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56节


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

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

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

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

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

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

这还没完。

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

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

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

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

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

然而并没有。

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

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

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

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

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

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

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

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思路被限制得死死的,陷入技术上的牛角尖,怎么都绕不出来,面对各种技术难点,虚弱无力。

他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好像都是白忙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决定

午后,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黄州巴口东北,湖畔工场内会议室,林有地正与火轮船攻关小组成员们开会。

五天的假期,今天是最后一天,但所有人都已赶回到工场,聚在一起,为几个“奇遇”而兴奋不已。

这几天的假期发生了几个“奇遇”,让前途迷茫的火轮船攻关小组忽然看到了终点,意想不到的技术突破来得如此之快,让所有人都激动万分。

技术员马和,为大家带来了蒸汽流量控制的自动调速装置——离心式调速器,这种自动调速器早几年就已经在沿海风力磨坊投入使用。

有了自动调速器,蒸汽机的运转会更加平稳,不需要专人来调节汽门,而机器产生的震动变小,零部件也不容易损坏。

技术员白正,为大家带来了两个意外之喜:第一,外部冷凝器,这是一年多以前就在五庄观投入使用的装置,能够降低汽缸的热损耗,提升蒸汽的使用效率。

第二,基于外部冷凝器基础上的双向汽缸,这种双向汽缸,可以显著提升蒸汽的使用效率,增加蒸汽机的出力。

而林有地,从大冶火炮工场带来了最新蒸汽机专利:串联式双汽缸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的双汽缸一小一大,比起单缸蒸汽机,对蒸汽的利用效率提升了至少五成。

三个人的发现,聚集在一起,大家很快就意识到,一种新型蒸汽机即将诞生。

双汽缸蒸汽机,有外部冷凝器,汽缸为双向作用式,以离心调速器自动调速,这种蒸汽机的效率,恐怕比起现有蒸汽机的效率要翻上数倍。

烧同样多的煤,新蒸汽机能多产生数倍的力量,这样的机器,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力士。

他们的火轮船,航速死都提不上来,有了这样的蒸汽机作为动力,先前遇到的问题,就不会是问题。

短短的数日时间,一切技术问题竟然迎刃而解,林有地坐在上首,看着面前笑逐颜开的技术员,没有欢呼雀跃,而是一脸严肃。

他一直强调,攻关小组不能闭门造车,要紧跟业内潮流,一旦有什么新技术,就要赶紧了解,即便是专利,需要付费取得授权,该花的钱也得花。

一切,都是为了火轮船的研制,本来大家都以为自己不会闭门造车,结果还是出现了闭门造车的尴尬情况。

自动调速器,耗费了大家多年精力都无法做出来,结果这玩意早几年就在风力磨坊推广使用了,大家却不知道。

外部冷凝器,五庄观的道长们早就用在蒸釜上,而技术攻关小组也不知道。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林有地自己身上。
首节 上一节 2356/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