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57节


火轮船攻关技术小组,本身的“秘级”很高,所以和外界技术交流是“单向”交流,别人是会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技术难点的,所以阴差阳错间,出现了类似闭门造车的可笑事情。

五庄观的“秘级”也很高,攻关技术小组成员不知道对方有何技术改进实属正常,但林有地不同,他的“权限”很高,能随时征询五庄观那边有何技术进展,却没有发现外部冷凝器这种能够极大提升蒸汽利用率的装置。

本来两年前就能获得的技术突破,愣是拖到了现在,若不是白正的意外发现,还不知道要拖上几年。

所以,林有地起身向在场的技术员进行了自我检讨。

技术员们见着最高主管如此自责,心里都不好受,纷纷开始做检讨。

过去的事情,说多了无益,自我检讨过后,大家开始热烈讨论起新发现来。

这些新发现,实际上都是成熟的技术,用在火轮船上,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家汲取经验教训,没有马上就开工,而是讨论、拟定具体的技术方案。

首先,先实验外部冷凝器的效果,看看对于单缸蒸汽机的提升效果有多少,离心式调速器也可以用上。

其次,在其基础上实验双向汽缸(从单汽缸开始),以获得最稳定的技术参数。

第三,制造出已获得专利的双汽缸蒸汽机,因为是内部试验,所以暂时不需要支付使用费,也不需要授权。

以上三点都做到了,再将其融合在一起,做出新式蒸汽机,开始第一阶段的陆上运行试验,看看其综合效果如何,看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而不是急着装上船。

待得第一阶段完成,就开始第二阶段试验:蒸汽机上船,开始各种基础实验。

与此同时,重新设计船身,确保新式蒸汽机能有一个施展“力量”的最佳平台,在输入的力量不变情况下,装载跟多的人或者货物。

讨论持续了大半日,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出来,每一条都逐一落实,而涉及到的资金、物资、工具,林有地表示必然绝对优先保证。

为了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再度发生,他要加强和其他行业主管的技术联系,首先确保攻关小组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知道其他行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其次,要把攻关小组的技术突破,适当分享给其他行业。

免得其他行业也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

林有地觉得之所以当前会有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主要原因是诸如五庄观、火轮船攻关小组的保密性限制了技术交流,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但他一定会想办法改变。

无论如何,蒸汽机技术获得关键性突破,受益的不能仅仅是火轮船,林有地认为,天子大力扶持蒸汽机相关行业发展,必然乐于见到各个相关行业获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

但这些,不是攻关技术小组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家的当前要务,就是让火轮船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林有地看着大家,高声说道:“新技术要一步步落实,不能急,必须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新式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多少!证明新式蒸汽机有多耐用!证明火轮船的实用技术参数是哪些!”

“我们,一定要堂堂正正的开着蒸汽火轮船航行在大江上,确保在满载情况下,达到逆水航行平均时速不低于十五里的技术要求!”

第一百八十三章 变化

秋风起,热闹的西阳城,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忙碌了大半年的人们,享受着收获的喜悦,而西阳城内的大量工场,宛若嗷嗷待哺的婴儿,张开大嘴,等着四面八方的原材料下肚。

大量货船满载着丝、麻、棉等大量原材料,从长江上、下游地区出发,历经历尽千辛万苦抵达西阳,城内工场将原料加工成各类制品,然后运到码头,装上货船,又运往各地。

亦或是将货物装上有轨马车,经由光黄铁路,将其运往大别山北麓的淮西地区。

兴旺的实业,巨大的用工需求,使得西阳城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口前来定居,而巨大的人气,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将近二十年过去,西阳城已经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西阳城的常住人口,如今已突破十万户,按每户五口计,西阳城内居民已过五十万人,仅次于长安、洛阳、邺城、晋阳这样的大都会。

而城池规模,已经比二十年前扩大了十余倍,西阳东、南、西、北四大港口,如今常年桅杆如林。

西阳城南、长江边上的南港,一艘客船靠泊码头,船上乘客踏着甲板上岸,沿着台阶向城内走去。

早已等在码头上准备好迎接的人们,纷纷涌到围栏边上,举着一个个大纸牌,牌子上画着各种图案,以便下船的旅客能看到约定的标志,前来与他们碰头。

得益于越来越便利的邮政,前往黄州的人们,可以提前写信(或请人代写)给当地亲友,和对方约定自己抵达黄州的大概时间,然后约定接人时纸牌上画的图案,方便尽快碰面。

这个时代,寻常百姓识字率不高,基本上都是文盲,所以牌子上写字的话别人看不懂,旅客和接人的亲友要想在人群密集的码头快速联系上,就只能靠各种图案。

如此接人方式,对于官员或者贵族来说不需要,因为即便他们乘坐民用客船,在船上也会有专门的区域就坐,到岸后港区也会有专门的位置给这些贵人登岸,然后经由专门的通道离开码头。

若有人来接,还可以在这专门的通道内等候,不需要和闲杂人等挤在一起。

贵贱分明,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身着便服的萧瑀,走出船舱,在船员的引领下,从特别出口登上岸,见着栅栏另一边那拥挤的人群,又看看眼前特别通道的“冷冷清清”,他对港区的这一规定十分满意。

岸上凉亭内走出数人,拾级而下,迎向上岸的萧瑀,当先一人,是黄州州学助教孔颖达。

孔颖达和萧瑀是老相识、黄州州学的老同学,如今孔颖达亲自来码头接人,老友相见,寒暄之后,就这么站在码头上叙起旧来。

孔颖达到黄州求学,如今已有十五载,原本说话时的青齐口音,如今已掺杂了“黄州音”,而一口楚腔的萧瑀,在黄州也待了十余年,说起话来,同样有“黄州音”。

萧瑀的姊姊萧氏为天子妃嫔,而萧瑀为昔日萧梁皇族,所以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只做学问,迟早要入仕。

但正因为姊姊是天子妃嫔,所以出身兰陵萧氏、萧梁皇族的萧瑀,不想落得靠裙带关系当官的恶评,于是在两年前执意参加考试,当次就榜上有名,经由吏部铨选,堂堂正正做官。

如今的萧瑀是官,而孔颖达依旧是民,一向强调礼仪、贵贱有别的萧瑀,却不会在老同学面前摆官威,因为他知道孔颖达已经谢绝了几次征辟,迄今为白身纯粹是还不想入仕而已。

孔颖达专心于做学问,求学多年,却一直说“学无止境”,这么多年一直待在黄州,其间除了偶尔回家乡,基本上就在黄州生活。

天下闻名的经学名家刘炫、刘焯已经到长安做官,但在州学里还有不少饱学之士在开堂授课,孔颖达留在州学,一来为学校做贡献,二来也方便继续向这些大儒请教学问,求学之路仿佛永远都没有一个尽头。

萧瑀对孔颖达执着于求学的精神佩服不已,而他此次来黄州,在公务上也和孔颖达有交集。
首节 上一节 235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