人进行了血腥大屠杀,输入中原的美洲白银几乎是瞬间归零。

日本白银、美洲白银是中原白银的主要来源,当这两个来源忽然中断,原本流通的白银瞬间短缺,造成通货紧缩,物价飞涨(以铜钱价格做参照)。

就在这时,罕见的天灾(旱灾、蝗灾)大面积爆发并持续多年,东北建虏做大,辽东局势糜烂。

粮食歉收,到处都缺粮,人们手上即便有白花花的银子,却买不到粮食,无论是乡下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亦或是普通士兵,家中米缸渐渐露底。

朝廷税收渐渐枯竭,财政破产,不但无力赈灾,还长期拖欠军饷。

朝廷刮地三尺凑“辽饷”,却总也平定不了建虏,反倒逼反大量农民,于是在内忧外患之中,王朝轰然倒塌。

这就是宇文温所知道的历史,虽然明王朝的灭亡不能全赖在海外白银的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白银的大量输入中原,导致王朝经济结构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首节 上一节 2839/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